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鱼儿 念鱼儿
关注数: 10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4,908 关注贴吧数: 134
★★★郭敬明抄袭败诉(北京晚报12月6日.网易新闻12月7日)★★★ 少年作家郭敬明被判剽窃另一少年作家作品 2004-12-07 16:22:15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163.com/2004w12/12759/2004w12_1102407894962.html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李京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判令被告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立即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出版发行,共同赔偿原告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被告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停止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郭敬明、庄羽均是国内知名的少年作家,后者著有《圈里圈外》,与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样,均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感情纠葛的小说。庄羽以《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在故事情节、人物特征、语言风格等方面抄袭《圈里圈外》为由,于2003年12月将作者郭敬明、出版发行单位春风文艺出版社及销售商北京图书大厦诉上法庭。   庄羽起诉称,其于2002年11月创作完成了小说《圈里圈外》。之后,庄羽发现,春风文艺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的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以改头换面、人物错位、颠倒顺序等方法,剽窃了《圈里圈外》一书具有独创性的构思、故事的主要线索、大部分情节、主要人物特征、作品的语言风格等,甚至还照搬了《圈里圈外》的片断以及能够表达作品内容的部分语句等,抄袭多达100余处。为此,庄羽请求法院判决三被告立即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索赔经济损失50万元等。   北京一中院审理查明,原告作品《圈》发表在被告郭敬明作品《梦》之前。法院认定,被告郭敬明未经原告许可,在其作品《梦》中剽窃了原告作品《圈》中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关系的内容,而且在12个主要情节上均与原告作品《圈》中相应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在一般情节、语句上共57处与原告作品《圈》相同或者相近似,造成《梦》文与《圈》文整体上构成实质性相似,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法院同时认为,被告春风文艺出版社作为专业的出版机构,对其出版的作品是否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负有注意义务。由于被告春风文艺出版社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致使侵权作品《梦》得以出版,其行为存在过错,除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外,还应当与被告郭敬明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被告图书大厦公司销售的侵权图书是从正规的图书批发市场购进的,进货渠道合法,不存在过错,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应承担停止销售侵权图书的责任。
各国年夜饭食俗集锦   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通常要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以示庆贺。由于各国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形态的不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迎新食俗,说来颇有趣味。   印度:饿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这天实行禁食,从凌晨直到午夜止。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   法国:存酒喝光   法国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除夕家中如有剩酒,来年会交厄运。只有干干净净,才能迎来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们宁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将家中的酒喝个精光。   波兰:吃青菜   波兰少女在过新年时,要穿上特别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据说吃了青菜会事事顺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烟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将年终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这5天,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庶民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时钟声响后,才能开始点火烹煮佳肴,大摆宴席欢度新年。   马达加斯加:忌吃肉   在马达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时间内不准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父母赠鸡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赠送鸡腿,表示关心和友谊。   越南:禁止喝汤   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时,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   匈牙利:忌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打扫烟囱工人”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庆。人们在形象上敬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保加利亚:打喷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亚人家里吃年饭,一定要打喷嚏,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习俗认为,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人走向自己的农场,将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头小牛,或第一匹马驹牵过来,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客人,这个喷嚏打得有多值!
谈一谈美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随手翻开语文书,看到一些很美的文章,心中就泛起对美感悟的涟漪。 是的,人们都喜欢阅读美文。然而何等文章才够得上“美”的标准?依鄙人的理解,“美”就是能给人心理上的愉悦和生理(感官)上的舒适的一种超乎于人类领悟能力的感受,至于“美文”,大概是指读起来能让人感受到美的作品吧。 鄙人私底下把“美文”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华丽的词藻为装饰,字字珠玑,句句为华,另一种文风朴素,而通读起来却令人赏心悦目。如果用音乐作比,那么前者就如同以句为单位的流行乐,每句都是美的,连在一起自然也是美的,而后者就是以音符为载体的交响曲,从单调的音符里你感悟不到美,然而成千上万的音符排列起来,就是恢弘华彩的乐章。 比如郭敬明或张悦然的小说,可以说是字字雕琢,每句话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生炼句之典范,也是考试中最易拔得头筹的类型,正如玫瑰露或是提拉米苏,甘醇如美梦,却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我们称它们为零食;比如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亦是经过反复推敲,语言严谨而准确,就像七大营养素,对人体作用重大,可除了病人,没人会以直接摄取(即静脉注射)的方式获得它们;比如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大处着眼,气势磅礴,像筵席上的山珍海味,丰腴滋美,然而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得富贵病;比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有着高雅格调和小资风情,如同蓝山或是拿铁或是卡布其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效果;再比如罗兰的《小语》以及琼瑶的《梦》,是夏日嬉闹后的一根棒冰,纯的像盛在白瓷碗中的凌,回复饮用水最初的态势,营养已经谈不上了,硬要品“味”的话,那只好说它们是“无味”了。 以上谈了好些,都是以食为比,那么说回来,我最初提到的第二类文——以音符为单位的曲——是超乎于其它之上的高等食粮——有机食品。它们清淡爽口而不失美味,可大快朵颐亦可细细品读,一口尝不出滋味,吃得多了方觉出其中之妙,才知每一味看似无用的调剂都不可或缺,否则会改变菜肴的口味;每一个看似单调的音符都无比关键,否则会破坏曲调的平衡;每一句看似平淡的话都不可增删,否则会扰乱文章的和谐。英国文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人生》中提到:“美德好比宝石,在朴素的衬布衬托之下,才会发出熠熠光彩。”依鄙人理解,光辉的美需要黯淡的美来搭衬,才会显示出各自的美丽。优秀画作一定有协调的色彩搭配,朴素的美文由于映衬得当而显得愈发美丽,华丽的美文并不是不好,只是由于太多的光芒映射,反倒把自己的光辉衬得黯然了。 附带提一句,本文开头的引言正是川端康成《花未眠》中的首句,这句话由于川端先生运用得当,便显得很美,而鄙人学识尚浅,不懂文字,把美丽的句子也糟蹋了。所以说,文章美不美不在于词句,而在于作者有没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有没有一对能创造美的手,有没有一身能抒发美的文字功底。 也许,所谓的美,就如同我理解的这些吧。              作者:念鱼儿(阿迪)             2005.10.7 15:56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