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点说你哩 自觉点说你哩
关注数: 55 粉丝数: 1,345 发帖数: 30,759 关注贴吧数: 12
两大评级机构先后下调大连万达评级至“垃圾级” 证券要闻新华网2017-09-30 10:47我要分享297新华网消息 继周四标准普尔将万达商业地产评级下调至“垃圾级”之后,北京时间昨日晚间,穆迪将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发行人评级(issuer rating)从Baa3降至Ba1,Ba1是“垃圾级”别中的“最高级”。 对此,标普表示,下调评级是为了反映万达商业在商业模式方面的不确定性。此前,万达出售大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酒店项目。标普方面认为“在这一转变过后,预计万达商业在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市场地位将会被削弱”。 标普企业评级副董事李俊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万达最大的风险,是策略方面的风险。7月,万达宣布出售大部分文旅项目和酒店,在标普看来,他们无法清晰得知策略转变的原因,以及回笼资金的用途,这些因素也增加了这家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而穆迪方面则主要聚焦对万达流动性方面的担忧。他们认为,虽然截至2017年6月底,该公司还持有大约1337亿美元现金,这些资金足以偿还潜在贷款,但这些资金主要存在国内。如果境外银行要求大连万达提前还款,那么其目前在海外的现金不足以还债。 虽然,两大评级机构的先后发难,但同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据《经济日报》报道,另一知名金融机构摩根大通在其研报中指出,宣布的资产处置将大大改变万达的财务状况,这应该更多地减轻监管方面对其业务情况影响持续的担忧,完成资产处置后,该公司的净杠杆水平最低。 不仅如此,据悉摩根大通还把标普下调万达商业评级的行为概括为“见树不见林”。 目前,万达商业正在回A进程中。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信息显示,万达商业在A股IPO的最新排名为第59位,比之前倒退3位。
许知远冯唐为什么都不敢直视俞飞鸿? 原标题:许知远冯唐为什么都不敢直视俞飞鸿? 越是年纪渐长 女人间的差距越大 女神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比如前段时间的刷屏剧《我的前半生》,小家子气的正经女主角没火,反而是作为女二的袁泉,成功凭借清流气质成了女神; 再比如说“机灵少女”本人的周冬雨,摆脱“静秋”后不仅造型上了轨道,就连气质也来了个180°提升,成功凭借鬼马形象成了另类女神。 袁泉和周冬雨的“封神之路”印证了:女神的标准不再单一。不仅世俗眼中的“高白瘦幼”或者“只长年纪不长皱纹”才算女神,只要你有自成一派的特色,同样当得起“女神”称号。 今天要说的这位女性,从外貌、气质各个维度来说都是女神。但是她自己却说:女神这个标签是世俗给我贴上的,我就是自己,不想做女神。 她就是俞飞鸿。提起俞飞鸿,被很多人惦记的,是她20年不变的美貌。 最近参加《十三邀》,许知远这种清高的知识分子都等不及她化妆,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真好看”。俞飞鸿不卑不亢地说:谢谢。 “不老”这件事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传说。在强大的医美手段下,皱纹或者斑点,并不是太难解决的事情。但和那些面容“不老”,但眼睛却透露着成年人特有的精明的所谓女神相比,她的眼睛中仍有星星。美貌对于俞飞鸿来说,是天生的资本。 大三时参演《喜福会》,还没长开的她比旁边的大花来得更动人。47岁出演《悟空传》,发布会上的神采也没输给90后的爽妹子。 年轻的美女并不罕见,真正罕见的是一直美下去。金星问她有没有想过医美,她说自己不相信有巧夺天工这回事,所以不喜欢不自然的脸。对比同班同学的气球脸,俞飞鸿的眼角虽有皱纹,但整体看起来确实是自然得多。 按理说,美女会对自己外貌意识更高,也更怕老去。李嘉欣很早就离开大荧幕,关之琳更说“绝对不会复出拍戏,女演员到了适合的年龄就要喊停,这是对喜欢你的人负责。”大概美貌是把双刃剑,年轻时有多恃美行凶,失去美貌后被反噬的越多。 但俞飞鸿似乎并不这样想,她并没有太把美貌当做一回事。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在拍戏,对于咖位并不在意,也尝试过不那么大美女的角色。她说:如果能够一直美下去更好,衰老也接受。金星问她会不会怕皱纹,她觉得皱纹和美丽无关,和青春有关。其实说起美貌,咱们再回顾下俞飞鸿青春时期的脸,你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什么青春期,20出头看起来就已经是很成熟的长相。 这样“显老”长相的好处是:看似没有鲜花时期,但衰老来地也格外缓慢。不会像琼瑶剧的女星,20出头美的惊为天人,35岁往上脸便垮了。而具体到俞飞鸿的面相,还在于她天生骨相好。 她的颧骨高,兜得住肉。随着岁月变化,颧骨还替代了苹果肌的作用,所以即使脸上有皱纹,看着仍然显年轻。(凯特大魔王也是高颧骨的代表) 天生骨相好,后天又没有跟风微调,所以俞飞鸿的美除了不老,更有种云淡风轻的味道。她尊重自己的外貌,并接受时间对自己的改变,最终美成了自己特有的韵味。 说完美貌,再说说衣品。俞飞鸿平时太低调,很多照片都是参加活动才流出来。但即使是这种抓拍照,俞飞鸿也是美得动人心魄。 都说40岁方见美人风骨,50岁更是高手间的对决。俞飞鸿今年47岁,年纪虽快满50,但姿态仍似少女。 不得不说,家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俞飞鸿说,小时候父母从不告诉自己美丽,她也不觉得美丽有什么了不起: “从小家里人就没夸过我漂亮。父母说过的印象最深的话是,不能做一个绣花枕头稻草包。”也正是因为对于外表美的不在乎,俞飞鸿的私服也是干净、清爽。不赶时髦,也不作妖,最日常地造型就是牛仔裤+平底鞋,然后就是风衣外套。 都说越基础款越难穿,因为它除了考验身材,更考验气质。俞飞鸿很有那种有消费力又有品味的清流气质,这种人也不需要赶时髦,穿着简单就已不凡。 虽然俞飞鸿自己对外貌不甚讲究,但还是被时尚博主挑过刺,那就是:溜肩。 溜肩在古代审美范畴中又叫美人肩,所以《喜福会》中穿着旗袍的俞飞鸿看起来反而有种弱柳扶风的大家闺秀范儿。但是一换上现代装,溜肩的缺点便暴露出来。 俞飞鸿本身属于圆形身材:肩膀上有肉,肩部也比较宽,再加上溜肩,如果穿衣上不注意,很容易显得没精神。 所以俞飞鸿的活动造型就很注意肩部的修饰。比如说这种肩部内推,或者泡泡袖的款式,都能很好地掩盖溜肩。 大家都说俞飞鸿美的云淡风轻,但这种云淡风轻背后其实也要偷偷注意,比如说穿衣上一点点小小的改变,对整体形象就大有裨益。 外表这种东西只要经过修炼,都会得到提升。真正把美人与女神隔开的,其实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亦舒师太有句名言: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穿越时间还能被记住的美人,都是美貌与思想并重的人。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俞飞鸿还是当得起“美人”称号的。 最近参加许知远的《十三邀》,她和他聊武则天的政治主张,聊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现状。和冯唐、窦文涛一起上节目,聊单身女性的性与爱,怯场的反而是两位老司机。参加《金星秀》,甚至反客为主采访金星变性的经历。 你以为俞飞鸿是被“老男人”审视、品玩,在饭桌上用来佐餐的美女,但其实她是能和男性平等沟通的女性。不知道其他男性是如何看待俞飞鸿这种独立、美丽、有思想的女性,但知识分子如许知远和冯唐,在俞飞鸿面前是露怯的。这种露怯,不仅表现在露出小男生般仰望女生的姿态,更表现为都不敢直视女神。 或许在男性眼中,俞飞鸿这种好看,独立又似乎并不需要男人的女子,是和女博士并排的类型。男人看不透她的欲望,所以对她格外好奇。他们想撕开围绕在俞飞鸿身上的所谓“人设”,看看这个女人是否如她口中所说那样独立。 男性对于所谓女神的第一重幻想,就是她们必须要活成她们印象中的样子。比如许知远,就反复强调:希望能从《喜福会》这样的老片中,让她找回“真实的自己”。在许知远们眼中,俞飞鸿应该是矜持的、阳春白雪且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人。 她们可以在巴黎广场喂喂鸽子,或者去西班牙跳跳tango,唯独不应该成为《小丈夫》这种庸俗剧里咆哮打小三的悍妇。 但俞飞鸿的回答却云淡风轻:首先,她不觉得《小丈夫》庸俗;其次,作为演员,她不想活在别人的标签里,就因为别人喜欢。这种标签,说时髦点就是“人设”。社会给俞飞鸿的人设,就是不老美人,她的团队可以换着花样发新闻证明俞飞鸿如何不老,但她本人其实并不care这个说法。 老去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甚至老本身都不值得恐惧,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如果能够健康地老去,这不失为一种幸福。 男性对于所谓女神的第二重幻想便是:女神,最终都是要有归宿的。所以许知远问她在美国最孤独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渴望爱情?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终于问出了自己最深的疑问:有没有想过借助男性的力量来扩展自己的边界?俞飞鸿说自己特别不喜欢把情感、责任放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自己会很累,别人也会很累。 她说虽然这是个男权社会,但在精神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女人最自在的方式,是去认清这个社会状况,然后去清醒地活着。别人说她是女神,她自己其实并不care这个标签。 既不执着于容颜地不老,也不为容颜不老而沾沾自喜。她说自己是个挥霍人生的人,不要拼命追赶,而是走走停停,多看看沿路的风景,不想成为别人设定的人,不想达到大家眼中所认为的名利上的成功。她的人生很纯粹,那就是只为自己而活。 写到这里,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是否只有不老容颜才值得歌颂?我们欣赏俞飞鸿,究竟是欣赏她的容貌,还是她的人生态度?如果是一个没那么好看,没那么完美身材,却依旧渴望自由、渴望冒险的生命,是否同样值得尊敬?大概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希望大家都能和俞飞鸿一样,抛开世俗对自己的标签,努力活得丰盛、自由。 如果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那么请至少延长生命的宽度。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大饼穿搭札记(ID:modishvan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五菱是如何被段子演绎成神车的 吴佩频道<更多内容2017-07-31 18:14:59 撰文:吴佩 著名汽车媒体人 今天的舆论,被段子手掌握。 汽车领域的段子手关注的话题从“铁皮厚薄”的话题转移到了“本田GK5”和“五菱宏光”,前者是一台“工薪阶层玩车首选”,后者是“劳动人民秒天秒地秒宇宙的不二之选”。用法是这样的: “刚坐过你的GT-R,我发现一样东西,你每次过弯都很不自然。虽然你这辆GT-R的马力很大,不过车头很重,秋名山上那么多急弯,你每次入弯,就一定会推头,尤其是最后那五连发夹弯,你每次都拿不准最好路线。除非你能克服这个问题,否则你是斗不过我的五菱宏光的!” 这段话来自《头文字D》,一个啼笑皆非的结尾,几乎成为微博、微信、汽车之家、各大论坛里对大马力跑车的标准评论。 再或者,驾驶一台法拉利调戏五菱宏光S,亦或是驾驶五菱宏光S调戏一台保时捷,都会成为话题,甚至这股风潮被延续到五菱品牌旗下很多车型上(大概是有人认不全所有的五菱车型)。几乎每一个大V都蹭过五菱的热点,而且屡试不爽。 比如,我的朋友王涛和许云鹤就拍摄了个漂移的视频,有情节有冲突,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台五菱宏光。我也曾在某个深夜里发了一段十秒钟的小视屏,大意是在红绿灯路口开着一台五菱发疯一样大战保时捷911,神奇的是这段小视频疯狂转发,单是微博端就拿下了188万的点击量,甚至有人在马路上堵着我说:“你是不是上次那个开五菱追保时捷的那个……” 其实后面有三个字人家没说出来,那三个字我猜是“神经病”。当然这并不是一种恶意,更像是一种调侃和自嘲,对五菱的调侃早就不只停留在线上,而是深入到线下,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段子手们活跃之处,五菱必然是话题,很多人问:为什么会这样? 大概是,年青一代已经全面触网,对于千篇一律的权威内容,大家需要一个宣泄的口子,恰好在这个时候,“大众烧机油”、“超跑GK5”、“五菱宏光是神车”等等的段子就填补了网友的缺口。 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是当下主流受众的共性,相比于一个“正确”的传播,网友们更想看到“有趣”的传播,让汽车变得“有趣”,一是要有冲突,意料之外;二是要有共鸣,感同身受。 一台看似毫无竞争力的面包车能给战胜一台跑车,这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图腾,在我看来,这大概也见于柬埔寨的生殖器崇拜、或者中原农耕民族对锄头的敬畏。 当然,更多的是来自自嘲——我不打算按照你的方式来生活。在我们北上广看不见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有着另一种精彩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一线城市生活太久,我们常用陆家嘴思维、三里屯思维或者珠江新城思维思考: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就是他们即将要经历的。 殊不知,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生活并不遵循一线城市法则,他们更放松更无压力,而且互联网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生活更有趣味。 一个故事:去年我帮一企业做下探市场调研,到了一个“大队”(乡镇再往下一级的单位,通常是五六个自然村的聚集点),我们在小卖部里买水,看到了一群蹲在店门口玩手机的,老板说,买一包烟买一瓶水就给输入当天的wifi密码…… 如此有意思的互联网生态,而且完成了互联网的落地化,这在北上广需要用多大的力度才能推广下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此丰富的中国社会,该用什么车来满足? 中国人做产品得靠逼,在不能抄袭的地方通常就做得非常好,比如电动麻将桌就是中国独特的需求,也只有中国人来把它做好,而汽车,多年来一直是靠摸着欧美日的石头慢慢过河的。 眼下,中国人需要的汽车是需要中国人来满足的,或者说中国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需求是只能让五菱这样的企业来满足的。如果是一线城市还在崇尚欧美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中国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则有中国人更多的需求,他们需要这台车能多坐几个人,足够便宜,油耗要低,最好别坏,还能走烂路……这个贪婪的需求会让老外傻眼了,在他们看来,廉价车就只能做出廉价车的样子,保险杠都必须是黑色不刷漆的。前阵子在上海车展我对某豪华品牌全球研发总裁说,你真该去看看中国人造的国民车,相比于你一台三百万的豪车导航系统难用到令人发指,中国一万美元的小车已经能够用语音控制在线导航、在线音乐,甚至可以控制天窗开闭合了。 下午,我在某中国品牌展台上遇见了老外带着助理和翻译。 很明显,你端着架子不做,中国品牌自己会做。满足中国人的需求,过程是艰辛的,而且是一直变化中的。当年从三菱引进一台小面,柳州人决定做得比三菱更好,于是取名“五菱”,这简单的逻辑听起来有几分冷笑话的样子,但时至今日日本人的小面销声匿迹,在印度、东南亚等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铃木、三菱、大发都被中国人的五菱替代了,这不就是当年的“比三菱多两点”吗? 事实上的确是这么做过来的,试车多年,我也做过不少品牌的产品市场建议。一台好车的标准是什么?是满足这个时代多数人的主流价值需求,而不是让工程师们闭门造车,造一台很好很贵却没人买的车。 换句话说,五菱宏光的出现,就是一步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来的——引进而来的面包车,加上一个鼻子叫做五菱之光,等到大家需求更高一点再来个五菱荣光,对于宜商宜家的需求,有了五菱宏光,没想到大家对动力和配置的需求很旺盛,于是再来了个五菱宏光S;如果再往后看,你还能看到宝骏730,再后来搭载了涡轮增压发动机,还给了一台IAMT智能手动挡。 你可以拿五菱宏光当个段子,也可能一辈子不会买一台五菱宏光,但我对五菱宏光是抱有敬意的,每次看着外地牌的五菱宏光在马路上犹犹豫豫拐弯的时候,你会看到里面坐着一群憨厚的脸,这台车对于他们的兴奋感,和凯鲁亚克《在路上》里描述的萨尔那段旅途不是一模一样吗?再或者,他这不就是当年切格瓦拉胯下的那台追寻理想摩托车吗? 他们开着五菱宏光的心态,和我们一样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大城市里的人矫情一些,他们会选择一台Jeep或者是一台途观来追寻诗和远方。最后问个问题:五菱宏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万能吗? 还真是万能的,就像前面说的,中国人可没把这台车当MPV用,多数时候它承担的角色是能超员的小客车、能超载的小货车、能跑高速的MPV以及能越野的小悍马。 别笑,讲个故事,有一次在云南走越野路,我们看到一台丰田霸道扎了轮胎停在路边一筹莫展。我们没工具救不了他们,只好一路往前,半道遇见了前来救援的五菱宏光,修车工截住我们问:前面扎胎的霸道还有多少公里? 我也多嘴问问师傅前面路况有多糟糕,我们的车子还敢继续往前走吗? 师傅憨厚一笑说没事,我们也突然意识到这是个很废话的问题,再难走的路,人家当地人的五菱宏光这不都走过来了吗? 来个总结:修理工在我的后视镜里渐行渐远,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logo,上面写着一行小字五菱宏光S,深藏功与名……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以人民的名义颠倒黑白?妖魔化历史名臣的《杨家将》 2017-07-19灯下夜谈 2评 在著名的古典小说《杨家府演义》以及众多的杨家将戏曲评书中,讲述了北宋年间数代杨家将国尽忠、守卫边疆的英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反派,则是陷害杨家的大奸臣潘仁美以及庞太师。 潘仁美公报私仇,陷害忠良,拒发救兵致使杨令公兵败身死,同时还乱箭射死了杨令公的儿子杨七郎。庞太师更是不遑多让,与杨家将斗,与包青天斗,与八贤王斗,与寇天官斗,与王丞相呼延将军狄元帅斗,他的一生简直是战斗的一生,生生不息的一生,真正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谁与杨家将们作对,就成了人民的敌人,甚至到了杨文广征南时期,连狄青也成为了反面角色,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从此“狄杨不合”,狄家处处害杨家,杨家时时反狄家。 但评书小说始终只是戏说,和真实的历史差距巨大,让我们来一一看下这些杨门私敌人民公敌的真面目。 第一冤:开国第一名将潘美 众所周知,奸臣潘仁美这一人物原型乃是北宋大将潘美。史书记载,潘美长相俊美倜傥,很有才干和志向。他成长于五代十国的后汉,在时局动荡之际,不甘于平凡与平庸,结识了后来称帝的周世宗柴荣。周世宗当时为开封府尹,潘美在其手下听差。周世宗即位后,潘美当上了供奉官,这高平之战中,显示了不凡的军事才能,被破格提拔为从七品的西上阁门副使。后来潘美被派往陕州,出任监军,因为完成任务出色,又被提升为从五品的引进使。在长年征战中,他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周世宗准备向陇、蜀进军的时候,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命令他屯兵永兴,稳定西部边事。潘美在后周时也与赵匡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为了将称帝立国之事诏告天下,第一个就选了潘美前去向执政通报。当时的陕西主帅袁彦,凶悍趫勇,拥有重兵,是宋太祖的心头之患。为防发生意外变故,宋太祖派潘美监其军相机行事。潘美单骑进见袁彦,向袁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袁彦遂为之所动,主动向太祖朝拜。这桥段颇像杨家将故事中杨六郎独闯山寨收服岳胜,只不过杨六郎的故事是虚构,潘美的事迹则是史实。 接下来,宋太祖为了平定天下,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潘美也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平灭南汉的战斗中,面对依托韶关地势据险死守的南汉军队,潘美没有一味的强攻,而是暂时退兵400里,利用南汉军队的松懈,派人化装成百姓混入韶关,然后轻骑一天一夜疾驰400里,进抵韶关城下,和埋伏在城内的接应里应外合,一举夺取天险韶关,为进军南粤大地,最后平定南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南唐之役,南唐拥兵10万,与宋军不相上下,又依托长江天险和水师的优势做困兽之斗。当时船只没有准备好,潘美下令说:“我接受诏令,指挥骁勇善战的军队数万人,期望能够一定获胜,怎能因为一条浅水所限而不敢直接渡过去呢?”于是指挥军队渡江,南唐军被击败。之后连战连胜,南唐后主李煜最终被迫投降。从此潘美被称为北宋开国第一名将(曹彬是第一良将)。到了攻北汉之战中,潘美和猛将党进联手,在汾河上大破北汉军。北汉军第一骁将、号称“杨无敌”的杨业(就是杨令公的原型)被追得窘迫不已,躲在壕沟里,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十分狼狈。不过在北宋灭北汉之后,杨业却成为了潘美的部下,在多次对辽的作战中,两人携手对敌,战绩出众。 之后就是导致杨业战死的伐辽之战了。宋军西路由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将,一路所战皆克,然后又与宋军其他两路的失败,遭遇辽军优势兵力的挟击,宋军败退于陈家谷口,杨业孤军断后力战被擒,不屈而死。宋史中对杨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对潘美则明确表明其在杨业需要救援之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陷此生民,失吾骁将”。潘美的错误很明显,应该依法受到处罚。但是导致杨业孤立无援的真正罪魁则是监军王侁、刘文裕两人,他们却越权越位,干涉阻挠军事谋划,羞辱逼迫军事将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战斗打响之后,让杨业冲锋在前,自己先行退却,所作所为堪称“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有人认为,王侁有通敌的嫌疑,理由是,在此战之前的太975年,契丹来使多为王侁接待,一年中往来数次,王侁返奏皇帝所言多为好话。王侁是陷害杨业的主犯成为官方的基调,国史、实录无不受此影响。后来潘美、刘文裕都被重新启用,只有王侁维持原判。 不管基本事实如何,有关杨业之死和他与杨业的关系成了潘美一生最大的污点,这一污点后来被不断放大与演绎,潘美的形象离真实越来越远,在杨家将最终被妖魔化为卖国通敌陷害忠良的大反派。 第二冤:一代贤相庞籍 历史上的庞太师,名庞籍,文治武功,忠心不二,是难得的良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时,仁宗宠爱尚美人,尚美人常派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干预政事,庞籍认为美人派内侍到官府宣喻旨意是后宫干政的行为,因此严加拒绝,传令将宣喻旨意的内侍予以痛打,并明令:“今后如再有后宫传命,不要接受。”作为一个开封府的判官,敢与皇帝的爱妃对抗,足见庞籍的凛然正气和不畏权贵的作风。 北宋宝元元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反宋,连破北宋边城,百姓背井离乡,宋西北边防形势十分紧张,庞籍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宋西北军政大权,以防西夏入侵。庞籍一到边地立即整顿军纪,安抚百姓,稳定秩序。为战胜西夏,确保西北边境安宁,庞籍向朝廷进言:“天久不雨,灾害严重,宫中奢靡,三官赏赐过重,应减少宫中花费,裁减三官,节省财力以赏战功,将士肯于征战,不愁西夏不平”。犒赏将士,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而朝廷却把大量财力花在宫中,不奖赏将士,对此,庞籍犯颜直谏,刚正不阿。以上种种,这可和借助女儿贵妃权势弄权祸国的小说评书形象完全天壤之别,戏说无妨,但颠倒黑白,只怕著者就难免夹带私货了。 第三冤:智勇良将狄青 狄青出身贫寒,早年因斗殴犯法而被面上刺字。宋仁宗宝元元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人称“面涅将军”。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五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历史上的他既没有什么狄太后姑姑作为靠山,也没什么藩国公主老婆可供勾结,当然更没什么刺杀杨宗保、迫害杨文广的事了。倒是在征讨侬智高的战役中,狄青挑选陕西兵马赶赴广南两路助战,当时的德顺军的知军杨文广被调任到其前线,之后因跟随狄青作战有功,被封任宣州知州、邕州知州。陷害压迫滴没有,提携任用的倒是有滴。 可怜的狄元帅,就这样也被剧情需要地成为了杨家将中的反派。现代流行一句话,叫做“一粉抵十黑”,这杨家将演义的作者可能就真是这样一个**粉了。或者,再恶意地想象一下,这些颠倒黑白是出于个人私怨的创作,所以才给这些名臣良将们整这么一叠子大戏,真是不怕流氓本事大,就怕流氓有文化,传着传着就臭了。
罗富强:看完此图就明白,印军越境可变收复藏南机会 2017年07月06日 07:22:12 来源:凤凰军事 作者:罗富强 图说印军在洞朗地区越境行动的真正动机 军事专家罗富强 最近半月,中印边境地区亚东方向两军长时间对峙,印方称为“1962年以来最长的对峙”,而中国驻印度大使则说“形势严峻,深感担忧”。 最近十几年来,中印边境形势总体稳定,中印双方十年前开通了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 亚东县和印度锡金邦边境地区居民可凭边民证过境往来开展贸易活动,开放印度佛教香客进入中方境内进行宗教活动,中印双方也一直都在自己境内进行以道路建设为主的基本建设,亚东的洞朗地区形势一直平稳祥和。为何印军突然发起挑衅,派出人员机械越境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进行道路施工呢? 从军事角度看,印军到底为了什么?要干什么?中印东部边境态势图。 印军到底为何要坚决地阻挠中方进行道路建设呢? 请看下图,在这个地区原本没有争议的中方一侧境内,道路密度显然大于印方:中印中段边境态势图。 从道路情况看,这对于印军而言就是极大的不利了。假设印军进攻中国,即便突破了乃堆拉山口中方一侧的防御,但攻下去就是海拔高差平均约1600米的亚东河谷,对面的山上中国可以组织强大防御,攻下山的印军部队将被对面山上的中国部队居高临下射击,印军等于自寻死路。亚东河谷中方居高临下。 但如果中方一旦突破乃堆拉山口,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军队可以顺坡而下实施俯攻,可以从海拔4500米的山口一直攻到海拔100米的平原地区,轻而易举占领1975年被印军武力威胁吞并的锡金王国——“锡金邦”。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队可以直接掐断印度平原连接其东北部的“喉管”——仅有24公里宽度的西里古里走廊,进而把印度占领的我藏南地区(印称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等整个印度东北部困为“孤岛”。中方可俯视印东北部咽喉——西里古里走廊。 而如果中国军队决心收复被印度占领的藏南地区,总体态势同样是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向下俯攻,如果中国军队再对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境内段的名称)上的公路、铁路实施轰炸,这样一来,印度东北部就成了切割成多块的典型孤岛,印军不仅无法一雪前耻,丢掉非法占领了50多年的中国藏南地区,甚至其东北地区也可能被中国占领。 过去,在乃堆拉山口方向,印度锡金一侧的道路基础设施优于中方;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特别是我西藏方向国防建设的“补课”力度加大,中方一侧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在赶上和局部超越印方,自然引发印方的恐慌。 上述原因恐怕还只是表面,如果印度没有与中国打仗的想法,就不会对中方的道路建设加以阻挠。印军这次之所以采取“1962年以来最长的对峙”行动,结合印度拒绝参加“一带一路论坛”的表现,印度恐怕还有更加深远的考虑——或决心以中国为敌,破坏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遏制中国的发展。 从印度军方一贯的态度和不少民众几十年来的情绪看,特别是印度军方以及部分国民一贯自不量力的自大看,再结合印度国防部长前几天围绕中印两军对峙关于“2017年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样了”的回应,已经暴露了印度的野心,不排除印度存在想打一场战争的考虑。印度为了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甚至不惜吞并锡金。 从国际政治和外交方面,这与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具有直接关联。莫迪无非是想告诉美国三层意思: 第一,中国是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更是印度的第一战略对手,美国与印度是同一条战线上的盟友;第二,在对抗中国方面,印度不仅有充足的理由对抗中国,并且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第三,在边境地区,印度的军事实力不比中国差,甚至要强于中国。 莫迪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三个: 一是试图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印度很有利用价值,进而建立美印同盟,共同对抗中国;二是设法打乱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遏制中国发展步伐;三是获取美国支持,特别是高技术装备方面的支持,为“报仇雪恨”奠定武器装备基础。谁控制了西里古里走廊,谁就能将印度本土与东北部地区拦腰斩断。 总而言之,由于印度与中国有着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域,特别是印度占领了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因此印度是最害怕中国强大的国家,必定设法联盟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抗衡中国,遏制中国发展。 在国内政治方面,莫迪政府为了下一步的连任,需要迎合民意,特别是“一雪前耻”的心理需求。笔者十年前因工作与印度军人密切打交道一年半,对印军军官的心态有较深的了解。印度军队中不少中高级军官都是当年中印边境战争中战死战伤和被俘的军人后代,心里深处一直窝着一口闷气,报仇雪恨的心理需求比较强烈;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军队的政治地位和获得更多的经费预算,印军与美军一样喜欢夸大威胁、惹是生非、制造摩擦。 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就看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运作。如果印度一意孤行,恶化事态,真的不幸发展到战争的地步,那么也是中国收回藏南地区的时候了。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