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蝈蝈123 蛐蛐蝈蝈123
关注数: 36 粉丝数: 152 发帖数: 7,905 关注贴吧数: 28
为什么教堂免费,而寺院是高消费? 寺院的高消费和教堂的免费,区别的根源是什么?等你看到最后就知道了! 近日普陀山传出筹备上市的消息,九华山和五台山也在积极准备登陆资本市场。佛教名山卷入这个经营大潮,可以想的到,不远的后来,道教的泰山,华山,武当山,以及其他名山,将无一幸免,都将会成了上市公司。大家去山水间朝拜心灵的家园,结果都成了去参观一个个上市公司。这将是道德的悲哀。——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 在中国,几乎每个有名的景区都有寺庙。寺庙仿佛变成了当地政府的摇钱树。所以,即使原来本没有的,后来也要造一个。有人说,这是一门新的生意,不要技术,不需厂房,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也有人说现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财佛”;僧不像僧,成了假和尚;庙不像庙,成了收敛钱财的交易所。 中国寺庙里的“高消费” 如今中国的寺庙,只要稍微有点名气,还有哪个寺是不收门票的?而且不仅收门票,庙里的“高消费”服务项目还很多。比如,烧香要买香,撞钟要花钱,求签要钱,解签也要钱等等。只要你有大把钱,寺庙就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服务,烧头香、敲头钟、办各种价格的水陆道场等等。 一般游客到庙里,寺里的和尚就会劝你烧个高香,但外面的香是不得带入,据说不干净。等你烧完了才发现要几百元,甚至还不能讲价,因为讲价就表明“心不诚”。香客大多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了。在寺内请一炷香,最低200,最高10万!你不用咂舌,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也许是四川峨眉山的宝光寺:头柱香拍卖,成交价99万!也不用担心自己没带足够的现金,因为和尚会拿出POSS机,让你刷卡。 接下来,和尚拿出功德簿让游客签名。并慷慨许诺:凡签上名字的,住持大师亲自念经,为您祈福消灾。结果签上名之后,沙弥才说:“名字不是白签的,要捐功德钱,多少随意,三、六、九都行。”你一细问才知道,所谓三、六、九,就是300元、600元、900元,3000元、6000元、9000元,随你挑选。正所谓:“旧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新社会,有钱方得佛保佑!” 一张小小的门票,断了不少众生的学佛路 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有一次到寺院里礼佛时,曾经听到一信徒流着眼泪在佛菩萨面前跪下来嗑了一个又一个头,完后双手合十说到:“佛祖啊,你可曾听到我的呼唤,加持您的徒子徒孙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收门票啊?让像我这样没有多少收入的人也能来礼拜您,学习您所传授的佛法,您不是说佛度有缘人吗?像我这样穷苦无依的苦难孩子是否也可以进入寺院来学习佛法呢?” 就是这小小一张寺院的入门票,断了不少众生的学佛路。 按理说佛教称“苦海慈航”,应更关心弱小贫苦众生。过去穷人无钱进衙门讨公道时,还可以进佛寺向佛菩萨诉苦。但现在却以高额的门票,将贫苦的众生拒之寺门之外了。中国并不富裕,多数人尚没有办法经常性地买门票而进入寺院,去礼佛闻法亲近僧伽。即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番入寺,皆需买上门票方可入内,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将影响其对三宝的好感与信心。 同样是寺庙,在台湾佛教徒可以进入任何一座佛寺,不但没有门票,而且还会受到礼遇,介绍佛教,回答问题,赠送佛教书籍经典和光碟,唯恐你不接受。寺院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来自佛教徒的供养。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的基础使得台湾佛教人才济济,高僧辈出。 和尚成了赚钱的职业,方丈们都是百万富翁 如今寺庙里,不仅香火旺盛,甚至和尚都超越了公务员,成了最赚钱和最受尊敬的职业。当和尚如此赚钱,这样就有了不少假和尚。比如,为赚游客的解签钱,有些寺庙还不惜请了几位假大师。这些“大师”已是业内的老江湖,心理素质好,能说会道。他们很会看人,通过衣着、气质、谈吐即可判别是否是其目标,若是有钱人,“大师”会多花些心思,如果碰到学生模样的便说一句“你与佛无缘”了事。 寺庙的收入“全靠这些‘大师’忽悠”,成为其“掘金“的主力。那些怀揣虔诚的游客跨入这些寺院的门槛的瞬间,就成为待宰的羔羊,少则数百,多则几万。在“大师”语言暴力的恐吓之下,佛门威严的气场和心诚则灵的心理暗示自然战胜理性,而那源源不断的功德钱最终落入了寺庙的口袋。这项“生意”的利润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人以和尚、尼姑或道人之名,签招聘合同,每月领工资,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收入高过白领。这些“大师”多已有结婚生子,并在市内购置了房产,开着价值价值不菲的轿车。 至于方丈,作为和尚们的领导,自然收入更为丰厚。前一段时间,不就有媒体报道:云南玉溪市灵照寺方丈遇害后留有400多万个人存款吗,甚至为了存款其女儿和寺院就遗产归属还打起了官司。不要感到意外,如果和尚是个挣钱的职业,方丈为什么不能是百万富翁呢?微博上就有人报料:一个清洁工,已婚,6年前嫌工作累,辞了,剃度出家,当了假和尚,收入翻番;不久后换了个庙,混上了执事,收入翻番;过了两年,原主持退休,他接任,月入过万;去年,承包了一个新庙,雇了一个主持和方丈,自己还俗,买车买房,年入百万;如今,正在考虑寺庙连锁事宜。 免费的教堂 与中国的寺庙相反,外国的教堂没有门票。如果去教堂做礼拜,是否像寺庙那样给一点香火钱?做礼拜是不需要钱的,教堂里肃静庄严,是人们向上帝赎罪和感恩的地方,像是纯洁心灵的圣殿。西方的教堂,即使是有游客的教堂,里边也是庄重肃静,导游轻声讲解,人们默默参观,绝无大声喧哗者。我们有名的寺庙,导游领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用喇叭大声讲解,通常是知识性的内容少,而无聊和迷信性的内容多。 教堂和寺庙都接受信徒的捐赠,这点没有区别。但至少教堂的做法要矜持的多,从没见过圣母像前摆上一个功德箱。他们的捐款多是在私下,直接给教堂写张支票。捐款一方面是用于宗教场所的修缮,再有就是用于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外国教堂贫富不会有区别,没有铜钱臭味,来到教堂,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而不是钱。而且,往往不管你是不是教众,来教堂礼拜,就会有一份免费的教堂午餐享用。 西方人到教堂去,也大多是听神父布道,寻求心灵的宁静。西方的教堂有忏悔室。进了教堂之后,就把心灵的东西向神述说。把丑陋和肮脏的东西向神诉说了,他就轻松了。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们总是愁眉苦脸地进去,神情轻松地出来。而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要办成某件事,向神祈祷,用钱买了香点上,或放上瓜果之类。中国人进庙宇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苦难。 同样是信仰,都是精神寄托。国外有教堂,中国有寺庙。但是进教堂和进寺庙的目的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贿赂。进教堂的是免费听布道,忏悔自己的灵魂,听劝导与教诲;而进寺庙的则是花钱烧香求佛、求签,寻求保佑,乞求平安、发财、升官、交好运。前者是灵魂的沟通与升华,净化心灵;后者则用金钱图谋更多的好处与利益。 qq:493561569
冯小刚:在餐桌上发现一个残忍无比的民族 近日一篇据称来自于中国大陆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博文引发广泛关注,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冯小刚对当今中国社会饮食文化的一些个人看法,以下是网络热传的原文: 在祖国的各大菜系中,我最楚的就是粤菜。出了名以后,经常被奉若上宾,饭局不断,且多是粤菜的局。在北方,粤菜被公认是最铺张的,稍不留神就中了埋伏,光是一人喝一盅汤就比叫满一桌子的川菜贵,刀刀见血,做东的人不带上万儿八千的,看菜牌的时候就得把第一页翻过去,直接从第二页点菜。正因为如此,也就凸现出宴客的体面。 北京吃粤菜最负盛名的酒楼叫“顺峰”,十年前兴起,贵客一直如云,有头有脸的天一擦黑全在那里聚齐儿。据说头一拨腋下夹着包,一手拿“大哥大”,一手拿车钥匙的座上客,现在大部份已经折进了大狱,每天以白菜汤咸菜窝头度日了,但“顺峰”的粤菜,却依然是新贵们宴客的首选,潮起潮落,高朋满座。 吃粤菜的特点是,开饭前先请来宾围着鱼缸笼子一通端详,分别指出自己心仪的活物,接着就有一批生猛海鲜英勇就义。处决的方式也是十分残忍,龙虾通常是被活着凌迟,肉都吃完了,头上的须子还疼得直打哆嗦。蛇一般会当众剪掉脑袋,挤出血和胆献给主宾。 虾的下场有几种:赶上喜欢白灼的算它们上辈子积了德;但大多数会被扔到烧红了的石头上煎熬,美其名曰“桑拿虾”;更有惨无人道的是活着用酒麻翻,生吞活咽,席间常能听到“丝丝”的叫声,那是活虾发出的呻吟。 原来我一直认为汉族善良儒雅,粤菜的风靡令我发现,这个民族也很残忍,对弱小动物犯下的罪行也是惨绝人寰、令人发指。菩萨若是为此惩罚汉族,我申请对我网开一面,因为我不吃肉,也不怎么吃海鲜,尤其是不吃活物。 凡属这类饭局,我能推则推,能不去就不去。实在是盛情难却的,就先在家吃饱了再去赴宴。席间我也是能躲就躲,能闪就闪,躲闪不过,又不想让别人扫兴,就象征性地夹两筷子放到自己面前的盘子里跟着瞎比画,别人一让我吃菜,我就端酒杯,掩护自己蒙混过关。 近来因为心脏不好,酒也不能喝了,赶上粤菜的局,就只能拿话搪塞,让我吃菜,我就讲笑话飞段子,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弄得我每次赴宴之前必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说姚明现在值多少钱,说好莱坞的各种逸事,连传谣带造谣,凡是能引开别人注意力的手段全都施展出来。 这种时候最怕有心人,一眼识破我的伎俩,出于好心一再追问:鲍鱼不吃,吃鱼翅吗?鱼翅不吃,吃蟹吗?蟹不吃,吃虾吗?虾不吃,吃乳猪吗?乳猪不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