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123xiaopang ye123xiaopang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460 关注贴吧数: 18
zt 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文作者曾任海航总经济师等职位 后因得罪高层加上身体原因(可能随时倒下) 而内退,现又复出 这一段是对这几天讨论的问题有感而发,有点象知音体,不过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整天在抱怨老天不公,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环境不好。。。。。。等等,那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这个人一定是个生活的失败者或者将来一定是个失败者。因为他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怨天尤人和寻找投机取巧的机会了。 其实人一生关键的往往就是那么几步,你赶上了,就继续前进,赶不上就永远落伍了。 举例来说。甲乙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齐头并进,但是当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时,甲二话不说,脱下衣服,扑通一声下河,游过去,然后继续前进。而乙首先在河岸梭巡,希望找到过河的桥,找不到,就开始抱怨:怨别人不架桥;怨自己命苦;怨为什么会有一条河。。。。。。问他为什么不下河游游过去,理由就更多了:河水太冷,要生病;自己游泳技术不行,可能要淹死;河水可能还有污染,身上会发痒。。。。。。等等,在他抱怨的时候,甲可能已经在横渡第二条河了。这样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同班同学20年后,可以有天壤之别。 其实可能甲的身体比乙还不好,游泳技术更差。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在关键时候能够豁得出去,并能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完成自己的所有行动。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不浪费自己一点一滴精力和体力在与自己目标不相干的事情上,坚定不移,只专注自己的目标,其他事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需要豁出去时,就勇敢的豁出去,没有任何犹豫;一旦上手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半途而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至于这个目标是什么并不关键,是追求名利也好,是追求自我成就感也好,是舍己利人也好,只要是对社会进步有贡献,不损人利己的都行。 世俗社会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离不开这个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成败。所以那种自诩高远而又不能落地实现的理想是没什么价值的。社会只看你做到什么,而不看你说了什么。 所以少空谈,多行动。 而且我觉得人生有目标的人没有时间抱怨,没有时间浪费。
日本经济得要中国游客来救 日本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面临的困境,不过不要担心,日本的救星来了。 这个救星,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花大钱,不怕核辐射的中国旅游神风敢死队。 在2011年三月发生了日本大地震和大海啸之后的核辐射泄漏之后,因为日本政府处理事故的极端无能,世界各国来日本的旅游者都吓怕了,不敢来了。 于是日本的旅游业和零售业,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大部分的商店老板和员工,只好拿起苍蝇拍打苍蝇玩了。 不过这个局面很快改变,因为在9月份以后,其他国家,比如说喜欢到日本的美国游客和韩国游客,仍然怕怕的时候,不怕死,不要命,敢花钱,敢露财的中国旅游团,大量冲到日本​,为日本经济打强心针了。 从北海道的滑雪场,到东京的高档商品名牌店,到京都的古代寺庙,你都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中国游客。 中国人像蝗虫一样,冲到日本来救日本经济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其实就是在重演中国人拯救伦敦,或者大陆人去拯救香港和台湾的故事。 大家都看到了香港的商家为了讨好有钱的大陆游客,慢待香港本地人而引发的社会哗然。其实在日本同样发生,为了保证照顾大陆客人的商店人手够用,日本的商店将把服务日本顾客​的分店两家都给关了,好把全部兵力,用来应付中国游客的需求。 在2011年的圣诞节购物高潮,其实这种故事已经在伦敦街头见到。当时的伦敦购物区,一片喜气洋洋, 当然英国人和日本人,都比较识大体。知道自己的饭碗掌握在这帮大陆游客身上,所以心里虽然不愤,脸上还是端着一副漠然无视的姿态。倒不像香港的同胞们,已经有点从俯视到仰​视,脸开始挂不住了。 记得以前在香港,如果你是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乡下,你就会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叫做阿灿。可是很快发现自己成了港灿,那种建基于作为英国人认可的二等公民的假洋鬼子地位的​优越感,就终于要掉份子了。 根据赚钱赚得眉开眼笑的日本商家说,中国人在日本最喜欢的就是买日本制造的名牌货,大概平均每个中国人的开销是7万日元,差不多快到1千美刀。 那么西方人呢?西方人就是买几件T恤而已,连1万日元(100多美元)都够不着啊。 所以日本的商家们,最怕的就是中国人的假期用完了,二月份开始,如何开锅? 本来日本在日元高企,和核辐射的双重打击下,旅游业和零售业是一片狼藉。现在靠了中国游客,总算为未来找到了一个可以盈利的产业。 要知道在全球经济不振的今天,找到一个可以赚钱的行业,对很多国家的很多城市,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
到底该不该读大学,转自军史文学版 刚刚看了政协委员评论农村孩子上不上大学的帖子,看了大半,心里有话一直是不吐不快。 作为大学毕业快年奔三十的还混在中下层的人来说,就把一些经历总结下吧。 说真话,首先希望大家统一意见就是大学有几类: 一类的:重点、一本这个不用说了。 二类的:二本是一条线 三类的:正规院校的大专又是一条线。 四类的:三本和职高又是一条线。 先谈谈一类,二类的吧,基本上是砸锅卖铁,考上了就要去读,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家里经济困难的,就可以直接助学贷款,读四年工作后再还款。但是希望的是大家贷了之后,记得还贷,因为会影响到你们师弟师妹的贷款名额。如果你不还贷的话,你们的师弟师妹就会少一个贷款名额,如果如期还贷的话,就会增加一个贷款名额。 然后是三类,基本上考上了也去吧,我知道的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是三类毕业出来的,刚毕业的时候,由于找的单位好,刚毕业出来的工资就比我二本的工资1000多,所以不说大专不好,出来了基本靠个人的环境、运气和能力。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然后大专又有什么极限性呢,后面再慢慢讲开。 最后就是说所谓的三类,我们家乡有种说法,三类就是贴高价养孩子的地方,养多几年 不至于过早出社会,没有辨识能力,跟错人,做错事,后悔终生。一般我们对于这种录取 通知书是当垃圾的,因为这些学校大部分是冲钱来的。你只要在录取的季节发现除了你报 考的志愿,还会有一大堆不知道名字录取通知书塞到你信箱里,那基本上这类学校就是三 类的了。 一般碰到这种事,这边的做法都是重读再考。至于去这种三类的学校,基本上是费钱费时间而且没有效果,也就是说读了这类的学校,外面的正规工作单位是不承认你的学历和能力的,而且要自己负责找工作。而中专现在的职高吧,一般大型国家企业和大型企业很喜欢在中专找工人也就是普工,如电信,电力、水利、铁路。所以中专是不愁工作的。而三类毕业后是自己以为是本科学历,但社会是不承认,所以就纠结了。本科工作,社会不要你,中专工作你看不上同时招工单位也不喜欢拿来做普工,因为不稳定。 所以读三类确确实实是返贫现象,我们家乡的做法是重考,直到是正规院校为止,包括 大专,实在不行了就是去认命中专。我读书那年有同学是重读了4年的。但是考虑到农村 有些家长知识不多,容易被忽悠,所以随便来个录取通知书都认为是真的考上录取了, 结果砸锅卖铁的供,却是被那些院校忽悠骗钱了,导致所谓的读大学返贫现象。 然后再说说一本、二本、大专、中专就业后职业生涯的区分吧,一本我了解不多,基本上上一本我了解的都是进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者是电力、移动等热门高薪的企业,03年年底大概薪水一年是10W左右,包括福利奖金等等。 二本呢,基本上你能进去国企单位,单位都是很重视的,一开始就当基层管理人员来培养, 而且只要你肯学,肯钻研,国企是不计成本的培养你,基本上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的都让 你跟工长、跟主管、经理跟岗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跟完之后还会不停的给 机会给你尝试。一般跟完岗之后是工程师的位置,表现良好可以做个副主管。我的基础就 是那时候打下的。(题外话,到现在为止我都有点觉得对不起我们原来的国企公司,当时 年轻气盛,为感情的事情不愿意两地分居,同时也是另一半出了问题,一急之下辞职去挽 回,结果失败,同时也去了深圳全球有名的外企一段时间,不堪回首)。 然后说说大专,我进去单位的大专生,基本上是当技术骨干来培养,但是比我们辛苦,直接下基层当一年的普工然后要表现没有问题才能提干,然后是当技术员,工程师、主管来用,基本做工程师就要很多年,然后有机会才做主管级,也就是车间主任的位置。 然后是中专,中专毕业一般都是做普工为主,比较辛苦。如果你做普工比较好,努力肯干,一般升组长,然后是工长,基本上就靠熬到技术员,有天大的运气的话,能混到工程师。 所以纯粹从技术生涯来说,就是排除人情啥因素来说,二本在企业一般是做为中层管理干部来培养的,大专是作为基层管理技术力量层面来培养,然后中专就是也基层骨干和技术储备来培养。基于这种培养原则,在二本培养上来的人,除了专业技能通之外,会比较着重一个企业的基层制度建立,管理和技术的协调,项目的实施,人员的培养和运作成本的控制方面的事物。而大专培养上来的人,就比较精通专业和班组工作安排以及事故处理,对于制度方面的运作和一些管理方面就较为逊色。中专培养上来的人就比较精通专属设备及经验处理故障。 所以本科、大专、中专在社会企业中竞争的话,本科能通过竞争再往前一步走的机会很大,尤其是碰到新企业的话。大专一般在原地踏步的几率比较大,如果要从事管理层面的工作的话,跟本科比较难竞争。因为没有那个思维。而中专如果自己不努力,设备更新换代的话,下岗饿死的机会都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