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XJ4X🐾 -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35 关注贴吧数: 0
纪事:踏访居延海 ZT   题记2002年11月13日,《甘肃日报》刊登了一条乍看很不起眼、读来却让人十分惊喜振奋的消息:备受世人关注的黑河调水又传佳音,截至11月10日,地处黑河下游的我省高台县莺落峡累计来水16.108亿立方米,正义峡断面集中下泄9.23亿立方米;下游水流已进入东居延海,入水量达5500多万立方米;加上去年年底的调水,干涸了多年的东居延海最大水域面积已达23.8平方公里!   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张掖人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认真落实水利部的分水计划,统一配水,节约用水,限制定额,浅浇薄灌,正值冬灌季节,关闸闭口,从自己的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扣出来的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看到这条消息,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年多前,我在黑河下游沿线和居延海周围看到的因干旱缺水而导致的荒凉衰败景象。   在祖国西部,有一条源自青海,从南向北跨越甘肃,经过内蒙古腹地注入居延海的古老河流,那就是弱水黑河。这是一条像桥梁和纽带一样的历史长河,把陇原大地和内蒙古草原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正是苍黄万里,落木萧萧;正是秋风絮絮,胡雁横空;正是漠阳西斜,瞑瞑漫漫。我们穿过金黄一片、斜插横卧的胡杨林,穿过银光闪烁、茫茫无际的白戈壁,沿着干涸的弱水黑河河床北上,去踏访居延海,去打捞岁月变迁、水源枯竭、世事更迭中,在这页古老发黄的史书上留下的残章碎篇。   多少了解点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从汉代开始直至唐代,古代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主干线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古城出发经金城兰州进入河西走廊,又经敦煌出古玉门关抵达西域诸国。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通道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居延古道。这是一条从阴山南北两侧出发一直向西,穿过茫茫戈壁大漠,经居延绿洲趋向天山南北麓的十分荒凉的通道。当年匈奴南下征战时,也往往要经居延绿洲沿弱水黑河过酒泉进入河西走廊。因此,在华夏民族浩瀚灿烂的辉煌历史上,居延海、居延城一带,作为两汉的边防要塞,是匈奴南下进攻河西走廊的必经之道,历来都是兵家纷争之地。由于有源自祁连山冰雪地带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弱水黑河的浇灌,有浩瀚的居延海润泽,这里也是西北大漠深处的一片十分秀美的广袤绿洲。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坚持19年不屈不降,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爱国历史故事;名将霍去病率大军入居延,驱逐匈奴收复河西,在这里建城池、筑长城、修塞障,戍边屯田,极大地促进了居延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在我国,自古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说,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雪峰耸立、万仞峥嵘的祁连山深处,倒流的八宝河和东流的黑河交汇之后,因有巍巍天桥山的阻挡,而绕了个大弯,便劈山凿谷,一路由东向北奔腾而去,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江春水向北流”。这条横穿河西走廊,经甘肃民乐、张掖,过高台、金塔,直达内蒙古腹地注入居延海的古老河流,一称黑河,又名弱水,蒙古人则称之为额济纳河。这是一条像桥梁和纽带一样的历史长河,把陇原大地和内蒙古草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蜿蜒曲折的黑河全长800多公里,穿过近200公里峭壁林立的大峡谷,跨越河西走廊,流经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荒凉的戈壁滩,注入居延海。由于下游地势平缓,河流多次改道,不仅形成了一东一西两条河流,一大一小东、西居延海,而且还泽润浇灌出一片扇形的沙海绿洲。   这里曾是古代河西四郡的重要屏障和桥头堡,汉长城在黑河两岸延伸,和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等一座座著名的汉代古城、烽燧遗址紧密相连,是彪炳史册的军事重地。   19世纪初,这里出土过数万枚汉代简牍、一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留的旧石器和大量的汉唐佛像、画卷等珍贵文物,不仅对中国的书法和考古产生过重大的、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物证。当然,这块土地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悔恨和遗憾。在从1908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先后有俄国的科兹洛夫、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等探险家纷至沓来,在这里大肆盗掘,掠夺走大量的文物珍宝,至今还堂而皇之地摆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霍去病死因--转贴(个人认为可能比较正确) 霍去病,18岁一战封侯、22岁即升任大司马(相当于现在之国防部长,牛人啊,古今中外最年轻的国防部长),24岁就辞世,一颗真资格的璀璨流星,死因嘛,事无巨细的司马迁居然没有写明(奇怪啊,难道司马迁对霍大少就怨恨成这样),让这位天才军人的死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疑案,我觉得他的死因不外有二:一是史家比较接受的病死这个原因(可惜霍去病墓早就被盗过了,要不倒可以用现在的DNA技术测验一下),虽然说病死怨不得别人,可是即便是在医学不甚发达的古代,24岁仍然是死得太早了点,何况霍去病肯定不是一个弱质纤纤的天然病夫(要不他怎么跟人打仗拼命去),如果说他真是病死的,那也是让汉武帝给累死的。他18岁第一次出塞,19岁歇了一年(大概也天天在操练军队),20岁三出河西,春天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纵横了近4000里,带着一万人冲杀于匈奴各部,回来的路上更是在今兰州城西北郊的皋兰山跟匈奴两个部落王鏖战一场,一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可以想见其战斗的激烈。稍事修整过后,又在夏天再次出塞,这一次在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大迂回作战,让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杀驱驰了近7000里路。在带着他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后不久,刚喝完一口热茶,被他杀败的两个匈奴王就要求降汉,群臣都害怕是诈降,这位一心杀敌的霍大少又不管不顾地再次出河西迎降(呵呵,让我想起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那位同志了)。  然后他老兄21岁又休息了一年,22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5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全是在蛮荒的沙漠地带作战,路上汉军战马累死无数(卫青霍去病此战共带14万军马出塞,回来时只余3万匹),霍大少估计也累得够呛,呵呵,铁打的金刚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所以他过劳死(猝死)的理由很成立。第二个可能的死因嘛,大概就是被自己的仇家杀死了。他的仇家会是谁呢?不用去仔细考证了,他的仇家实在太多了,比如李广家族的人,比如嫉妒他年纪轻轻就爬上高位的人,霍去病最后一次出征大漠时只带了几员普通校尉、回来后6人封侯、全军皆赏,同时从另外一条路线出塞的卫青带了6员大将、由于战功不显、回朝后卫青军团全军无封赏(嫉妒一定如烈火燃烧啦、其实这一路也算战胜了对手、只是下手不如霍大少狠辣)。这样一个人人瞩目的幸运儿,光是众人艳羡的目光就足够杀死他了(红眼病会传染的)。  霍去病就这样死去了,在青春刚刚展开双翼的时候,山鹰折翅、归于尘土,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这个汉武一朝的天字第一号幸运儿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汉武帝是如此的宠爱他,不仅让他长伴茂陵,还把代表有汉一代艺术典范的大型组雕耸立于霍去病墓前,以致于今天陕西的茂陵博物馆竟然是修建在霍去病墓旁,而不是正主汉武帝墓旁(该轮到汉武帝诈尸了)。
雁门关怀古 zt 《天下郡国利病书》谓:“雁门古句注,西陉之地,重峦迭巘,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没有云遮雾降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景,而是峰峦错耸、峭壑阴森。在与盘旋幽曲的小径伴随之际,眼前浮现的是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还有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将军圆眼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这儿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可歌可泣。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是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相互压迫,反对民族压迫正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于是,曾有多少征边大将鏖战于雁门关这个大战场。有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杨业等名将都曾在这里立下了不朽功绩,写就了灿烂篇章!李牧是战国时的赵国良将,他凭借雁门关的有利地形,大败匈奴10万余骑,破东胡,降林胡,北逐单于,以后十余年匈奴贵族不敢进赵边城。汉武帝时的李广与匈奴贵族作战70余次,勇猛善战,号称“飞将军”。唐诗人王维在《老将行》诗中,赞颂李广“步行夺得胡马骑”。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也曾在雁门关前大震威名,车骑将军卫青率骑北击匈奴,捉匈奴贵族首领,大获全胜;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立奇功,李白在其《塞下曲》中赞颂说:“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宋朝对雁门关的战争更为频繁。陆游在《小出塞曲》中曾有“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的描写。妇孺皆知的杨家将多次大破辽兵,威震中原。杨业一家忠肝义胆,他们的高风亮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对着雁门关,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使身心受到一次的激励,受到民族的脊梁的激励。
看《汉武大帝》,重读霍去病.(转贴) 看《汉武大帝》,重读霍去病. 央视《汉武大帝》的热,一方面热在宫廷政治对现代官场的影射,另一方面热在国家外交上的借古喻今,联想近几年复杂紧张的国际局势,越来越多的人欲透过电视剧中很现代的台词和白景祺式的汉武帝去了解“强汉”———这一中华帝国对外作战最为辉煌的朝代。 作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大封建帝王中之一的汉武大帝,能有如此彪炳武功,离不开他手下李、卫、霍三将。而这三人中,年纪最轻,崛起速度最快,战功最高也最受武帝宠爱的当属霍去病。李广虽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盛誉, 但看到年轻将领如日冲天,自己却不断受到皇帝冷落、卫青排挤,回想与匈奴半生鏖战竟未被封侯,最终自刎了之,令人扼腕。卫青在霍去病之前是汉军之尊,但后来在外甥的璨璨星光下也日见暗淡,致使门下食客纷纷投向霍去病。李卫霍三将任意一个放在别的朝代都是国之瑰宝,但当这三颗巨星会聚一宇的时候,便高下立见了。 霍去病实乃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军事天才,中国的兵法大家,如孙吴、诸葛,大都讲究排兵布阵,穷于机谋,高速运动战中的战术变化并不多见,这也与中原地形复杂难以如蒙古草原任意驰骋有关,而霍去病能“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开创奇、快、狠的高速运动闪电战,短短几年平定匈奴,确实是军中之冠。霍去病的成功,在于他把握住汉军由步兵主力转型为骑兵主力的机遇,极限发挥骑兵运动战能力强的特点,纵伸迂回,神出鬼没,这一战术对当时将领们的冲击就如同二战时期德国机械化部队对传统战争体系的颠覆一样令人震撼,甚至来不及思考。这也是纵如李广、卫青也自愧不如,强如匈奴也远避其锋的原因。 霍去病少年得志,虽然出身私生子,但很快因家族原因平步升云,又于不满弱冠之年获得“冠军”称号,23岁拜封大司马,然而生命在这位少年事业的最高峰却嘎然而止,这说不上是天妒英才,还是历史给他最好的结局。霍去病也是人,而且是年轻人,自然有它的缺点,带军方面不能似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为人更是缺少宽厚,李广死后,其子因迁怒卫青而痛殴之,卫青心怀愧意也就不了了之,但霍去病竟在狩猎中故意射杀李广遗子为舅舅报仇,确实有失大将风度。不难想象,在之后的和平年代,以霍的性格,很难得到汉武帝长久的宠爱的,其能否善终也未可知。有时我常怀疑,武将多体魄强健,而23岁的生命又如朝阳,怎会因病而亡呢,过去的历史谁也说不清楚,这也许正是历史的魅力。 流星之美在于其耀眼短暂,给世人留下无尽遐想与叹息。霍去病正如这流星之美,可叹我辈少年或被制度扼杀天份,或沉溺声色一心向钱,偶有激情却仅限愤青状,一个社会需要青年的激昂与不羁,更需要青年的奋斗与奉献,正如梁启超之少年中国说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