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舞萧萧
关注数: 128
粉丝数: 37
发帖数: 1,177
关注贴吧数: 7
词【蝶恋花·红泥·扁体玉乳蝶花壶】 彩蝶一双花几个。晓梦含香,起舞云天过。梁祝千年心相和,翩翩羽翼频依左。 素手弦歌轻共我。梅蕊开时,三弄千千朵。一世成蝶何更索,今生有幸依君可。 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又名《梅花引》《梅花曲》或《玉妃引》,起源于晋朝,主题旋律在不同徽位重复三次(称为“三弄”),以梅花高洁、凌霜傲寒的特征象征高尚节操。 该作品造型线条流畅,构思巧妙,壶身形状如扁平的玉乳,饱满儒雅,截盖设计随壶身的弧度而上,对壶身的完整度没有丝毫的影响,一颗硕大的壶钮如一颗寿桃,桃尖的胥出更显钮的圆润;壶嘴平和尖锐,温和向前伸去,暗接手法极精;壶把紧贴壶身,上提下拉,将力道融入壶型中;加底的设计增添壶身的霸气和古拙之味,壶身结构更为合理化;整个壶采用纯原矿紫砂精工细作,壶身上采用多色泥料贴绘装饰新工艺,难度大,手法新,一枝春梅下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生动自然,呈祥和景象。
诗【七律·紫泥·寒江】 寒江孤径且徐行,一杆沉浮听雪声。 望尽千帆皆寂灭,笠翁只影入空明。 休言放下成仙境,莫道别离便相轻。 纵使浮游如芥草,情真方可慰平生。 寒江紫砂壶的寓意源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诗,象征孤傲不屈、遗世独立的精神,以及逆境中的坚守与超脱。 壶身如轻舟泛江,壶嘴似钓竿挺立,壶盖拟蓑笠斗笠,整体造型空灵简淡。 祝福各位壶友和老师双节快乐,平安吉祥!
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再次折腾这把“老壶”~~ 这是我第一把用来泡茶的紫砂壶,也是在紫砂壶吧发的第一贴,壶盖碎了后发的,当时各位老师说泥料是朱泥或老红泥,应该是本山料,再次感谢!🌺🙏🏻 这把壶是带回老家用的,用了基本一个月,天天用的那种,然后回上海了,这次回来,时隔四个月整,再次看到这把壶,不知是不是我在贴吧浸泡了四个月的原因,还是这把壶经过了岁月的发酵,感觉比之前滋润了很多,也更加喜欢它了。 泥料没大问题后,咱这次问一点高级的,想请教各位老师,这把壶能看出来是全手的吗?因为我在把和流位置仔细查看过了,没发现哈夫线的蛛丝马迹。
诗【七律·黄段·四方】 杯浅香深出紫砂,恍若水莲开心花。 浅斟入喉成过客,深红出落天上霞。 风雨过后草木新,煎煮明前碧绿芽。 相逢是缘三界外,一壶清商共天涯。 “晞发扶桑露气新,三花树底坐调笙。氤氲香界金风度,天上清商下玉京。”此处“清商”可理解为天上的仙乐,也可联想为璀璨的星河。 这把壶是前一段时间买的,在我还是一个纯粹的小白的时候,当时看到这把四方壶,顿时被它的气度所折服,它宛如一位指挥有方的将军,气定神闲的存在着。 买的时候说是黄金段泥,后来才知道黄金段泥也是比较稀缺的,肯定不是的,那么这把壶泥料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这把壶的器型应该叫什么呢?还望各位老师赐教,谢谢!
词【江城子·紫泥·茄段】 南山青木雨初晴,落苏橙,过黄莺。芬芳珠露,茄段意盈盈。结语无端萧瑟里,秋色美,似弦筝。 若兰芽叶竟娉婷,沐春晴,舞香茗。前生犹记,穿林打叶声。对面不识翻炉火,刚欲饮,满颊樱。 茄子:又名落苏。 这把小茄段应该过得去吧,胎薄体轻,口盖嵌合无间,珠圆玉润,过手滑腻轻盈。
一把十多年前的“二甲传胪”花器☘️🌸🙏🏻😓 昨晚看《紫砂壶典》看到介绍传胪壶的“三甲传胪”时,突然想到自己十多年前在无锡买过一把类似的壶,今天便翻了出来。 这把壶容量特别大,1160cc,最初买回来用它泡过几次茶后,实在太大,一个人喝茶不方便,后来就不用束之高阁了。 一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当时买它也是被它的器型和工艺吸引了,当时对紫砂壶一点概念都没有,现在也不知道它属不属于“紫砂壶”。 看书中介绍才知道它属于花器,名称叫“二甲传胪”,关于“二甲传芦”壶的创始人,在紫砂史上有明确记载且被公认的创始人是清代的杨凤年。她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家,也是紫砂艺术史上最有名望的女性制壶艺人之一,是“曼生壶”主要制作者,大师杨彭年的妹妹。 杨凤年以制作花货见长,她的作品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充满灵动之气。“二甲传芦”(或称“杨氏二甲传芦壶”)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她首创了以竹篓、螃蟹、芦苇为元素的壶型,并赋予了其“二甲传胪”的吉祥寓意,从而开创了这一经典样式。 介绍一下传胪壶的来历: 中国古代的学历,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决定的,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级别:经过私塾学习的“童生”,经童试可到府县读书的称“秀才”;通过乡试后称“举人”;举人可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后称“贡士”,可参加殿试;通过殿试的前三名称“一甲进士”,由高到低分称“状元、榜眼、探花”,其后为“二甲”、“三甲”进士约百人。明代把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清代只把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殿试三年进行一次,在农历三月,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定题、定名次。明代在故宫太和殿,清代在故宫保和殿前进行这种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殿试两天后,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太和殿外听传胪官按钦定金榜宣唱名次。每唱一名,多个侍卫自殿内高声重复至殿外。一甲三人和二甲的前七名,是由皇帝钦定的,这10人被皇帝召见,称“小传胪”,其他进士登榜称“大传胪”。一甲须连唱三遍,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即在御道站定。唱名毕,乐奏“显平章”,进士们与三品以上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这种仪式叫“金殿传胪”。“胪”为罗列、排名;“传胪”即“胪唱”、“胪歌”,宣布名次。 这把紫砂壶,壶体一侧贴塑了一只蟹和一只螺,壶体另一侧是“竹报平安”的着墨阴刻修竹图,壶身成编结竹篓状,底敛圆正,竹篾根根交结均匀纤细。口面凹下,嵌盖,盖为镂空六方体竹编,内有一小蟹,玲珑剔透,塑竹节作壶钮。弯流曲把,亦为竹之形。 两只蟹寓意二甲,壶身芦苇状,谐音胪字,壶体的修竹图有以下寓意: 正直虚心:竹子生而有节,象征着气节、骨气和高尚的品德。它内部中空,代表虚心谦逊的美德。 坚韧不屈:竹子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着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平安吉祥:“竹报平安”是中国最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在古代,家书又称“竹报”,寓意平安家信。因此,竹子直接代表了家庭安康、生活平安顺遂的祝愿。 这不仅仅是祝愿成功,更是告诫和祝愿:在功成名就之后,仍需保持竹子般正直、虚心、有节气的君子品格,同时祈求事业家庭一切平安。
对一把紫砂壶文化的深度解读~🌸🍀🙏🏻🍵 大多时候相信直觉,虽然会错,第一眼看到这把紫砂壶,心里说就是它了。买回来后在喝茶的过程中才一点点慢慢研究这款紫砂壶最初为什么会对我造成那么特别的冲击,尤其是壶盖的组成部分。 这把紫砂壶壶型是柱础;螭头流;龙首把;球形壶钮;壶钮基座是三组如意纹环绕;壶钮外环绕着六瓣莲花;壶体上一面描述的是老人坐船抱橹图,壶体另一面刻“宁静致远”四字。 柱础是建筑承重立柱的基石,意味着坚实的基础、沉稳的根基、与不可动摇的定力。 老人抱橹图,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隐逸情怀,夹杂着对人生旅途、时光流逝的淡淡思索。 船与橹:人生旅途: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人生之舟”,象征着一个人在生命长河中的漂泊与前行。 控制与方向:船橹是控制船的方向和速度的工具。老人“怀抱”船橹,这个动作非常关键——它可能意味着暂停与休息(暂时放下前行的劳碌),也可能意味着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向有着完全的掌控力,可以随时决定是动是静。这与“放任自流”、“随波逐流”形成了鲜明对比。 螭(chī)龙是龙的一种,无角,常见于古代青铜器和建筑装饰,象征着力量、王权,但也有守护之意。 龙在佛教中的角色(天龙八部): 龙是佛教天龙八部(佛教的护法神队伍)中的重要一部,称为“龙众”(Nāga)。其首领称为龙王,具有极大的神力,是佛法的守护者,负责护持佛法、保佑人间风调雨顺。 因此,螭龙造型的流(壶嘴)和龙首造型的把(壶柄),在佛学语境下,可以理解为 “护法龙神”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赋予了这把壶被护法神力所守护的深刻含义。 在佛教中,最符合“六个心形环绕”意象的核心概念是 “六度波罗蜜” (又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 意为“到彼岸”,即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的六种修行方法。而这六种修行方法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动力,就是 “菩提心”——即追求觉悟、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大智慧之心。 这个壶钮的造型可以作如下精妙解读: 1. 中央的球体:不再仅仅是绣球,它象征着摩尼宝珠(梵语 Cintāmaṇi)。这颗宝珠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代表佛法的终极真理、佛陀的圆满智慧和解脱的究竟果位。 2. 三组如意纹:代表着成就愿果的智慧、方法与工具。 · 它是连接“修行(因)”与“证果(果)”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意味着:通过精进修习六度,你将自然而然地获得这种“如意”的能力——一种能够扫除障碍、让你所求皆能“称心如意”的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 3. 环绕的六个心形:这六个饱满的“心”,正是修行者所发的菩提心。每一个“心”代表实践“到彼岸”的一种方法,即一度波罗蜜。它们分别是: · 布施(Dāna-pāramitā) · 持戒(Śīla-pāramitā) · 忍辱(Kṣānti-pāramitā) · 精进(Vīrya-pāramitā) · 禅定(Dhyāna-pāramitā) · 智慧(Prajñā-pāramitā) 4. 整体的构图寓意: · 六心绕珠:象征着唯有通过发起并实践这六种以菩提心为基础的修行(六个心),才能最终证得佛果的无上智慧与圆满(中央的摩尼宝珠)。 · 修行与果位的关系:六度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壶钮完美地 visualizes(可视化)了佛教“因行果证”的核心教义——通过围绕核心真理的精进修行,最终抵达核心。 六根清净:“六”这个数字也可以联想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心形朝向四方,可以象征通过修行,使六根不再被外境所染污,从而达到清净自在的境界。 莲花心:饱满圆润的心形,其形态也可以认为借鉴了莲花花苞的造型。在佛教中,莲花代表清净、慈悲和智慧的生成。每一颗“心”都是一朵待放的莲花,寓意菩提心在修行中纯洁生长,最终绽放。 六瓣莲花在佛教中是一个常见且吉祥的意象。数字“六”本身在佛教中就非常殊胜(六度、六根清净等),六瓣莲花象征着圆满、纯洁和彻底的绽放。 1. 最外围:六瓣莲花 · 象征:“菩提心”与“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寓意:这是修行者自己必须发起和践行的。是通往智慧彼岸的六种主要修行方法,是“因行”。 2. 中间层:三组如意纹 · 象征:佛法的加持、天降的祥瑞、吉祥的祝愿。 · 寓意:修行之路并非孤旅,会得到来自上天和法则的庇佑与助力(慈云法雨)。同时,“如意”也代表着事事如意,是美好的祝福。这是修行者得到的“外缘”。 3. 最核心:球形摩尼宝珠 · 象征:圆满的佛果、无上的智慧、终极的真理。 · 寓意:通过自身修行(莲花)与外部加持,最终将证得这究竟圆满的最高境界。这是修行的“果报”。 这把壶因此变成了一件禅茶一味的体现。每一次提壶注水,都仿佛是一次对佛法的礼敬;每一次品茗观照,都像是一次对自心的修行。
汉瓦和笑樱,请各位老师帮忙看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谢谢! 同时买的两把一个汉瓦,一个笑樱,出自一人之手制作。汉瓦特意放着没用,笑樱一周泡茶两三次,茶主要是放了十余年的大叶种的生普和亚朵的大叶种红茶。现在发现笑樱壶体已现隐隐红光,二者放在一起差别还蛮大的,整体气度,已现云泥之别。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各位老师帮忙看看,谢谢!
词【清平乐·梅桩】 巍巍高岭,风雨春秋冷。妙手裁出翻火影,梅段无声青梗。 雪清犹记中庭,暗香摇曳娉婷。枝叶新芽浮动,眉弯都入弦筝。
词【清平乐·梅段】 巍巍高岭,风雨春秋冷。妙手裁出翻火影,梅段无声青梗。 雪清犹记中庭,暗香摇曳娉婷。枝叶新芽浮动,眉弯都入弦筝。
《采桑子·草木菁菁》 江南翠云疑着雨,绿意空濛。红缀娉婷,碧桂天香几世情。 太湖石畔玲珑木,晓日同晴。夜露菁菁,风雨三千画眉青。 图五:弇山园石榴树,枯木新枝,榴花娇艳。 图六:南园桂花树,树龄273年,枝繁叶茂。
一把紫砂壶炸裂了,泥料是调砂吗?谢谢! 昨晚喝完茶后,用自来水冲过后,直接用烧开的100°C的水倒了半壶,想再过一遍水,后来便发现“惊开”了,大夏天的难道也不能直接用开水吗? 这是几年前在南京美术馆买的第一把紫砂壶,还是有些纪念意义。
民国宜兴堆贴葡萄纹紫砂壶 晋江博物馆藏 民国宜兴堆贴葡萄纹紫砂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葡萄纹是一种吉祥图案。因为葡萄果实成串、藤蔓绵长,它象征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富贵长寿。 这把紫砂壶,整体造型稳重饱满,枝叶缠绕,藤蔓壮实有力。 民国时期是宜兴紫砂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它继承了明清紫砂艺术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紫砂器的装饰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商业化,堆贴、雕刻、彩绘等技法盛行。这把堆贴葡萄纹壶正是这一时代风尚的典型代表。
这把紫砂壶是什么泥料呢? 这把壶包浆明显,圆润可爱,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砂性来,摸上去手感应该不错,这个是紫泥呢,还是红泥呢?
诗【七律·白菜玉蜻蜓及椒】 合心抱叶菜中王,剔透玲珑舞雪霜。 身出寒门知冷暖,神通富贵满庭芳。 蜻蜓玉翼翔云久,白水阿椒快乐长。 若得三生留日近,匀来雅俗净中藏。
这个是什么烧制工艺呢?老紫泥?向各位老师请教,先行谢过。🌺 当时一眼相中汉瓦壶上的这幅翠鸟白梅图,眼中只有贴绘,小鸟神光熠熠,傲立枝头。也喜欢这种端庄沉静的黑色,可是买完后才纠结这个是什么泥料,当时只是说是高温烧,60目。后一日问及详细泥料,说是老紫泥。图片是买回去没过水拍的外表形体。后百度查了一下,感觉这种高温烧应该是捂灰烧制都吧?
今天开了一把说是黄降坡泥的新壶,咱也不知道😁。 喜欢这个壶的造型,便买了,今天第一次开壶,泡了一壶多年前买的熟普(感觉已经发酵成熟普了),泡了一天茶,感觉也还可以。只是不知道这壶的质地怎么样?对泥料有什么看法,各位大佬给掌一下眼,谢谢! 上次系统发到紫砂吧了,这次特别选了紫砂壶吧,这样发帖应该对了,真心小白一枚。😂😓
#如何看待原神进入北大课堂?# 原神,一直是孩子的最爱!动画精美,对话经典,动作炫彩,可玩性还蛮高的。
这把壶的泥料和做工还可以吗?请赐教,谢谢! 请各位大佬说说我入的这把子冶石瓢的观感,说是青段泥,刚入坑不久,太多的不懂,学习中,谢谢!
请大佬帮忙看看这把壶怎么样,谢谢! 大佬帮忙看一下这把壶是本山绿泥吗?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的?谢谢!米黄的是日光灯下拍的,中间两张发青的是正常日光光线下拍的。
吧友们,帮忙看一下这是什么泥料? 一个手没拿稳,买了没一个月的壶盖废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