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GJeP8C -
禅心多闻般若道,函关看尽渡劫仙。儒锋一赋八荒定,三教逍遥自在行。(本体)
关注数: 371 粉丝数: 455 发帖数: 13,183 关注贴吧数: 81
天刀目前情况的个人感想 这事从昨天到现在,出来了不少奇怪的壬 有的叫嚣着,老板走就走呗,反正打本队伍不还是那么多,以此嘲笑这些通过不同渠道,曾经爱过这个江湖的玩家们。 他们或许是成功的,毕竟他们是一群脱离了高级趣味的壬们。 他们从来不介意以最恶心下作的思想去打量那些玩家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概就是这样。 天刀现在的玩家成分说句实在话,已经很难拉起一次有效的斗争了。 毕竟底层已经没了,中小氪层自身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无法起到过于有效的支援。 仅有的底层包含中小氪金玩家中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工贼,人上壬群体存在。 他们的话术可能不同,但核心都只有一个。 贬低现在正在与天刀官方斗争的玩家们! 让你重新回到NAI头乐的泥潭中去! 我曾经对这些玩家感到绝望,以至于冷眼旁观 但我无法控制地还是发了这篇帖子! 因为我读到了那首诗——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同志们!不要在意那些壬的嘲笑! 坚定我们的目标!夺取我们应得的权利! 同时我也劝大家要多读一点书 以便于增长自己的知识面! 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嫌长别看】安利经验交流茶会楼(本体代发) 欢迎各位道友讨论,但拒绝***(本体) 关于之前的那期仙魔爱打脸,我们的目的到底是黑还是吹——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吗? 入了坑的,谁不是对着霹雳使劲儿黑,出了圈外可劲儿吹? 都是道友,就别装萌新了。 不过不论新老道友,显然我们都要面对同一个难题:霹雳安利难。 关于这个问题,多数道友的讨论结果多集中在:布袋戏本身使用的木偶和他的表现方式、超长且没有明显分段的剧情、不同人物对应其原始设定而言参差不齐的完成度等问题上,一句话总结就是,“布袋戏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剧种。” 很多道友都习惯了在别人问起“布袋戏是什么”的时候,向对方陈述布袋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你们在此时一定已经以自己的耐心展现了足够的诚意,但是多数没用,甚至可能是反效果。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对这么长一串解释生出好感。无论我们口头上对于快餐文化是什么态度,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早就习惯了简洁高效的传播方式,对于长串的表述是有抵触心理的。 换言之,定位不明才是安利布袋戏的第一道难关。 当布袋戏只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时,它只需要是“布袋戏”就足够了;但当它登上荧幕,并为这片天地做出创新和改变,它就是一种“影视作品”。 作为影视作品,“布袋戏”只能是一个特色标签,它需要被分类到一个更抽象普遍的类别里面。 要为霹雳找到这个分类其实并不难,只是有个尴尬的问题:霹雳在推出国语版之后提出的“偶动漫”概念,已经明显地误导了市场。或者说,霹雳自己对于自己的定义本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 霹雳布袋戏不是动漫,他是一种艺术片。 当然我并非权威,这不过是一家之言。你随时可以从霹雳布袋戏的表现手法和题材选取等等方面来否定我的判断,但是请一定不要浅薄到用霹雳的商业成就来反驳我。 艺术片在定义上确实与商业片有一定的相对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具有足够的商业价值和潜力。 霹雳的营销,不过是将他本身具有的商业价值,具象成了真实的收益而已。至于他的商业表现——无论其他人对霹雳抱有何种偏见,霹雳布袋戏确实是布袋戏圈子里绝对的巨擘。 在多数传统艺术还等着外力帮扶的时候,黄强华和黄文择两位大师率领着他们的霹雳团队,生生为布袋戏闯出了一片市场。 其他人是站在这个平台上努力求生,而霹雳布袋戏打下的天下却反过来成了布袋戏的成长平台。 所以你不必刻意在霹雳的剧集中寻找多少热血的代表人事,霹雳布袋戏本身就是一个最热血的传奇。 并且还是个活着的、不断在成长的传奇。 只是艺术片、或者直接说霹雳,其创作者僭越规范地用拓荒一般的力度表现现实和人性的野心,决定了它难以被普罗大众接受的现状。 同时,其创作者的能力也不完全足够撑持他们的野心,在高强高压的创作环境中,说是捉襟见肘也可以。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作品必然存在诸多不足,这又成为了霹雳难以被渴求精品的高端小众群体肯定的理由。 事实上霹雳现今在制作上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除去操偶和一人口白这两项绝对的布袋戏特色,霹雳的布景只能在布袋戏范畴内得到上佳的评价,放到高端的舞台或者影视布景里,或许只是能摸到及格线而已。受制于经费和技术,近几年来霹雳剧集中多次出现的3d场景,也还停留在游戏画面式的审美上,透视效果和模型设计对于不熟悉这一作品的群体来说,其实是很出戏的。 剧本之外的制作环节中,霹雳的特效确实已经做得非常精致,但是剪辑调色等后期制作却还达不到能称作优良的程度。另外霹雳的配乐,单独拿出来虽然都是精品,但是放在剧中时,与画面的同步率并不算高。 以上提出的问题,当然是以高标准来看待,说是挑剔也可。不过就行业内水平比较来看,霹雳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而其制作质量超过不少国产真人剧的这种事实,实在不值得拿来强调了。 目前最亟待改善的问题倒是有一条:霹雳的国语版台词本并未经过合理翻写。 显然,编剧们习惯了直接用闽南语进行创作,这本来不是问题。但是闽南语的表述习惯,现在看来与普通话还是有不小差别的。目前国语版配音的台词和闽南语版基本无差,但是国语版的表现力明显弱于闽南语版。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国语配音们在技巧和经验上无法与八音才子相较,还有一部分,是用闽南语写作的剧本与国语并不完全兼容的因素。 在多数情况还是使用一般白话文表达方式的前提下,霹雳的国语台词本中,“之”和类似助词被过量使用,部分情境下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够恰当的省略或者倒置句式,加上还有类似“一双坚毅眼神”这种明显搭配不当的语病存在,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在卖安利的时候犯尴尬癌了。 一种自己都觉得有点拿不出手还偏要叫别人吃下去的尴尬癌。 有技可炫不是坏事,但是炫技到翻车,这就非常不好了。 咳。 好像有点偏题。 总而言之,道友们以后在被问起“布袋戏是什么的时候”,可以试试用“这是一种平易近人的玄幻类艺术片”去回答,当然具体的细节你们应该针对被安利对象,自行做一些删改。如果对方有兴趣深入了解,再把布袋戏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抖出去炫耀。 乖,听话,二十个字内能介绍完的事,别加字。 剩下的安利经验谈我们日后有闲再聊。 那么,下回再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