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小兵一噶 东吴小兵一噶
关注数: 44 粉丝数: 549 发帖数: 16,839 关注贴吧数: 12
从吕蒙自学看博学并非入学堂 人们常常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一个人学识上的进步。这句名言,是由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之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演化而来的。吕蒙十五六岁投身行伍,此前他没有念过几天书,虽然勇武过人,但文化根底差,知识面狭窄,以至向孙权写报告也叫人代笔。孙权劝他多读点兵书和史书。从此,吕蒙就开始刻苦自学,坚持不懈,因而进步很快。一次,鲁肃代周瑜领兵,路过吕蒙防地,两人谈论兵事。吕蒙发表了很多有战略眼光的见解,使鲁肃大为惊奇,非常感慨地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昌蒙即以上面提到的这句话作答。鲁肃死后,吕蒙接替鲁肃的职务。此时,吕蒙已满腹韬略,用兵达到了自如的地步。 如果说吕蒙的事例只能说明古代将帅所需要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的话,那么克劳塞维茨则是近代军事史上主要靠刻苦自学在军事理论上有重大建材的典范。美国战略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指出:“克劳塞维茨是靠个人奋斗而成名的典范。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十二岁加入普鲁士军队,几个月内便擢升为军官,此后,他把一生献给了军事生涯。由于他勤奋学习,孜孜不倦,终于写成名著《战争论》。” 知识的积累,人们往往把它与学校的教育联系在一起,一些知识面较窄而在工作中力不从心的人也往往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上学少。应该说,学校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受到良好的、较长时间学校教育的人比缺乏教育的人无疑更具有博学多才的条件。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学校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些历史上名将获取知识的途径告诉我们,积极自学,是一切学习途径中完全可以成才的途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在其《大战略》中分析“成功的战略家的特征”时指出,几乎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知识、智力是和正规教育密切联系的。在现代军队中,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不断刻苦自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这种自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品吕蒙——绛衣事件表现的智慧   闲来无事写写吕蒙的文章。第一次写,文笔不好,凑合看吧。   那一年,孙权刚成为江东之主。那一年,吕蒙还只是个小小的别部司马。      那一年,孙权有意改变兵制。   那一年,吕蒙还在想着往上爬。   先看史料: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喜欢吕蒙的都知道绛衣事件是吕蒙人生的一个起点。就是因为这件事,吕蒙入了孙权的眼中,也是自己腾达的着力点。在这样一个对像吕蒙这样的年少兵少将领来说是一个危机事件中。而吕蒙却化危机为机遇,不得不感叹吕蒙的能力啊!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事件中吕蒙表现的智慧吧!   我们知道:要想实现抱负,要想让上面的人注意到你。要不你就得表现的与众不同,要不你要做出优秀的成绩。很简单的例子:不管是在班里还是在公司。老师或老板都只会注意到表现好的或表现差的,而大部分表现一般的,他们是不会留下多大印象的。而吕蒙刚统兵不久,根本就来不及做出成绩。怎么办?只好往与众不同方向想心思。于是吕蒙贷款买统一的红色装备,列队操。而为什么是红色呢?现代心理专家研究表明,红,黄两种颜色是最吸引眼球的。我们看大街上广告,招牌一般都是红,黄色。以达到吸引客流的目的。而吕蒙为了要孙权注意自己,为了吸引孙权的眼球。在一群杂色服饰中的出现一片红色海洋,想不让人注意都难。结果吕蒙练的兵整齐好看。孙权很是高兴,不仅没夺掉他的兵权,反而给吕蒙增兵了,同时孙权也注意上了这个叫吕蒙的年轻将领。当然,结果吕蒙也没有辜负孙权的提拔,成为了一个历史名将   读史,品史,能活学活用才是王道,吕蒙的这种智慧对我们,特别是工作中的都是一种启迪。我们也可以生活实际运用的一种小窍门。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吕蒙投机取巧。但没有这种投机取巧可能他也就埋没在历史河流中了。没有金刚转,不揽瓷器活。有这本事,为了早点达到目的,用点投机取巧的方法又何妨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