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名字真烦2 起个名字真烦2
关注数: 5 粉丝数: 68 发帖数: 8,394 关注贴吧数: 7
紫砂茗壶缘何“助茶”? 紫砂茗壶的宜茶性(民间常称之为“助茶”),自古至今,已得到众多饮士和茶客的广泛认同。究起缘由,以下这些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 紫砂陶具有独特的物理结构。从显微镜下观察紫砂陶胎体的材质结构,可以发现,紫砂泥这一高含铁量的特种陶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对茶而言,可聚香不散。因此,用紫砂壶泡茶,可保持茶的原味,品得茶之真香真味也。 2. 紫砂陶独特的双重多气孔结构,还改变了胎体的吸水率和渗透性(即民间常说的“透气性”),使壶内的茶汤不失原色,无熟汤气,且不易霉馊变质。 3. 紫砂陶的冷热急变性能优良,寒冬腊月,向壶内注入沸水,或将其置于文火上炖烧,无需担心会因为温度骤变而胀裂。且多孔的结构,使紫砂陶成为了热的不良导体,传热较为缓慢,泡茶后即刻握持也不会炙手,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保温功能。 4. 紫砂壶用久了以后,壶身会呈现出温润古朴的质感,似古玉生辉,而壶壁和胎体内,则饱吸了茶之精华,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所独具的品质。 5. 紫砂壶包含着深厚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底蕴,集诗、书、画、印、铭于一身,品茶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何等的怡然超脱,此乃精神之“助”也。 6. 品茗赏壶并将之收藏,也是一种投资,名品佳作具有极好的增值特性,这已成为共识。
易被忽视的选壶十三条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部分壶林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壶友们忽视,有的甚至连制壶高手也未必真正认识到,或不以为然。小弟斗胆,班门弄斧,列举了部分小细节,如下,与壶友们共同探讨。 1. 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 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 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 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 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 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个人观点,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 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 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 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 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 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 壶盖上的气孔与壶嘴口径的比例关系要得当,以确保出水顺畅。相关论述,详见征文《画龙点睛说“气孔”》。 13. 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