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黎 宗黎
关注数: 18 粉丝数: 27 发帖数: 5,058 关注贴吧数: 5
【转】风呼呼的吹,海哗哗的流 -- A Horrifying Romance 2006-10-01 16:40:23   来自: Jia (Las Vegas) Portrait of Jennie / 倩影泪痕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天又看了“珍妮的画像”。这部电影最早听说是在三毛的书里。当年她还是迷惑少年的时候,这部片子就像一个梦魇,里面那首歌不断地纠缠着她的神经,摆脱不掉:      Where I come from nobody knows   where I am going everything goes.   The wind blows, the sea flows,   nobody knows.   And where I am going, nobody knows.      还记得当时的翻译是:      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   我要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   风呼呼的吹,海哗哗的流,   我要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      说实话这个歌词读来确实相当诡谲。当时我思来想去,把它解读为生和死: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要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而它之所以令三毛梦魇,便是生死的奥秘在一部文艺电影中突然峥嵘来袭,击中了一根极度灵敏的神经的后果。      后来我看过一版彩色的“珍妮的画像”,当时以为三毛看的就是它了。但不记得有没有那首歌。今天看1948年由William Dieterle导演,Jennifer Jones 和 Joseph Cotten主演的版本,才惊觉三毛看的应该是这个。影片开始的时候,完全象一部浪漫爱情片,直到冷不丁 Jennifer Jones 唱起那首歌。歌声太奇怪了,好像幽灵穿越时空。      老头不认为这是一部恐怖片。当然了,它跟现在的恐怖片相比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可是我还是觉得它很恐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午夜凶铃”这样的片子。我不会象三毛一样无知觉的眼泪双流,但我明白她为什么会那样。      说起“午夜凶铃”来。前阵子为了写一个作业把美国版的“午夜凶铃”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发现真是一部好电影。视觉上,情节上,都结构得天衣无缝,一件件set-up都在合适的时间一一pay off,精致得如同一部悬疑侦破小说。今天看了“珍妮的画像”,发现美版凶铃有不少东西承继于此,比如那个海中的灯塔,比如这里珍妮说:I didn't learn it, I just know;而凶铃里的女孩说:I didn't make them. They just...are.(写到这里我的鸡皮疙瘩又掉了一地。)
【原创】《安娜.克里斯蒂》(1930)观后感[2006-7-19] 如果不告诉我,我想我是不会猜到这会是嘉宝的第一部有声片的。 故事讲述的是海员之女安娜(嘉宝饰)的一段经历。安娜自5岁起就没有与父亲见过面,按照父亲的说法,这都是那深不可测的“老魔海”的诡计。每年他都很想回瑞典的农场看望女儿,但海员每次在与“老魔海”搏斗之后,那些醉生梦死的登陆生活,又使他怠惰下来,直到15年后,20岁的安娜因病来到父亲身边休养,父女俩才再次见了面。 安娜的第一句话(也就是嘉宝在银幕上的第一次开口)是以一声叹息开始的。她在家乡境况极差,先是母亲去世,然后是堂亲欺凌,强迫她做苦工,对她“比对一个雇来的女孩还要坏”;后来一堂兄甚至凌辱了她,她愤而杀死了他及其家人,之后不得不逃往美国谋生。其间她做过护士等工作,更有一些令人侧目的工种。当她父亲写信告诉她,自己谋到了一份稳定的陆上工作时,她便投奔父亲,借此休养一下。 片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安娜与父亲的父女情。最初见面时两人脸上欢喜、紧张、百感交集的表情;驳船上安娜从压抑堕落的凄苦女子,转变为在父爱浇灌下心灵日渐愈合的快乐女孩;海上起风浪时担心父亲、为父亲脱去浸湿的靴子、父亲慈爱地拍着她的肩膀叫她“安娜.里拉,安娜.里拉,我的小女孩。”;以及两人坐在船尾谈心的情景。这些都给我温暖、温馨的感觉。可怜的小安娜终于被疼爱和照顾,我看着心里也喜滋滋的。 那个爱尔兰水手有些粗野,我不太喜欢他,尤其想到他将使安娜又再过那种除了年复一年的等待、永无盼望的生活——先是等待丈夫,以后又等待儿子——,我心里就更觉惋惜。而且这个人起先以为安娜是个纯洁的女孩,得知她的过去后还嫌弃过她呢;他自己怎么不想想自己是怎样的情况(海员惯会处处留情)。不过他与安娜的初次见面倒的确很有意思,尤其是宝宝用力推倒他的情景,颇耐人寻味。 影片生动地展现了海员家庭生活的一角,有其积极的意义。尾声,安娜父亲关于“老魔海”的结语画龙点睛;安娜的家族血液中迷恋大海的因子,早已注定了她的人生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