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yin628 siryin628
关注数: 1 粉丝数: 287 发帖数: 15,097 关注贴吧数: 0
什么是微妙玄?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显然,眇,可以通妙。 此处就是通妙。 第一章的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显然也是通妙,而不是眇的本义。 微,小也,微小,细微的意思。 妙,还是细微的意思。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王注:“妙者,微之极也。” 王弼这个注解,说明了微,妙之间一种程度递进的关系,比较恰当。 但既然能观,说明仔细看还是能看得清楚的。 而玄,还是细微的意思,但用眼睛看,已经是看不见的了。 能不能用显微镜看见?能不能用科学手段观察到? 这个就不好说了。 反正老子也不知道。 其实,玄,应该还隐含了法则,道理,或者规律的意思。 所以,玄虽不可见,但可以通过对微,妙的观察,感悟出玄。 因为万事万物万象始终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微,妙,也体现出的是物事象的变化。 通过对变化的观察, 通过对变化中的变化,对变化中的不变的观察。 感悟出玄,道理。 这个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悟道方式之一。 即所谓的知常。
无有入无间的逻辑。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老子在78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那里用的是攻字,而此处是驰骋两字。 显然,天下至柔,就不是水,而只能是道本身了。 为什么道可以在天下驰骋,在天下至坚中驰骋? 因为天下,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道细极微极以至于无,天下万物,本质上处处都有道的存在。 比如量子纠缠这种所谓的超距作用能力,应该是道本有的能力。 这种能力,才称得上驰骋于天下至坚。 无有入无间,就是没有有能进入没有间隙的有。 比如水也只能是攻坚强,一点一点消磨掉坚强的东西,而不能自由地进入他们。 道是无,但道可以在天下驰骋,在天下至坚里驰骋。 而有,基本上却不能自由地进入有。 两相比较,不就是道更厉害么? 既然道比有厉害,那我们为什么还去用有,而不用道,用无呢? 所以,有言的教化,有为的处事,都是在用有。 是比不过用无,用道的。 怎么用无用道呢? 就是去行道,去同于道。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用道的力量去为人,为事,为天下。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个气,就是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这个执大象,就是行道同道有道的意思。
十三章终极解读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宠,尊宠的意思。辱为下,好理解,宠为什么也为下? 因为宠辱都是别人赋予的,别人可以赋予,也可以收回。 得宠则惊喜,失宠则惊恐。 得辱则愤怒,失辱则释然。 这个就是宠辱若惊。 老子这里说大患,而不是说患。 患,忧也。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 但这些患都是自然的现象,其实不算是问题。 老老实实做事,颐养天年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这里的大患,是指前面说的宠辱之患。 比如,追求我比别人牛x,比别人过得好,害怕自己不如人,害怕自己低人一等。 比人高则洋洋得意,比人低则郁郁寡欢。 因为把这些攀比放在心上,所以才有这些惊喜惊恐,得意失意。 而这些情绪是非常伤害身体的,非自然的,是人的自我生造出的颠倒梦想。 而人如果没有这个身体,还会有这些大患么? 也就是说,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纠结宠辱,追求得宠离辱,而整天烦恼,伤害身体,其实就是愚蠢的行为。 所以,贵重身体爱惜身体,让身心恬淡自然,不去追求得宠离辱,不把宠辱放在心上。 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天下,去为人做事为天下。 我们的身体就可以安然地寄托于天下。 即使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皆不被伤害。 则天地之大,任我逍遥。
知,智之别。 知,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智,本义:聪明,智力强。 区别清这2个字的意思,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明民,意思就是圣人自以为比民聪明,用圣人的智慧之光去照亮民。 也就是,我比你们都聪明,所以,你们都该听我的。 愚之,就是愚民,用之不用民,纯粹是行文格式需要,无须深究。 而愚民的内涵,是我比你们都蠢,所以,你们认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才是对的。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一样的道理。 圣人自处暗,则天下人一点微光也明,天下人一切行为圣人可尽知。 圣人自处明,则天下人皆暗,天下人都显示不出来,圣人还如何看清天下呢? 这也和大道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纷,解其锐同理。 也就是圣人无而天下尽显的意思。 所以,以知治国,就是知道天下人的意愿,顺其意愿就可以了,天下人自然能归于自然。 以智治国,就是以圣人的意愿来治国,天下人的意愿与圣人的意愿有对立怎么办? 那就用智用聪明才智去化解。直白点说,就是耍手段,用计谋了。 所以,老子才说,智慧出,有大伪。大道废,有仁义。 那圣人如果用计谋,耍手段来治理天下,结果是什么呢? 天下人也不是傻瓜,自然也用计谋,手段来对付。 一旦天下形成这种耍手段用计谋的风气,这种大势。 那么人人也必然互相耍手段用计谋。 这样天下人还怎么能自然朴质呢? 至于圣人为什么要用智治国。 无外乎两点,1,谋私利,2,显摆自我。 这都和大道隐而不显是相悖的。
几点体会 1,看道德经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2个角度去理解。 天地万物的生成演化,隐含的天道地道,这个是自然科学。 而人道的东西,关乎人心,这个是社会科学的东西。 谈自然科学,只是引子,但也必不可少,但老子发表的主要意见是关于社会科学的。 2,关于德,2个内涵,玄德之德,意思是性,特性。 其他的德,一律是容纳的意思,也就是德,是拿来装东西的,好比个容器。 所以,韩非子把德理解为得,也说得过去。 天地万物以及人心,虽然看起来非道本身,但其本质就是道。 所以,德就是拿来装道的。 装的道越多,德就越大。 比如,上德为什么真有德呢? 因为上德是啥条件都不管,见啥就装啥,这个就是真的把东西装下来了。 装的东西越多,自然这个容器就越来越大。 而下德,是带条件的装,条件合适了,就装进容器,条件不对了,就扔了。 所以,这个就是假装。 3,易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个和道德经里的谷神,上德若谷,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思都差不多。 谷意象3个,虚空纳物,和地德对应, 谷底出水,资养天地万物, 古中空应声,这2个和道对应。 所以,自强与厚德,就是道德嘛。 4,道德经是弱者的学问吗? 恰恰相反,道德经是强者的哲学。 道,生成了天地万物,善贷且善成。 人类创造了独有的文明,几乎成为地球的主宰。 这个是弱者能做到的吗? 这个弱者道之用,是说的强者用弱而处事则更强。 弱者用弱而处事则可成为强者。 强者而不恃强,则强可持久。 强者恃强则快速衰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