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破月来🌙 W无瑕之最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791 关注贴吧数: 25
不负责任的胡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陈平安 我说点不一样的。 按现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是群众创造了历史,英雄的功绩是建立在群众的基础之上。为什么是陈胜吴广第一个揭竿而起,不是因为陈胜有多么与众不同,多么厉害,是历史的偶然和时代的需要促成了他。不仅是陈胜,刘、项也都是历史的选择,没有他们也会有其它人,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文庙开会那章有几个人对陈平安的评价,我最认同老算盘的看法。而陈平安最被别人看重的能力是什么,战斗力反倒是其次,是整合人心的能力,顺势而为,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英雄也是普通人的一员,同样从一开始陈平安也是一个普通人。“人之初,性本善”,普通人皆有恻隐之心,陈平安秉持了这种“普通”就成了赤子之心。坚持纯粹的普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反而显得独一无二,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之所以是陈平安成了隐官也是一种历史必然。所有浩然来人当中只有阿良和陈平安最得人心,是因为他们能与本土剑修打成一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萧萝莉叛逃,陈平安就成了隐官最佳人选。 陈平安自己的几个道理中就有“知行合一”这一条,反映了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而“事功”也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体现,充分尊重客观条件所形成的一种方法论,力求“制天命而用之” 。 这样来看陈平安似乎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的人。我不知道这是总管无意还是刻意的,但是总管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他要写一个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也必定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历史观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荀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唯物主义思想的人之一,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py看书 在总管的书中,说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个特定的形象来特指某个人。往往不需要说出某个人的名字,只是说一点特征我们就能猜到他说的是哪个人,比如青衫白玉簪的陈平安,眉如远山的宁姚,手捧糕点的奶秀,一袭红衣的李宝瓶,剑气倾泻的左右,女子武神裴杯,牛鼻子老道东海道人,头戴斗笠的剑客阿良,落魄老秀才文圣等等。这些特定的形象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使作品更加有感染力。但是也有些形象的部分重叠使读者会产生判断上的分歧。比如最近陈清都口中的中土神洲的读书人到底是谁,我看这个描述第一眼就认为是老秀才。有人说是最得意,因为最得意和中土神洲的读书人这个形象最贴切,但是如果是最得意一般都会用得意二字,而不会去强调落魄。一提到落魄往往就让人想到文圣一脉,想到老秀才,想到齐静春。论落魄,《剑来》整本书中谁又比得上老秀才,他是真的落得在天地间只剩一缕魂魄的下场,落魄山之所以叫落魄山也是小说作者的有意安排。 而中土神洲的读书人也符合老秀才的身份,崔巉到中土神洲游历拜于老秀才门下。也有人说到前文提到过最得意尚未发迹最落魄之时在剑气长城斗酒诗百篇,用以佐证陈清都说的就是最得意,但我恰恰认为这个更说明了这个人不是最得意。按陈清都的意思,那个读书人来剑气长城之时是意气风发,半点不落魄,可见他落魄是后来的事情,而最得意来剑气长城之时确实最落魄之时,后来才斗酒诗百篇,风光一时无二,而且现在的最得意虽然隐居与海外,可也与落魄二字不太搭边。 还有一个说法,陈清都在左右那里称老秀才为酸秀才,在陈平安面前也应该这么说。这就是语境的不同了,对左右说是为了调侃左右,重点不是老秀才,对陈平安说是怀恋往事,是自己欣赏的人,就像陈清都能当年调侃左右一样,他也能在陈平安面前赞赏左右,老秀才也一样,在表达赞赏是称他为读书人半点不过分。而这种不带恶意的酸秀才的称呼也表明了一种亲近的关系,也可以佐证老秀才与老大剑仙是相识的,文中就算没提到过也可以猜出老秀才在风光之时也是到剑气长城来过,并且与老大剑仙相识。 最后就是年代了。老秀才与陈醇安是旧识,但是老秀才高辈分,老秀才与陈醇安的年龄不会相差太大,陈清都是按人到剑气长城的时间顺序来排的,不是按人物的年龄大小,老秀才排在陈醇安前面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这里却不太可能是最得意。最得意与老秀才陈醇安完全不是一个年代的,作为大纲f4之一,还是一把仙剑的主人,他的辈分与牛鼻子老道,白帝城主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陈清都所举例的人都是近几百年来的,在往前,他就没有提了。此时出来一个最得意,不显得突兀吗。 说了这么多理由也不能证明我一定是对的,但是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不经任何思考的武断结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求同存异应该是看书的基本原则,面对不同于自己的看法不假思索就是一句“py看书”,是没有技术含量也不负责任的。在贴吧水文化盛行的当下我希望有更多理性的声音,理性的讨论。就算等级再高,但是走到哪里都被人怼一句“py看书”又有什么意思。君子慎言,君子慎独,与诸君共勉。
陈平安,这个世界不听你讲道理 (偶有所感,写出来试试。还是与小说关系不大。) ﹍﹍﹍﹍﹍﹍﹍﹍﹍﹍﹍﹍﹍﹍﹍﹍﹍﹍﹍﹍ 背负剑匣的大骊少年,即便技不如人也要讲讲道理。道理讲不通,那就只有拔剑了。练剑不是为了不讲道理,而是为了更好的讲道理。 这世间最难讲的莫过于“道理”二字。可道理到底是什么?“道”是大道,是形而上,决定着“理”的方向;“理”是条理,是逻辑,是“道”的具体体现。“道”与“理”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无处不在的道理。孤道难存,孤理不闻。理不够,道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难以长存;道不明,理就是歪理,讲出来也没人听。 道理这么难讲我们为什么还要讲?道理自在人心,不讲道理人心就凉了啊!我曾因为一些与我无关事情与人在评论区争得面红耳赤,讲了一大堆道理,没人听。我也曾因为一些无意失误,遭人诟病,我和他讲道理,骂我可以,不要辱及家人,还是没人听。此刻,一阵深深的无力感袭便了我的全身,不是被人诟病的原因,而是对人心的失望。陈平安,你也是这种感觉吧。我也曾因为气急败坏,与人破口大骂,用最肮脏的词汇侮辱着别人,但是冷静下来一想,除了得到报复般的快感更多的是一种空虚。 讲道理就是在讲理性,人类的进化史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理性的进化史,可人终究是感性动物。当人在被感性蒙蔽了双眼的时候,没人会听你讲道理。或许只有手中的剑能让他冷静一下吧。可我终究不是陈平安。 所以我喜欢有一肚子道理想与这个世界讲一讲的刘灞桥,也喜欢一本正经地讲道理的陈平安,更喜欢坚持借人十两就得还十二三两的温不胜,这世间总有那么些人用自己的方式讲着道理。讲道理不是懦弱,而是他们无时不刻都怀有一颗滚烫的人心,是他们对这冰凉世间的抗争,是他们仍然相信那些值得我们相信的东西。 这世界上每多一个愿意讲道理的人,就少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我希望有一天,人们在发表言论前都能多思考一下,多一点理性,少一点任性!我希望有一天人们脱口而出的不是辱人祖宗十八代的脏话,而是金玉良言以及锦绣文章!我希望有一天观念不同的两个人也能席地而坐,言笑晏晏,畅谈自己的观点! 陈平安,这个世界正在听,你讲道理。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活在人间,总有数不清的事在发生,剪不断,理还乱。何如?只能一步一步向前,一件一件解决。 这一章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多为平铺直述,伏笔不多,但却是我很喜欢的一章,有正好总管没更,我来写点东西。剑来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章节才显得丰满,陈平安这个人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章节才更真实。这也是总管与其它网文作者不同的地方,他会宁愿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这些与大纲不太相干的东西。所以我今天所说的也与剑来的大纲关系不大,多是我的一些感悟,大家看看就好。 我想很多人的人生中都遇见过这样的一个娘娘腔,我也遇见一个。在我高中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娘娘腔同桌,说话尖声细气,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着女性气息。因此,我们直接给他起了个外号,“妩媚”。我作为他的同桌,对这个外号其实叫得不多,只是在气急的时候才会这样刺激他。除了娘里娘气,他最可恶的地方还是在于喜欢把推搭在我的腿上,当时没想那么多,现在想来是真的有点辣眼睛。比较好说话的我对于他这个要求多是拒绝的,只是偶尔才同意(换作现在我肯定是一次也不会同意)。我讨厌他是不必说的,但是他却没有自知之明,有事没事就喜欢找我。争吵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当然打不过我,我也没真的打他。因为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要跟一个女人计较。后来换了座位,我和他的交流就不多了。 当我看到这一段时就是想到了他,如果再见面我肯定不会再恶语相向了,说不定还会会心一笑。陈平安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娘娘腔与陈平安有仇吗?肯定没有。那为何对陈平安冷嘲热讽?这就是人吧。当你在逆境之中,人人都能踩你一脚时,你看见了一个和你处境差不多甚至比你还差的人,你是会去同情他还是也对他踩一脚?陈平安对娘娘腔的冷嘲热讽的态度是不闻不问。孔子曾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陈平安面对这种事就是以直报怨,以适当的惩罚来对恶行。如果陈平安在遭受娘娘腔的冷嘲热讽之后也骂回去甚至大打出手,这就是以怨报怨,是常人所为。若果陈平安在遭受冷嘲热讽之后不仅不生气,还去教导他,去感化,去宽容他,这就是以德报怨,是耶稣的观点。 可笑的是娘娘腔所竭力讨好的对象,在他受难时一点都不宽容他,而且还幸灾乐祸,反而是陈平安放了他一条生路。这也是人性。对于一个从心底里看不起的人,即便他再怎么讨好你只会让你更加厌恶他。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生与死这种大问题上,陈平安把之前的恩怨都抛除了。陈平安对娘娘腔的解释一半是真,一半是假。真的是前半句,假的是后半句。那些汉子就没有恻隐之心吗?在这样一个娘娘腔的面前怕是半点恻隐之心也生不起来吧,即便有也会被姚老头的怒火所湮没。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此处一览无余。若是本恶,陈平安是什么;若是本善,汉子和娘娘腔又算什么。人性本无善恶,善也好,恶也罢,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借用老子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性也应如此。人性本是一团虚无,在这团虚无中生了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具体化便有了善恶之分。 娘娘腔最终是死了,死在了一句话下面。在在这一刻娘娘腔或许想明白了,即便自己再怎么讨好那些人,自己的女红做得再好,窗纸剪得再好看,他们也不会正眼看自己一眼。自己终究是个男人,在这浊浊世间,自己终是异类,来生做个女人吧。他用自己最熟悉的剪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捂上被子不让别人看见这惨状是他最后的尊严。 喜欢推衍之术的男子已经见多了别人的嘲讽,当他看到陈平安异样的目光是就以为他也会嘲讽自己,下意识的唤出了飞剑,但他还是猜错了。陈平安可能是第一个真诚地夸他好看的人。即便是先天剑胚又如何,他的那些师兄弟,甚至包括师父在类,谁会真的看得起这样一个异类?谁不是想看他笑话。人间万事细如毛,人间万事乱如麻。 报恩的小蛟龙,结缘的陈平安,也是人间万事。一句:如果是孽缘,那就一剑斩了。已经突显出陈平安的心境变了,他已经把自己当做一名真正的剑客了,有了上古时期“有山处开山,有蛟龙出斩蛟龙”的气概了。只是可惜无人看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的气概。 穿着红棉袄的小宝瓶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的角色,为小师叔伤心的小宝瓶更显得惹人怜惜。这么可爱的小姑娘如果真的喜欢上了小师叔,小师叔又心有所属,多么令人遗憾,可是如果喜欢上小师叔之外的男人就更可惜了,除了小师叔又有谁能配得上这么好的姑娘。 “人都会长大的,长大之后就会捡起一些新东西,丢掉一些旧东西,就这么丢丢捡捡,哔啦一下,就老喽。”人生就是这般,再强烈的记忆,再亲密的关系,在时之沙的腐蚀下总会慢慢变淡,直到有一天彻底淡出你的视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过我想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丢的,就像齐先生之于陈平安,小师叔之于李宝瓶。 输给左右的道老二弟子还是讲点信用的,愿赌服输。不过刚吹完13就被打脸,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这样保持镇静。真无敌又如何,还不是被我阿良一拳打出青冥天下。 开始说没什么好说的,结果还是说了这么多,话匣子一打开管都管不住自己,大家见谅了。 人间万事细如毛,细如毛,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心中万古刀捋一捋这一章的内容左师兄与陈平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心中万古刀 捋一捋这一章的内容 左师兄与陈平安的对话可以看出左师兄对小齐与十一的态度,也解释了之前左师兄为什么不救小齐。左师兄对小齐的感情已经转移到了十一身上,因为十一和小齐是如此的相像,同时对十一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最后左师兄所说的“长生不朽,逍遥山海,餐霞饮露,不食五谷,已是异类也”既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陈平安说的。“长生不朽,逍遥山海,餐霞饮露,不食五谷”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写照,“已是异类”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虽然自己活得最自在,最逍遥,但或许他在心低里认为像文圣、齐先生、阿良那样活着才是活生生的人,而自己已经原理人世,不食人间烟火,沦为异类了,这或许就是自在的代价。同时这句话也是在警示平安,要坚守本心,不要让齐先生失望。倘若平安真的着了陆沉的道,对这个世界失望,最终成为一个冷漠仙人,恐怕就也是沦为异类了。当陈平安追赶桂花岛时,曾“心猿意马”,他知道自己不能对这个世界失望,但见识了人情冷暖之后仍是忍不住会有所失望。 整座桂花岛最让陈平安中意的就是老舟子了,对老舟子的酒后对话也是人情味十足,陈平安更是在酒后想通了齐先生对他的期望,领悟了知行合一。与他之前所领悟的道理结合起来,自成一书,至此,陈平安大道可期。而陆沉对陈平安的算计如竹打水,反而祝陈平安更上一层楼。所以有了最后陆沉哀叹着死了算数,身体一歪,笔直坠入云海的一幕。 文圣与醇儒陈氏老祖的对话也是信息量十足,醇儒陈氏老祖是亚圣的第一,与文圣可以说是对头。文圣与亚圣的三四之争中,文圣是用的崔巉的事功说,三四之争落败后崔巉受到影响才境界大跌。而陈平安所领悟的道理与崔巉的事功说都是大相庭径的,文圣大夸陈平安的道理,才有了醇儒陈氏老祖对文圣的讽刺“难道你已经认输了?觉得自己是错的,我家先生是对的?”,老秀才的回答也是很有趣,“陈平安不是已经回答你了吗?你的本事自然暂时是要高出一点的,可这悟性嘛”,陈平安什么时候回答了醇儒陈氏老祖?回答自然就在陈平安的道理之中,“分先后,审大小”,三四之争的胜负与我夸陈平安道理善是两件事,三四之争的胜负大家自有见证,但我赞同陈平安的道理不代表人同了亚圣的道理,事分先后,道理有大小,这两件事情不能混在一起。 而文圣找醇儒陈氏老祖真正的目的是归还圆日,并劝说他能晚一点出手。醇儒陈氏老祖要对谁出手?由文圣的表情可以看出一定不是什么好事,那么我觉得最有可能就是对陈平安出手。醇儒陈氏老祖回答,“都一样”,老秀才唏嘘了一声“读书人,都一样”。读书人指的谁?至少包括了文圣和醇儒陈氏老祖,恐怕还包括了陈平安。老秀才的话相当于是对醇儒陈氏老祖话的注解,那么醇儒陈氏老祖话的意思应该是:大家都一样,你文圣,我,还有陈平安都是读书人,我也想晚点出手,甚至不想出手,但是我有不得不出手的理由。老秀才又为什么要归还圆日?就要想之前老秀才为何要抢走圆日,应该是为了威慑醇儒陈氏老祖,限制他的出手。此时老秀才归还圆日,恐怕就意味着老秀才已经没有退路了,左右也提到过,老秀才将要散入天地,之后无法在照扶陈平安,只能归还圆日,来求一求醇儒陈氏老祖。 最后是本章标题“磨损心中万古刀”,原诗为“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最后一句“磨损心中万古刀”最为出色。在乱世之中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万古刀”就是心中的正义感,是非感,如同一把万古流传的宝刀。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只能任由“万古刀”逐渐磨损。这句诗可以很好的表现这一章的立意,陈平安见到了人情冷暖,心中的“万古刀”遭到了磨损,但最终却不改他的赤子之心,俞磨俞光,俞磨俞亮,刀光熠烁,气冲斗牛。
讨论一下《儒道》的在中国历史上所对应的年代以及当时的人物 在《儒道》中,没有明确写到书中的年代,毕竟这是圣元大陆,和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人物和事件推测出书中对应中国古代的大致年代。 首先可以确定的年代为魏晋南北朝,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总共历经300多年。 由郦道元还或者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时为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是北魏人,而儒道中此时的政权国家与中国历史上完全不一样,唯一的相同是政权处于分裂状态。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水经注》成书不就郦道元便被杀害,这里的郦道元显然没死,而是离开了圣元。老火可能也是考虑到了历史,既然不能死就安排他离开圣元。《水经注》成书之时即为郦道元成圣之时,郦道元成圣不久就离开圣元,那么可以推断出此时圣元对应的年代为530年之后的几十年中。 祖冲之429-500,祖冲之以及祖家在本书中没有太多出场,好像仅仅只提过一次,也是半圣和半圣世家。他在世的年代与本书相差不多,我们也不能真的按历史来看他,所以在圣元他可能没死。但也应该垂垂老矣了,毕竟他比郦道元还早40年。而且郦道元在与蛟圣的对峙中可以看到他已经到老年,还不知道能活多少年,祖冲之的生死也不好下定论。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大家可能对他没什么映像,他就是西圣刘勰。大家对刘勰可能不太了解,但《文心雕龙》肯定很多人听说过。《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因为《文心雕龙》,刘勰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在业内刘勰的名气是非常大的,而在儒道中老火也把他安排在西圣这个重要的位置上,实在是实至名归。 说到这里,我很想提一下张仲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对医学的贡献比华佗还大。华佗的主要功效是麻沸散和外科手术,并被称为外科鼻祖。但是张仲景和刘勰一样,在圈外名气并不大。以前就有读者闹过意见,不清楚张仲景是谁,为什么能和华佗并提。我觉得老火说的一句话非常好:不能以他在民间的名气而衡量他在专业领域的贡献。(反正大致是这个意思) 而但是还比较出名的著作有钟嵘的《诗品》,论贡献比不上同领域的《文心雕龙》,可能并没有封圣,但至少也是大儒。还有大家在意的王羲之,是东晋人,303-361,相差了快两百年,应该是死了。 陈庆之,483 -539,是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按郦道元的年代算陈庆之应该没死,到按照书中来看是已经死了。至于陈观海和王惊龙在当时都找不到对应的人,属于老火杜撰的人物。 352 年五胡乱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开始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鲜卑魏建立。五胡乱华也被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这一时期,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东晋建立时,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冉闵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五胡的形象在《儒道》就是妖蛮,五胡乱华之时可能就是千年之约结束之时。而孔子的年代为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这一点都点对不上,千年之约差了200左右,但作为一本玄幻小说不能太教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