lzq7894 lzq7894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92 发帖数: 6,562 关注贴吧数: 12
精力有限,理解万岁…… 我们先来算笔账 (纯属个人估算,无凭无据) : 每天至少有 150个人或家长疯了心似的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进入德云社而想方设法找到郭爷; 每天至少4家电视台或传媒机构希望与郭爷合作; 每天至少5个制片人或导演希望郭爷参与自己的影视作品; 每天郭爷得担心德云社四个演出队几百号人的演出; 每天最少80个声音指责郭爷作品“三俗”; 每天至少50个声音和郭爷要单口、要新作品; 每天至少10个“主流人士”在想方设法的找郭爷问题; 每天至少4家外界演出公司需要和郭爷洽谈商演事宜; 每天至少15家媒体想要采访郭爷; 每天至少60个微博回复带有对郭爷个人的“攻击性”; …… 郭爷2005年、2006年逐步 被 大众 认可与接纳、喜爱。那 时 的 人们的确被电视相声弄的不知何为相声 , 郭爷那种拉进生活、引入曲艺、开发传统相声 优势 的 视听产物真的 吸引了很多人,我本人 也 是这么喜欢上郭爷的! 可对于相声之下的郭爷也的确被很多人误解成了“相声机器、相声工厂”。好比 那时的观众吃惯了萝卜、白菜,忽然多了选择,鸡鸭鱼肉, 山珍海味 吃不过来 了都 ,看啥都好吃! 可 伴随时间的推移,也就是到了今天,人们对吃有了选择 与要求 ,鸡蛋一天不能多吃;白肉比红肉好吃,海鲜味道更美;偶尔要添加粗粮……也就是今天对以郭爷为主的德云社相声有了很多要求 : 听过的不行、创新速度不够不行、语言过俗不行、形式单一了不行等等, 在 很多声音 之下,问题都归结到了郭爷一个人身上,这样做不对! 一出京剧哪里该喊好,哪里该安静都是有“规矩”的,我们作为观众是不是“够专业”呢?近二十年新创作了什么京剧新曲目、越剧新曲目、黄梅戏新曲目貌似没啥人关注,相声界一说就直指郭爷…… 通常有些人总在说一句话“在能吃什么就吃什么的时候总希望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到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时候却总怀念那个能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年代! ”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个大款吃惯了好东西,于是变着法儿的去“受罪”,当“体验受罪”结束后说了一句“我下半辈子都想和龙虾睡一块了!”可见有很多“不捣乱的钢丝”可以接受在音像品“循环播放”中有郭爷陪着……郭爷在,什么都是好的!郭爷自己也说“我要死了这行就完了!”
足球解德云 关于德云社的走走留留我觉得用足球来说说是最能说的清了 ~ 足球领域“转会”的话球迷都能面对和接受!德云社、以及德云社的观众也可以接受,但是,走要走得合情合理,走的光明磊落!不管腕儿大腕儿小,那种“不辞而别”的球员下场都不好!不辞而别的,旧俱乐部会觉得你没道义,新地方觉得你不讲究,老的唾弃你,新的提防你 ~ 何苦呢 ~ !最关键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是受影响,而不是增长——傻了吧 ~ !? 球迷都知道,无论在球场上怎么潇洒飘逸,球场下不善于做个合格的人,那么球场上出现的只是一个披着球星外衣的坏人!你没有成绩的时候,球迷就会毫无遮拦的把你在球场下的丑事全部翻出来!何苦叫大家把你当初对他们说的“体己话儿”全抖搂出来呢,“给观众返场不能太多,吃饱了的观众下次不来了”你当初说这话的时候就该想想自己的出发点是个什么人?窝头倒着放 - 有多大眼现多大眼了吧! 自己不争气谁也帮不了你:退役后的大罗,小罗…自己不争气球迷和观众真的帮不了你。最后不会骂你,只会忘记你。因为不争气,连你所获得的成绩也会被遗忘!何苦自己不争气呢!岳云鹏自己争气、孔云龙自己争气,现在观众早就忘了该忘记的了,走的这老几位说过啥现在还有观众如数家珍吗?从未曾被追捧过的就别强调“号召”二字了,那是俄语你不知道吗? 有很多球星退役了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巴乔、齐达内……未曾学艺先学做人!人做好了转会不是难事,也不是不可以的事,在外漂泊几年,落叶归根回到阿森纳的亨利,球迷依旧爱他!自甘堕落的灵魂上帝也拯救不了!马鹤琪,带领一票人马在西安为德云社开枝散叶,郭爷说了句“在外面不好过就回家来!”底下观众的鼓掌声不是喝彩,是鼓舞!这叫争气的孩子! “带艺投师”……你再有天赋的球员你也得接受俱乐部正规的训练,为球队整体技战术合理发挥出你的技能。再有天赋的球员也不能只在打比赛才叫你来的!带艺投师说的要有底气,有底气人家才肯叫你来接受正规训练!球迷知道各个位置要有合适的人。德云社也一样,既要有开场的,、倒二的、攒底的,都去当前锋,谁守门呢,观众也得做合格的观众,一场演出不可能大家一起攒底,合理看待! 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意大利有几个人不得不提:国际米兰的贝尔戈米、 AC 米兰的巴雷西、马尔蒂尼,这仨人的足球生涯除了效力俱乐部和国家队就再没有穿过其它的队服,抛开成绩不说,自己的技能、人性的好坏,面对风波时自己的立场等等这些,才换来球迷发自内心由衷的敬仰。史爱东老师、高峰老师为何那么低调却总被观众提及,观众不会忘记为德云社奉献的每一个人。这种喜爱是纯粹的,是真挚的。因为人性好! 离开佛罗伦萨第一次回去的巴蒂斯图塔,当战神把球踢进佛罗伦萨球网时,他没有庆祝,他在心里对佛罗伦萨,对球迷的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忠诚的战士,在其拥簇者心目中永远是战士,只会做叛徒的人在别人心中永远渺小!郭爷唱得好啊“小人过河就拆桥”…… 足球职业化以来,我们国内球员也有几位到欧洲去踢球,有些算是体面的在那里呆了下去,有的则是完全去打了回酱油就回来了,到了顶级俱乐部……顶级俱乐部给不了你啥,你得自己有本事才能在好的地方发挥,说得难听点,来这里没“钱途”你肯来吗?本身就是“势利”之人何必弄得那么“清高”艺术造诣!越是高水平的地方越是不养闲人的!
说说德云的“儿徒”们…… 德云社不缺角儿,不缺腕儿,好孩子的标准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把这事做好!成角儿、成腕儿的事不该每天恨疯了心的去想。那样的人德云社也不稀罕! 鹤字科收徒专场上,郭爷段子里介绍了徒弟分三种:儿徒、学徒、 PAN 徒。“儿徒”的关系可以叫人心里发酸的,老艺人在家看到徒弟进门第一句话“哎呀我的儿啊!我可把你盼来了!” 我们就来说说郭爷的几个“儿徒”(排名不分先后): 烧饼(朱云峰): 第一届“蒙人杯相声大赛”(老德云社版)时烧饼就在德云社了,那会儿的烧饼就是个孩子。郭爷介绍烧饼的时候“没见过这么淘气的孩子,没一天不惹事的,成天弄得我们剧场经理找我问我:这孩子你们管不管?他爸总跟我说:不听话就削他。有次到我家,那会儿我住大兴呢,一个复式的房子,他来了,一进门就喊:师傅我来了,我说:你自己玩儿吧,没三分钟他就喊:师傅我走了啊!我就纳闷儿,出来一看,二楼到一楼的楼梯栏杆叫他给我骑坏了!” 一次介绍烧饼曹鹤阳的时候,烧饼上台拿起一封观众给郭爷的信,爷儿俩砸现挂,郭爷抢过来,烧饼立马冲后头喊“师娘”……我信,假如有一天郭爷挨饿,烧饼上街讨饭都会给他师傅先吃的! 烧饼的风格其实很多的,听听《谁欠谁》以及郭爷、谦儿哥和烧饼的《武训徒》……郭爷也曾说,一场相声专场要包含各类风格,倒口的、贯口的、伦理的、子母哏等等。烧饼作为年青一代,找到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引起共鸣是必要的。 孔云龙、岳云鹏: 郭爷介绍谁时都会说上这句:当初俩人同在北京某炸酱面馆儿(海碗居,估计现在海碗居肯定跟着沾光不少),一个门童,一个跑堂儿……。 说孔云龙的“被夏利碓的…”、“炮仗 ci 的…”“师娘,您还有速效吗?”“我也没带着速效…”“他没什么特点就是结实… zi 你能看见我出殡你就算成功了…”“她跟他媳妇没事就到我们家吃饭去,吃完俩人一打包,你回家一看这样,不是小偷来了就是三爷两口子来了 ~ !”等等都是说的孔云龙在郭爷那里发生的事。 对于学艺,郭爷说“三爷的特点是不撒狗血…他已经不重复的在舞台上表演了一百段传统相声…一开窍你就搂不住他了 ~ !”孔云龙在一次专场上演《地理图》有了瑕疵,在和郭爷同台时他也“泄密”,“像刚才《地理图》那样的就得回去一百遍!”一百遍,不是你到郭爷面前背诵一百遍,郭爷很忙,自己回家背一百遍,得对的起观众。 德云社的一次老版专场上(貌似 05 年),内容是:某离开人士上台扥( den ,当拽住)住捡场的岳云鹏问他“干这个一个月挣多少钱”岳云鹏回答“每个月四百多呢”……后来才知道这是真的 ~ 岳云鹏自我介绍中说当时师傅管吃管住,师娘每周给一百块钱零花(某网站歪曲是 50 块)。在很多提议岳云鹏离开的声音下郭爷说“我就是叫他给我扫地也不叫他走!”为了普通话岳云鹏每天朗读法晚(《法制晚报》)……肯学的孩子需要展现的不是学习过程给老师,而是展现成绩! 当初郭爷一句“跟我干吧?”是在艰苦时提出的,孔、岳二人也是每天下午抽空到老德云看多半场演出就得赶回去。当初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很多今天的局面…今天没人关心岳云鹏当初做北漂的辛酸……他得给他师傅露脸,他也做到了 ~ 但是郭爷从不因他成绩而“满足”(满足在心里不是脸上)。总提醒他,对得起“艺”对得起观众!换句家常话,谁家孩子得点啥家长就美的跟什么似的,这家孩子也就这样了 ~ (实际例子太多了,包括德云社、郭爷)。
北京一夜 《北京一夜》的创作过程是带着宿命的戏剧性,陈升不可思议又莫名其妙的说:“回过头来看,《北京一夜》好像不关我事!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写的,乖乖侬的咚。”陈升回忆,当时去北京百花街录音,只为了电影写配乐,但他与编曲李正帆始终找不着感觉,“但那时全世界都知道我在北京录音,要是弄不出好东西,还不如自杀了。”碰巧一天两人在路边吃涮羊肉,当时陈升已想好打包回台湾,一边懊恼一边用闽南话哼出“为何在北京”,像极了英文“ONE NIGHT IN BEI-JING”的发音。一边的李正帆大叫好,陈升却以为他开玩笑骂道“去死吧”,最后李正帆强烈要求两人回录音棚将简单小节转化成一首经典之作。 一个台湾人在北京一夜后就产生了这首歌。地安门、老情人、绣花鞋、古锈铁衣、征战男儿…… 陈升沧桑的声音,像醉酒的低吟,刘佳慧的京剧吊嗓,老北京的味儿真真正正出来了。听罢, 恍恍忽忽中仿佛也浪游在槐花飘香的胡同深处,为那穿越千年的执着而心酸无奈。 回过头来说郭爷,郭爷在北京很多年…很北京多人都在他身上寻找自己的北京印象…有段子里郭爷说着地道北京话“…ber亲切哎老爷子…”这一句话说的很多北京人心里怪怪的,他的作品其实不是给一个区域的人演绎的,而是告诉我们,自己莫名在那里伤感怀念曾经熟悉的味道,倒不如去寻找,有位老人解放初期参与了建设新北京拆除老建筑的活动,他回忆当时不到一个月就拆掉了永定门,时过境迁,前几年北京市政府从新在原址上又参照永定门的老样子建造了新的,很多人当时持“建造假古董”的意见去反对,而真实是100年后这个永定门城楼已然会记载北京的发展与变迁……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