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X2Z6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886
关注贴吧数: 0
请问几位老师还在不在西北 我是初95届的,请问阳虹、刘晓华、何安琪几位老师还在不在学校。
细说民国川军逸闻趣事及抗日血性(很有震撼力)
这种讼词虚伪之极~~~ 比如:某些当年下过农村、“5.7干校”的高贵的先生们与某些不那么高贵的学生们,把经历了几天中国农民习以为常的劳动和生活,当作“炼狱”那么痛苦、几年、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经久不息地添着自己的“伤痕”,连篇累牍地抒发着他们的愤怒、痛苦、哀怨.....,情感固然真实,可是,时代变化了,艰苦读书的莘莘学子们、流浪天涯的农民工们、塌实钻研的科技工作者们...,没有一个人再愿意听他们那“怨妇”般的哭泣了。 ————————————————————————————————评价别人的不幸时,固然是容易做到“公正”“公平”的,因为这并不困难。只需要保持事不关己的从容心态,再加上一点轻描淡写就行了。但是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且不说别人的不幸降临在他头上,那怕是职称评定少涨半级工资.....蹦的比谁都欢~~~
好一个兔死狐亦悲! 好一个不懂是与非!好一个兔死狐亦悲!毛吧邓吧文史吧被封,稍有一些常识的吧友都不会真正高兴的起来。但是,当初在毛吧,狂封海删,为所欲为的时候,也不见有人吭过一声,讲过半句公道!
总还是咱们当家作主的好啊..... 泱泱天朝,上国大邦,气象尽显于此也,尔等蕞尔西番焉能不自惭形秽呼!!!!
食堂主任希特勒版(转贴精彩)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目录——张纯如 内容简介:此书是一部完整、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和前因后果的权威性著作。该书作者张纯如是一位华裔美籍作家,对西方世界长期漠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历史深感震惊,为此,她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档案,赴中国实地采访大屠杀幸存者,现在出版的《拉贝日记》就是在她的寻访和促成下公诸于世的。该书出版后,在欧美引起强烈反响,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本书的中文译本在1998年4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担任责任编辑的是著名史学家邓蜀生先生,出版人是老一代翻译家、出版家尤开元先生,主要译者和校译孙英春。 目 录序………………………………(I)导言……………………………(1)第一部分第一章 通往南京之路…………………………(1)第二章 恐怖的六星期…………………………(16)第三章 南京沦陷………………………………(40)第四章 六周暴行纪实…………………………(57)第五章 南京安全区……………………………(83)第二部分第六章 世界知道些什么.................(120)第七章 铁蹄下的南京...................(134)第八章 审判日.........................(142)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153)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168)结语……………………………………………(183)注释……………………………………………(193)中译本出版后记…………·…………………(237)
詹姆斯·布拉德利:张纯如颂 11月9日,我的朋友张纯如(艾里斯·张)自杀了。张纯如是三本畅销书的作者,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她撇下了她的丈夫布雷特以及两岁的儿子克里斯多佛,独自离开了人世。 以下詹姆斯·布拉德利于11月19日星期五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多斯城张纯如的墓碑前宣读的颂词。 张纯如颂 作者:詹姆斯·布拉德利 翻译:李芸 提供:戈叔亚 我在此给两岁的克里斯多佛介绍我自己。 我叫詹姆斯·布拉德利。 我的父亲叫约翰·布拉德利。 他是在塞班岛把美国国旗举起的美军士兵之一。 我渐渐长大,但关于那张有名的在塞班岛举起旗子的照片的故事,我并不知道太多,因为他不愿意谈论那张照片。 1994年,我的父亲去世了。 他去世之后,我继续找寻那张他不愿意谈论的照片的故事。 克里斯多佛,你的母亲是张纯如。 她写了一些令人不快的历史事实,这些事实让人难以忘怀。 2004年,你的母亲去世了。 此后,我设想你也会继续找寻那些你母亲无法讲述的故事。 1997年,在你出生的5年前,我正竭尽全力写一本关于那张照片上的6位举起旗子的士兵的书。 我花了两年时间找出版商。 有27位出版商给我回了拒绝信。 我的情绪十分低落。 然而,一个星期天,我感觉到了一丝希望。 一本关于二战的书被列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名单中。 那本书名叫《南京大屠杀》。 也就是在那一天,我第一次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名字——张纯如。 不知何故,我鼓起勇气给你母亲写了一封信。 她给我回信鼓励我,并送了我一张明信片。 明信片上的人就是你母亲。 我把你母亲艾里斯的照片挂在了书房的墙上。 每天写作时,当我担心害怕的时候,我便对自己说:“如果她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父辈的旗帜》成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的第一位。27位出版商说“不”。而你母亲却说“行”。 随后,我想写第二本书,却又找不到素材。 我再次向你母亲求助。 她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我联系一个叫比尔的人,此人住在爱荷华州,有一些“有趣的素材”。 我给比尔打了电话,他给我提供了一些资料,随后我的第二本书《飞行员》出版了。这本书是你母亲送给我的礼物,它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列居第二位。 《飞行员》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一封来自张纯如的电子邮件…” 书的后面是谢词----我借此机会感谢那些使《飞行员》得以出版的人 《飞行员》的谢词是以那个美丽的名字开始的——张纯如。
油画:南京—1937
中国连环画(小人书)封面
一场令日军震撼但却被国人遗忘的战役zt 人们一般提起广西,就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提起桂林,就会想到美丽的漓江、象鼻山、七星岩等等美景。但是就在桂林城下,曾经爆发了一场令日军震撼但却被国人遗忘的战役----1944年桂林保卫战。 如果是问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哪次战役最残酷最激烈,可能有人会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战役、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等,但是如果去问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不少日本老兵,就会发现这些老兵很多都一致认为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 也许是由于蒋 介 石和桂系的矛盾,也许是桂林保卫战的广西桂系守军是在拒绝执行国 民 政 府要求撤退保存实力的情况下战斗,也许蒋 介 石的内心也想让颇具战斗力的广西桂军与日本人拼得越凶越好,也许……等等,这种种理由导致的结果是桂林保卫战在国 民 当 局的日后的抗日战史中少有记载,在正史中几乎就没有记载,只是在一些高级官员的回 忆 录中有部分描述,而且这些所谓的描述都不一样,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自相矛盾,可能我们不妨引用部分日本人的资料还比较准确一些,毕竟从敌人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在日本人的战史中,认为桂林保卫战是“战争”中的两次认为中 国 军(大概估计只是指国 民d军吧?)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 央 军第5军击败)。 先让我们来看看桂林保卫战前的情况,日军在1944年发动了被中国称为“豫湘桂战役”的大规模作战,连克河南、湖南,除了在湖南衡阳遭到了中 央 军第 十 军的顽强抵抗外,一路所向披靡,国 民 党 军大部分溃不成军,日军近7个师团,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余架飞机,大量重炮集结于桂林一线,准备进攻桂林。
带着泪的笑话--柏林墙 作者: k10019 发布日期: 2005-5-25 16:33:55 实验室一个德国同学和我聊天,问我对二战以后的德国知道些什么。我想了很久,回答说,德国足球,柏林墙。当这家伙发现德国足球我确实知道不少以后,就问,你对柏林墙知道些什么?柏林墙?我努力回忆着,恩,柏林墙是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起来的,一夜之间,柏林墙就树立在柏林中心。此后,肯尼迪总统在柏林发表了着名的讲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今天,我们都是柏林人”“其它呢?”差不多了吧,柏林墙作为冷战的象征,意义不就在这里么?德国同学摇头,你不了解柏林墙,你不知道柏林墙真正的故事和意义。对于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所代表的不是肯尼迪,冷战这样的大字眼,而是数以万计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在这堵墙边,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名字,叫做“自由”。仅在此记录他所讲述的,自己在柏林墙博物馆主页读到的一些故事。常觉得,我国和西方的历史,记录很不一样。在我国的历史记录里,少有这样详尽,乃至繁琐的小人物的记录。所以读西方的历史,经常觉得过于平淡,过于拘泥细节而不见大方向。然而,却自有一种力量在。柏林墙的故事,在西方的历史里,感觉不但不惊天动地,或者剑拔弩张,反而竟然多有幽默。当然,是黑色幽默。
张作霖与吴佩孚zt 北洋军阀历史上最成功的两个人莫不过张作霖与吴佩孚了,这个两人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对于外国列强占我国土无不表示出气愤,虽然他们都有日本顾问,都有外国列强的资助,但是却从没有想过卖国。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为冯玉祥的倒戈而惨败,当他退到塘沽的时候,奉军已经到达扬村,距塘沽不过10几里,吴在列车上假寐片刻,吴的左右不由分说,把火车开回老站,吴醒后大怒,连声说:“谁要我上租界,我便要谁脑袋。”吴同时向冈野增次郎说:“战败逃入租界苟全性命,是我所最不齿的,也是一个国家大员最丢国家颜面的行为,我决不做这种我生平最反对的事。设若不幸,我宁玉碎于此,也不愿托庇租界以谋瓦全。日本政府对我的好意和足下奔走的热忱,我是永矢不忘的。”如此的民族气结,比起现在的某些人真是要强上很多倍啊。吴的左右见吴这么坚决,只好面面相对,偷偷耳语,大家都了解局势万分严重,不上租界就是死路一条,可是吴佩孚却处之泰然,大家不由疑窦丛生:“孔明先生兵败时还有一套空城计,咱们大帅是打的什么主意呢?”吴好像看透了左右的心事,他慷慨悲壮地说:“我留在天津,看焕章(冯玉祥)把我怎样。”冯玉祥会怎样?答案很简单,他既然敢倒戈,什么事情做不出呢!吴要留在天津就得做俘虏,不做俘虏只有自杀。吴的幕僚个个急得如热锅蚂蚁,又不忍心丢下吴自寻生路。在吴身边,有海军部军需司长刘永谦(字六阶),他鼓着勇气对吴说:“我替大帅已经准备了一条军舰,不如我们把车开到塘沽,弃车登船。”这是死里逃生的唯一之路。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早与奉系勾结,把舰队带走,刘永谦则和华甲运输舰舰长为知己交,他在局势恶化时就安排了这条船,以待最后关头载吴脱险。他确知冯军和胡军都已距天津十里,千钧一发,所以硬着头皮劝吴“乘桴浮海”。吴这时真是英雄落泊,穷途末路,不禁流下了眼泪,黯然说:“我今天是败军之将,虽属运穷命蹇,自念尚不是可死之时,只有收拾残兵,浮海南下,先至青岛体察形势,再定行止。”民国13年11月2日晚,吴佩孚接受刘永谦的意见,决定由塘沽登舟,他命令在身边的参谋长张佐民,作各种撤走准备。于11月末返回他的大本营汉口。张作霖在东北也是和日本人大耍花枪,有一次日本人要南满铁路某段的运营权,答应给张作霖几架飞机作为补偿,张作霖满口答应,日本人拿出一张合同要张作霖签字,他拿出只笔,沾了墨在合同上啪的一点,说到“好了”张作霖作过买卖,当过土匪,虽然也认识几个字,但是写就不行了,所以他遇到需要签字的文件,就用中间带着根针的毛笔在纸上一点。日本人高兴的走了,过了几天把飞机送到东北军的飞机场,然后找张作霖要他交出铁路的运营权,张作霖眼睛一瞪“我什么时候说要把这段铁路给你们了”日本人拿出文件给他看。他说了“这个点就是奉天城守门的门官都有权利签,我签的点是这样的”说完拿起那只特制的笔在旁边的纸上点了一下,日本气的哑口无言,但是对他又无可奈何,就朝他要飞机,张作霖又开始耍赖了“飞机你们什么时候给我飞机了?”飞机一到奉天机场张学良就命令飞机立即加满油飞到黑龙江的机场,机场的工作人员都说飞机飞走了。日本人死无对证,只好作罢。日本人为了报复张作霖,想要让他在大厅广众之下丢次人,知道他不会写字,就在张作霖举办的一次酒会上,要张作霖题个字,张作霖二话没说提笔就写唰唰几笔写出个虎字,这个字写的极具气势,字体飘逸,日本人的阴谋又破产了,原来张作霖不会写字,但就是喜欢这个虎字,所以平时多有练习,可以说这个字上他还是很有造诣的。这些都是民间的传说,可以看出东北的老百姓对张作霖还是很认同的。现在的某些人,见了钱连祖宗都忘了,甘心作外国人的狗,台湾岛上的某一部分人,更是叫嚣要武力抗统,仗着美国人的几条军舰,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中央政府要收回台湾都是无往不胜,明末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他们当时不但船坚炮利,还在台湾有驻军,最后怎么样?还不是被郑成功几下子打下了海?
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外国人 zt 作者: 汉军铁骑 据史料记载: 太平天国的外籍军人有数百人,他们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其中来自非洲的就有五六十人之 1851年1月11日,农民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进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清政府与外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美、英、法三国纷纷组织了洋枪队。清政府借助这些外国军事势力对太平天国将士进行疯狂的杀戮。太平天国面临着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 革命军中数百“洋兄弟” 在外国侵略者武装干涉太平天国革命的同时,一些外国人也参加了太平军。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称参加革命的外国友人为“洋兄弟”,现代史籍中称之为“洋将”。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外籍军人有数百人,忠王李秀成手下的洋人志愿军就有200人左右。这些人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来自非洲的战士就有五六十人之多。来自欧美、有姓有名、其事迹可考的共有13人,其中英国5人,美国4人,法国2人,意大利1人,希腊1人。有6人在战斗中牺牲,这数字还不包括他们的家属,如英国人呤的夫人玛丽。 洋人的参与,使得太平军不再是一支靠冷兵器作战的军队,各种洋枪、洋炮都摆上了战场,使得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显得有声有色,十分壮观。
思想汇报
转贴搜狐的评论
回复36愚人之愚见 这里有一个问题,毛是为国家做了贡献,可反过来国家和人民是不是也向毛作出了回报呢?无法想象如果不是人民的支持,毛会有资格站在开国大典的城楼上,也无法想象如果不是人民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表现出的惊人的伟大胸襟和对毛近乎可用“从一而终”来形容的高度信任的话,那么还会有毛在晚年的结局以及我们这个社会今天的稳定和统一吗?到底是谁付出的多而回报的少,这是应该弄清楚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