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粉丝
孟德粉丝
关注数: 21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810
关注贴吧数: 1
说说我的P史,40年来第一次全部消除。 我今年49。大约在四五岁时候,有一次严重的持续高烧,险些要命,退烧后过了一段时间,头上开始出现头屑。当时也没在意。上初中之前,除了头上头屑多一些,其他一切正常。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因为一是年纪小没有发育,二是从小喜欢游泳等运动。初一时候,腰间出了一块,去医院一看说是P,先抹一种药水,忘了啥名字,肯定是激素,好了又复发,越来越严重,尤其头上,像结了一层硬壳。当地一个著名的中医说是体内有热毒,全发出来就好了,于是吃所谓发毒的中药,结果大爆发,浑身上下体无完肤,夏天也得戴帽子穿长袖,体育课也不敢上,受尽了屈辱。当时信息不发达,自己也不知道该咋办,一直这样熬到上大学,简直不知道咋过来的。上大学后,不敢去公共澡堂,大冬天也在公共卫生间洗凉水澡,美其名曰锻炼,冻得打哆嗦。课余时间到处找医院查资料,用的西药都是激素,中药都没用,花了不少冤枉钱。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病就是免疫系统障碍,跟癌症道理是一样的,无法根治。
物理和化学怎么复习 物理和化学怎么复习
姜维的上位之路(原创) 姜维的上位之路,首先是诸葛亮识才,主要是自己努力,然后靠后主提拔。 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时任中郎,参天水郡军事的姜维,稀里糊涂走投无路了,从记载看,“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姜维本来是没打算投降的。当时的姜维,是中郎将,郡守参军,可谓年轻有为,所谓天水末将的说法不成立。参照三国对投降将领的待遇,诸葛亮对他的提拔很正常,对比郭循的中郎将变左将军、黄权的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姜维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主要负责丞相幕府的后勤工作,一般般,谈不上诸葛亮对他破格提拔。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之前,姜维先是成为虎步监,领中虎步兵5000人岁诸葛亮北伐,然后提升为中护军,掌管中军中下级军官的考核任用,也就是赵云干过的活。然后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六年间,除了诸葛亮称赞他“凉州上士”的话,对比其他蜀汉将领,姜维的晋升之路非常正常,不存在破格任用的问题,也没见诸葛亮跟姜维啥父子、师徒的记载,其他人传记里,也没有旁证。姜维参与了诸葛亮与李严的斗争,并站在诸葛亮一边,获得了诸葛亮以及后任蒋琬的充分信任。 建兴十三年,姜维随大军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此时职务由中监军下降到右监军,官衔由征西将军下降到辅汉将军,但是统诸军了,指挥的兵力上升,很奇怪。 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去汉中,蒋琬进位大司马,姜维为司马,也就是大司马的军事助手。此后六年,姜维一直在陇西一带率领一支“偏军”进行袭扰作战,没有大的战绩。 在蒋琬的建议下,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蒋琬去世一年后,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此时的姜维45岁,才算成为蜀汉重臣,此时,距离他投降蜀汉已经十八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十二年。 从这些年姜维的历程看,他是受诸葛亮赏识,但是绝非有些人说的诸葛亮的传人,蒋琬很赏识他倒是真的。 但是费祎不喜欢他,不给他兵权。大将军卫将军,官衔相差一级,又是共录尚书事,姜维心怀不满是肯定的。延熙十六年,费祎刚刚被后主敕令开府治事,就遭到刺杀。刺客郭循,恰恰是姜维的俘虏。此郭循到底是不是原来的郭循都未可知。我个人以为,费祎的离奇遇刺,与姜维有没有关系,未可知。 费祎死后,姜维立即开始了他晚年的多次征伐。 从建兴六年姜维投降到延熙十九年姜维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握兵权,整整27年过去了。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啥啥啥,真没啥依据。倒是他自己一直努力工作加上可能的政治手段,才是他上位的真正原因。 另外,从后主的角度看,诸葛亮、蒋琬两大权臣一直是架空皇权的,蒋琬死后,后主才亲政。提拔任用一个既非益州人,又非荆州人的凉州降将,再加上姜维的确有能力,换了我,我也这么干。一个事实是,诸葛亮、蒋琬、费祎都开府了,姜维始终没有开府,也就是说,政权从姜维时代开始,才落到后主手里。姜维对后主,也是忠心不二的。 综上,姜维的上位之路,首先是诸葛亮识才,主要是自己努力,然后靠后主提拔,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姜维的上位之路(原创) 姜维的上位之路,首先是诸葛亮识才,主要是自己努力,然后靠后主提拔。 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时任中郎,参天水郡军事的姜维,稀里糊涂走投无路了,从记载看,“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姜维本来是没打算投降的。当时的姜维,是中郎将,郡守参军,可谓年轻有为,所谓天水末将的说法不成立。参照三国对投降将领的待遇,诸葛亮对他的提拔很正常,对比郭循的中郎将变左将军、黄权的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姜维的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主要负责丞相幕府的后勤工作,一般般,谈不上诸葛亮对他破格提拔。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之前,姜维先是成为虎步监,领中虎步兵5000人岁诸葛亮北伐,然后提升为中护军,掌管中军中下级军官的考核任用,也就是赵云干过的活。然后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六年间,除了诸葛亮称赞他“凉州上士”的话,对比其他蜀汉将领,姜维的晋升之路非常正常,不存在破格任用的问题,也没见诸葛亮跟姜维啥父子、师徒的记载,其他人传记里,也没有旁证。姜维参与了诸葛亮与李严的斗争,并站在诸葛亮一边,获得了诸葛亮以及后任蒋琬的充分信任。 建兴十三年,姜维随大军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此时职务由中监军下降到右监军,官衔由征西将军下降到辅汉将军,但是统诸军了,指挥的兵力上升,很奇怪。 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去汉中,蒋琬进位大司马,姜维为司马,也就是大司马的军事助手。此后六年,姜维一直在陇西一带率领一支“偏军”进行袭扰作战,没有大的战绩。 在蒋琬的建议下,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蒋琬去世一年后,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此时的姜维45岁,才算成为蜀汉重臣,此时,距离他投降蜀汉已经十八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十二年。 从这些年姜维的历程看,他是受诸葛亮赏识,但是绝非有些人说的诸葛亮的传人,蒋琬很赏识他倒是真的。 但是费祎不喜欢他,不给他兵权。大将军卫将军,官衔相差一级,又是共录尚书事,姜维心怀不满是肯定的。延熙十六年,费祎刚刚被后主敕令开府治事,就遭到刺杀。刺客郭循,恰恰是姜维的俘虏。此郭循到底是不是原来的郭循都未可知。我个人以为,费祎的离奇遇刺,与姜维有没有关系,未可知。 费祎死后,姜维立即开始了他晚年的多次征伐。 从建兴六年姜维投降到延熙十九年姜维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握兵权,整整27年过去了。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啥啥啥,真没啥依据。倒是他自己一直努力工作加上可能的政治手段,才是他上位的真正原因。 另外,从后主的角度看,诸葛亮、蒋琬两大权臣一直是架空皇权的,蒋琬死后,后主才亲政。提拔任用一个既非益州人,又非荆州人的凉州降将,再加上姜维的确有能力,换了我,我也这么干。一个事实是,诸葛亮、蒋琬、费祎都开府了,姜维始终没有开府,也就是说,政权从姜维时代开始,才落到后主手里。姜维对后主,也是忠心不二的。 综上,姜维的上位之路,首先是诸葛亮识才,主要是自己努力,然后靠后主提拔,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诸葛亮蚕食雍凉的政策及其效果 蜀汉不能跟曹魏拼发展,要不断骚扰才行。这个论调很盛行啊。诸葛亮也是这样想的,效果如何啊? 看看《刘二牧》传,蜀地在刘焉刘璋治下,内乱不断,但是诸葛亮《隆中对》依然说蜀地“民殷国富”,庞统“益州国富民强”,《华阳国志》:”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但是诸葛亮开始连年北伐后,自己都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而”——《太平御览》。 为什么会这样呢? 章武元年蜀地人口百万,正常情况下,男女各半,老人,青壮年,幼儿各三分之一。那么,整个蜀地男性青壮年不过十六七万人,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好几万,最多一次高达8万人。这8万人作战,至少需要20多万人搞后勤运输,算算蜀汉发展生产,繁衍后代,还有多少人? 诸葛亮蚕食雍凉的策略没错,错就错在过高估计自己,“安从坦途,十全必克”。屡次北伐,屡屡“粮尽而退”对国力只有损害而没有补益,饮鸩止渴。 诸葛亮如果屡次北伐,都能拓土略民,那么他的政策才是成功的。所以说诸葛亮是个战略家政治家,但是执行力比较差,算不得军事家。
蜀军兵力 蜀军兵力西线汉中地区:作为对抗魏国的第一线,蜀国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西线。《三国志·诸葛亮传》郭冲五事记载:“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蜀军按兵力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换探亲休假。在前线还能保持八万人。可见诸葛亮的北伐军至少有十万人。 东线永安地区:刘备时期永安驻有重兵,夷陵之战后刘备所剩兵马和赵云的援军一起驻守永安白帝,防备吴军。当时东吴在西陵驻守4万人,永安的守军至少不低于4万。后期吴蜀联合抗魏,重心移到西线汉中一带守军减少。永安由陈到统领的白眊兵驻守,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可看到有部分江州兵增调永安加强防备。诸葛亮死后,吴国向巴丘增调守军万人,蜀国对应也增强了永安的守军。永安守军应该不下万人。257年右将军 阎宇带5000人,增援白帝。由此看出永安守军应该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263年 魏国伐蜀,阎宇奉命回援成都,“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这句话有点意思,是阎宇留给罗宪两千人守城?还是阎宇只带领两千人回援成都呢?若是留给罗宪两千人何不写成“留宪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东晋史学家孙盛在评谯周投降论时说:“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说罗宪以重兵镇守白帝。两千人不能算重兵吧~!公元263年至264年,东吴趁蜀亡先后三次攻打永安,东吴末代名将陆抗率众三万围攻了六个多月都没拿下永安。而且罗宪在268年,还攻取了东吴宜都郡的治所巫县和北井县。只靠两千守军很难办到吧~! 南线庲降地区:光是四部斯臾、邛都七部营军、赤甲军、北军牙门这些部队。加起来至少在一万两千以上。李严任犍为太守时就曾发五千郡兵平定马秦、高胜之乱。郡兵加上助郡军,庲降地区凑齐两万军队应该不难。说霍戈“以强卒镇夜郎”倒是没错~!
关于诸葛亮传 诸葛亮传,是三国志中最特殊的一段文字,里面夹杂了陈寿大量的私货。而且,诸葛亮传的成书时间要早于三国志,也就是说,先有诸葛亮传,后有三国志
关于诸葛亮的战绩 先声明,说正史,不说演义 老有人说什么孔明英明神武天下无敌完爆这个完爆那个,请仔细读史。 诸葛亮一生成就,忠义>政治>文学>军事 忠心不说了,极少有的大忠臣。就能力而言,诸葛亮行政第一,治军第二,打仗第三,个人水平是没说的,行政、文学、发明创造、治军、战术都是很厉害的,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相对于其吞魏之志,他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从正史上看,诸葛亮一生,尤其是后期,可歌可泣,但绝对不是演义中的神机妙算军神,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家和实践者,是个悲剧英雄。 往前看秦汉,往后看两晋南北朝,军事成就远远高于孔明的太多了,王翦、白起、韩信、刘裕、石勒.....但是后世的纪念谁能超过葛氏?为啥? 葛氏223年受遗诏托孤后,大权独揽,呕心沥血11年,死在任上。终三国之世,没有篡位,儿子也没有,而且蜀国在三国中最稳定,没有大的叛乱。葛氏死后,家无余财,儿孙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忠义、清廉,这是后世统治者最需要的东西,从西晋开始,各类人等就开始褒扬葛氏,一直到罗贯中无限神化他,而且大面积深入人心。这,就是葛氏的伟大之处。 如果只谈战绩,随便找几个厉害点的人,对比一下,不管战役的目的、规模还是用兵的谋略,葛氏都是很一般的。 请有根据发言,不要无知乱骂。
荆州失去后,隆中对就破产了 所谓北伐牵制魏国,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蜀汉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充分协调孙吴,形成紧密的军事同盟 两线作战一定要配合 同时加强谍报和信息沟通工作 曹魏有三次叛乱可以利用啊 诸葛亮应该做的事情 一是大力发展成都盆地的经济,加强在汉中平原的屯田 二是密切东西外交,形成紧密同盟 三是加强谍报活动,提高信息收集和预判能力 而不是劳民伤财的北伐。
三国最长寿的是谁 司马孚 生卒 180 — 272(93岁) 不知道是不是 哈哈
三国最离奇的亲戚 俺先说一个 张飞是夏侯渊的侄女婿
襄樊战役 转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1. 是关羽擅自发动了进攻襄樊的进攻吗?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的这次进攻不是刘备安排和部署的,而是他自己的擅自行动。根据是: 在史料对关羽的历次作战行动的记载中,除这一次外,均使用了刘备“遣、留、使”等派遣的动词。比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还小沛。”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为留营司马,……。”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关羽守下邳。”“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三国志关羽传:“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而这次进攻,没有任何刘备派遣的记载。例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三国志先主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 三国志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我分析,这并不是史料遗漏了动词,而是关羽并没有得到刘备的指令,是擅自发动了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 关羽为什么要突然在这个时候擅自进攻魏国的襄阳和樊城呢?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原因了。但我们可以根据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以及其所处的位置和实力进行分析,从而大致推断出其擅自进攻襄樊的原因。 第一, 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是比较自负和骄傲。由于刘备率领大军刚刚打退了曹操,占领了汉中,许多将领均在此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比如:黄忠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飞在巴中击败了魏将张郃,马超、赵云也跟在刘备身边不同程度的立了不少功。而关羽作为刘备的第一大将,却数年来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虽然刘备在封官时仍把关羽排在将领中的第一位,但以关羽的秉性,必定要立下超过黄忠等人的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无愧于刘备第一大将的名号。 第二, 关羽可能也将进攻计划报给了刘备,但是刘备当时正忙于准备称汉中王以及分封功臣、整顿内务和稳定益州的许多工作(因为益州、汉中都是刚刚占领,人心不稳),加上汉中争夺战打了一年半,部队非常疲劳,不想马上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没有批准关羽的行动计划。这也是后来刘备为什么一直不对关羽进行增援的原因之一。一则,刘备对关羽在他刚称王的时候就不听指挥而擅做主张比较生气,又相信关羽能够很快打赢这场局部战役,所以在长达6个月的战役期间,刘备既没有从四川派一兵一卒增援关羽,也没有指令距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孟达等人沿汉水南下援助关羽,结果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第三, 虽然没有刘备的批准和援助,关羽认为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荆州地区打赢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而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北面的襄阳和樊城。东面的孙权,虽然关羽看不起他们,但是毕竟还是盟军。而西面、南面均是自己的地盘。如果占有襄阳和樊城,那么就完全控制了汉水流域,并与上庸、房陵等地的刘封军连为一体,为今后进军中原占领了极好的出发基地,在战略格局上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不知道一开始关羽是否就准备攻占襄阳和樊城,或者仅仅是打算向北进攻消灭一些魏军壮壮面子。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关羽只是在于禁军被水淹覆灭后,才决定趁势攻占襄樊的,结果越陷越深。 第四, 襄樊的曹军并不是很强大,曹仁、吕常等人率领的部队不超过1万人(各有数千人,合计约7~8千人左右),而关羽能够使用的进攻兵力为3万人,同时还有水军。他认为:他的威名在曹军中是比较大的,加上曹操在汉中刚刚失败,必定比较害怕他关羽的部队。或许曹操也会采取如汉中一样的方法,即放弃襄樊。这样关羽就可以立下以孤军独自夺取襄阳和樊城重镇的大功了。而后来曹操也确实差一点就被关羽的攻势逼迫的向北迁都,而曹仁也险些就放弃樊城北撤。关羽的这一战略险些成功。
别再吹什么司马懿被诸葛亮完爆了 司马懿一面困死孔明,一面逐步夺取曹魏政权 儿子派兵平定蜀汉,阵斩诸葛瞻诸葛尚 诸葛京给人家孙子当臣子 谁完爆谁啊
昨天读三国志蜀书周群传 才知道 原来刘备是不长胡子的 应该是个白胖子 先主无须 呵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