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999 极限999
关注数: 3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339 关注贴吧数: 13
大斗牛犬救出女婴 叫醒主人一家四口幸运逃离火灾 原标题:美斗牛犬发现火情叫醒主人 不顾危险营救女婴 2018年6月13日讯,环球网综合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11日报道,近日,美国加州的沙切查达(Chaichanhda)一家发生火灾,房子被全部烧毁,所幸一家四口都没有受伤,其中,7个月大的女婴被刚满8个月的斗牛犬萨莎(Sasha)救了出来。 女主人娜娜(Nana Chaichanhda)回忆到,6月3日晚上10点左右,她正在房间睡觉,家里8个月大的斗牛犬一边狂吠一边撞门,但是她并不知道它是在警告他们关于火灾的事情,她起床打开门的瞬间,萨莎迅速冲进了他们的卧室。 直到她看见家中出现火苗,才意识到隔壁堂哥家发生了火灾并蔓延了过来。她第一时间冲进卧室,想抱出7个月大的小女儿。 没想到萨莎抢先一步,只见它叼着女儿的纸尿裤,正试图把小主人拖出房间。 娜娜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如果不是萨莎,我可能没那么早发现火灾,没有办法及时拨打911,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它拯救了我们一家人,是我们家的英雄。” 不久之后,消防队员赶到现场,但是娜娜和堂哥家都几乎被大火全部摧毁,现在和亲戚住在一起。 现在,娜娜创立了一个叫做GoFundMe的账户,以筹集资金帮助她和家人在遭受毁灭性的火灾后重新站起来。她表示,这笔资金也将用于为她的家人和英雄萨沙购买衣服、鞋子和食物。(实习编译:殷琳 审稿:朱盈库)
高速交警在南昌东收费站查获 包括果子狸等省重点保护动物 被装在筐内的野生动物一共查获44筐野生动物   本报讯 江南都市报记者杨洋摄影报道:8月15日清晨7时许,省交警总队直属一支队二大队民警在福银高速南昌东收费站例行检查时,查获44筐野生动物,包括果子狸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南昌森林公安已介入调查。   “当时我们在开展整治活动,7点左右时看到一辆皮卡车,车上用深色斗篷盖着,有些奇怪,就上前询问,走到车前就闻到很严重的异味。让驾驶员打开车斗篷布查看,发现里面全是动物。”交警朱警官介绍说,当时司机支支吾吾说是普通家养动物。他让司机掏出相关的运输许可证,但对方说没带。   “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动物很多都是腿部受了伤,很像被逮时的夹伤。”朱警官当即用手机查询,结果发现有些属于保护级动物,遂立即与省森林公安局取得联系。   省森林公安局民警、南昌市森林公安局民警及南昌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一同赶到现场。“这几筐是豪猪,这两只是野猪,这边是果子狸、麂子……”南昌市林业执法人员说,现场一共查获44筐野生动物,其中包括果子狸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我是凌晨4点多从景德镇拉出来的,准备送到南昌抚生路。”在现场,司机陈某称自己只负责运输,货主并未随车同行。至于这些动物要被送去做何处理,他均不知情。   记者看到,为防止发出声响,两头野猪的嘴巴被捆绑起来;由于筐子太小,一些动物的皮毛掉落;因长途运输,不少动物出现不适情况,4只果子狸瘫在筐子里一动不动。   “幸好今天天气不是很热,不然情况更糟糕。”执法人员说,这些野生动物将由南昌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带走,对受伤的进行救治,健康后将放归大自然。   “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相关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情节严重、构成走私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南昌森林公安局负责人说,他们已查出货主身份,正追查此案。
劝阻毒针捕狗 上海男子中毒身亡 本报讯(记者陈琼珂通讯员张晓莉)狗贩子周某使用毒针捕杀犬只,好心市民赵先生上前劝阻,争执过程中毒针不慎插入赵先生头部,导致赵先生中毒身亡。去年4月,嘉定区法院认定周某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近日,嘉定区法院作出民事判决,周某还应赔偿赵先生家人110余万元。   2012年3月起,周某采用弩枪加装药剂针的方式射杀犬类后贩卖给饭店等谋利。   当年7月22日凌晨,周某起了个大早,驾驶一辆轿车在宝山、嘉定一带四处寻觅,想趁着路上行人不多时多捕几条狗。早上6时许,嘉定区嘉戬支路立业路路口,一条落单的小狗进入了周某视野。然而,他射出的毒针并未击中小狗,毒针应声落地。周某转身坐进车内,准备收工回家。此时,他已捕杀了12条狗。   突然,一名男子将头探进车内并示意周某下车。原来,刚才的一幕恰巧被路过的赵先生看到。赵先生拾起周某遗留在马路上的毒针,快步追上了正在路口等红灯的轿车。理论过程中,双方产生争执,毒针扎到了赵先生头部。周某慌忙拨打110报警,并在路人帮助下将赵先生送往附近医院就诊。然而,赵先生还是不幸身亡。   经鉴定,赵先生的死因系琥珀胆碱中毒,琥珀胆碱原名氯化琥珀胆碱,该物可引起心动过缓、心搏骤停等不良反应。警方在周某住处查获了111支毒针。“如果没打到狗,也不会把毒针收回来。”周某回答检察官提问时说。同时周某还承认,经他之手大约有四五十支毒针流落在外。   赵先生被追认为“嘉定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和“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去年4月,嘉定区法院对此案作出刑事判决,判处周某有期徒刑2年6个月。赵先生妻子、儿子及年迈的父母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周某赔偿110余万元。   法院认为,周某明知散落在地的药剂针如不及时捡回会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仍在射杀流浪狗不成后对散落四处的药剂针放任不管,尤其是周某明知赵先生手中捡有药剂针,还与赵先生发生推搡,最终导致其中毒死亡,具有明显过错。赵先生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并无过错,故周某对各项损失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最终,法院支持了赵先生家属的所有诉请。
李鸿章与杨树浦水厂 李鸿章与杨树浦水厂   喻晓   作为中国最早的地表水厂,上海的杨树浦水厂已有130年历史了,它那城堡式的外观,让人一睹难忘,近期它还因自身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被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践行者,他开设了众所周知的“江南制造局”。那么李鸿章和杨树浦水厂之间有什么交集呢?据设立在杨树浦水厂中的“上海自来水展示馆”资料显示,在1883年8月1日杨树浦水厂正式供水之日,李鸿章来到现场为水厂开动了进水阀门。   那么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大约在1995年前后,上水公司筹办《上海城市自来水发展史展览馆》(是现“上海自来水展示馆”的前身)。当时负责整体内容的共有三人,笔者正好是其中之一。由于笔者最为年轻,所以1949年以前的内容就不分配给我撰写,只让我整理解放以后的内容。而李鸿章与杨树浦水厂之间的渊源我就是在那时最早听说的。据另外两位撰写者说,李鸿章确实是来过杨树浦水厂的,但就是找不到任何可资证明的材料。这两位撰写者翻遍了上海一百多年前的报纸也没有看到有这方面的报道。我当时就有疑惑,这水厂完工投产就算在今天也是件大事,怎么一个总督出席仪式会没有记录?   由于有着疑惑,所以一直把此事记在了心里。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近来是机缘凑巧,笔者无意中看到份文件,这才对此事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我看到的是英商上海自来水有限公司1883年董事会年度报告,此报告发表于1884年4月30日的第四次股东年会上,这份全英文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883年)6月29日,那时在上海的李鸿章总督,事先曾宣告(表示)要参观水厂。(当日)在总工程师的请求下,开放了引入黄浦江水的阀门”。这份报告的原件应该在档案馆中还可以查到。   众所周知,杨树浦水厂是在1883年8月1日正式对外供水的,这就是说,李鸿章是在水厂开始正式对外供水的一个月之前来参观的。而水厂正式对外供水那天,李鸿章并未来到现场。如果一定要说李鸿章在杨树浦水厂留下点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水厂的取水口阀门是在他参与下打开的。   顺便说一下的是,杨树浦水厂作为全国唯一仍在生产运作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经一百三十年后,还将继续焕发活力。今后,杨树浦水厂除了厂区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之外,下一步还将开展36万吨制水工艺升级改造工作,以为上海市民提供更优质的饮用水。
李鸿章:一言难尽的纠结体 文/张力奋 《李鸿章传》   (英)道格拉斯 著 李静韬等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1 月   这些年,忙于做编辑,无缘静下心来写书。虽无写书福分,但得了一个坏毛病,那就是为朋友的书写序。这次,蓝狮子出版人、复旦新闻系的学弟、也是FT中文网专栏作家的吴晓波要我为这部《李鸿章传》的中译本作序。他告诉我,我这次作序的身份,与以往都不同,是作为原书英文版的发现者。   此书应是1996年11月6号在伦敦West Finchley离家不远的一家旧书店购得,在伦敦家中的书架上一躺就是十来年,后来交于吴晓波,原本想赶在2011年李鸿章诞辰110周年时出版。阴错阳差,拖到了2012年。   此书英文版问世那年,正是李鸿章一生的滑铁卢之年。1895年,他代表大清国与日本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士大夫唾弃并弹劾,被免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要职。他灰头土脸,声名跌至谷底。西太后念其早年功劳,封其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出席沙皇加冕礼,随后有欧美八国之行,包括当时的五大强国——俄、德、英、法、美。1896年3月28日到10月3日,历时190天,超过半年时间。那年他已73岁。   1896年8月,李鸿章由巴黎抵达伦敦。他先拜见维多利亚女王,呈递国书;后会见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在英国,他参观了许多工厂——枪炮厂、炼钢厂、船坞和造船厂、银行、电报局等。李鸿章,这位中国洋务运动第一人、晚清第一重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副王”感慨道:“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于欧洲政教,本大臣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今日则见所见而去,尤胜于闻所闻而来。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若是哉。”据史料载,伦敦金融圈与商界盛宴李鸿章,耗资六千英镑,热盼中央大国开放市场,扩展商贸出口。这与80多年后***重开国门初年西方对中国的眺望何其相似。   李鸿章一生练兵办洋务,但仅在晚年一睹洋务之乡的实绩。   此书作者道格拉斯勋爵,有着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殖民官的完美资历。他曾任英国驻华外交官。出使中国时,年仅20岁。后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汉学教授、大英博物馆东方书籍与文献的研究员。他也是一位功力独到的传记作家。他笔下的李鸿章,与梁启超的不同,是一个复杂矛盾、一言难尽的纠结体。   此书出版六年后,李鸿章作古。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进退 曾国藩一生爱传帮带,提拔下属不遗余力。然而,这也很容易造成一种难堪的局面:过去的部下一旦独当一面,必然在饷源分配、兵力调拨等方面与曾国藩产生种种利益冲突。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可以看出每个人心性品格上的不同。 曾李之间的冲突,自然也是从李鸿章独当一面开始的。李鸿章建立淮军之初,曾国藩不但把曾国荃部中最能战的大将程学启、黄翼升借给他用,还特意把自己最能战的两营亲兵送给他,作为“赠嫁之资”。李鸿章对曾国藩确实感激涕零,多次在信中表示“实感师门与沅丈厚赐”。 然而时间一长,建功立业的雄心使他也试图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当曾国荃被围于天京城下万分危急之时,曾国藩调程学启军前去支援,李鸿章却以种种借口拒不放人。曾国藩知道他立功心切,只好不了了之,只是在给左宗棠的信中隐讳地叹息说:“吾弟未尝不私怨阿兄,坐令彼得一人而强,此失一人而弱。” 不久之后,曾李之间又发生了拒调黄翼升一事。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曾国藩因大局需要,调黄翼升由扬入淮,攻打周家口。李鸿章却因为此时正处进攻苏州的紧要关头,拒不同意。曾国藩忍无可忍,以“参办”为威胁,李鸿章仍不为所动。曾国藩终于无计可施,只好作罢。两次索将之争,都以曾国藩的退让结束。这反映了曾国藩的一贯风格:他在与人交往之中,习惯采取守势,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选择决裂。这也是他始终能团结众人,使湘军集团整体上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忘恩负义,此时的李鸿章似乎算得上榜上有名了。但是与沈葆桢左宗棠不同的是,李鸿章意见虽坚,绝大多数时候表面上却总是“吾师”不离口,反复摆困难,讲形势,低声下气,一面顶撞着曾国藩,一 面却又说什么“吾师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纤芥,致伤天和”。这高帽子一戴,让曾国藩没有脾气,只好高姿态地放他一马。李鸿章的情商,实在高出沈十倍以上。 所谓合作,就意味着妥协。而妥协不可能总是单方面的,李鸿章在与曾国藩的合作中,也不全是得利一方。在关键时刻,他也能作出重大牺牲。比如曾李的军饷之争。 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上海丰厚的饷源。然而李鸿章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供给曾国藩军饷远比预期的少,曾国藩不得不在信中这样讽喻李鸿章:“女富则肥及外家,叶盛则粪及本根。……则安庆乃公之外家,而庐、巢(木分)社实公之本根也。” 李鸿章能深体曾国藩的难处。收到曾的信件后,他决定竭尽全力先满足曾国藩的要求。同治二年三月间,因曾国荃部缺粮,曾国藩要求李鸿章想办法提供八万两白银。李鸿章在淮军已经出征苏南、饷项同样紧张的情况下,仍在一个月左右凑足六万两及时送去,使曾国藩发出“枯旱得雨,众苗勃兴,感荷何极”的感谢之辞。知道退步,顾全大局,这是李与沈的最大不同。 至于李鸿章拒不进攻金陵,更是他的情商之高的具体体现。曾国荃为了争得平定太平天国的首功,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孤兵挺进南京城下。然而直到同治三年,南京还是没有攻下。
李鸿章种的白玉兰结果了   最近,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乡于湾村的村民们都在口口相传,称李鸿章亲手种下的白玉兰树罕见地结果了。这株树龄超过130年的白玉兰在7年前曾因虫害侵蚀,一度濒临死亡。“没想到如今不但活了过来,还结了果子。”看护李鸿章家庙的罗大爷说。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磨店乡于湾村的李鸿章家庙,找到了这株白玉兰,发现它有近两层楼高,枝繁叶茂,一串串深红色的果实正挂在枝头,有点儿像葡萄。于湾村村委会主任葛文胜称,自己在村里生活了40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株白玉兰结果。  据了解,这株白玉兰是当年李鸿章父子从国外带回并亲手栽下的。但在2005年左右,这株白玉兰曾因为虫害侵蚀,濒临死亡。“后来园林专家采取了措施,杜绝了虫害,树又慢慢活了过来。”罗大爷告诉记者,今年4月,白玉兰树开的花特别多,“以前每年就开十朵左右,今年整棵树都开满了白花,花落了之后结了青色的果子,现在都变红了,大家都觉得挺稀罕。”  合肥市园林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玉兰树开花结果并不少见,之前这株白玉兰花少、不结果可能是因为生长状况不佳。“只要达到一定树龄,阳光、水分充足,加上周围环境较好,白玉兰就可能结果。”该工作人员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过救治后的这株百年白玉兰正在“回春”。(孔芳芳、葛伦海、邵婧)
圆明园:中国人挥之不去情结 近代史关键词(图)      当代文化视野下的圆明园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在当代文化的进程中,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圆明园一向是文艺家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不惜笔墨反复描画的对象。从电影、电视、舞台剧到诗歌、美术、学术研究和出版,圆明园从来都是近代史作品中无法轻易一笔带过的关键词。      1      影视      光影再现民族之劫      1975年的一个夏日黄昏,42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王道成为了撰写《慈禧太后》一书,来到圆明园东区,步行走进这座昔日的“万园之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处农田,一间间民房。王道成站在昔日福海所在地,脑海浮现出八个字:“故宫禾黍,人世沧桑”。      5年后,王道成被一位香港导演请到北京饭店。这位讲话还带点京腔的香港人便是李翰祥。李翰祥由于对即将投拍的《垂帘听政》中顾命八大臣生卒年份不清,而向王道成请教。结果,他却被王道成讲的圆明园跌宕历史深深吸引住。当即决定在《垂帘听政》之前先“插队”拍摄一部《火烧圆明园》。      那一年,正值圆明园火劫120周年。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这片被中国人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的废墟,再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为了拍《火烧圆明园》,李翰祥说服新昆仑影业公司,耗资64万人民币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一个仿真的圆明园外景地,并在拍摄尾声时真的用一把火烧掉。      2006年9月,另一部大型史诗电影《圆明园》再次在全国掀起了文化波澜。所不同的,这是一部利用数码技术全景式“复原”圆明园的纪录片。年仅35岁的年轻导演金铁木为这部电影付出了10年的心血。“每个角落我都去过,而且每个角落都待过很长时间,对这里的历史了解越多,感触就会越深”,金铁木的心声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      《圆明园》用前半部呈现了惊世之美,后半部则揭示了对美的毁灭。这部没有用一位知名演员、没有一丝虚构情节的纪录片在当年便取得了中国当代纪录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直至如今,仍然是网络上点播率最高的纪录片之一。
李鸿章手下的"海归人才"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李鸿章等人的赞助下,第一批留美学童乘坐轮船,浮海而去。八九年后,他们回到中国。李鸿章认识到他们在美国所受教育的价值,将许多人安置在自己手下,有的去了天津的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有的进了电报学堂,有的被送到开平煤矿。这些留美学童年纪甚轻,当时尚未成为李鸿章幕府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有三个年龄较大的留学生,则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他们并非来自第一批留美学童,而是单独出国留学的。这三个人是———马建忠、罗丰禄和伍廷芳。      马建忠出身于江苏的一个缙绅家庭,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一度在驻巴黎的中国公使馆任参赞。他回国后不久,李鸿章就在一封信中提到,马建忠正“讲习交涉律例”,学习外交事务。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朝与英国、美国和德国谈判时,马建忠充当了李鸿章的代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他陪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次年又陪李鸿章环游世界。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罗丰禄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之后成为驻英公使郭嵩焘的随员。他加入李鸿章幕府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但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李鸿章评价他说:“罗丰禄学有根柢,当差甚勤。”罗丰禄长期担任李鸿章的机要秘书和翻译。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通过李鸿章施加影响,罗丰禄成为中国驻英公使,不仅熟知欧洲的风习礼仪,而且精通英语口语。李鸿章访问欧洲时,他那机智的谈吐和得体的措词,受到欧洲各国显贵的一致赞扬,这多半要归功于罗丰禄,正是罗丰禄将李鸿章在招待会上的致词翻译成英语的。据说,罗丰禄将李鸿章在维多利亚女王留言簿上写的一首中国古诗,用莎士比亚式的语句译成了英文,深获女王的欢心。      李鸿章的第三位“海归派”幕友是伍廷芳。他生于广州,15岁开始学习英文,此前已经在新加坡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他远赴英国学习法律,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英国法律界的中国人。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伍廷芳接受李鸿章的邀请,来到天津加入李鸿章的幕府,做李鸿章的法律顾问和外事代表。在幕府期间,伍廷芳对铁路建设产生兴趣,促成了开平铁路公司的成立并成为其总办。他还随马建忠、罗丰禄一道陪同李鸿章去马关谈判。进入民国,伍廷芳曾任外交总长职务。 来源: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杜佳)
<李鸿章在天津筹办洋务档案文献>入选档案遗产名录     中广网天津5月14日消息(记者丁晓兵 刘嗣冉)国家档案局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名单,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李鸿章在天津筹办洋务档案文献》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入选其中。这是继天津商会档案和天津邮政档案之后,天津市第三批档案被认定为国家档案文献遗产。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865年他在署理两江总督期间建立了第一家也是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次年,直隶总督崇厚建立了天津机器局。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崇厚调离天津,李鸿章于1870年至1895年坐镇天津。期间,他主持创办了一批军工和民用企业,逐步建立了全国实力最强大的北洋水师,兴办了一批新式学校,洋务运动在天津开展起来。      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李鸿章在天津筹办洋务档案文献》涉及1866至1895年间档案近百卷,500余件,基本反映了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大沽船坞,发展壮大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局,筹办轮船招商局,创办开平矿务局,试办邮政电报,督办铁路交通等各个方面情况,是研究洋务运动和天津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中国近代化起源等问题最早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外,《李鸿章在天津筹办洋务档案文献》中多处档案记载了天津处于“京师门户”和“京师肘腋之间”的防务的特殊地理位置、授予李鸿章以“所有天津洋务一切事宜,该督责无旁贷”的特殊责任,以及上述有关兴办最早的军工、民用企业、电报电信、修建铁路、举办邮政、兴办教育的记载,都有力地佐证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天津作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最重要的中心和北方洋务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在这一阶段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和近代邮政、铁路、教育、航运、电报电话的发源地一度引领中国发展的历史,对后来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鸿章手书寿匾岳西面世    安徽新闻网日前,在岳西县一位收藏者家中,发现一套由清末名臣李鸿章亲笔题写的贺寿匾额。      这套贺寿匾额一大二小,楠木材质,红底金字。其贺诗全文为:“获选替乘龙,感恩忝床东。旧梦廿馀载,依稀如昨辰。案牍劳形色,惭颜拜寿翁。愿奏长生乐,岁岁享天伦。”贺寿联为:“青云大展摩天翼,泰岳频添献寿诗。”赵府畇公岳丈大人六旬寿诞志喜,落款为“小婿少荃李鸿章拜贺”,并附有日期和印章。诗联含义丰富,笔力遒劲,潇洒飘逸,以谦恭的态度和感恩的心情,表达了对其岳丈赵畇六十大寿的良好祝愿。      李鸿章的岳父赵畇,别号遂翁,太湖县人,系嘉庆元年恩科状元赵文楷之四子。据《合肥李氏宗谱》载:“(李鸿章)继配太湖赵氏,翰林院编修、广东高廉道、署按察使畇公次女。”《赵氏宗谱》载:“赵畇之次女赵继莲(又名小莲)配大学士李鸿章为继室。”据史料记载,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李鸿章即与赵畇同时回到安徽帮办团练,共同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二人由此相识。后来李鸿章中年丧妻,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12月,娶赵畇次女赵继莲为继室。这套匾额,即是赵畇六十大寿时,李鸿章以女婿的身份所赠贺礼。其时,北方的捻军起义正如火如荼,而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因公务操劳,以至“案牍劳形色,惭颜拜寿翁”,但即使如此,对岳丈赵畇六十寿辰,李鸿章不敢丝毫怠慢,作诗呤联,赠匾庆贺,“愿奏长生乐”,祝愿岳父大人“岁岁享天伦”,充分表现了“无论官职大小皆需尊重上人”的中华传统美德。
“一反常态” 谈论李鸿章    本报讯 (记者梁瑛)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李鸿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1月20日,知名历史学者刘申宁将做客深圳晚八点“书广场”,在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与深圳读者分享他眼中的李鸿章。      以书为核心的大型人文论坛“书广场”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和深圳中心书城共同主办,作为本期书广场的演讲嘉宾,刘申宁这次的演讲题目直至核心,《李鸿章是个什么人》将向观众展现历史学家眼中的晚清第一重臣。      李鸿章何许人也?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曾在100多年前和洋人签订了很多项不平等条约的臭名昭著的大卖国贼。但在刘申宁眼中,他却是一整部中国晚清历史。正如刘教授所言,“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中国的近代史相持了40年,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必须要研究李鸿章,李鸿章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切入口,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      作为知名的李鸿章研究专家,刘申宁教授研究李鸿章已经近20年。他曾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从1991年开始,以大部分精力投入“李鸿章与晚清变局”的研究,参与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李鸿章全集》和《李鸿章往来文献编年》及《李鸿章集团成员名录》等3部研究著作的编写。      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在国内其他城市,刘申宁都曾经多次围绕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登台讲演,而这一次,他将一改往日风格,跳出客观历史,讲述他印象中的李鸿章。正因为如此,经过慎重的思考,刘申宁把这次讲演的题目定为《李鸿章是个什么人》,他说,过去他大多是运用大量史实和资料,对李鸿章的历史功过进行介绍,是客观地描述,这次,他将一反常态,提出对李鸿章的主观看法,对李鸿章其人其事进行评价、分析,发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我讲的是李鸿章在我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李鸿章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他带有强烈的我的主观因素。”      既然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历史人物评价,就必然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李鸿章这样一个人物,本身就有很多充满争议的地方。对此,刘申宁表示,他非常期待与观众的互动,会在讲座中特别留出观众提问的时间,“我想肯定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观众的批评和讨论中,可以让我校正自己,我喜欢这样。”
国际爱护动物行动昨启动 百余志愿者清理海滩垃圾   10月4日上午,百余名山大威海分校、高区田村小学的志愿者,以及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我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聚集在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参与今年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拒绝白色污染,保护蓝色海洋”主题活动。大家在清理海滩垃圾的同时,还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知识。  上午9时,活动正式开始,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员都在“拒绝白色污染,保护蓝色海洋”的条幅上签了名。随后,志愿者们来到国际海水浴场的沙滩上,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垃圾袋,仔细捡拾沙滩上的垃圾。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垃圾中,废弃的塑料袋居多。  “白色污染已成为影响海洋环境的一大公害。”参与清理垃圾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白色污染对海洋生物带来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因为吞下或被缠在海洋垃圾中而死亡。因此,今年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活动将“拒绝白色污染,保护蓝色海洋”作为主题。  在部分志愿者清理垃圾的同时,另一部分志愿者则将主题为“拒绝白色污染,保护蓝色海洋”的倡议书分发给在海水浴场游玩的人们,请他们阅读后在倡议书上签名。“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宣传和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提高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鼓励大家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山大威海分校的志愿者吕昭说。  看过倡议书后,在海边游玩的高先生很爽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对记者说:“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威海以海立名、以海扬名,大海是我们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保护大海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从这一点来说,保护海洋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首席记者 朱丽娜)
小鸟横尸路上惊呆村民 原是人为投毒 西部网讯 昨天早上八点多,周至县魏中村村民像往常一样准备下地干活,可是刚一出门,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村民: 庄前屋后有比较多的鸟的尸体,在路边又发现了小麦颗粒。 冷不丁看到一地的小鸟尸体,村里胆小的人惊叫起来。昨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村民:估计有人投毒了,我们就在路上看有没有可疑人,就在我们正说的时候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一男一女过来,我们旁边有一个死鸟,他就在注意那个东西,我们怀疑他是那个投毒的。 几个村民见状立刻围了上去,两个嫌疑人一看大势不妙想开溜,慌乱中竟丢弃了自己的摩托车。 村民:我们扣过来以后,摩托车有个袋子,塑料袋里面装了小麦颗粒。 村民们分析,昨晚这两个人在村里撒了这些有毒的小麦,毒死了近百只小鸟,现在是来捡拾这些鸟的尸体的。这两人为什么要毒死这些小鸟?正在现场勘察的周至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给大家解开了疑团。 周至县野生动物保护站 站长:现在死的一个是斑鸠,一个就是麻雀。是一般保护动物,一般都流向餐馆,都吃了,作为山珍野味。我估计价肯定不便宜。 记者:这个上面不是有毒吗? 周至县野生动物保护站 站长:因为经济利益驱动,这些人不管这些事。 听了动物保护站站长的解释,村民们非常气愤。 村民:有人的猪中毒,人家里都看猫看狗,这东西掉下来,对其他动物有危险。非常气愤,气愤得很!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四处寻找两个投毒者。 村民:男的有一个一米六八到一米七左右,穿了个红茄克,女长发一米六左右。 村民:刚寻找归来,坐在摩托上。他不可能走太远,他是步行,他可能还想回来要他的摩托车。 (《今晚播报》 记者:闫星光 蒙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