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km2s awskm2s
关注数: 15 粉丝数: 52 发帖数: 4,884 关注贴吧数: 56
努尔哈赤运气好啊,杨应龙就是造反早了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77岁高龄的吏部尚书赵焕率领群臣跪在皇宫门口请求万历皇帝上朝讨论军国大事,主要就是辽东努尔哈赤称汗快三年了,且一直有准备谋乱的迹象,赵焕觉得不能再等了,要万历亲自主持大计。为了争取万历上朝讨论“辽事”,这位77岁的老人在皇宫门外和群臣跪到傍晚,结果只等来太监传达皇帝口谕“退下”。 这一件事,看似很小,其实影响非常大,一年之后就发生了“萨尔浒之战”。明朝到了万历年间,各方面矛盾已经非常大,内有宁夏哱拜、贵州杨应龙这样重量级的封疆之臣叛乱,外加大规模民变十几次,外有努尔哈赤崛起、缅甸东吁王朝崛起、丰臣秀吉崛起带来的战争。 但是萨尔浒之战在其中非常特殊,战争在后金建立后第四年才发生,如果不是后金军抢掠抚顺,时间还会更久。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努尔哈赤改革了八旗制度、统一了后金官民的思想、还向整个辽东地区派出了数以千计的奸细。后来“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除了总指挥杨镐指挥不利之外,努尔哈赤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用贵州杨应龙的叛乱做一个对比,赫图阿拉周围一代的地形固然非常险要,娄山关、海龙屯也是占尽地利。杨氏作为土司治理遵义附近地区已达700多年之久,领下的人民近两百万。同时,杨应龙叛乱时有兵十余万,又有雇佣的苗兵数万,这就是国险而民附。杨应龙多次参加明朝军事行动,能征敢战,和努尔哈赤一样被授予二品将军。而后金崛起未久,人民不多,且对于抢掠明朝心存忌惮,军队虽然善战,数量只有5-6万。 明朝方面,打败杨应龙的主要功臣刘綎也参加了萨尔浒之战且被寄予厚望。如果萨尔浒之战分兵四路围剿算是兵家大忌,那么平定杨应龙八路张网只会更差。萨尔浒之战明军有12万,其中近9万都是朝廷的精锐。讨伐播州杨应龙的军队虽然有24万,但是只有三成是经制之师,其他全是土司随征的军队。 尽管有这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场战争的结果完全不同,讨伐杨应龙的战争很艰苦的打了114天,最终以杨应龙彻底失败告终。而萨尔浒之战,5日之内,明全军皆败。 当双方的武器装备没有代差时,准备几乎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努尔哈赤至少比杨应龙多准备了三年(实际上由于万历后期兵部工作经常陷于瘫痪,远不止),结果相差的就是这么远。既然军事准备这么重要,我们真的能把和平寄托在对方只准备不进攻上?还是像孙子指出的那样“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