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火哥哥 子火哥哥
关注数: 47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1,624 关注贴吧数: 26
一考驾照就一年~不信你就看 首先去考驾照,你会不会这种感觉!! 1、花钱去当狗,打骂不还口。 2、一星期吸了前二十多年加起来都不超过的二手烟。 3、“你生平感觉你最笨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就是当我走进驾校的那段日子。” 4、努力了几个星期……终于,顺利掌握了各种骂人技巧。 5、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忍气吞声。 6、练车不到半小时,可就是得待一天。 7、军训不一定会黑,但学驾照肯定会黑很多。 8、科目二过了比高考结束还高兴,这是真的! 9、教练:“你往哪边打方向盘??(耳朵都要给你吼聋)” 我:“往右边啊……你说的啊……(小心翼翼)” 教练:“对啊!!!那你TM倒是快打啊!!” 你TM别让我拿了驾照以后路上遇见你…… 10、倒库练习,我在后视镜里看的不准,就问教练还差多少,教练说:“还有一条中华的距离就差不多了。” 11、开始时掌握不好离合,车起步时一耸一耸的,教练骂道:“你TM****呢!” 12、练科三,在十字路口停下等红灯,后来灯绿了起步慢了一些,教练说;“怎么着,没有你喜欢的颜色是吧?” 13、开车太快,教练说他给我添点钱,要我去考飞机证。 14、有次启动不好车在那儿一直抖,教练本来低头玩手机,突然抬头说了句:“我还以为我在骑马呢!” 15、用一句话证明你练过车:打死!打死!方向盘打死! 16、很羡慕那些默默拿到驾照的人。 17、练:看到前面那个人了吗?撞死他。 我:不敢。 练:不敢还不松油门! 18、开快了——你丫不要命了,赶着投胎是吗! 开慢了——你是腿短够不着,还是少条腿啊,油门不会踩啊! 19、跟我一起学车的是我初中老师,看他被教练骂,那叫一个爽啊! 20、那个说你自己没受过气因为自己颜值高的人,你是在骂我们是丑逼么!
高手在民间《善美望都》 在县城住或到县城玩的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吧,近段时间咱九龙河上新添的这个宠然大物,这可是以前只在电视或画报上见过的玩艺儿,知道叫啥不?“黄河水车”。哈意思就是在黄河边才能见到的水车,知道谁在九龙河上造的不?望都的能人儿李田光老师,囊们叫他“民俗达人”。 别看李老师一个不起眼儿的老头儿,知道人家退休以前是干啥的不?广电局工程师。那双手可不是一般的手哇。巧手哇。你见过旺府大厅以前摆的那个小驴儿拉磨和大花轿不?见过旺府那儿摆的那个鸡鸣井模型不?就是他做滴。 这可不是个一般滴老头儿。人家从年轻时就喜欢咱望都的民俗文化,后来看着现代工业文明逐渐替代咱祖辈传下来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心疼得不行,就开始研究望都民俗文化。要把老祖宗的智慧保留下来不失传。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研究清的事儿。他一有空就到村儿里和老头儿老太太们聊,到处搜罗那些农耕时代的老物件儿老玩艺儿和方言土语。什么种地的家伙式儿、什么纺线织布的,什么家里过日子用的,都搜罗齐了。摆了一院子一屋子。看到题图里他正在修改的那个木轮大车模型了吗?他搜罗那个原件可费了老劲。东家找个轱辘,西村找个车轴,北头再找到个上装儿,然后最近又从固现村找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油香”,就是挂在大车上用来给车轱辘上油的那个小瓷壶。嘿哟把他高兴滴。 李师傅搜罗这些可不是闹着玩儿滴,人家不断总结不断归纳整理,出了好几本书呢。像融汇了5300个望都土语词语的《望都土语汇集》, 像25万字的《望都民俗文化》,像12万字的《望都新颖调》,还有《许庄人物录》、《“望都五言杂字”注解》都是他编著的,加一块儿有七八十万字呢。那本《望都民俗文化》还在省里获了奖呢。 他创作的“望都民俗农家院”模型你们见过呗?那叫一个精美,那叫一漂亮,那叫一个得(dei)。估计岁数儿大点的人看了得美哭喽。这个模型,也在省里得了大奖啦。 你们谁记得咱望都老辈子时候儿浇园用的水车吗,年轻的没见过吧?岁数大的也快忘了吧?李师傅又东寻西找再加上自己的创作,制作了一架望都浇地水车,现在就在九龙公园南边的路边摆着呢,有空你可以去看看,还能提上水来呢。超级好玩儿。什么时候儿我也推推去。 你光看见那个大个子的黄河水车了,见过小不点滴黄河水车呗?李师傅让你开开眼。 好玩儿呗? 你看过今年风扉望都的新编新颖调小戏《生日情》吗?演哭了多少人呐。知道那个曲子是谁谱的不?谱曲子的老师就有李师傅。你说他能呗? 怎么样?管李师傅叫“民俗达人”没错儿吧? 李师傅,您创作的下一个新鲜物件儿是啥啊?我们等着看呐。 李师傅,别累着哈,保重身体哈。 么么哒!
《善美望都》袖珍大妈 在望都县中韩庄乡西屯河村有这样一位老人,她今年七十岁,身高不足一米三,右眼近乎失明,左眼白内障,但是她爱邻里、操家业,用微弱的视力徜徉报林书海,陶醉自我,服务相亲,成了农村文化的引路人,她就是董子庚。这个身患残疾的“袖珍”老人用她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温暖的心,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精华故事”。 “巧手”董大妈 董大妈住在一个简陋的小院,老式的瓦房。推开门,一台破旧干净的缝纫机摆放在客厅中间,上面还有一件未完工的衣裳。董大妈笑笑说“我的衣服啊从来都是自己做,闲着也是闲着,这么多年了,这手艺啊还是撂不下”。别看这小小的缝纫机,董大妈的故事还就得从这缝纫机说起。 年幼时的董子庚就对手工活感兴趣,自己花钱订阅了很多关于服饰方面的书籍,通过自学,她把衣服裁剪的有模有样,她做的衣裳不仅布料舒服,样式还新颖。渐渐地,找她量体裁衣的人多了起来,不少人送上裁剪费,她却分文不取。钱虽然没有收,但是执意给钱的乡亲们却提醒了家境并不宽裕的子庚。她思谋着做裁剪未必不是一条摆脱贫穷的路,于是将缝纫机盖一扣,拎个小包直奔石家庄,在一家技校学习了3个月的服装裁剪技艺。学成回村后,子庚在家里办起了廉价收费的服装裁剪培训班,培训班虽然远不及开个裁缝店来钱,却给乡亲们开了条致富道。董大妈的服装裁剪培训班一办就是20年,前前后后教出了500多个徒弟,让这些农家女有了一技之长。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找裁缝做衣服的少了,但是董老师这份执着创业的精神却一直感动着村里人。直到现在,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董老师” “合作医疗办得好,得了大病不再难,购买大型农机具,国家还给补助款……”董大妈经常把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新人新事编写成民谣,琅琅上口的民谣多达百首,在村里广为传唱。 从迷恋读书到长于写作,董大妈走过了一个刻苦研学的过程。年少时的她因为身体原因高中就辍学在家,但是不服输的董子庚确没有因此放弃求学的念头,自1980年开始,她坚持自己订阅人民日报、保定日报、家庭健康报等多种报刊杂志,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她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董大妈常说“书里的新鲜事多,知识也多,我啊花这钱不屈得慌。”多年来的积累阅读,董大妈通过各种渠道学知识、找信息、练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就的《致富的路就在脚下》,在省某媒体举办的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步入花甲之年,董大妈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应邀为《农家女》杂志撰写的论文《当前农村妇女现状》,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董大妈还作为农村妇女代表,赴京参加了第二届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研讨会,并受到全国妇联领导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她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不下百余首,在一个纸盒里,董大妈珍藏着一些曾经写下的作品,点点的字迹不仅见证了她自己的创作历程,更彰显了农村的改革变化,这个爱读书、爱写字的老人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着幸福的生活。 “能人”董大妈 早在1982年,年轻的董子庚第一个在自家的棉田里搞起了地膜覆盖,一下子把亩产提高了50%,在乡亲们眼里,子庚成了“大能人”,要说这棉花种植地膜覆盖技术的成功实践,还得归功于董大妈常年读书,细心钻研的心思,她从中觅信息、学技术、大胆实践,靠科学迈进了致富的门槛,演绎了一段节衣缩食苦读书,依靠科学巧种田的佳话,率先给乡亲们趟出了一条科学种田的新路。 2003年,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村里的留守妇女也多了起来。董子庚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拿出自己的独生子女补贴款,建起了妇女文化娱乐园,还从每年只有3000元的收入中拿出五六百元来订购报刊杂志供妇女们一起学习,每逢开班,董子庚都根据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文化项目,有交流学习、排练唱歌、朗诵诗词、学习政策......自从办起了妇女文化娱乐园,村里妇女们纷纷走进娱乐园,学文化、学技术、学文明,赌博的少了,科技致富的多了;说闲言碎语的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村里人都说董子庚是个能人,是个文化人,是她让西屯河的妇女有了新面貌。 现在的董大妈已经步入花甲,她常说“我能做的就是把家里的地种好,读读书,看看报,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当问及董大妈为什么不去县城的新房居住时,董大妈露出满脸笑容“房子是儿子孝敬我们老两口的,但是我自小从这长大,已经离不开这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只要待在这儿,我就能感到快乐。” 夏日的西屯河村日头很高,董大妈矮小的身影却被拉的很长很长。她的脸上时常挂着幸福的笑脸,身残志坚的她有着大多数健康人都不曾具备的勇气和执着,她总是笑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就是这么一位不起眼的矮个子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做了在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写照,就是这么一位花甲的残疾老人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只要人的精神不倒,追求不灭,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成就梦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