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人冯诺依曼② 沐阳小泽
换了个回来了
关注数: 473 粉丝数: 61 发帖数: 2,291 关注贴吧数: 28
西方史学家对于古罗马和古中国盛极而衰后各自结局差异的看法 文献摘自威廉•罗森的《查士丁尼天灾》: 请诸位试想曾经的罗马与中国。 公元前221年与公元前31年,两者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创建了两个庞大的帝国。到公元四世纪时,这两大帝国都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面临着所谓的"蛮夷"侵扰;帝国的疆域、财富乃至正统性等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的削弱。迫于严峻的形势,两大帝国的统治者都在公元六世纪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规划完备的失地收复运动。当然,上述帝国的两位皇帝也都做到了,至少在最初的阶段都取得了成功。中国这边,两百年前一度落入蛮夷之手的中国北方地区,即史学家所谓的“十六个国家”时期(五胡十六国),再次回归到隋文帝杨坚的中央皇权统治之下。相对应地,查士丁尼大帝也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首都,这个看似不可能统摄时称罗马帝国的地方起师动众,先后击败了汪达尔人、东哥特人与西哥特人,夺回了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部地区。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重归一统的大戏,虽说前几幕颇为相似,但收场却相差甚远。承袭杨隋政权的大唐帝国,直到公元十世纪时,都统治着中国的全幅疆域。而在相同的历史阶段里,查士丁尼的继任者们不但无法持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皇权统治,同时也失去了对埃及、叙利亚、巴尔干半岛、北非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管控。大唐帝王统辖的是中国全境,而徒有其名的罗马帝国皇帝,却只宰治着希腊和君士坦丁堡而已。如今,欧洲诸国凭借着科技与军事上面的抱负,取代了超级强国罗马帝国,统管着这片区域。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几个语言不同的王国?当然,从地理区域、科技发展、宗教历史方面来看,中欧之间的差异不啻天渊。其中,大部分的差异都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范围。在罗马分裂与中国统一的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最简单的解释便是伊斯兰哈里发政权的崛起,迫使基督教世界(也即当时的欧洲)不得不与之划清界限。(不过,据传享利·路易斯·孟肯曾说过:"每一个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这是错误的认知。")但即便面对前途无量的强大敌人,也不足以让欧洲团结统一起来,更无法阻止西班牙、英国与法国寻求各自独立的民族身份。也就是说,致使各国割裂独立的力量一定是更加强大的。由此,我们显然能够推出,共同的主权比共同的敌人更能有效地促进统一;而那个共同主权,也即罗马帝国的缺失,便会导致欧洲各地依照自身的本土特征而非统一的整体特征来界定自己。
罗马人对于阿拉伯大征服时期(7~8世纪)阿拉伯骑兵的亲身经历 文献来自《征服史》,这本书现存的版本由九世纪中叶的伊本•阿卜杜•哈卡姆编辑整理。记载了当时的埃及总督阿卜杜•阿齐兹•本•马尔万(686年—704年在任)前往亚历山大城访问的情况。当他到达亚历山大城时,他四处打听,问当地是否有记得半个多世纪前,641年穆斯林征服此城的情况的人还活在世上。人们告诉他,城里有一个年老的拜占庭人,在那时还是个男孩。总督随即前往拜访,当问老人对当时的旧事还记得多少时,他并没有总体叙述当时的战事与城市沦陷的经过,而是讲述了一个他自己亲历的具体事件:他曾与一个拜占庭贵人(阿拉伯文献中对拜占庭上层人士的泛称)的儿子是朋友。某天,朋友提出要带他一起出城去“看看和我们作战的阿拉伯人是什么样子”。于是,贵人的儿子穿上织锦长袍,戴上金制头饰,佩上了一把装饰华丽的佩剑。他跨上了一匹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的高头大马,而他的朋友,也就是少年讲述人,则骑了一匹精瘦结实的小马。他们鲁莽地离开城堡,登上一片高地俯视远望,看到了一顶贝都因人的帐篷,帐篷边上拴着一匹矮小普通的马,地上插着一支长矛。两人观察着他们的敌人,对他们的“弱小”(这里指他们的贫穷和缺乏武装)感到十分惊讶,不禁互问为什么这些弱不禁风之人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在他们站在那里议论时,一个人从帐篷里走出,发现了他们。他解开战马,抚摸轻拍数下,便直接跃上未加鞍的马背,抓起长矛向他们奔来。讲述人急忙告诉他的朋友这人是冲着他们来的,于是他们转头向城里的安全地带逃去。那阿拉伯人很快便追上了他那骑着壮马的朋友,在其举剑招架的瞬间挺矛将其刺死。接着便向讲述人追来,但少年成功地逃进了城门里。讲述人在惊恐中登上了城墙,看到那个阿拉伯士兵正在返回他的帐篷。对那些值钱的衣物饰品和那匹名贵的骏马一眼未看。“他只是一边走一边诵念着阿拉伯语,”讲述人回忆说:“那一定是他们经书的内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