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旅♬♬♬
冀TV7870
关注数: 32
粉丝数: 118
发帖数: 1,778
关注贴吧数: 11
请教大神,知道枣强县火车站有停车场吗? 请教大神,知道枣强县火车站有停车场吗?
请教一下当地的大神,咱们火车站有停车场吗?怎么收费的?先多谢 请教一下当地的大神,咱们火车站有停车场吗?怎么收费的?先多谢
请问一下,公共汽车郑口到石家庄几点发车
老公为救妻子被撞身亡,妻子打掉 老公为救妻子被撞身亡,妻子打掉胎儿,转身离开! 前段时间,小编下班回家,路过小区的公告栏,看见很多人都围绕着公告栏低声交谈着,小编以为是物业贴了什么通知,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个房屋出售,就在我们对面楼。据说,这套房子是婚房,里面住着一对恩爱的小夫妻。 男子家里是独生子女,买房的时候,父母特意买在了同一个小区,好方便照顾。人有旦夕祸福,女子怀孕了。男子在送妻子去产检的时候,出了车祸,被迎面过来的小轿车撞了过去,本来他可以避免的,但是为了拉救妻子,男子选择了一把抱过妻子,自己被撞了,男子当场就没了呼吸。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老话”不知误导了多少夫妻——它会使夫妻在遭遇重大的或不怎么重大的人生变故时,以为人们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这样的经验或许是合乎情理的,从而为自己“迫不得已”或不负责任的“各自飞”找到“理论根据”,并为自己在“大难临头”时选择“各自飞”而心安理得 女子给丈夫的爸妈打了电话,爸妈在大街上哭的晕倒过去,等醒了之后,男子的母亲拉着女孩的手求他留下腹中的孩子,毕竟这个孩子现在是唯一的血脉了,以后生下孩子也不要女孩负责,他们会独自抚养大孩子的,女孩表面答应了,但是在第二天她趁着所有的人忙着丈夫的葬礼,女孩一个人来到了医院,拿掉了孩子,并留下了一张纸条,说不要找我,孩子已经没有了,房子是你们买的,我也不要,我走了。 男子的父母看到了这张纸条,悲痛欲绝,每日以泪洗面,说是他们没有注意,才让女孩打掉了这个孩子,他们十分自责。 听到周围的邻居都在纷纷议论这件事,有的说女孩自私、凉薄。也有人说女孩也是没有办法,丈夫没了,以后带着小孩再嫁也麻烦,小孩也造孽。各说各的理,现在男子的父母把他们的婚房贴出来卖了,准备回老家去了,这里实在太伤心了。 其实,夫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不管是否遭遇人生变故,理应风雨同舟、祸福同当、相互扶持、共渡难关、携手到老,直至生命终结那一刻。这才是夫妻关系的真谛。 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俗语流传很广 这俗语让多少人迷茫 当初相亲相爱的栖息 却在灾难来临时分离 必须修改这俗语 鸟类的秉性不是人类的惯例 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俗语流传很广 这俗语使多少人迷茫
一封感谢信,请吧务置顶 一封感谢信,请吧务置顶 在此我想感谢青岛公交公司的118路公交车务组的一位姓王的乘务员,8月16日晚上,我的孩子从酒店去学校的路上乘坐118路公交车,因为时间很晚了孩子有些疲惫,不慎把手机遗失在了车上,晚上十一点他才赶到学校,也没敢跟我们说,用电脑上网报了句平安到校就睡了,第二天早上他妈妈打电话给他发现无法接通,我跟他聊天后才知道手机丢了,一直在用电脑上网。按照一般常识我感觉手机不可能再找回来了,就嘱咐他把绑定的银行卡处理一下再去买部新的。儿子告诉我他已经联系了公交公司,请公交公司帮助寻找,几个小时后又说已经找到并且已拿回了手机。当时我感觉真的很激动很诧异,但是更多的是感激,感激青岛这个平安美丽的城市,感激青岛人的热情和无私帮助,感激118路公交组和王姓乘务员的拾金不昧,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友爱,青岛的美洋溢在每一个角落。去年我选择让孩子报考青岛大学的时候还是慎重考虑过的,不是很了解青岛,后来一家人来了一次,发现青岛人很热情很真诚,社会秩序良好,从问个路就能看得出来,当时感觉选择把孩子放在这儿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孩子还小。通过这个事情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青岛的伟大,热情,友爱和真诚,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正能量。刚才我跟香港的一个朋友聊天说起了这件事情,他都感觉很不可思议,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件事确实让人对青岛刮目相看。说的不少了,耽误大家时间了,我和我的家人再次对118路公交组和王乘务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感谢你们的无私帮助,祝福你们一生平安,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个社会所有人去学习,你们是人之楷模! 另外敬请乘坐118路公交车的网友朋友们代我们全家用你们崇敬的眼神向他们致谢! 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楷模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和学习!
请教一下家里安装天然气采暖炉的 请教一下家里安装天然气采暖炉的吧友们,天然气阀门在厨房里,地热管的阀门在客厅里,安装这种采暖炉方便吗?
有人请了风水先生去看风水,在去 有人请了风水先生去看风水,在去往他家墓地的途中,远远看到墓地的方向,鸟雀纷飞,惊慌失措。 于是他告诉风水先生:“咱们回去吧,这时候鸟雀纷飞,肯定有小孩在树上摘杏呢,我们去了,惊扰了他们事小,失手跌落下来事就大了。” 因而风水先生告诉他说:“你家这风水不用看了,就你们这样的人家,干什么都会顺顺当当。”这个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 风水先生告诉他:“你不知道吗?人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今天的中国哪儿的温度适合人居? 今天的中国哪儿的温度适合人居?
买了个西瓜,让我半天不能平静,这是冬瓜出轨了?还是西瓜变了心?难道是黄瓜长胖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说是冬瓜纹身了,社会真是太复杂了。
学着做美食
大家看图片,有大神能解释一下吗?
注意了,这群里的骗子太多了,来 注意了,这群里的骗子太多了,来故城县找男朋友的都是,,,,大家注点意,别光想好事儿,天上没有馅儿饼
请教一下同学们,贵校有哪些专科 请教一下同学们,贵校有哪些专科能接本啊?多谢了
咱郑口中学今年的高考成绩怎么样 咱郑口中学今年的高考成绩怎么样?
从今年开始,地下热水供暖封停了 从今年开始,地下热水供暖封停了,大家想好怎么供暖了吗?
左公柳左宗棠是湖南人,江南水乡 左公柳 左宗棠是湖南人,江南水乡,满眼尽绿。他到西北,满眼里是不毛的荒山,裸露的戈壁,水土流失严重的沟沟壑壑。这对他的刺激非常大。当年他对农政荒政下过很大的研究功夫,对西北这样的生态环境,当然不会置之不理。以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生报负,自然也不甘心主政西北而无所改变。 他在西北的善后措施很多,其中大力提倡种树一事,在当时的封疆大吏和将帅们是无人过问的,他们被乱局所困,命且不保,何暇种树?在急功近利者看来,又是不屑做的,朝廷所盼,是让你尽快平定乱局,去种哪门子树?种了又何功之有?尤其是在他军饷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肯挤出钱来做这件事,实在难能可贵。这件事,也只有左宗棠这种不计名利、不管别人评价而只根据事情之必要性行事的人,才能埋头去做。其实,这就是办实事、成大事的一种品性,从这一点来说,左宗棠心胸和眼界又是相当开阔的。 如今若提起左宗棠在西北的业绩,除了收复**外,大家可能提到的,就是“左公柳”了。“左公柳”并非柳树的一种,他在西北所种也不仅仅是柳树,有旱柳、榆钱、小叶杨、**杨等,其中旱柳最多,因此得名。在中国古树名木中,像“左公柳”这样以人名为树名,并不多见,这是百姓对绿化山川、造福一方的官员的褒扬和肯定,若往深里说,是对不逐名利而重实效、不较眼前而顾长远,铺**子办大事、办实事者的崇敬和怀念。 金昌县的左公柳
请大家欣赏 当下社会现状,被一个高中毕业生破解了: 2016南宁市三中高考滿分的作文,看了感触真深刻。800字的文章表达的如此完美:格局大、立意高,十八岁的孩子那么懂事!能写出如此霸气的作文,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说尺子》 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偷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甚至那些捣乱的,变得乖巧一些,就会让领导和一席众人皆大欢喜,心满意足。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
大家欣赏一下 当下社会现状,被一个高中毕业生破解了: 2016南宁市三中高考滿分的作文,看了感触真深刻。800字的文章表达的如此完美:格局大、立意高,十八岁的孩子那么懂事!能写出如此霸气的作文,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说尺子》 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偷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甚至那些捣乱的,变得乖巧一些,就会让领导和一席众人皆大欢喜,心满意足。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
左公的薪水哪去了? 疑惑 | 左宗棠的薪水哪去了 沫沫说历史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传奇人物,单论大器晚成,无人能出其右。他以举人身份,49岁投笔从戎,创建楚军,50岁即获授浙江巡抚,52岁晋升闽浙总督,此后22年,出则为阃帅,入则为辅相,乃国之重臣。 国之重臣收入必定不菲。雍正皇帝登基之初,订立了高薪养廉的制度,至晚清时期,总督和军机大臣每岁的养廉银高达白银2万两,以当今的货币折算,约400万元,数额很可观。左宗棠从小到大过惯了寒素的生活,自奉甚俭,养家之费仅区区二百两白银,至于求田问舍,置业生财,为子孙积攒造孽钱,更是他不屑为之的,那么他的大笔廉俸都用到哪儿去了?循着这个疑问,我们往下仔细探究,就不难发现左公的仁心之厚和义气之深。 晚清时期,战乱频仍,公私匮乏,遇上大灾荒,老百姓势必挣扎在死亡线上。左宗棠身为封疆大吏,蒿目时艰,每以赈济灾民为急务和要务。同治八年(1869),湖南大水,他捐出廉俸1万两。同治十年(1871),他捐出廉俸1万两给家乡湘阴赈灾。光绪三年(1877),西北大旱,他捐出廉俸1万两,以工(发动民众凿井)代赈,救济有方。他回复陕西巡抚谭钟麟:“计开数万井,所费不过数万金。如经费难敷,弟当力任之,以成其美。”此外,左宗棠还曾拿出廉俸2000两给安西贫民购买羊种,拿出廉俸6800两赈济皋兰牧民。当年,左公从西北写信给长子左孝威,字字见心见意:“自入关陇以来,首以赈抚为急。吾不欲令吾目中见一饿毙之人,吾耳中闻一饿毙之事。” 建造公共设施,开办公益事业,费用浩繁,筹款不易,遇到资金短缺时,左宗棠总是慷慨解囊。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拿出廉俸1万两,在浙江严州收购茶、笋、废铁等物,以商代赈,在杭州卖出后,再用这笔钱办军工,开书局。说到开书局,左宗棠对于文化扶贫事业十分热心,行迹所至,在杭州、严州、福州、汉口、西安、迪化(今乌鲁木齐)都开设了书局,印刷蒙书、经书、史书、农书等,价格低廉,受惠者众,费用缺口都是左宗棠用自己的廉俸去填平。同治九年(1870),兰州兰山书院待建,他捐出廉俸1万两,每年还补足学生的膏火费2000多两。光绪四年(1878),兰州城墙要修补,他又拿出一大笔廉俸。同治十一年(1872)他还动用兵勇,在陕甘总督衙门右侧开凿挹清池,引来玉泉山泉水,可供数以千计的百姓汲饮清洁水源,所需费用数额不菲,用的也是左宗棠的廉俸。光绪七年(1881)冬,左宗棠离京赴湘,船过湘江时,风大浪激,航行甚险,经过考察后,他建议在北郊开挖碧浪湖旧址,形成江湾,以削弱水势,三年后,这项动议付诸实施,他慷慨捐出廉俸20000两,造福多多。 战乱年代,百姓水深火热,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左宗棠关心士卒疾苦,经常与他们同吃同住,一旦拖欠军饷,他就心急如焚。咸丰十一年(1861)末,他在家书中写道:“自入军以来,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冀与士卒同此苦趣,亦念享受不可丰,恐先世所贻余福至吾身而折尽耳。”同治二年(1863)春,他回复史致谔,告诉对方:“至身家之念,则早置度外。上年廉俸并入军用,亦未敢划算。”光绪七年(1881)冬,左棠棠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翌年,他在扬州阅兵,见士兵辛苦,一时兴起,自掏腰包,犒赏每人两碗味道鲜美的鸡汤面。左宗棠对部下爱护有加。刘典是其经略西北时的得力助手,帮办军务,筹措粮饷,为左宗棠解除了西征的后顾之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功臣素以清廉著称,他病故兰州,身后萧条,左宗棠责无旁贷,从廉俸中拿出6000两,5000两用于丧葬,1000两给刘典的母亲建造牌坊。 左宗棠参加过三次会试,名落孙山,对于寒士穷愁潦倒的苦况有过切身体会。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得悉长子左孝威会试不中,特寄廉俸1000两到京,嘱咐他将这笔钱分赠给同乡寒士,充作返程的川资。此后,这一义举,他还多次施之于外省寒士。在西北时,左宗棠戎马倥偬,军书傍午,仍对贫寒士子呵护备至。清末铁胆御史安维峻年少时家境贫寒,就读于兰山书院,品学兼优,很受左宗棠的赏识,每至岁暮,左宗棠就寄钱给他,多年不辍。安维峻两度会试落榜,左宗棠一直资助他到光绪六年(1880年),安维峻考中进士为止。左宗棠任军机大臣时,听说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在京城贫病交加,立刻去看望他,资助医药费。故人之子病故后,他又支付各项费用,毫无吝色。其时,曾纪泽驻节英法,闻讯十分感动,从伦敦特意写信致谢。 二十余年,左宗棠官高爵显,族人、亲戚、同乡攀附不绝,他们不远千里之路,不辞跋涉之苦,只求谋取一官半职。对于他们的请托,左宗棠从不首肯。但他仍拿出廉俸,打发路费,送他们回家。由于找他谋官谋职的人多,为此他花费了不少冤枉钱。在家书中,左宗棠忍不住吐露困惑:“我年七十矣,从未得子侄之力,亦不以此望诸子侄。乃子侄必欲累我,一累不已,而至于再,何耶?” 长年累月,左宗棠将廉俸都用在他认定的“刀刃”上,家人生活清苦,感受肯定复杂,他是如何说服他们的?在写给儿辈的家书中,他总是谆谆告诫:“古人教子必有义方,以鄙吝为务者,仅足供子孙浪费而已。吾之不以廉俸多寄尔曹者,未为无见。尔曹能谨慎持家,不至困恶。若任意花销,以豪华为体面;恣情流荡,以沉溺为欢娱,则吾多积金,尔曹但多积过,所损不已大哉! ”“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吾意不欲买田宅为子孙计,可辞之。吾自少至壮,见亲友做官回乡便有富贵气,致子孙无甚长进,心不谓然,此非所以爱子孙也。”斯人而有斯言,斯人而有斯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耕读之士不忘本源,左宗棠的子孙做官的少,好学的多,自始就杜绝了纨绔习气,个个都能自食其力。
非洲的天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