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来之 亦来之
舍之则藏
关注数: 91 粉丝数: 174 发帖数: 25,018 关注贴吧数: 182
关于大学教育 课题为零、科研经费申请为零、9年发表论文仅4篇,他被学校取消招收硕士的资格 海大副教授张江南发帖请辞硕导 他不是好老师?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张江南,今年不但科研经费申请为零,目前也未主持任何课题。在论著发表方面,他从2003年至今9年间,主要发表论文有4篇,写过2本书。 今年2月,海南大学研究生处发出确认2012年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的通知,确认的主要依据是老师的科研情况。 为了不交白卷,张江南在第二条中填报了两篇文章(学生参与完成,他署名)。最终,张江南被学院停止了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 -4月22日,一封“关于取消硕士生导师资格申请”的帖子,把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江南推到了风口浪尖。 -由于申请的研究经费为零等原因,张江南被学校停止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而作为回应,张发出取消自己硕士生导师资格的申请。 4月22日凌晨2点54分,张江南在自己的网页“大樗树下”,发出了一封自辞硕导职位的申请信。 痛陈以课题经费为依据的弊端 千余字的申请信中,张江南只字不提自己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学生和自己教学的情况:已毕业的7名学生中有3位学生获得学校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奖;应邀为艺术、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开课,大都以英文原版文献作教材;学生认为在我的课上能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受到一致好评……张江南在申请信中毫不掩饰愤懑。他痛陈高校科研以课题经费为代表的弊端,对教师以计件工资式的定量考核,“不但对学术、对教育毫无益处,甚至是扼杀学术、败坏教育的祸根。” “课题本身就很无聊。”张江南认为,这种无聊来自课题内容的局限。大多数课题不是研究者出于学术需求希望去研究的问题,而是有所谓指导性的方向,为了申报成功,大家就都往这些方向上靠,但其中真正有研究价值的乏善可陈。康德是张江南最推崇的学者。“写《纯粹理性批判》写了12年,世人还以为他死了。”张江南笑着说,而原本只给康德3年时间的出版社也就等了他12年。“我既然已不能招生了,短期内这个制度也不会改变,那么我何必再担个空头的导师资格呢?” “此举其实很无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日内,该帖就有近千人阅读,30余人实名回复。回帖的多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表达的情绪大多激烈或伤感,老师的跟帖则涉及高校评价体系。 广东某知名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坦言自己早已预测到张江南的命运。“如果是在我们这里,可不只是能不能带研究生的问题,而是收入将大大缩小且面子大失的问题”,会被认为“是无能”,他坦言取消招生资格,跟开除导师资格没有两样,张江南此举其实很无力。 课题论文不达标 规定暂停招生 成都商报记者两次联系张江南所在的人文传播学院,但相关负责人均不愿对此事做出任何回应。海南大学研究生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学校每年会对硕士生导师资格做一个确认,硕导须同时满足课题和论文方面的两项条件,没有达到标准的老师会暂停招生一年。 根据《海南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硕士生指导教师申请者近5年须主持并完成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同时目前也须正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且人文社科类可支配的科研项目经费须达到5000元以上(自然学科为3万元)。同时,人文社科类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5篇以上与申请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2篇为CSSCI来源期刊论文。 而张江南不但科研经费申请为零,目前也未主持任何课题。在论著发表方面,张江南从2003年至今9年间,主要发表论文有4篇,写过2本书。 该负责人介绍,现在高校实行导师责任制,需要申请课题和经费,但并不是每一年都能申请到,之后有了经费可以再继续招生,并非没有硕导资格。 对于张江南申请辞去硕导一职的决定,该负责人表示,这是老师个人的决定,本人申请,学院同意,学校讨论通过是可以的,但目前还没有收到人文传播学院方面的相关信息。张江南也说,他已经开始接受这个结果,但关于课题与任教的话题似乎并未平息。 链接 湘潭大学副教授李开盛 课题制变成拦路石 今年1月,李开盛在其博客上发表声明称,不再申报和参与各级社科基金课题。他表示,课题制早已变味,已经由本来的学术创新推进剂变成了一个拦路石。其课题来源单一,课题的级别、数量而非质量成为一个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指标,已经变成了一种政绩工具,一种资源分配的手段,而丧失其原有的在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反而成为一种无形的制约与重担。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 “安静的书桌”如何安放 近日,徐斌在离职演说中批判高校“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等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还痛斥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基地,行政权肆无忌惮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副教授谌洪果 职称评定:欲望的无底洞 日前,谌洪果在媒体上公开撰文表态,这辈子坚决不再参评什么教授职称了。他表示,自己的担忧在于,一旦学者主动参与到这种评价体系中,就再也无法坚守某些学术的人格和底线。教授评上了,会忧虑该谋个怎样的官职;当上了教授,还想当硕士导师组组长,还想当博导,四级教授不够,还得争取三级教授、二级教授……这真是一个欲望的无底洞。(成都商报) 【】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绵阳新闻精选 ·四川北川:飞针走线 羌绣擂台秀惊
转帖,仗剑天涯,金庸封笔古龙逝,吹破大天英雄志 12-5-14 2:23:00回复 这都尼玛吹了快10年了竟然还有英迷在吹,不得不出山再淋他们一头冷水。 孙小的文笔比起金老爷子差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先说武功的名字,神马是飞天大火轮?不知道的还以为欢乐谷呢。神马是藤萝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野菜呢。而金庸小说里的降龙十八掌,碧海潮生曲都能完爆火轮和紫菜。再说人物的名字,英里几个主角的名字还凑活,估计孙小还是动了点脑子,但配角的名字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啊,艳婷一听就是个婊子的料。再次,诗词方面金庸完爆孙小,孙小除了抄了几句为天地XX之类的儒学经典外,这方面基本就是空白,而金庸每一回的标题都能引经据典,更别提文中时不时出现的各种诗词了。 孙小的文章太奇幻。英雄志更应该被称为奇幻小说而不是武侠小说,XX紫,烈火焚城这种一下一发大火球的招式明显超出的武侠的界限。而且书中十几万人一起打仗的描写太扯淡,也不想想看那战场要有多大而且指挥官应该人手一台ip4s才好调度指挥,当然更扯淡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伍定远同志一个人就把十几万战5渣给顶住了。金庸的小说里,郭靖再逆天,不也是被军队追着打? 英里的人物太神经病了。英写到后期,孙小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要讽刺下制度的荒谬性,于是乎他就把书中的所有人都写得跟神经叨叨以故作神秘,直接表现就是艳婷由无知少女变得阴沉,伍定远从捕头变得阴沉,伍定远他儿子由正太变得阴沉,XXXX由XX变得阴沉,所有人都搞得好像在搞阴谋,MD你要真在搞阴谋就不要把他写在脸上啊你应该装得阳光一点啊S13,当然很多英迷会反驳我其实这里表现了XXXXXX,是孙小的升华。但是!顶尖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是有自己的生命的,他们会自己做决定而小说家不过是记录下他们的活动而已,而孙小把他书中的人物像捏面团似的捏成阴沉脸就证明了英不过是2流小说而已。 附录,NC英迷欢乐语录。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 知道这是谁的诗不? ----------------------------------------------------------------------------- 这是你自己创造的诗 对英雄志的讨论,我参与了好几年了,基本上,不喜欢的人中,以年纪小的为主,而喜欢的人中,年纪相对比较大些 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爱好者的年龄构成比例上,的确比其他小说要偏高一些 大部分都是20岁以上,特别是已经工作的,占了很大的比重 15、6岁的小孩子,几乎没有喜欢看英雄志的。 ----------------------------------------------------------------------------- 20岁,有工作经历就可以看英雄志了?看来英雄志的门槛还真低嘛,外面民工一抓一大把。 英迷最喜欢的就是比岁数,虽然他们大多是20多岁的屌丝或者是30出头的已婚男士,但他们却如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一般喜欢见面就跟别人比比资历。啊,你没满20/30/40/50岁,阅历不够,不足以看英雄志~~ 英迷次喜欢的就是思想性,思想性你懂么?懂么?英雄志是文笔烂构架烂,但是思想性你懂么?虽然英雄志就一通俗小说但思想性你懂么? 英迷还喜欢的是吹牛皮,这点的确是声名远扬了我也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英迷搞得像卖安利的人似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