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反田爱瑠◎ 威尔逊和史蒂夫
你希望所有人都如你这样行动吗
关注数: 54 粉丝数: 182 发帖数: 7,802 关注贴吧数: 88
【语言哲学】圆的方到底存不存在?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组对话 A: 拿破仑是矮个子 矮个子的是谁? (矮个子的)是拿破仑 B: 圆的方不存在 不存在的是什么? (不存在的)是圆的方 这里似乎包含一个悖论,我们不可能断言一个不存在的事物拥有某种属性,但“不存在”却可以成为命题的主词。我们似乎可以说出,不存在的事物具有“不存在”这一属性。 这个悖论似乎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承认圆的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存在,二是论证“圆的方不存在”与“拿破仑是矮个子”只在表层相似,其实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构,换言之,需要论证“存在”只是语法谓词,而非逻辑谓词,“存在”不是一种属性。 这一疑问的另一个源头,来自笛卡尔那著名的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有些命题先天为真,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里“先天为真”的意思与“分析为真”相同,简单来说就是宾词概念包含在主词中),而上帝的概念即分析得包含最完善的实体,而最完善的实体必然是存在的,否则它就不具有完善性了,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这一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把存在当作一种属性,可以由上帝的本质推论出来,就像从三角形的本质(由于当时的几何学只有欧氏几何,所以默认为欧氏空间)可以推知它的内角和为180°。 一个著名的反驳来自康德,康德认为,谓词提供关于主词的信息,你不知道天鹅是白的,被告知“天鹅是白的”,你就增加了对天鹅的了解,存在却不是这样的谓词,你手里拿着十元的钞票与你想象有十元的钞票,就这张钞票的属性来看,并没有差别,例如它们都值十元。 弗雷格的命题函式理论大致把存在理解为“至少有一个实例”,“圣人存在”似乎把“存在”作为属性归于“圣人”这个概念,其逻辑意义却大致是“一个人或多余一个人具有圣人这个概念所描述的特征” 摩尔直接通过概念分析来驳斥本体论证明,我们可以说“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或“有些天鹅是白的而有些天鹅不是”,但我们不会说“所有天鹅存在”或“有些天鹅存在有些天鹅不存在”。我们可以指着一个天鹅说“这只天鹅是白的”,却不能指着它说“这只天鹅存在”,这不是同语反复,而是根本没有意义,可见,“存在”和“是白的”这样的谓词根本不属于一个范畴
【新闻】热的第四种传递方式 热在真空环境下很难被传递,这是经典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中学物理课上,我们学习了热量的3种传递方式: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热传导、通过液体或气体介质传热的热对流,以及由光子(电磁辐射的载体)传热的热辐射。其中,除了热辐射,前两种热传递方式都无法在真空中进行。现在,第4种热传递方式被发现了,而教科书也会改写。在量子物理学家看来,真空并不是一片真正的“虚空”,而是充满了量子涨落。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带领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热能可以跨越几百纳米的完全真空空间。这一成果,不仅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颠覆,更将对计算器芯片和其他在设计上以散热为关键考虑的纳米级电子组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高速计算器和大数据存储的发展也非常重要。这项极具开创性的研究结果日前在《自然》杂志发表。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586-019-1800-4&urlrefer=a644709c43902b7495724ef3dd382787 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Hendrik Casimir(亨德里克·卡西米尔)基于量子力学提出 “凯西米尔效应”,预测即使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真空里面,仍然能发生能量涨落。也就是说,即便是在真空中,电磁场的量子波动也会引起声子耦合,从而促进热传递。有鉴于此,现任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所带领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完全真空隔开的两个物体之间的量子波动可引起热传导,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热传递方式,也昭示着声音也可能在真空中传播。 张翔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说,由于分子振动也是我们听到声音的基础,这一发现也预示了声音也可能可以通过真空传播。“25年前,当我在柏克莱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时,一位教授问我:‘为什么隔着桌子你仍能听到我的声音?’ 我回答说是因为声音是通过分子在空气中振动传播。他追问:‘如果我们将这个房间中所有空气分子都抽走,你还能听到我说话吗?’我说不能,因为没有振动的介质。今天我们发现了一种由量子真空涨落所形成,不需要介质的新真空传热模式,结果令人惊讶。所以我在1994年的考试是答错了,其实透过真空,你可以大叫而别人能够听到。”张翔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更多的科研发现打开“大门”。 研究者特地定制了两张膜的不同尺寸,使它们在不同的起始温度下(分别是13.85℃和39.35℃),都能以每秒191600次的频率振动。当两张膜共振时,能量就能迅速交换。另外,研究者确保了两张膜相互平行,误差不超过几纳米。同时,他们还保证膜非常光滑,表面的凹凸不超过1.5纳米。在实验中,两张膜被固定在了真空室的两侧,他们用加热器对其中一张膜加热,同时用制冷器给另一张降温。 为了探测振动频率,也就是温度的变化,两张膜的表面都覆盖了薄如蛛网的金反射层,并用微弱的激光对其照射。经历了多次实验后,研究团队确认,膜与真空室的接触面不存在热传导,并且两张膜之间也没有借助电磁波的热辐射发生。 最终,研究团队发现,当将两张膜的距离低于600纳米时,它们的温度就发生了变化,并且该变化无法用其他理论解释。当相距不足400纳米时,热交换的速率足够让膜的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成功后,研究者计算出实验中声子传递能量的最高效率:约6.5×10^-21焦耳/秒。按这个速率计算,如果想要传递一个可见光光子的全部能量,则需要50秒。尽管这看起来微不足道,张翔认为这仍然是“热量在两个物体之间传递的新机制”。 这一现象足以证明,热能至少能在真空中传递数百纳米的距离,颠覆了经典的传热理论。这一发现揭示独特的量子效应将为量子热力学打开新的大门,并为纳米技术的热管理带来实际意义。虽然这项工作还存在热量传递距离的局限,但是对于纳米尺度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尤其是芯片、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实现更小、更轻开辟了新的道路。 来源:深圳商报、科学解码、材料科学与工程公众号 原文: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KDqslf_nbpm0S0alM37l0g&urlrefer=c3f97199221938b24c9218678551f7aa
【转帖转载】中秋快乐! 满月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大地震? 原创 2016-09-14 吴非 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一项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的新研究指出,由于满月和新月时的潮汐力最大,可能改变岩石的变形程度、应力分布,因此容易引发更大的地震。 撰文 《环球科学》记者 吴非 每年数百万起地震在全球各地发生并被地震仪器监测到,其中绝大多数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脚下,但有极少数却会发展成大规模地震,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地震的预报仍然困难重重,但科学家正在揭开地震的本质,开发有效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最近,日本东京大学的井出哲和同事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文章,提出大地震的发生概率与潮汐应力有关,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评估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为地震预警系统确定地震等级提供帮助。 2009年发生于意大利的一场地震。图片来源:FLICKR 潮汐力是否可以诱发地震?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一直试图找出答案。然而时至今日,科学家仍未得出明确结论。质疑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潮汐引发的作用力太小了——发生地震时,岩石破裂产生的应力可以达到潮汐力的数千倍,因此潮汐力很难对地震的形成产生影响。 然而,另一类板块运动——构造震颤(tectonic tremor)却对潮汐力高度敏感。与普通地震相比,构造震颤的出现的深度更深、强度更弱、持续时间更长——从数分钟到数周不等。由于能量在这一过程中的释放速度很慢,因此构造震颤属于一种慢地震,似乎难以引发大地震。 但在接受《环球科学》采访时,井出哲表示,由于慢地震与普通地震属于在断层不同深部的剪切滑移,因此他和同事认为慢地震很可能与地震相关联,并且能够增强地震的强度,诱发大规模地震。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和2014年的智利大地震期间,其他日本团队就曾观测到慢地震现象。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的彭志刚教授(未参与本次研究)也在接受《环球科学》采访时表示,由于多数大规模地震最初形成于断层深部,接近慢地震区域,因此这一推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通过构造震颤这一纽带,井出哲将潮汐力与大地震联系起来。为了找出潮汐力对地震的影响,井出哲和同事分析了1976-2015年间全球一万余次超过5.5级的地震,他们统计了所有地震发生当日的潮汐力最大值,并与地震前15日内每一天的潮汐力最大值作比较,从而得出地震当日的潮汐力在整个潮汐周期中的相对大小(15表示最大)。他们发现,在12起8.2级以上的地震中,地震当天的潮汐力较大,其排位多集中在10以上。 由于8.2级以上的超大地震样本容量有限,尚不能得出结论称这些地震多发于潮汐力较大的阶段。为了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研究团队对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寻找地震震级与潮汐力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发现,地震当日的潮汐力越大,大地震出现的比例更高。(见下图)同时,研究团队对日本东北部和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单独分析,在对日本东北部的地震分析中,他们同样找到了震级与潮汐力之间的相关性。由于满月和新月时的潮汐力最大,这一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结论意味着,满月和新月时出现的地震为大地震的可能性更大。 全球6.5级以上地震潮汐力与震级的关系图。蓝色、浅蓝色和红色分别表示潮汐力排位较小、中等和较大的情况。上图中,b值表示大地震的比例,b值越小,大地震的比例越高;下图横坐标为震级,纵坐标表示达到该震级的地震出现的概率。(图片来源:论文原文) 对于这一结果,井出哲认为,大规模地震可能是由小的断裂逐级发展而成,而应力分布的微小改变都有可能对断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潮汐力可以增强岩石的变形程度、改变应力分布,因此,当潮汐力较强时,小断裂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大断裂。这一变化的直观表现就是,5级成长为9级地震的概率是潮汐力较低时的6倍,1级地震发展为9级地震的概率更是提高了40倍。 如果被证实,该研究或许将对地震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彭志刚指出,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如果我们能够精确估算潮汐力的变化,会对地震(尤其是强震)的短期统计预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外,该研究的结论还可能在地震预警中发挥作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地震最初几秒内的地震波迅速判断最终的震级,而把潮汐力引入预警系统后,可能提升震级判断的准确率。 地震发展过程中力学变化和岩层特性的复杂性使得彻底了解地震、预测地震的梦想仍然很遥远。但无论是对地震诱发因素的新认识,还是在地震预警等领域取得的进步,都是人类在抵抗地震灾害道路上走出的重要一步。正如井出哲在采访中所言,尽管该结论对于地震预测能力的提升程度远不足以用于精确预报地震,但它有助于帮助我们揭示地震的本质,这将会是通往地震预报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时事新闻】美帝研究寨卡或可通过眼泪传播 转自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 美国《细胞报告》杂志6日发布的一项实验鼠研究显示,寨卡病毒能在其眼睛里存活,并有可能通过眼泪传播。这一发现有助解释为什么一些寨卡患者会出现眼病,包括会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的葡萄膜炎。   多数成年寨卡患者不会出现患病症状,但少数成年人可能出现结膜炎,个别患者会出现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同时发炎的葡萄膜炎。此外,有三分之一在胎儿阶段感染寨卡病毒的新生儿会出现视神经炎、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问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类似蚊子叮咬的皮下感染方法,让成年实验鼠感染寨卡病毒。7天后,研究人员在实验鼠的眼睛里发现了有活性的寨卡病毒。28天后,研究人员在实验鼠的眼泪中还能发现寨卡病毒的遗传物质。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他们没有在感染病毒的实验鼠的眼泪里发现有活性的寨卡病毒,但这不意味着人类患者的眼泪不具有传染性,“眼泪可能存在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窗口期,人们在这期间接触到它就有可能发生感染”。  8月31日,一名工作人员在新加坡巴耶利巴大道一带灭蚊。新加坡卫生部8月3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寨卡病例数量已达115人,并确诊首个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案例。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研究人员计划接下来对人类寨卡病毒感染者展开进一步研究。领导研究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迈克尔·戴蒙德说:“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患者的眼睛里是否存在具有传染性的寨卡病毒以及病毒能在眼中存活多长时间。”(记者林小春,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