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yin628
siryin628
关注数: 1
粉丝数: 287
发帖数: 15,097
关注贴吧数: 0
强梁者不得其死?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老子写的是良,通行本改为梁。 其中大有门道。
国内大豆期货为什么涨? 半年以来,国际大豆期货在跌。 为什么国内恰恰相反? 有人知道原因么。
帛书甲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 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 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身,对应,名,货。 亡身,对应,得名货。 费身伤身亡身,对应,甚爱多藏名货。 老子的选择是,对于名货,知足知止。 结果是不辱,不殆(危险)。 自然老死,尽其天命。
关于道可道,名可名 道可道(导),非恒道。 这个恒,是永久,还是不变的意思? 通观全文,估计应该是不变的意思。 这句话直白说就是,道(路)可以跟着走,但路是变化的,是人们可以选择的。 老子在25章具体讲了这个道是什么东西。 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这个不改,并不是说道不会变化。 而是其性不会变化,但其用却是千变万化的。 比如,大海,可以波涛翻滚,也可以静如止水,可以清澈如镜,也可以污浊混沌。 可以收摄江河溪涧,也而已蒸腾为气。 这个也可以叫独立而不改吧。 既然大道本身无法感知。 所以,也就无名,没法命名,描述其形象。 所以,就强名为大。 字为道。 道的意思,不就是道路嘛。 古人命名物象事,讲究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老子为什么要给大道用道作为字,显然是有用意的。 那就是希望人遵循大道之德性而为。 也就是跟着大道走。 这样有什么好处,全书提出了很多的。
争还是诤?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胃不诤〈zhēng〉之德。 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争,(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诤,【說文】止也。【韻會】謂止其失也。【正韻】諫諍,救正也。【前漢·王褒傳】諫諍卽見聽。【說苑·臣術篇】有能盡言于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诤未必通争。 现在还有叫喜欢抬杠的人为诤人,但不是争人。 所以,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还是为而不诤?
什么是微妙玄?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显然,眇,可以通妙。 此处就是通妙。 第一章的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显然也是通妙,而不是眇的本义。 微,小也,微小,细微的意思。 妙,还是细微的意思。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王注:“妙者,微之极也。” 王弼这个注解,说明了微,妙之间一种程度递进的关系,比较恰当。 但既然能观,说明仔细看还是能看得清楚的。 而玄,还是细微的意思,但用眼睛看,已经是看不见的了。 能不能用显微镜看见?能不能用科学手段观察到? 这个就不好说了。 反正老子也不知道。 其实,玄,应该还隐含了法则,道理,或者规律的意思。 所以,玄虽不可见,但可以通过对微,妙的观察,感悟出玄。 因为万事万物万象始终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微,妙,也体现出的是物事象的变化。 通过对变化的观察, 通过对变化中的变化,对变化中的不变的观察。 感悟出玄,道理。 这个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悟道方式之一。 即所谓的知常。
帛书甲本68章 d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这章主要是诤字。 诤,争论;争讼,【說文】止也。【韻會】謂止其失也。 诤,本也通争,但用在这里不妥。 士,通事。武,本义:勇猛;猛烈。 善为士者不武,意思是擅长处理事物的人,不采取过激的手段。 善战者不怒,意思是擅长搏斗的人不会在搏斗时发怒。 善胜敌者弗与,意思是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需要与人正面交锋。 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擅长用人的人,姿态处于人之下。 而武,怒,与,上,这些都是做事时的弊病。 都带有诤的意向。就是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而天,道的行为方式却不是这样的。 天,道,才不管万物怎么反应,自己行自己的,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帛书甲本3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 贤,多财。多才。两种好像都说得通,但结合争的意思,两人互相动手抢一个东西。还是多财比较合适。 不崇尚多财,治理国家就不会和民争夺金钱。 不喜好珠宝,治理国家就不会去收刮奇珍异宝。 不随顺贪欲,治理国家就不会肆意妄为。 化解心中的欲望,了解百姓的需求, 减弱自己的志向,强健自己的骨气。 治理国家不自以为是,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明白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危害,则自然不敢那样做。 这样的话,天下就会治理好了。
帛书甲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关键是最后两句,其意思是相反的。 拓,举也。 寄,寄居。 以重视修自身道德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可以把天下托起来。 意思就是自身道德够了,天下自然就治理好了。 以把天下当作自己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能把自己寄居于天下? 意思就是迟早得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的。
帛书甲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或培或椭。 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诸。 这章2个问题, 1,什么叫神器?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 在结合73章的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也就是天下的运转规律,是神鬼莫测的,是不可把控的。 如此,才可以称呼为神器。 靠人为的认知去对抗不可把控,是要出大问题的。 2,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诸。 王弼本改为去甚,去奢,去泰,是不合理的。 大,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这个参考孟子此句字义是合理的。 65章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 这个可以相互印证。 诸,辩也。此处是辩论,还是辨别,可商榷。 甚,过分。 也就是声人不过分,不自以为知,不去辨论(辨别)。
帛书甲本27章比较奇怪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闩钥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神明,神,【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王弼本改为袭明,袭,长大衣服。袭明,就是看不出来的明。 对应前面几个善,都是看不出来痕迹的善,这个改动还是合理的。 善人,善人之师。 善人,应该是擅长为人的人。第2个善,应该是以为善的意思。师,意思不是老师,而是众的意思。 整句意思就是擅长为人的人,认为人众才是好的,也就是认为应该团结人。 不善人,善人之赍也。 赍,持遺也,就是拿东西给人。 整句意思就是,不擅长为人的认为别人给他东西才是好的。也就是老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好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 不重视团结人,不爱拿东西给人。只看重什么呢?只看重自己的想法意愿。 这样的人,是大糊涂。 是谓眇要。 眇,就是眼睛有问题,看不清楚东西。 这种现象,就是不得(做人)要领了。
帛书甲本可能确实抄自原本。 研究了一天缺字的帛书甲本, 基本得出这个结论。 不过,前面章节是圣人。 后面章节是声人。 这个比较有趣。
缘督以为经,啥意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有意思,吧里有能解的么?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天地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前两句,讲的是本体与本体之性(道理),名与实的关系。 本体不可认识,但本体通过现象展示出的道理可以认识,遵循。 名(文字)可以对实(物象事)进行抽象与替代,但不能等同。 也就是说,名是不变的,但名反映的实却是变化的。 天地一开始,无有形象,天地有形有象之后,自然演化出万物。 无欲,有欲,有欲望无欲望的状态,各人都有体会了。 关键是妙,徼。妙,微妙,微细的变化。徼,因循,因果。 无欲状态下,好似完全的旁观者,观察物象事的微细变化。 有欲状态,有针对性地可进一步,观察,思考物象事的因循,前因后果。 两者,指的有名,无名。同出于道。 玄,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 意思就是变化遮掩下的奥妙。 世间万物万象万事变化里的奥妙都是出自的有,无,与道。
正确理解了玄,第一章可通解。 玄,啥意思? 老子为什么要把有,无同称呼为玄? 玄之又玄,是指的有无吗? 还是指的有无与道? 无,指的是彻底意义上的虚无, 还是内里蕴含大道的虚空? 把这些整明白,也就明白了。
无为是个啥? 解释来理解去的。 麻烦。 一句话搞定。 象大道那样作为,就叫无为。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的版本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到底哪个对? 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今古之道,有差别吗? 如果有差别, 差别在哪里? 如果没差别, 那么,该执什么道?
下士闻道,为什么会笑? 孔子又为什么会吹,朝闻道,夕死可矣? 而不说,朝闻道,夕可行矣?
开国五大首领的特点,暗合道德仁义礼 毛合道, 朱合德, 周合仁, 任合义, 刘合礼。 莫非是天意?
道德经,就是在讲真空妙有。 所以,佛道一家。
无有入无间的逻辑。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老子在78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那里用的是攻字,而此处是驰骋两字。 显然,天下至柔,就不是水,而只能是道本身了。 为什么道可以在天下驰骋,在天下至坚中驰骋? 因为天下,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道细极微极以至于无,天下万物,本质上处处都有道的存在。 比如量子纠缠这种所谓的超距作用能力,应该是道本有的能力。 这种能力,才称得上驰骋于天下至坚。 无有入无间,就是没有有能进入没有间隙的有。 比如水也只能是攻坚强,一点一点消磨掉坚强的东西,而不能自由地进入他们。 道是无,但道可以在天下驰骋,在天下至坚里驰骋。 而有,基本上却不能自由地进入有。 两相比较,不就是道更厉害么? 既然道比有厉害,那我们为什么还去用有,而不用道,用无呢? 所以,有言的教化,有为的处事,都是在用有。 是比不过用无,用道的。 怎么用无用道呢? 就是去行道,去同于道。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用道的力量去为人,为事,为天下。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个气,就是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这个执大象,就是行道同道有道的意思。
道常无名,都断错句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一句应该这样断句才对。 所以,侯王是守道归于朴,而不是守朴。 和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意思差不多。
什么是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 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绝,意思是弃绝,还是绝顶? 巧,意思是巧妙,还是智巧? 利,意思是利益,还是利用? 学,意思是学习,还是教学? 字意思聋明白先。
为什么说盗亦有道? 强盗很可耻吗? 在先秦未必如此。 有道的强盗还很受人欢呼的。 有道的强盗,杀富济贫。 正是在损有余奉不足。 是在行天道。
十三章终极解读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宠,尊宠的意思。辱为下,好理解,宠为什么也为下? 因为宠辱都是别人赋予的,别人可以赋予,也可以收回。 得宠则惊喜,失宠则惊恐。 得辱则愤怒,失辱则释然。 这个就是宠辱若惊。 老子这里说大患,而不是说患。 患,忧也。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 但这些患都是自然的现象,其实不算是问题。 老老实实做事,颐养天年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这里的大患,是指前面说的宠辱之患。 比如,追求我比别人牛x,比别人过得好,害怕自己不如人,害怕自己低人一等。 比人高则洋洋得意,比人低则郁郁寡欢。 因为把这些攀比放在心上,所以才有这些惊喜惊恐,得意失意。 而这些情绪是非常伤害身体的,非自然的,是人的自我生造出的颠倒梦想。 而人如果没有这个身体,还会有这些大患么? 也就是说,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纠结宠辱,追求得宠离辱,而整天烦恼,伤害身体,其实就是愚蠢的行为。 所以,贵重身体爱惜身体,让身心恬淡自然,不去追求得宠离辱,不把宠辱放在心上。 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天下,去为人做事为天下。 我们的身体就可以安然地寄托于天下。 即使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皆不被伤害。 则天地之大,任我逍遥。
强者多得与多劳多得都是病 老虎狮子,只为饱腹,捕猎之余,则闲暇多多。 牛羊蚂蚁,勤勤恳恳,终日进食,也只落得个饱腹而已。 若使老虎狮子,勤勤恳恳地捕猎。 牛羊蚂蚁,多出闲暇于嬉戏。 则违其本性,不合于天道。 但,动物终归是自食其力。 人却不然,有知有智,则有压迫剥削。 有权有国,则有被压迫被剥削。 所谓强者多得与多劳多得,便成为满足欲望最冠冕堂皇之道理。 以之役人,也以之困己。 但终归是病,得治。
敝而新成还是敝不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道德经之误解 有很多。 比如, 无为,等同于不为。 愚之,等同于让人愚蠢。 知与智等同。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之说法自相矛盾。 混兮其若浊等同于不分善恶。 。。。。。。 真是越看越糊涂。
人回归自然是个什么状态? 其实很简单。 人心清静,人就是在自然状态。 人心清静,什么都好谈。 什么道德品质都能展现出来。 人心不清静。 则处处不顺眼。 是什么让人心失去了清静? 是什么让人类的心失去了清静? 搞明白这个。 这个人类问题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于个人,可以时时觉察自己内心的念头感受。 看明白是什么导致了自己心的不清静。 这个就是修行, 靠的是功夫。
道德经,其实就是在讲真空妙有 大千世界本体是真空妙有。 人心的本质,也是真空妙有。 体察周遭世界。 无不在展现真空妙有。 行道积德(非通常意义的积德),就是让人心逐渐回归真空妙有的根本。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还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常人畏的是什么?
前识指什么?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个前识,指的什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戴口罩有用? 双黄连口服液有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换几个个字,就很好理解了。 道,可导也,非恒道也; 名(物象),可名也,非恒名(物象)也。 直解就是,道可以认识遵循,但认识遵循的道(理),并不是大道本身。 (物象)可以命名,但名字并不是(物象)本身。 详细解释为: 大道本身我们无法认知,但大道的特性道理,却是我们可以认知并遵循的。 物象我们可以认知命名,但名字并不能等同于物象本身。 名字是对物象的抽象,是死的,而物象本身是一直变化的。 比如,大道本身无法感知,但大道的玄德之性,人就可以遵循。 比如,美善,因为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美善之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与其对应。 所以,美善之名,其实没有实际的意义。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为什么都理解不了? 因为这个生字理解错了。 我们印象里的生,比如母产子。 是子体脱离母体而独立存在。 这个母子的关系是割裂的。 而道生这句里的生,体现出的不是割裂,而是共存关系。
知者不言,何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3个问题, 1,知的是什么? 2,言是说话的意思吗? 3,不言为什么可为天下贵?
这吧的人,误解了直心即道场 嬉笑怒骂,就是直心用事吗? 错。 是你的贪嗔痴在主事。 放任下去, 不过是更强化自己的贪嗔痴而已。 没有半点好处。 嬉笑怒骂可不可以有? 可以有。 但嬉笑怒骂时,你可观自己的内心了? 如果没有观, 那就是没半点益处。 剩下的都是错了。
28章有能解的吗?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 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 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这吧的人,基本是各说各话,各取所需,以己解老。 极有趣。
吾,我之辨 我,指的主客体对立的这个主体。 我,对应你,他,万物,世界。 这些都强调的客观存在性。 而吾,侧重于意识,个体认知层面的我。 吾,五加口,古人造字的时候,或许是考虑到人体眼耳鼻舌身感官系统造就这个我的意识,所以才造出吾字。 吾加上心,就是个悟字。 感知器官加心,就有了觉(悟的本义是觉)。 有了觉,才有了知与不知。 古代吾字是不能做宾语的。 所以,不能说你打吾,只能说你打我。 而庄子说的吾丧我。 意思就是,在认知意识层面的吾,感受到失去了这个客观存在的个体我。 这话是不能说成我丧吾的。
上德的内涵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 这2句要理解,思路得转个弯。 德字可以换成得字来理解。 两句意思就是: 最好的得,是主观上不追求得,所以,客观上才能有得。 最不好的得,是主观上追求得,所以,客观上才没有得。 比如,大道生出天地万物人,但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不把天地万物人当作是自己私有的东西,不去显摆自己的功德,不去主宰它们的自由生存。 这个就是没有主观上的得,是不得。 但天地万物人依赖大道得以成就其自我。 天地万物人尽皆归属于大道。 天地万物人不就都是大道的成就么。 这个就是客观上的得,是以有得。 所以,道,人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如果君王效法这个上德。 那么,结果就是,太上,下知有之。 人们仅仅知道有这个人而已。
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这句怎么理解?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老子是否定报怨以德吗?
德的内涵 2句话搞定。 顺道为德, 聚道为德。
彻,到底啥意思? ● 彻 (徹) chè 徹 名词 周代的田赋制度。为十取一的税法。《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汉·赵岐·注:「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所以,字义都没搞懂的,就不要扯淡了。
刍狗,不是草扎狗。 查字典先。 刍有异体字(芻) 康熙字典里有解释。 【疏】芻者飼牛馬之草。 【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所以,刍狗,意思就是羊和狗。 也只有羊与狗这种天地自然生成的动物,才能与天地相对。 而人用草扎的草狗,是不能和天地相对的。 所以,道德经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
老子传道图 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什么要和老老虎坐在一起,他在和老虎说什么,这幅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而画中那个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光环的大圆圈又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圆圈就是道。因为老子他跟老虎讲什么话呢?就讲道啊,只有道老虎才听得懂啊,其他它全不懂。老虎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诸子百家。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各有不同立场。 那老子为什么要去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启发。他告诉我们,《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真话是高度危险的东西,就好象跟老虎讲话一样。诸子百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那老子就很着急,这样还得了?所以他就想要讲真话(《道德经》)。 可是讲真话,你活的了吗?历史上告诉我们,讲真话的,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那怎么办呢?于是乎老子就干脆出关,然后就莫知其所踪。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 这个蓄,以前理解为蓄养,不确切。 蓄,本义是聚,集。 从万物产生的角度看。 比如,姑且把道看作能量体。 广布能量的虚空先生出物质属性的微粒,比如基本粒子之类。 这些粒子在虚空的配合下再相互作用, 一点点的汇聚,慢慢地壮大, 渐渐地不就有了可见的物么。 这四句和科学证明的宇宙物质诞生过程不是很吻合么? 所以,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聚道,也就是象个容器一样的去装道。 再扩展就是容纳,包容的意思了。 所以,上德,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去容纳包容。 这个也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 建德若偷的真正内涵。(偷,本义是懒惰,此处就可引申为偷懒,不去搞什么标准)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 此四句,道德经中出现2次。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如何解?
为什么善易者不占卜? 善易者不卜,不是因为占不准。 恰恰相反,是占得很准,所以,才不占卜。 那些占不准的,才喜欢占卜。 这说明了什么? 如果未来是能占卜准的。 也就是不管过程如何,未来结局都是确定的。 所以,那些我们以为是偶然的东西。 在另外层面,或者说就更高的层级而言,那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确定的。 如果说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是不是很让人丧气呢。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个是老子的方法论。 包括做事,做人两方面。 1,用无为的方法做事。 这个无为,另外一个帖子写了。 不赘述。 2,用不言的方法教化人民。 言,意思不是说话,而是指政令。 就是教化民众不需要发政令。 也就是不教育民众怎么做人。 不拿条条框框去框人。 不用整什么道德仁义礼的标准去压迫人。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做事无为,就能办事公道得人心。 天下公道奉行。 人人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人心自然会归朴。 人心归朴,人人能够有效自律。 哪里还需要整些规矩来约束人呢? 转马克思一段话:“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下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知,智之别。 知,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智,本义:聪明,智力强。 区别清这2个字的意思,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明民,意思就是圣人自以为比民聪明,用圣人的智慧之光去照亮民。 也就是,我比你们都聪明,所以,你们都该听我的。 愚之,就是愚民,用之不用民,纯粹是行文格式需要,无须深究。 而愚民的内涵,是我比你们都蠢,所以,你们认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才是对的。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一样的道理。 圣人自处暗,则天下人一点微光也明,天下人一切行为圣人可尽知。 圣人自处明,则天下人皆暗,天下人都显示不出来,圣人还如何看清天下呢? 这也和大道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纷,解其锐同理。 也就是圣人无而天下尽显的意思。 所以,以知治国,就是知道天下人的意愿,顺其意愿就可以了,天下人自然能归于自然。 以智治国,就是以圣人的意愿来治国,天下人的意愿与圣人的意愿有对立怎么办? 那就用智用聪明才智去化解。直白点说,就是耍手段,用计谋了。 所以,老子才说,智慧出,有大伪。大道废,有仁义。 那圣人如果用计谋,耍手段来治理天下,结果是什么呢? 天下人也不是傻瓜,自然也用计谋,手段来对付。 一旦天下形成这种耍手段用计谋的风气,这种大势。 那么人人也必然互相耍手段用计谋。 这样天下人还怎么能自然朴质呢? 至于圣人为什么要用智治国。 无外乎两点,1,谋私利,2,显摆自我。 这都和大道隐而不显是相悖的。
几点体会 1,看道德经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2个角度去理解。 天地万物的生成演化,隐含的天道地道,这个是自然科学。 而人道的东西,关乎人心,这个是社会科学的东西。 谈自然科学,只是引子,但也必不可少,但老子发表的主要意见是关于社会科学的。 2,关于德,2个内涵,玄德之德,意思是性,特性。 其他的德,一律是容纳的意思,也就是德,是拿来装东西的,好比个容器。 所以,韩非子把德理解为得,也说得过去。 天地万物以及人心,虽然看起来非道本身,但其本质就是道。 所以,德就是拿来装道的。 装的道越多,德就越大。 比如,上德为什么真有德呢? 因为上德是啥条件都不管,见啥就装啥,这个就是真的把东西装下来了。 装的东西越多,自然这个容器就越来越大。 而下德,是带条件的装,条件合适了,就装进容器,条件不对了,就扔了。 所以,这个就是假装。 3,易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个和道德经里的谷神,上德若谷,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思都差不多。 谷意象3个,虚空纳物,和地德对应, 谷底出水,资养天地万物, 古中空应声,这2个和道对应。 所以,自强与厚德,就是道德嘛。 4,道德经是弱者的学问吗? 恰恰相反,道德经是强者的哲学。 道,生成了天地万物,善贷且善成。 人类创造了独有的文明,几乎成为地球的主宰。 这个是弱者能做到的吗? 这个弱者道之用,是说的强者用弱而处事则更强。 弱者用弱而处事则可成为强者。 强者而不恃强,则强可持久。 强者恃强则快速衰落。
道德仁义礼的内涵 38章那个失道而后德几句。 说的是人心变化后导致的社会现象变化。 直接点说这5个字。 人心有道,天下有道。 意思就是人人有道心,人人有类似玄德的品质,可以作到无私的奉献而不计较得失。 也就是对他人,没有看得顺眼不顺眼的差别。 德,道德经里应该有两个解释, 1,玄德,这个德指的是性,特性。 2,这章的这个德,指的是承载,容纳。 人心做不到无私奉献,但人还是可以完全容纳,宽容他人。 也就是,看人有不顺眼了,但是还可以包容。 仁,意思是有差别的爱。 由关系的近及远爱则消减,比如最爱父母,次爱兄弟姐妹。。。 亲疏就出来了。 当然,有爱就有了恨。 爱恨也出来了。 义,义制,法度的意思,简单说就是规矩。 因为有亲疏,爱恨,必然就有不满,争执就出来。 大家开始讲道理, 于是大家都认同该怎么做的,就一起立个规矩来共同遵守。 这个就是义。 这个礼,其实也是制度。 不过这个制度不是大家都认可的。 是统治者制定的,当然是偏向统治者的了。 天下人不认可这个礼, 统治者怎么办呢? 用大棒子强迫天下人服从。 这个过程,应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体现出来的吧。
圣人与道的差别 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这个是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这个是圣人。 看出差别了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 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 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 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圣人常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自然世界。 圣人处于什么位置,圣人该做什么?
老子的无为到底指什么? 老子先说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 1,道的无为,不是不做事。 2,道之成就,不是自身直接去成就,而是间接的,假他物而成就。 3,道有自己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是宇宙的最高规则,但天地万物的运动并不受这个规则的直接控制。 参考以上三点,就有了圣人的无为。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3个是升华的行为)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两者联系起来看,什么是无为,不就很清楚了吗?
道体或许根本就不动的 实有的所谓动, 也许就象光幕上物体移动一样的道理。 只不过是光幕位元的点亮与熄灭作用综合而成。 也就是说, 物理学上认为的道体生出基本粒子,然后无数次组合最后生成实体。 这个过程只是一种假象。
道德经的价值观是什么?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重点是这两句: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善于经商的人把自己明明很多的货物藏起来,装出货物短缺的样子,目的不过是为了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道德高尚的君子,却装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愚蠢样子,不自以为是地对人指手画脚,目的不过是为不招认反感与对立,让别人更容易接纳他。 以追求对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而佯装行为。 这个算不算是阴谋论?
我出两个联,你们拿去领奖。 观音山上观山水, 道祖洞中道洞天。 这个基本是绝对了。 缺点在没有嵌入观音山景区的景点。 关于邹会长洞天是偏正结构,不能与山水对的说法。 那是他对洞天了解的不够,理解的不对。 就不多说了。 遍观景区景点,感觉要嵌入景点名字,基本出不了绝对。 敷衍应景也可以出一对。 观音山上观山水, 感恩湖边感湖天。 不另把观音扯出来,仅仅以观音山为视点。 这个对马马虎虎够用了。
道德经其实就3句话 1,道不和天地万物直接作用,自己玩自己的。好比计算机的最底层操作系统。 2,天地万物都是要完蛋的。道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3,人主观的顺道或者逆道,影响人的生命过程状态与感受。
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善于处理事务的人,不会动用武力胁迫。 善于搏斗的人,不会在搏斗时发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和敌人正面交锋。 善于用人的人,承认别人的长处。 天,古之极,不就是道么? 不争之德,用人(物)之力,不就是道的不显己么? 所以, 这个不争,就是不显示出己来,而随顺或者任用万物之性而成事。 这样就和既无为,又为而不争联系起来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