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大胜利 二十中初一
🌈🌈广泛气象爱好者,激烈天气追踪,彩虹圈。
关注数: 345 粉丝数: 241 发帖数: 41,279 关注贴吧数: 195
【气象信息】天文台加强雷达及卫星图像服务 天文台今日(2025年3月31日)进一步加强其网站上的雷达及卫星图像服务。128及256公里范围的雷达图像更新频率由原本每12分钟加密至每6分钟一次;而64公里范围除了离海平面3公里高的降雨率图像外,亦增设2公里高的图像(图一),让市民更好掌握大气低层的降雨情况。另外,复盖亚洲西部的风云-4B卫星图像更新频率由原本每小时加密至每15分钟一次(图二);同时增设「全日可见光」卫星图像(图三)及韩国GK-2B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图像(图四),以加强监测华南及南海北部的天气和能见度。雷达及卫星图像加强版服务会在「我的天文台」流动应用程式更新时陆续推出。 图一 2025年2月11日晚上的天气雷达图像,当中离海平面2公里高的图像(左图)比3公里高的图像(右图)显示更多雷达回波,更清楚反映大气低层雨区的发展情况。 图二 复盖亚洲西部的风云-4B卫星图像更新频率由现时每小时加密至每15分钟更新一次。 图三 由于传统可见光卫星图像在夜间未能提供,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生成的「全日可见光」图像可加强夜间天气的监测。图中显示2024年9月5日约晚上8时的「全日可见光」图像,有助分析超强台风摩羯的螺旋云带。 图四 韩国GK-2B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图像帮助监测华南及南海北部的能见度。
【气象信息】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近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最新海温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测显示,拉尼娜状态将维持2到3月,到了春季中后期将会减弱至中性状态。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丁婷介绍,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增加。 对我国而言,在拉尼娜发生的当年冬季,我国东部地区易出现降水偏少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受拉尼娜影响,菲律宾附近气旋式环流异常,我国东部地区受偏北风影响,水汽输送偏弱,从而造成降水偏少。气候监测显示,去年入冬以来,由于拉尼娜出现,我国东部地区受偏北风异常影响,水汽输送条件极差,降水明显偏少,华北东部、华东、华中东部、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 从全球范围看,南美洲沿岸国家,如阿根廷,通常降水会变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雨水增多。当拉尼娜长时间持续时,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易出现洪涝。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24年12月,海温监测关键区的海温指数为-0.66℃,热带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
【气象信息】台风所联手香港天文台成功开展有人飞机双机台风观测 台风科学试验再上新台阶:台风所联手香港天文台成功开展有人飞机双机台风观测 戴宇凡、朱晔 上海台风研究所 2024年09月27日 11:27 上海 “跑道33,可以降落!” 9月24日13时左右,机场塔台下达降落命令后,一架承载特殊使命的白色空中国王飞机,在经过近2个小时的飞行后,缓缓降落在海南博鳌机场。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任务,是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以下简称“台风所”)组织的台风外场科学试验——台风所与香港天文台首次联手使用有人飞机搭载气象仪器对南海热带低压进行双机联合观测。 图1.本次飞行试验使用的空中国王B300飞机 我国是全球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平均遭受8至10次台风袭击,所处的西北太平洋沿岸即亚洲-太平洋区域也是全球热带气旋灾害影响最大的区域。ESCAP/WMO台风委员会等多家权威机构和专家均指出,加强亚太区域台风观测能力特别是飞机观测是进一步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 当天,在台风委员会项目“近海台风强度变化科学试验”支持下,台风所联合香港天文台首次在同一片空域开展多机协同观测试验并承担不同的观测任务。按照试验规划,台风所的有人飞机运用机载观测设备开展观测作业,香港天文台飞机进行下投探空作业,形成了双机同时不同高度的协同观测。 相较于无人飞机,有人飞机可以搭载更多的观测设备,同时空域限制相对较小,在观测区域选择上更具灵活性。本次试验负责人汤杰博士登上飞机执行飞行,据他介绍,本次外场有人飞机观测实现了不同高度的协同观测试验,成功获取南海热带扰动内部不同高度上的气溶胶和云粒子特征。 自2022年,台风所正式启动“有人飞机探测台风”项目,计划开展台风内部结构原位观测。通过与国内多家机构的合作,台风所成功改装了一款空中国王飞机,携带KPR云雷达、GVR微波辐射计、SFMR步进频率微波辐射计、云微物理探测系统ADP和气象综合探测系统AIMMS30,初步具备了开展台风内部结构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系统探测的能力。2023年11月,台风所在海南博鳌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探测系统性能试验,探测系统各项指标良好。 图2.本次试验飞机搭载的云粒子探测仪和GVR微波辐射计 图3.9月24日,工作人员调试观测设备 “以气象新质生产力赋能防台减灾,是我们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汤杰表示,此次观测试验标志着我国气象部门在台风飞机观测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可靠的一步,为今后台风科研业务能力提升奠定了重要的观测基础。
【气象信息】中国2023年主汛期总结(台风篇) 台风:偏少,偏强,路径复杂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呈现生成源地位置偏东,生成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强度偏强、台风极端强降水事件多发等特点。1月1日至10月31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较常年同期偏少6个。这16个热带气旋中,在发展过程中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的有8个,占比50%。6个台风以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登陆我国(包括台湾省),较常年同期偏少1个。这6个登陆台风的平均初次登陆强度为41.8米/秒,较常年平均值(32.7米/秒)显著偏强9.1米/秒。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不稳定,副高出现多次南北摆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年热带气旋路径复杂多变。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走出了复杂的“之”字型路径,第16号台风“三巴”成为近20年里第一个在雷州半岛西侧登陆的台风。 今年登陆我国台风数量虽然略偏少,但有着破坏力强的特点,特别是“杜苏芮”“海葵”等台风带来了严重的风雨及洪涝灾害。 7月17日,“泰利”登陆广东省湛江市,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时间较常年(6月27日)偏晚了20天。7月28日,“杜苏芮”先后影响了14省(自治区、直辖市)(闽粤浙赣皖豫鲁京津冀晋黑吉辽),造成严重灾害损失。9月3至5日,“海葵”先后三次登陆我国,给华东南部、华南带来极端强降水。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叠加图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统计 来源:中国气象局
【气象信息】我国今年将发射两颗风云气象卫星 记者近日从中国气象局气象卫星工程管理办公室获悉,今年,我国将完成风云三号F星、G星发射任务。   风云三号F星预计8月发射。作为上午轨道卫星,该星将接替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在确保极轨气象全球成像和大气垂直探测业务的基础上,侧重地球表面成像观测,主要应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等业务及研究。风云三号F星配置了10台有效载荷,2台载荷为全新研制,3台载荷为升级换代。   风云三号G星预计4月发射。作为国内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该星主要用于灾害性天气系统强降水监测,提供全球中低纬度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风云三号G星配置了4台有效载荷,2台载荷为全新研制,1台载荷为升级换代。   两颗新卫星成功发射后,我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发挥低轨气象卫星完备观测网的整体优势,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此前,风云三号04批卫星工程研制已于2月7日正式启动,包含一颗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和一颗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卫星,这两颗卫星将成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收官之作。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两代4型19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业务在轨运行,持续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作者:王亮 责任编辑:颜昕)
【气象信息】国家气候中心:南海夏季风将于5月第3候爆发 南海夏季风将于5月第3候爆发 2022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重发,我国气候复杂多变。今年以来(1月1日-5月8日)全国平均降水量135.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5%。其中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南部、西南大部等地降水量偏多2成到1倍。 国家气候中心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最新预测表明,南海夏季风将于5月第3候爆发,较常年(5月第4候)略偏早,强度接近常年到偏弱(注:气候上以5天为一候,如5月第3候就是5月11-15日)。 随着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意味着我国将全面进入主汛期,气候异常又表现出新的形式。南海季风是指中国南海区域盛行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南海季风是热带性质的季风,夏半年南海地区低层盛行西南风,高层为偏东风,冬半年南海地区低层盛行东北风,高层为偏西风。多年平均情况看,亚洲夏季风最早于5月上旬在孟加拉湾附近爆发,5月中旬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爆发。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后,季风气流和降水分别向北和东北以及西北推进,造成东亚和印度季风的爆发与雨季的来临,并改变整个亚洲地区的热量和水分平衡,也是亚洲地区气候季节转变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近日, 国家气候中心组织相关科研业务单位对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进行了预测会商。国内外动力数值模式预测显示,5月第3候,越赤道气流将到达南海地区,对流层低层将由偏东风转为偏西风,暖湿气团监测指标(假相当位温)稳定在340 K以上,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北移至中南半岛北部。根据上述环流预测信息及南海夏季风爆发标准,预计今年南海夏季风将于5月第3候爆发,较常年(5月第4候)略偏早,强度接近常年到偏弱。5月8日08时至9日06时,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贵州西部、云南南部和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和东部、江西中北部、海南岛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其中四川盆地西部、重庆西部、贵州六盘水、江西吉安等局地出现大暴雨(100~207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30~72毫米),四川德阳最大降雨量230毫米;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中雨或大雨。 最新卫星水汽通道监测资料显示,孟加拉湾西侧深对流发展旺盛,南亚到中南半岛及我国华南一带的西南水汽通道已经建立,并具有增强发展趋势。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一般情况下两周内季风气流将携带更为充沛的西南暖湿水汽从热带印度洋和南海输送到东亚大陆,南方地区对流性强降水将显著增多,西南雨季、梅雨将相继开始。预计5月中旬前期,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华南地区有明显的强降水过程,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月中旬后期至6月上旬,伴随环流形势的调整,华南大部降水强度将明显偏弱,但仍需防范阶段性强降水过程可能引发的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5月9-13日,江南、华南及四川盆地、贵州、云南等地有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江南中南部、华南局部地区有大暴雨;上述地区并将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将密切监测亚洲夏季风系统和雨季的季节进程,及时组织汛期滚动预测会商,提供订正预测和服务信息。
【气象信息】海南省气象部门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 海南省气象部门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22年汛期,海南省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将重于2020年、接近2021年,高温灾害轻于2020年和2021年,气象干旱轻于2020年、重于2021年。气候状况将差于2020年、接近2021年。具体预测意见如下: 热带气旋:预计2022年汛期(5~10月),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含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及台风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为6~8个(常年7.2个),其中影响海南岛的为4~6个(常年4.9个),登陆海南岛的为2个(常年1.8个),影响和登陆个数接近常年。影响和登陆强度总体接近常年,但期间可能会出现个别较强台风影响。热带气旋灾害总体接近常年。 首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5月中旬,较常年(5月上旬)偏晚1旬;最后一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11月中旬,较常年(11月下旬)偏早1旬。首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6月中旬,较常年(6月下旬)偏早1旬;最后一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9月下旬,较常年偏早3旬(10月下旬)。 雨季起讫日及雨量:2022年雨季已于4月18日开始,较常年偏早2旬;预计雨季结束期在10月上旬,偏早1旬。汛期各地总降雨量较常年略偏少,暴雨洪涝灾害和气象干旱总体接近常年。 气温:预计2022年汛期各地平均气温不同程度偏高。高温日数较常年略偏多,高温灾害接近常年。 今年汛期气象灾害与前两年同期比较:2020年汛期,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轻于常年,高温和气象干旱灾害重于常年。气候状况总体偏好。 2021年汛期,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接近常年,高温灾害重于常年,气象干旱灾害轻于常年。气候状况总体正常。 预计2022年汛期,海南省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将重于2020年、接近2021年,高温灾害轻于2020年和2021年,气象干旱轻于2020年、重于2021年。气候状况将差于2020年、接近2021年。
【气象信息】中国气象局优化气象服务地理用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通俗性、实用性和服务效果,中国气象局近日印发《气象地理区划规范》和《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业务规定》(以下分别简称《规范》和《规定》),强化气象服务用语地理区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此次调整后,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仅在特定少数情况下才会使用一级区划(如华北、华东)和特定区划(如江淮、黄淮)名称,表述地理范围的“主力军”转为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所熟知的34个省级行政区,如内蒙古西部、广州中部。如“省级行政区+方位”的方式仍不能准确描述天气过程涉及区域时,气象部门还会使用市、县乃至具体地点等更精细的区划加以表述。 一级地区区划将中国陆地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0个地区;二级地区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三级地区区划是按照东西、南北方位,结合当地通识的区域划分和天气气候特征,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若干方位区,如北京的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和东部。 特定区域区划总计11个地区,分别为北方、南方、中东部、东部、长江中下游、青藏高原、华西、黄淮、江淮、江南和江汉地区。流域区划将中国河流划分为七大流域,分别为长江(含太湖)、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各流域区划还有二级流域,如长江流域分为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 根据《规定》,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应简洁、全面、概括性强。如标题一般应使用地区区划中二级和三级区划名称,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涉及省份较多可采用简称,如“京津冀晋豫鲁等地”;原则上不使用地区区划中一级区划和特定区域区划名称及市、县名称,仅对涉及省份超过7个的使用一级区划和特定区域区划名称;涉及某流域或子流域时,应使用流域区划中一级流域或二级流域名称,如“长江上中游地区”。 正文内容使用地区区划中二级区划和三级区划名称,仍不能准确描述涉及区域时,可再结合实际使用更精细区划,如采用市、县名称;列举极端天气、极值以及特定区域区划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细化到市、县,但应在前面加上隶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
【气象信息】黎明星:地球新年灯光秀 风云三号黎明星是风云系列中首颗配有微光通道的卫星,它能够探测地球微弱的光源,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对天气、气候状态以及人类活动的监测能力。基于微光通道探测的城市灯光,让我们直观感受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水平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在2022年新年来临之际,风云三号黎明星获取全球城市灯光图。 从灯光图上看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带动一批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中国的灯光主要集中在东部,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辐射出成片的灯光带,直接反映了三个区域经济优势。特别华北平原借助独特的平原地理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优势,灯光图不仅很亮,还形成了连片的夜景灯光区。福建福州、厦门、泉州的城市也熠熠生辉,与宝岛台湾西侧的城市灯光遥相呼应。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武汉、拉萨、乌鲁木齐等中西部地区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灯光明亮,其它中小城市如繁星般散落在中心城市周围。闪耀夺目的城市灯光图反映了祖国发展的勃勃生机。 美国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域。在中部几个主要城市向外伸展出交通路线,连接美国的中部和东部。相比之下,西部灯光略少,几个较大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等比较突出。 欧洲的灯光十分密集。特别是西欧至中欧一带,大小城市星罗密布。而莫斯科作为欧洲最大的城市,在东欧格外耀眼,它与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之间的路网清晰可见。
【气象信息】“海燕计划”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圆满完成 “海燕计划”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圆满完成 中国气象报社 海南气象 2021-12-23 14:20   “放飞!”随着对讲机里传来指令,“海燕”从海南岛展翅高飞,搏击长空。   从2020年起,海南省气象局以数据保障、精准预报、现场协调等为抓手,开展多方位服务保障,圆满完成2021年“海燕计划”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服务保障任务,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多个“首次”助力气象数据传输   “实时气象探测数据,对保障无人机起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气象探测中心主任程洪涛认为,为飞行任务提供实时决策数据,犹如为“海燕”插上翅膀。   海南省气象局今年首次在试验现场铺设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系统,获取试验场地周边中低空三维风场信息,并提供低空风切变预警。此外,还安装智能化微智自动气象站,提供飞行期间飞行区域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实况观测要素。   除了为“海燕”插上“翅膀”,省气象局还为其安装“眼睛”。   观测试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省气象局畅通观测试验地面气象专网通信,实现观测试验数据实时传输、存储和分发。省气象信息中心主任杜建华说,“试验首次使用专网接入,数据处理和气象通信传输能力、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获得机场方许可后,从10月起,省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中国联通海南省分公司进场施工3次,以100兆专线接入气象网络,实现气象方舱与海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互联互通,现场探测数据可在远程监控中同步显示。   自主研发气象保障服务指挥调度平台   首飞当日,在地面保障方舱大屏幕上,无人机气象保障服务指挥调度平台滚动显示当前天气实况和逐小时预报信息,为地面站技术人员操控无人机提供决策参考。   无人机飞行气象条件苛刻,需提前预判气象条件,规避气象风险。   今年春节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海南省气象局参与,自主研发气象保障服务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任务区飞行航线确定、目标区气象预报与飞机起降气象保障等9大功能。   气象条件对保障无人机观测飞行和返航安全至关重要。对此,省气象台深入开展本区域不同天气类型下大气垂直结构的统计分析,优化降水和强对流的客观算法,建立针对复杂天气条件下无人机气象目标观测气象保障服务流程。   提供及时天气状况预报服务是做好保障的必要前提。省气象台第一时间成立专项服务保障小组,在试验现场负责飞行期间航路空域天气实时监控,针对目标观测区航路提供72小时、48小时、24小时及临近天气预报;针对热带扰动提出趋势展望,并根据天气背景、环流形势、对流区位置、移动方向等提供预警服务信息,实现目标观测的作业指挥和高空大型无人机在实飞条件下观测-预报的实时互动。   为了让无人机操作员尽快了解航路天气和飞行风险,省气象台反复推敲预报材料内容,研制预报图形产品,实现了基于不同航路的预报服务材料制作,气象预报服务精准度显著提升。   协调多方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今年,无人机观测试验遇到了平台换型,又恰逢全国疫情管控升级,来自北京、成都等多地试验合作团队的核心技术人员无法赶往试验现场,致使前期部署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对此,海南省气象局专门组建了一支气象保障团队,与合作单位、机场、空管局等多部门开展大量技术协调组织工作。   从9月30日起,省气象局召开3次观测试验论证会,与合作部门反复研讨推敲,不断完善试验技术方案和飞行计划。   10月18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基地室副主任杨荣康带队,抽调海南省气象局多名骨干前往试验现场,开启一个多月的驻场准备工作。   确定地面站选址、申请试验空域、搭建气象方舱、报备进场人员及物资手续、落实机库和试验场地清理工作、办理相关人员及车辆通行证、负责进场人员的餐饮住宿……海南省气象探测中心工程师甘志强和同事对这些繁杂的工作进行了反复的确认、沟通与协调,为试验奠定坚实基础。   “无人机观测试验气象服务保障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海南省气象局和多个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杨荣康说。 审 核:符晓虹 编 辑:少年小编 作 者:黄婧怡 余申伟 柯元惠 甘志强 叶钒 陈世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