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闻香
久违的闻香
关注数: 9
粉丝数: 30
发帖数: 277
关注贴吧数: 4
昼消夜长起秋风,昨日炎炎明日冬。莫望还有更高处,世间本无不到 昼消夜长起秋风,昨日炎炎明日冬。 莫望还有更高处,世间本无不到峰。
我自己有一些毛病影响我求道德,请大家帮我改正 歪诗曰: 旁征博引言道德,牵左携右引颈歌。 他人若发事非问,必嫌他人事非多。 请问我这个咋咋呼呼空说,不谦虚求道的毛病怎么改?君等有否? 歪诗曰: 也修道,也礼佛,知无了空解忧愁。 褴褛锦霓本无异,究竟乞丐等王侯。 世人若是看不破,必是虐心又碰头。 浓妆艳抹经前过,呸呸呸,粉骷髅。 请问我这个口头上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根本做不到的毛病怎么改?君等有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总是把“师”字看成一个动词! 所以这句话就成了“三个人在一起的时侯,我必须教他们点什么” 我这个好为人师的毛病怎么改?君等有否? 哎,对你们说了,也不一定就会有什么改观,还是自己慢慢改吧
【话题】今天不论道,今天想骂人 悲闻单田芳老先生离开了我们,痛心疾首传统曲艺又失去一位大师。想在网站上再瞻仰一下老先生遗容。我选择了搜狐。搜狐把老先生的逝去归在了娱乐一类。这让我感到不适。点开老先生专题里的一个标题,我就看见了这个。真让我气愤。脸都不要了。
【论道】无题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老子以为的? 老子以为老子以为的就是老子以为的? 在我这里,答案都是否定的。 为什么好多人或义愤或不屑而向往“无为而治”? 你以为你以为的“无为而治”就是无为而治? 你以为你以为的“无为而治”就是老子以为的“无为而治”? 老子以为老子以为的“无为而治”就真的是无为而治? 在我这里,答案都是否定的。 为什么好多人或义愤或不屑而向往“无为而治”? 人之道在天之道的范围内运行。 你以为现在的世界是有为而治? 其实你以为的有为而治,仅仅是“你以为的有为而治”。 人之道在天之道的范围内运行。 人之道是有为的,天之道是无为的。 天之道的无为无为出了人之道的有为。 人之道的有为成全了天之道的无为。 你以为你以为的无为而治,我以为恰恰是天之道的有为而治。 在我这里我不知道可不可能,但几乎是不可能的。 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由简入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能想象一个整个人类高度同质化的世界吗? 人们越是一样,相互之间就越是无为。 我以为这是真的。 大道无为的世界有对有错。 大道不认为对的是对的,错的是错的。 人类有为的世界同样有对有错。 我们认为对的理所当然,错的不可饶恕。 所以我们呼吁无为而治,我们向往无为而治,歌颂和赞美,无为而治。 我无法想象你无为而治的世界,我甚至无法想象老子无为而治的世界。 我看到群居动物分享战利品的时候也是有所区别的。 我不相信炎皇在位的时候会比它们分的更科学。 我也不相信它们现在会比我们分的更科学。 现在的情况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 有可能我们认为是有为的,大道,认为是无为的。 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的权利。 向往无为而治,我应该去赞美他。 痛斥现在有为而治,我不提倡。 不过呢,我以为我以为的不一定就是我以为的。 所以说了你权当是没说。
【论道】我对道德经第二章理解+一些杂感 曾经在吧里写了《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与《我对“无为”二字的理解》。今天逛吧突然想写上面的题目。故此随缘。 还是先要重复一下,我认为第一章是总纲,理解道德经离不可第一章,离不开第一句。个人感觉很多人没有理解了第一句。当然,我的感觉总是错的。之后呢,就是再强调一次”理解《道德经》”和“理解老子的《道德经》”还是有区别的。加上“老子的”这个定语之后,《道德经》范围和理解方式对于我来说变小了,任何别出心裁的句读和“看上去很美”的理解方式本人不予采纳。 原文拷贝至网络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必须一提的是,道从一发展到二变复杂了,《道德经》从第一章到第二章也复杂了,她的复杂体现在第一章人们只是对如何断句说法不一,或者各版本或“常”或“恒”,或“妙”或“眇”,或有“也”,或无“也”等等,到第二章,后面有些语句在各版之间就大相径庭了。这使我对“老子《道德经》理解”这个愿望化为泡影。之所以拷贝这个版本是因为我既然无法看到老子本人的道德经,那么对研究哪个版本正统个人不感兴趣。我只是喜欢这个版本的第二章。认为合理的释义是: 天下(的人)知道了美的东西是美的,这样,(对于人来说)可厌恶的东西同时也产生了。天下皆认可了善,不善也同时产生了。有和无是互相产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成全的,长和短是互相形较的,高和下是互相充盈的,声和音是相互合一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这些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以上的原因,圣人做事是无为的,教化是不言明的。万物兴作而没有开始的时刻,万物的行为没有意志。做事达到目的不去居有,唯有不居有,才无所谓失去。 我的翻译原则是尽量取原字,或同音字,也不追求“言明”。我认为但凡翻译,想要言明,反而不达。 深度理解一下,第二章其实分了一下类:人(又分成圣人和非圣人),客观事物(不包含动植物),万物(包含动植物)。至于万物到底包含不包含人,细究起来挺有意思,但作用不大。大概老子先拿人来论述。后文有域中四大,在这“四大”论述中老子把人放到了与天地和道相同的级别,这是为什么呢?再说一遍,从第二章开始,老子之后所有论述都是“非常道”,即便此后文章中提出“恒也”的说法,也是“非常(非恒)道”里的“恒”。个人认为即便“非常道”范围也很大,所以在后文中他老人家又做了细化,提出了“域中道”的概念。显然,此处“域”比“道”“大”。我个人认为老子后文主要论述的其实是“域中道”。当然,有时候也会超出域中道。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能量守恒定律”,在此范围之外有“质能守恒定律”,然后,如果考虑上时间,之上会不会有质量,能量,和时间统一守恒的定律我不太清楚,但质能守恒也是会被打破的。所以常常有人说既然道不可说,又说了这么多,要么老子自食其言,要么第一句另有翻译。我对此表示理解,因为研究的范围不一样。 老子所说的“域”个人猜测是天地之间,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把它称作“宇宙”。 域中道在一定时间内(非恒)产生了两种永恒存在的形式:一种是客观事物的不灭,如日月星辰,高山岩石,大江河流等等,这些客观事物没有“死亡”的概念(其实是有的),另一种就是生物这样虽然自身会死亡,但是通过繁衍和遗传,达到了另一“恒”的形式。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由质量和能量构成的。对于第一种永恒,域中道以一种简单的形式,把质量和能量结合在一起。而对于第二种永恒,这种结合的方式是“玄妙”的,能量,以一种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方式作用于质量,产生了“生命”。如果这种方式更玄妙一些,就产生了思维和智慧。综上所述人可称为一“大” 回到本章。“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由人类主观产生的。接下来的从“有”“无”到“前”“后”此刻观自在的。通过主观与客观的相互论证。老子要证明什么呢?都存在它的对立面!非也!我认为老子向我展示的不是一个实物和与他对立的另一个实物,而是一件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从美与丑,一直到前与后,每两个一组,各自描述一类事物。一类事物的两面与两个相对的事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在这里不多论述,因为我发现写的好像太长了。 实在不好意思,本来想写完。甚至还想写一些杂感。有些懒惰了。谢谢能看到这里。
【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认为这么断句对正常人而言是故意在彰显博学。
【感悟】在现代社会里“沉默是金”这四个字越来越经受考验了! 当然,我也不得不说沉默有两种情况:一是腹内渊博不愿世俗的沉默;二是腹内草莽不得不沉默。
【论道】我对“无为”二字的理解。原创。 道德经里“无为”二字说法很多,我也想把我的看法分享给大家。我尽量还是用比较简单的话把我的心得说一下,因为老子说“大道至简”、“大道甚夷”。但少不了有些举例和深剖。谢谢您的阅览。 首先,我想就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用法小小的区别佐证一下我的猜测。所以,关于“无为”怎么理解是基于我的“猜测”而已。 《桃花源记》里有这么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里的“妻子”是“老婆与孩子”,区别于当下的“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里的“曾经”是“过去经历过”的意思,现在我们说“曾经”一般就指的是“过去”,而把“经”的含义缩略掉了。《左传》有篇《郑伯克段与鄢》里有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其中,“都城”是“都的城墙”。再然后,“道德”二字就不用讲了,古今不同。与外语不同,汉语的字是单音节,每一个字只发一个音节。区别于古汉语,现代汉语又有了“词”的概念,而古汉语词比较少见,只是单字。所以,古汉语里的一个字信息量非常大,常常需要用现在的一个或几个词解释。 “为”是一个多音字!读上声(二声)乃“行为”之“为”,就是“做”意思。读去声(四声)乃“为什么”之“为”也。这里的“为”含目的,想法,欲望(中性理解)。我的猜测是,“为”在老子那个时代可能只有一个读音,两义一体不区分吧!如果这个猜测正确,我理解的“无为”是无“为wèi”而“为”,也就是不怀目的,想法,希望等等的做。因为—— 我个人觉得单纯的“什么也不做”是不可能的!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身为”是“坐”,“心为”是“禪”,即便他把“禅”也去了,可身体依然在那里,的的确确是“坐”了。躺着什么也不做不也“躺”了吗?只要存在于世界上,那么就必为wéi。 所以我觉得不把“为”字拆一拆,我个人还真理解不了。老子说的“无为”可能是让人们把主观目的去了而做吧! 那么一个人一旦有了思想,他能在做事的时候把主观目的去掉吗?可以!(问:我怎么没见过?答:那您是早没遇上我,要不您早就知道了。套用本山大叔的台词是想说接下来我该忽悠了) 我认为“无为”(至少我理解的无为)并不高大上,每个人每天都会无为。正因为无为,所以你不知道而已,正因为普遍,所以才至高。 我个人记忆力不好,但肯定有好的人。可以问问他:在过去的一分钟里,你心跳了几次?我觉得心跳是无为的。但这个例子不太好,虽然也是通过大脑,但心跳我本人控制不了,想让它停个一两下光用主观意识是不行的。那么,你呼吸了几次?这个例子好了一些,至少我在一分半钟的时间里可以憋着。但过去的一分半钟,如果我不刻意,那么我认为呼吸是无为的。那么,你眨了几次眼?这个我又控制的时间长了。不眨眼眼会干的难受,可我很少因为眼干而眨过眼,偶尔上火了或受了伤害,比如不小心看着电焊的弧光之类的眼睛到是会干涩。但眼角不干时,我认为我的眨眼是无为的。你不自觉的吞咽了几次唾液呢?这个就更好控制了!不过你可以试试,如果你连续吞咽五到六次唾液,你会发现越往后越难,到最后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变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这个例子还很好的说明“有为”有时候比“无为”更难。 我自己倒是没试过故意不吞咽唾液能坚持几个小时。假定和心跳,呼吸,眨眼一样,有个时间限制,到时候实在也有憋不住的时候,那么这个例子也不太有说服力了。那么有没有“自己能完全掌握”的例子呢?(呵呵,别逼我呦,越“可控”的例子我感觉越好编。这就是道德经吧。)抬脚好吧!只要我愿意,我感觉自己可以一辈子也不做这个动作。我的主观目的是要把脚抬离地面,但要完成这个动作,我必须使膝关节和一条腿的髋关节弯曲,我在做这两个辅助动作时候是无为的。但这样也不好,这三个动作是三位一体的,分开说是诡辩了。那么您想想,抬脚这个动作会破坏您整个身体原有的平衡,相应的您的头部,您的脊椎,您的另一只脚乃至双手都会“无为”的做出调整。这些所有的调整动作您都没有关注过。而且,这个时候您想关注,想“有为”的不做调整都是不可能的了。推而广之,我们每一个动作都会破坏原有身体的平衡性,故此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做着“有为”和“无为”的动作,二者缺一不可。这样就又回到有无相生了呢!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认为人的本能是“我认为的无为”的一种。接下来我还会说一说更“高级”的无为。先前写了一篇帖子是谈第一章的,一遍就全发了,“无为”出现在第二章,所以我想分二次发(因为是不是篇幅长了?)这样就和道德经和一和。也能利用这个空档好好的编一编第二部分,还能看看上述论述在吧的效果,而且下一次发的时候还能把沉帖往上拉一拉。虽然我用了“高级”这个词,但我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了。后一部分的“无为”被我忽悠之后,每个人也都有“无为”的经验。 谢谢第一次发帖对我鼓励的吧友。特别感谢ysyslh老师。“因色因色了恒”!
【论道】我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原创呦。 我对道德经第一章之理解。 正如《周易参同契》对乾坤之卦的描述:“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一样,我认为《道德经》第一章(现行通用版,以下同)也是窥道之门户,众章节之父母。理解老子道德经,必须理解第一章的究竟,否则余下难免偏颇。 我个人又觉得理解老子道德经与理解道德经不太相同!道德经是言“道”的,而“道”无所谓对错。可以说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都是对的,因为道就是这样。也正因为不管怎样理解道德经都是对的,所以怎样理解道德经都是错的,因为不同的理解往往是相佐的。道就是这么随意,顺性,才能不为左右。“不管怎样理解道德经都是对的,因此不管怎样理解道德经都是错的。”这句话正合道德经的本论。(我骄傲) 但是理解老子道德经就必须先理解老子。把他暂时从神坛上请下来,去“圣人”之“圣”,返璞为“人”从一个常人之角度去分析他每一句话,他的话应该具有连贯性,也不能违反人之常识。记得吧里有人发帖说某某说:道可,道非,常道。怎么样?我认为从理解道德经的角度讲这么说是对的,而且我很佩服这么断句,相当漂亮!道可不就是这样吗?但从理解老子道德经的角度讲,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这么说,好像有心里障碍似的。以下我就老子道德经谈谈我的理解。 原文: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常 有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同 出 而 异 名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众 妙 之 门 以上是复制粘贴的,特意把标点去了,不同的句读意思不一样,就我的理解说一说。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非常简单!就是它的字面意思。道,可以说,不是常道。也就是说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这句话有不同版本的解释,而我觉得这么翻译最符合老子的本意。老子比任何人都能理解道的奥妙,他一定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因为道太奇妙了,即便老子本人,究其一生,也只能窥九牛一毛而已。所以,他即便想道出来,也会有千言万语无法名其根本的感慨。虽然第一句非常之简单,但如果想探其究竟,那是非常复杂的。这里引用唐太宗的《圣教叙》来说明一下: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这句话的翻译大家自己度娘。简单的说当道“有象”,看得见,摸的着的时候,傻子都能说明白。当道“无形”,不知不觉运筹一切的时候,圣贤的人也不能完全说明。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换句话说,老子开宗明义的告诉大家我想说,但是我说不明白。甚至可以理解为:我下面的道德五千言都是不完全,不准确,是错的!这是我非常佩服老子的一点。第一句话就说自己是错的,那种谦卑,那种对道的敬仰让我眼眶湿润。这样的人才配称之为“圣人”。 我自己体会了一下第一句话,道是永恒的,复杂的,变化的;人们的话一旦说出来就是固定的,所以简单的,而且有终了那一天的。因此,不能用后者准确的描述“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也很简单喽。可以命名(或说出)的名不是“常名”。要理解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关键是怎么正确理解“名”这个字。我们常说“名至实归”,“名副其实”,“名存实亡”……。最朴素的“名”其实是与“实”相关联的。“名”,代表了“实”,“实”即“存”,“存”即“在”,“在”即“有”!“名”高度描述了实在事物的独特性,即与其它实物相区别性。我斗胆给老子的“常名”下一个定义:名本质上就是世间千千万万的具体的“有”。这个“有”,与道直接产生的“有”又有区别。这个“有”能够具体到任何事物。不知列位如何,反正我自己把“名”下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定义后就感觉好理解了一些。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为什么呢?举几个例子。 1.对于一个先天失明的人来说,不管用什么语言,你永远不可能告诉他“红色”是什么颜色。这个例子说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可名之所以可名,是因为大家都见过,都认可。而“常名”(实有)即使大家都没见过,都不认可,它也就在那里。我们没办法用语言描述正真的“红色”。故常名红色不可名。红色是什么颜色?血一样的颜色,血是什么颜色?红色。红色只能自己描述自己。这种自在,自有,而自证,无论如何不可描述的名是常名。 2.鸡蛋大家都知道,要吃炒鸡蛋,把一个鸡蛋拿来,打破蛋壳,把鸡蛋倒在碗里。!!!这里就有问题了!蛋壳不是鸡蛋,碗里的才是鸡蛋。但是我们囫囵拿来的鸡蛋是有蛋壳的啊!很有意思的一个等式:不是鸡蛋(蛋壳)+鸡蛋=鸡蛋。也许有人说等式前面的鸡蛋应该正确表述为蛋黄和蛋清。那么您平时吃的就是炒蛋黄加蛋清了,喝的也是蛋黄蛋清汤了。那么我们吃说吃炒鸡蛋与喝的鸡蛋汤都是错的。但是错了吗?这个例子说明可名之名是会根据我们的需要变化的,而“我们的需要”也是变化的。鸡蛋不是常名。 3.老子本人常说“天地”。“地”姑且不说,当宇航员坐航天飞机到达太空之后“天”在哪里?我们在地上知道头顶上的天是“天”。可当我们有能力“上天”之后“天”不存在了。此例说明,因为我们认知的局限,想当然的为眼前表象命的名不是“常名”。 以上是我对“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肯定不全面,有漏洞,有错误。只增谈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句大体有两种句读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著道德五千言,当写下第一个道字时相当于从无名到有名。写了道与名,相当于描述了“一”,那么再说“无”与“有”就是在说“二”了。从这个角度理解第一种句读顺理成章。但我觉得第二种句读更符合老子道德经本意。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通篇都是在说“一”,第二章才是在说“二”。况且,如果把此句说成:无,描述(出)了天地的开始;有,描述(出)了万物的本源。这里把名变成动词之后感觉很突兀。首先是谁“名”的?“有”和“无”二者“名”的。可我觉得有和无不会名,她们向谁名就是一个问题了,互相名吗?不会吧!名与天地万物吗?我们产生了你们,所以我们是你们的父母。这么说不是居功了吗?说来说去是我们觉得她们名了,那其实是我们自名而已。又或者说她们无为而为,虽不名而已经名了。好吧,其实这里老子还没有谈到无为而为,而这里非要当无为而为理解恐怕是因为我们看了之后的章节而悟出的,假设老子就写了第一章就出关了,我想没人会这么理解。再者,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之后,是用名可名非常名解释的。因为名可名非常名,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然后又通过这两句具体解释了一下“名”。因为你不可能用儿子解释清楚老子。这是我的理解。 那么这两句怎么解释呢?很高兴的告诉大家,这两句我无法解释清楚。关键是“母”与“始”谁更为先谁更能代表本源我无法明辨。鸡蛋一被生产或在母鸡肚子里一成形,我认为鸡蛋有“始”了,可是当母鸡刚出壳的时候这个鸡蛋还无始,但他的母已经有了。我觉得说成无名天地之母,有名万物之始也通啊!反正这两句我是为“名”而累!关于这两句我唯一能分享的是这种既有感又有惑既明白有糊涂的感觉反而让我更好的理解了道德经。这就是道德经魅力所在。 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常 有 欲 以 观 其 徼。 这句又有两种断句方法。简单的说我更同意把逗号加在无和有字之后,而不是加在欲字之后。翻译成经常从无的角度去观察其中的奥妙;经常从有的角度去观察其中的徼。其中“徼”字可以拿出来单独说一下。一条线的“徼”就是端点,可以理解为端倪的意思。一个平面图形“徼”就是边线,可以理解为边界,界限,轮廓的意思。又是端倪,又是轮廓。整个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徼”字用的极好。这种一字多义,又能引申的字眼,放在整句里不必翻译出来。正如“佛”字乃梵文,我们勉强翻译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人”,但从来不这么翻译后写出来。一来字数太多,二来不尽其意。况且妙字也没有翻译不是!写成“奥妙”就是“翻译了“妙””吗? 关于这句话最牛叉的阐述不在别处,就在道德经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是它的“徼”,“有车之用”是它的“妙”。下面也相同。太牛叉了,自己体会吧。 此 两 者 同 出 而 异 名。 有人说其中的“两者”指的是“道”和“名”,我本人认为是之“无”和“有”。“同出”我又认为既是说同一出处“道”,又是说同时出现。因为“有无相生”“恒也” 再往后没必要写了。第一章我的体会能说出来的就这。谢谢可以看完。
【论道】我把道德经付诸实践一例 按照《道德经》看待问题会让你感觉时界不一样!今天坐黑车,平时15块,那司机只要三块。拿着二斤鸡蛋高兴上车。途中司机碰见一熟人,无红灯时急刹车,我靠!我碎了六颗蛋! 诶,可是我没生气,因为还有四颗可以吃,平时老婆一天只让吃一颗,今天一顿可以吃四颗![呲牙] 所以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你坐便宜的车时,一定捂好鸡蛋啊! 这不是个笑话。
【论道】道德经很好 道德经很好。而我基本上只看了前三章。因为这三章我看不完!这辈子也只怕只能看这前三章了! 顺便说一句,用道德经指导炒股票非常好。
小米手机贴吧全是广告贴 太失望了
详细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知道答案!! 孙悟空和牛魔王到底什么关系?原文里有正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