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抗日老兵敬礼
向抗日老兵敬礼
关注数: 59
粉丝数: 14
发帖数: 2,461
关注贴吧数: 1
新劳动合同法在7月1号正式实施 此新法在08年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增加和修改了个别的法律内容,其中一个亮点是对劳务工的定义和同工同酬的解释作了更详细的陈述。我相信,在许多国有单位,劳务工是普遍存在而且数量巨大,请广大劳务工(或临时工)们对此新法应该给予重视,学会运用合法的方式去保护自己的权益。
又见“鸡钟” 南门头的“鸡钟”,四十岁以上的江城人不会不闻其名。早几天,傍晚,我上牛圩市场买菜,途经万福路与上元春交汇路口的一间大排档,无意见到钟叔在来回招呼客人,多年没见了,钟叔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说话无力又沙哑。让人难以至信,这就是三十年前的阳江饮食界名人。 八十年代末,我赶上高考最紧张的时刻,晚上的自修要加点班,很夜才回家,每次经过南门头钟叔那间貌不惊人的小饭馆时,肚皮的饥饿已经不听使唤,连忙跑上小饭馆,要了一份三毛钱一大碗的鸡粥以充饥。那好味道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出来工作后,我的生活轨迹就不多经过南门头,后来,钟叔也没见露面,甚至还听朋友说他可能不在人世了,我闻讯后还感到少许的沮丧。真是想不到,前几天竟然还能偶遇钟叔,哈哈,世事还真是有趣。
历尽劫波兄弟在,期盼相聚话沧桑 他们一起,两位热血青年怀抱着爱国的热情而投考军校,学员时代大家情同手足,经常一起瞳景未来。 他们一起,跟随中国远征军第五军200师,走过惨烈的野人山。亲历了200师浴血奋战和戴安澜将军殉国的过程。 他们一起,随第5军参加滇西大反攻,奔赴前线跟日寇拼个死活。狠狠地为当年牺牲于野人山的战友们报了一箭之仇。 他们一起,见证了一代黄埔军人在抗战时期的忠勇报国。 抗战胜利后,他们分别了,在分别六十六年后,或许是命中注定,在彼此不知对方还尚存于世的情况下,他们又联系上了。 六十六年是什么概念?足以让意气风发的少年变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了。 六十六年可以产生什么改变?足以让一切推倒重建好几遍了。 六十六年后,他们,一对九十多岁的耄耋老人,渴望相聚。 张火胜(张维运),广东兴宁人,92岁,1941年毕业于中央军官学校7分校第17期10总队步科,1942年参加第五军200师。 1944年随第5军参加滇西大反攻 。 郑信桓,广东阳东人,92岁。1938年考入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西安)第十七期,1941年军校毕业,1942年,郑老和99名广东籍军官一起被选拔加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奔赴缅甸战场。回国后随部队在昆明驻防,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将军派200师的两个团(600团、598团)增援滇西龙陵,在增援途中,他目睹了松山之战的惨烈。在攻打龙陵的过程中,郑老更是身先士卒,歼敌无数。并受到邱将军的通信嘉奖。 1949年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张老与郑老命运相似,张老被劳教三年,后来的命运颇为坎坷。郑老也因为是战犯的身份而坐牢四年,刑满释放后,在当地的建筑队当建筑工人。 2011年秋,广东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去广东兴宁探访张火胜抗战老兵,无意中打听到,他竟然和阳江的郑信桓老人是军校的同学,并一起入缅作战,一起走过惨烈的野人山,一起亲历200师师长戴安澜殉国的经过。抗战胜利后一别就六十六年,彼此杳无音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两位老人通了电话,他们既意外又惊喜,当听到对方的声音时,两老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场面动人。两位老兵迫切盼望能见面一聚。重温一下往日那个热血沸腾、炮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并一起缅怀当年抗战时为国捐躯的战友。但由于郑老不便远行,只能由张老来阳江赴会。张老来阳江与郑老重逢的时间很可能是定在12月12号,希望大家来见证这个难得的历史时刻。 但两位老人毕竟已经是风烛残年,会面的时间也会视双方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也许会有变数,请大家能理解。我会随时跟进这件事情。
寻找幸存的抗战老兵 我是一位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想找一找尚在人间的抗战老兵,如果能健在者大都也85岁以上,相信在高州、信宜等县份应还有一些。我没有任何的政治目的和所求,只是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他们受了不少苦头,很想知道他们晚年的生活情况,麻烦大家帮忙一下,我的QQ号码是:1290488019。谢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