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o88123
anao88123
关注数: 2
粉丝数: 3
发帖数: 16
关注贴吧数: 5
武汉八吉府钱氏 该地域自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起至1949年,先后属江夏县、武昌县。武昌县1927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八吉、崇善、南湖、永宝等乡;1946年设新安(今鲁巷)、八吉等乡和青山镇(含今火官、挽月、新集、崇阳等村)。该地域1949年11月起属武汉市建设乡。建设乡先后隶属武汉市挹江区、第八区、青山区、洪山区;一度改制为公社。 民国时期的八吉乡,至迟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已有八吉府这一地名,因为那时的《江夏县志》(疆土卷)就已有如下记载:“八吉府内设关隘、设堡”。 但当地和外地钱氏老谱(如关山、咸宁)都称该地为八吉堡。查《现代汉语词典》 ,作为地名的“堡”字应念作“补”。从堡(音补)到府,应为口语之历史音变。此外,八吉府所指范围,东西长充其量不过10公里。查元明清各朝,旧地名“府”的辖区,通常比省小,比县大,如开封府、济南府;没有八吉府这么小的府。所以在本文中,八吉府就是明清时期的“八吉堡”。另外,“堡”字结尾的地名,历史上通常有军事含义,是指堡垒、关隘、要塞一类地方。经水路由下上溯长江,八吉堡恰恰是进入武汉的咽喉地带,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二、 八吉府钱氏概况 八吉府几乎三面临江。长江八吉府段,民国前本无江堤,河道流向呈自然状态,流到哪里哪里就是河道。资料记载,1920年当地人修过土堤。1923年省署官方曾兴修该段江堤(武惠堤),但次年即溃。此后,江堤时修时溃,八吉府一带是百年来历次水灾(1924年、1931年、1935年、1946年、1954年)的重灾区 。民国时当地有钱氏祠堂,离现今江堤不远,位于钱老湾和魏家湾之间,被洪水冲毁后一直未予重修。钱氏祠堂遗址现为一小型矿沙处理厂,挂牌名称为“武汉泽宇辉商贸有限公司”。 八吉府有三个自然村带有钱字:钱家湾、钱老湾、钱道士湾。除这三处以外,还有多个村湾有众多钱姓人口居住,如:赵家湾、染房湾、牌楼湾、魏家湾、崇阳树、孔家湾、池子河村、张家子湾等。当地多位钱姓人士估计,八吉府现有钱姓人口总数超过一千。 八吉府钱氏历来有人口外迁,零星迁出多不胜数(详见第十一节),甚至有迁到台湾的。近代有一例迁出在清末民初;那时有一支钱姓人口从八吉府钱道士湾迁出,起初住在武昌沙湖与长江之间的老庵,民国时移居更靠近长江的月亮湾柳村,在徐家棚附近。这一支钱姓人口约为一百。 (未完待续)
钱氏堂号 山东聊城:宁曳堂 浙江湖州一支为:凌云堂 湖北随州:叙古堂 安徽潜山:敦睦堂 堂号 分 布 地 堂号 分 布 地 照石堂 河南固始、郑州 射潮堂 江苏润州、无锡文林、江阴北门五堡、周庄;张家港(常熟)蒋桥、江苏阜宁;安徽五河、明光(盱眙);浙江上虞虞西蒋桥。 锦树堂 江苏堂州,无锡,江阴钱家埭,宜兴学圩、阜宁,广东碧云,武昌八吉府、蔡甸,河南。 时述室 江苏常州武进西郊 惇彝堂 江苏常熟麦溪 忠孝堂 江苏武进塘洋,照兴阴项里,浙江金华玉泉、金华兰江、金华汤溪,江西靖安。 锦林堂 江苏溧阳小宗 丹桂堂 无锡堠山 文锦堂 无锡五枚钱 昭德堂 江苏宜兴瓜渚,浙江绍兴漓渚。 世恩堂 江苏宜兴 崇德堂 江苏宜兴 治燕堂 江苏宜兴新渎,江藻 永锡堂 浙江临安富阳东安,江苏江藻 诚信堂 浙江淳安 积善堂 浙江长兴 悠远堂 江苏溧阳 雍肃堂 江苏溧阳 竹培堂 安徽中部、合肥东北乡 万选堂 安徽中部巢湖市、肥南 清芬堂 浙江嘉兴、嘉善 表忠堂 浙江、邓州 具庆堂 浙江奉化横山,兰溪、彭城、鄞州、江西横坑 焕文堂 浙江渚暨阳 追远堂 浙江嵊州,乐清,平阳 敦伦堂 浙江滨海嵊州清演 远绎堂 浙江江山 业柽堂 常山徐坑 富公堂 浙江兰溪 雍睦堂 浙江兰溪、彭城 经畲堂 安徽怀宁 念修堂 安徽歙县 崇本堂 江西吉水宜丰 仁孝堂 江西吉水圆塘 金书堂 湖北黄陂 三德堂 湖北大冶,河南信阳西支 石镜堂 湖北咸宁 孝肃堂 安徽中部、合肥北郊 燕喜堂 安徽合肥东北乡 吴越堂 浙江临安 衣锦堂 江苏 贻忠堂 江苏常州江藻武进 钱王堂 浙江、河南 武肃堂 安徽合肥东北乡 月桂堂 安徽合肥东北乡 苏乐堂 安徽合肥东北乡 六谦堂 安徽合肥东北乡 承锡堂 安徽合肥东北乡 思本堂 江苏常州江藻,浙江武进 斐文堂 江苏常州江藻,湖南武陵 集议堂 江苏常州江藻 贻燕堂 江苏宜兴 诒燕堂 江苏宜兴 燕诒堂 江苏 蓬莱堂 浙江象山 德本堂 浙江象山 敦彝堂 江苏 清风堂 江苏 峦漕堂 安徽合肥 峦漕钱 安徽合肥 怀亲堂 福建连城 奉先堂 福建连城 怀德堂 安徽无为 绳武堂 安徽无为,江苏无锡浙江嵊州 明远堂 安徽,无锡 无为 宝纶堂 上海安亭 敦复堂 上海安亭 庆和堂 上海安亭 咸春堂 上海安亭 嘉锡堂 上海安亭 钱荫堂 浙江余姚 崇桂堂 浙江余姚 丛桂堂 浙江慈溪 致思堂 浙江慈溪 钱仁堂 浙江慈溪 行荫堂 浙江 裕德堂 浙江,浦东 清寿堂 浙江金山,上海金山 彭城堂 江苏阜宁常熟如皋,河南固始,湖南 榖贻堂 江苏涟水 惇伦堂 江苏滨海 世德堂 江苏泰兴 惇叙堂 江苏南通 锄经堂 江苏南通 万芝堂 江苏丹徒 致严堂 江苏常州 北湖草堂 江苏常州 伯仲堂 江苏常州 清树堂 江苏无锡 亲九堂 浙江杭州 德光堂 浙江富阳 仁寿堂 浙江桐庐 昱忠堂 浙江海盐 表忠堂 浙江鄞州、武汉八吉府 余庆堂 浙江奉化兰溪 忠义堂 浙江嵊州 丛桂堂 浙江常山 世美堂 浙江兰溪 仲富堂 浙江兰溪 天宝堂 江西都昌 爱日堂 浙江宁波 若水堂 江西万载 万卷堂 湖南武陵 常系堂 陕西白河 思成堂 浙江嵊州 保义堂 上海金山 敦素堂 上海金山 伦敦堂 江苏常熟 谷贻堂 江苏常熟、涟水 宝亲堂 江苏江藻 继述堂 江苏江藻 孝敬堂 江西横坑 遗安堂 江西横坑 瑞芳堂 江西横坑 和公堂 江西横坑 清隐堂 江西横坑 养性堂 江西横坑 继文堂 江西横坑 鲁公堂 江西横坑 崇义堂 江西横坑 继志堂 江西横坑 安老堂 江西横坑 讲隐堂 江西横坑 寿轩堂 江西横坑 垂裕堂 江西横坑 体仁堂 江西横坑 学古堂 江西横坑 顺公堂 江西横坑 俱庆堂 江西横坑 五桂堂 江西横坑 吉公堂 江西横坑 明性堂 江西横坑 琯音堂 江西横坑 玉川堂 江西横坑 护翠堂 江西横坑 镗公堂 江西万载 永思堂 浙江海盐、嵊州 和尚堂 浙江温州 北山堂 浙江淳安 敬止堂 浙江淳安 庆光堂 浙江淳安 达观堂 浙江淳安 已上堂 浙江淳安 移忠堂 浙江金华 耐寒轩堂 浙江金华 叙伦堂 浙江永康 钱氏祖堂 湖北黄梅 振德堂 江苏张家港 尚义堂 江苏张家港 敦厚堂 浙江嵊州 务本堂 浙江嵊州 遗经堂 浙江嵊州 源本堂 浙江嵊州 智本堂 浙江嵊州 庆系堂 浙江嵊州 勤补堂 江苏太仓 思敬堂 江苏太仓 思永堂 江苏太仓 受和堂 江苏太仓 卜尔堂 江苏太仓 光浴堂 浙江嵊州 大宗堂 浙江嵊州 贻谷堂 浙江嵊州 射湖堂 浙江润州 斟雉堂 浙江桐城 诵芬堂 浙江 素书堂 浙江无锡 乐泮堂 福建 万载 鸿议堂 江苏无锡 西弄堂 浙江 敦厚堂 浙江 花小堂 浙江 居敬堂 浙江 乐善堂 浙江长乐 真武堂 浙江 寿萱堂 浙江 祖师堂 浙江 光裕堂 浙江 崇杜堂 木衍堂 江苏 撷云堂 河南 源本堂 浙江 庆系堂 浙江嵊州 留耕堂 浙江嵊州 一乐堂 浙江嵊州 继述堂 浙江嵊州 思成堂 浙江 乐善堂 浙江 敦礼堂 浙江嵊州 芝秀堂 浙江 八训堂 江苏姜堰 耕读堂 邓州 松水社堂 浙江长兴 和乐堂 浙江 集义堂 靖江 下邳堂 正淤堂 安徽滁州 望立堂 承启堂 远释堂 世恩堂 清风堂 研云堂 小锡堂 锄坤堂 永言堂 治一堂 永怀堂 怀庆堂 锦乐堂 文锦堂 无锡 德信堂天津宝坻,吉林长春、榆树,哈尔滨
钱氏的迁徒史 秦汉时期 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下邳(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品德高尚被秦朝廷委命为御史大夫,诏令一出,钱氏声名鹊起并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钱产的子孙世居下邳;西汉彭城人钱林,因王莽乱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也因避战乱,徙居乌程。 魏晋时期 魏晋之际,江南乌程(今湖州吴兴)、长兴(今属湖州)等地的钱姓宗族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后来中原百姓的“永嘉南渡”给原本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江南钱姓伴随北方钱姓的南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影响日益扩大。如三国曹魏时,长兴人钱盛官居庐江太守(治今安徽合肥),钱瑞历任青、冀二州刺史、龙骧将军。 入晋后,江南钱姓仍以乌程、长兴以及附近的长城、东迁等地为主要聚居区,且有不少钱氏成员出将入相。由于这些地方从三国孙吴时就隶属于吴兴郡管辖,所以吴兴成为当时钱姓最为瞩目的地区,进而跻身于钱姓著名郡望之列。 隋唐时期 隋唐民族大融合时期,钱姓宗族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因此钱姓族人开始流向北方,出现北迁趋势,并逐渐遍布于中原各地。 隋代,钱姓宗族尚不彰显,仅有长城人钱秀卿与钱伯仁两人入朝分别担任伏波将军与散骑常侍之职。进入唐代,钱姓不断壮大,活动范围相应拓展。唐初,有中原钱姓将佐奉命随行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后在福建落户生根。钱九陇与钱起两个一武一文的钱姓家族,则成为唐代钱姓的代表。 唐末之际,杭州临安人钱镠(Liú)在剿灭地方叛臣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维护大唐一统。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吴王。朱温建梁后,钱镠于公元907年被晋封为吴越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钱氏王朝建立,从此开启长达近百年的吴越国治理、发展、繁荣时期,并与后来的赵宋结下不期之缘,“赵钱孙李”由此而来。 宋元时期 经过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北宋建立时,整个钱姓宗族已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态势,影响渐广。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继位,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而吴越国国力强盛,有抗衡之资。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弘俶,遵循王祖钱镠“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大的损失,避免生灵涂炭,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再次促成中华统一。 所以吴越钱氏王族没有遭受通常改朝换代时国破家亡、惨遭杀戮的厄运,在入宋后大多仍能入仕为官,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中国北方人口损失严重,并出现了南宋与金朝长期的对峙局面,由于江南地区远离战火,且南宋定都临安,因此,钱姓的发展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不过,两宋钱姓建立于隋唐五代的基础之上,以吴越钱氏王族为核心,与其他支系共同发展。 南宋灭亡后,钱姓宗族虽失去了王族的显赫,但志气犹存。《钱氏家乘》载,元朝年间,钱氏绝大部分不从仕宦,不忘故朝,纷纷弃政隐居,潜心于文教与工商事业之中,其气节颇为后人称赞。也有少部分钱氏宗族随着元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政策向西域、蒙古等边疆地区发展,活动范围相应扩大。 入元后,江浙地区虽因兵燹(xiǎn)纷扰,发展一度受到延滞,但很快得到恢复。钱姓宗族在这一种背景之下,立足于江浙原有各居住地并逐渐向周边一些新兴的城市和地区迁徙辐射,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松江(今属上海)钱壁、九亭乡(今属上海松江)钱全衮与钱惟善,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 明清时期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整军誓师北伐。后朱元璋下令向中原地区移民屯垦,史称洪武赶散。不久,朱元璋又诏令向湖南、湖北省份移民驻戍,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移民使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姓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进而形成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迁徙浪潮。但钱姓以文教工商为业,勤俭治家,所以到明代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钱姓遍及全国各地,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印证了钱姓“自古多才俊”。 明初和明末,有不少钱姓宗族为躲避战乱迁往今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等地,并逐渐发展。 移居海外 吴越王钱鏐16世孙钱惟谦(1331-1411)在1351年受高丽恭愍王王妃邀请下来到了韩国,钱氏开始在闻庆地区繁衍生活。闻庆钱氏又称关山钱氏。韩国钱氏是通过关山(闻庆市) 、知礼、乐礼等三个分支而传下来的,知礼 、乐礼是闻庆分派,闻庆钱氏约有六千人。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广等省份,土地兼并激烈,赋役繁重,剥削峻苛,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陷入困苦窘境,很多钱姓宗族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移到海外谋生。 从迁徙方向看,主要集中在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清末民初,福建钱姓分别从闽清、古田、泉州安溪、南安、同安等地渡海至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现马来西亚钱姓华裔华侨有数千人。 台湾钱姓是在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迁入定居的。按照《台湾省通志·人民志》等书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泰山乡大山科村钱厝(cuò)坑,成为台湾钱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钱姓人约有8次入垦台湾,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失败、被迫败退台湾,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姓人,如国学大师钱穆、化学教育家钱思亮、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钱怀源等等都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今,钱姓位居台湾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台北、高雄、凤山、苗栗、新竹等地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