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锐1986 马锐1986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881 发帖数: 25,809 关注贴吧数: 0
大一统反而没有大市场 诸侯经济这个说法是胡鞍钢首先提出来的。简单说就是弟兄们分家过日子,除了给老家伙进贡的外(各省比例不同,计算方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数,可以查财政部 网站),剩下的自己用。所以想法挣钱就是显然的。而挣钱除了发展自己经济外,贸易保护,以邻为壑就是必然的。 目前以邻为壑有几种方法,一是贸易壁垒,对自己产业进行保护,例如辽宁出过不准外地啤酒进入辽宁销售的红头文件,湖南也出过不准外省香烟进入湖南销售的红 头文件,敢公开违反,工商没收且罚款等等。 二是产品拔毛,例如贵州磷矿石出省有出省费(每年不同),煤炭也有类似费用。 三是拦路抢劫。例如海南瓜果蔬菜要想北上,必须过境两广地盘。查超载罚款和违章罚款只是常规武器,查病虫害,查违禁品才是大杀器,不交钱,派人帮你把几十 吨生鲜卸下来,当然再装上去就成为有机垃圾了。(其实我个人强烈认为铁路货运专线是治理地方诸侯割据的对症良药,因为没有哪个市县的警察或地痞流氓敢到 铁路上拦车罚款)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偷**狗的小打小闹,只能算开胃菜,真的诸侯经济大菜表现在中央和地方诸侯的博弈,地方诸侯之间的博弈。 最著名的诸侯之间以邻为壑的例子莫过于当年贵州想向广东输送廉价的电力,广西坚决不给电网借道,而要卖自己的保证出力不高的小水电。协调多次无果后,搞得 广东主管工业副省长悲从中来,让贵州省用飞机输送电力到广东。(现在这个问题通过贵州广东的若干补偿妥协得以解决)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与南京市副市长蒋裕德的叫板是诸侯博弈的例子。重庆认为南京长江大桥净空为24米,高度不够,只有5000吨的船能驶过,阻碍重庆发展。 南京方面认为好得很,就因为大船没法通过大桥开往中上游,所以增加了南京港的吞吐量,如果桥被拆掉,船都往上游去了,那南京港怎么办?蒋裕德干脆说:重 庆港再等50年,到南京长江大桥寿命到期再发展吧。 广东省横琴岛开发,是地方与中央“博弈”的例子。2004年,广东省提出由泛珠“9+2”各方按照“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方针,在横琴岛共同设立“泛珠 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中央有关部委则有意在横琴岛发展一个面向葡语国家的工业加工区,并将之交由澳门特区管理。不过珠海并不买账,目前已经自顾自开 发。 在最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都要当成一个主题喊两嗓子,但是也就是喊喊而已。无奈。 当然最著名的中央地方博弈就是中央打压房地产的失败,地方就是不买账。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五年要推出3600万套保障房的政策,但这对地方的利益会造 成太大的伤害,所以至今只是开工仪式多,验收仪式少。 中国任何事情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你的产品不能进我的地盘,我的货物在你这里过路要交买路钱,这已经属于低级的“地方保护主义”手段,许多地区开始在更多 的隐性领域采取地区封锁。比如,各地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正是这种地方性社保政策的林立,导致了至今无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算不算刻薄 记者问道,会不会某一阶段学者会平庸一点?施爱东说,要说人的智力,你会相信这一代人的智商,或者是这一代人的努力程度就一定比上一代人差吗?接下来杨早接话:民国学者许多人学问也没什么了不起。这两人大概忘了,民国时期即便做小学教员,薪水都远胜一般劳动阶级,更别提教授工资高得吓人,故那个时代的一流人才除了从商从政,也有相当一部分愿意从文。现在呢?一流人才都大比例倾斜到IT、金融这些日进斗金的行业。从个人择业角度看,选择文科不是大多数人的最优选择,而是次优选择;从各专业自身的角度看,热门行业筛选出一流人才,文史专业最多从被淘汰掉的一批中吸收二流人才。所以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文科学者刨开大环境方面的影响,天赋上已经不可和前代相比,这一代文科学者比民国时期平庸一点才是正常的,如果一样反而见鬼了。这点很难理解吗?高三文理科分班的时候,一般文理兼长的中学生大多数是选择理科专业,大学志愿填报也是优先选择工科、商科、医学居多,文史只是作为兴趣爱好调剂身心。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无可厚非,因文理科收入差距之大已是天壤之别,即便文史专业做到顶尖水平其待遇亦很有限,这是时代大趋势所致,也符合市场规律。奈何在杨、施二人眼里,学术之山比天高,学问之道才是康庄大道。张晖有个同学叫维舟,自小也是文史爱好者,他后来没有走学问这条路,做了广告人,但依然坚持读书写作。看他发表的文章多少也有点学问,虽然不在学术体制,起码不比学术界“至少50%以上根本没有做学问的资质”的人差吧?
99年小女孩做环卫工,戴着口罩去扫地:怕被别人瞧不起 近日,据有关媒体报道。上海市某街头,一位99年的环卫工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据了解,1999年出生的张妍毕业于上海环境学校。在今年的3月份开始,她正式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顺利走入了社会。 张妍说,自己每天凌晨4点多久要起床,在冬天的时候要定四五个闹钟,就怕自己醒不来迟到。她坦言,自己第一天去上街扫地的时候感觉到很难受,甚至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都是戴着口罩扫地,生怕别人看到我一样。“有路人对我说‘小姑娘你这么小就来扫地啦?’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是特别失落的。”张妍说。“如果你的朋友问起了你的职业,你会怎么回答呢?”拍客问张妍,张妍说:“可能我会实话实说吧,这个东西没法隐藏的。”刚入职的时候,张妍一度接受不了这份工作甚至产生了离开的念头,但是她却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冷眼嘲讽,到最后都没能击垮这名19岁的少女。 “最开始的时候,有不少的人都会对我说一些让我伤心的话,也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指着我说‘不好好学习就会变成我这样’,说实话听到这种话真的很难受。但是现在渐渐的想通了,看开了,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行。”张妍笑着说。 自从做了环卫工之后,这位上海的小女孩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她说:希望人们能少扔一点垃圾。谈及到自己未来的时候,张妍也表示,这份工作只当是刚步入社会的试金石,以后一定是要去别的地方闯一闯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