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Xy36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427 关注贴吧数: 1
——关于那年的点滴记忆 那年,你骑着永久牌加重车,嚼着硬如牛筋的天山泡泡糖,向二农场深处的黑森林前进,流着鼻涕的你,手上还提着一把已被灶烟熏得黝黑发亮的“555”牌茶壶,那茶壶的柄早已脱落,被你老爸用铁丝很细心地重新捆绑起来。搭了你的顺风车,我的义务便是在每个特别泥泞或被小河冲断路的地方充当你额外的动力,推着你和“永久”牌向前挺进。 当我们到达黑森林的边缘,把“永久”牌藏匿在自以为别人无法找到的树丛中,便涉过那条因前夜的雨而显得浑浊湍急的小河,向森林挺进……在森林的边缘,荆棘刮破了你的确良的衬衣,你哭着说老爸会将你吊在门口的树上,用柳条抽你,还没来得及好好的伤心一把,那些挂在枝头的红色的、橙色的各种野果子便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在我们的语言里,野果统称为“per”,贴着地面生长的是香而不甜的地“per”,长着倒刺的灌木上结的是好吃不过的棉花“per”,稍高处一丛一丛的枝头上,则是葡萄一样一串一串的乌“per”,最让人失望的却是那好看却不好吃的野樱桃,很难遇到一棵野樱桃树结的果子是甜的。 我们在森林里尽情的采摘野果,回味我们原始时代的老祖宗的生活,把那乌“per”的汁涂抹在脸上,让自己看起来就跟毛利人一样迷人。吃野果完全不能充饥,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当分完我兜里唯一的那个馒头,两个饥饿的小孩只好提着半壶野果,准备打道回府。 “永久”的气门芯自然是要被人拔掉的,连车铃也被某个恶作剧的孩子卸掉了。就这样,我们推着焉了气的加重车向县城的方向返回,路上还被一条发情的藏獒追赶,茶壶的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遗失在了草丛中,再也找不回来。 天黑了,我们已经能看到县城的灯火,却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走下去。相互望着对方,都觉得自己就要死在这荒凉的郊外。 当你的老爸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赶来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你回家后会遭到暴力的惩罚,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你却说你老爸从没对你那么好过,我真是搞不懂啊。 那年的那段时光,真傻气。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邛溪>连载 绕过麻莫勒个塘(藏语,意为母羊与小羔之原,因原上两座酷似母羊与羊羔的小丘而得名)并不太长的缓弯,又一次把视线注目于生长着茂盛柳树灌丛的原野尽头,那座红瓦灰墙堆砌的小镇子。虽然这景象已经见过无数次,却依然如故地细细辨认着每一幢熟悉的建筑,仿佛离开这里的时间不是五个小时,而是五年或者更久。         同车的老汉尕尕指着极远处依稀可见的山脊,告诉大家,那就是让这小镇因之得名的“邛溪”(藏语,意为大鹏金翅鸟之喙)。“八十年前,当我的族人在遥远的康巴因部落战争的落败而不得不背井离乡数年后,‘麦’部落的土王华尔功承烈将其领地中这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划给麦洼部落,作为代价,我们的部族向他屈服称臣。”        骑着康区特有的矮马,麦洼部落头人泽让华尔丹带领千余名部落子民,满怀希望地从阿瓦宗向东方出发,踏上征服这片无人区的壮举。翻越了寒冷的阿依拉山,穿过了狼群出没的哈拉玛草原,充满流沙和旋涡的嘎曲河也未能丝毫阻碍这群流离失所的康巴人。         在经过这段旅途中的最后一个游牧部落安曲后,一路上已经没有丝毫人烟,到处是陷人的泥潭和肆虐的毒蚊,暴雨和冰雹也总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袭这支经历太多苦难的行进队伍。终于,在某个清晨,泽让华尔丹和族人登上了一座形似鸟喙的小丘。         此时,太阳刚从遥远的山峦间升起,透过薄薄的云层,把几束灿烂的金光投洒到眼前一片开阔的河谷。瞬间,泽让华尔丹和族人们全都如塑像般呆住了:一条婉转的小河从南方的山谷中流出,两岸肥美的草原上,成千只瞪羚、藏野驴在肆无忌惮地奔跑嬉戏,河谷边缘的山坡上是成片的针叶林,一群群骄傲的野牦牛在坡地啃食鲜草。         “以致尊三宝的名义起誓!我们找到香巴拉了!”望着眼前的景致,骑在马上,背着饰有长长羚羊角叉的火药枪的汉子喃喃地说着 (未完待续)
●●●【嘎曲卡瓦爱心助学倡议书】●●● 青藏高原东部,一片广阔的草原,生活在这里的安多藏族牧民沿袭着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生活,贫困在这里无孔不入!当我们在城市里莺歌燕舞时,他们正为了每日的基本生计而到处奔波,正为了孩子上学没有足够的费用而忧心忡忡,这就是真实的青藏高原贫困乡村!远不是我们在镜头看到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种浪漫生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安曲乡夺龙村,位于红原县中部,四川省道209线西侧,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年平均气温仅1.1℃,生活着226户1204名藏族牧民。这个黄河支流嘎曲河畔的小小村庄,全村竟然有20%以上的家庭挣扎在贫困线以下,更有12户人家几乎没有牲畜、没有住房,一顶破旧的帐篷、一片荒瘠的草场就是全部的财产,全家人的生存就全靠出租草场、帮别人放牛的微薄收入和政府援助支撑。然而,该村的群众却非常重视教育,全村没有一个青壮年文盲,村民80%以上为小学文化,20%为初中文化。近年来通过 “十年行动”计划,安曲乡中心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后,全村220余名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98%以上。孩子们虽然都进了学校,可贫穷却让他们的求知路走得异常艰难:“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让家长不用担心缴不起学杂费,可一学期300块的伙食费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却仍然是一笔巨款,很多孩子一年四季就是一件藏装、一双水胶鞋,铅笔、文具盒、书包这些必须的学习用品对他们来说都很奢侈。课外书籍、体育器材在这里非常缺乏,半截可以用来玩跳绳的旧绳子、几块河边捡来的小卵石几乎就是孩子们课外生活里的全部。难道他们被遗忘了吗?没有,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相信善良的人们总会帮助他们的。就如同高原上翱翔的雄鹰,凡是飞过的地方就会留下一片爱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人们的帮助和关爱,让这份爱的种子生根发芽。也许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碎枝末节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时常便听到人们在谈论世风之日下,淳朴民风的一去不返,难道世间真有人们所说的这么不堪么?人们还是善良的么?想来有一句话是合适的。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就看你怎么改变;人的善念是可以唤醒的,就看你怎么唤醒。任何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根善良的弦,这根弦,只有爱心才能拨动它。 为了让这些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源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会因为贫穷而失去多彩的童年,希望每一个善良的、热心的人能够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