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处菲行 低处菲行
关注数: 4 粉丝数: 0 发帖数: 471 关注贴吧数: 0
【Low-死的呼救】我喜欢的之五 low的黑色透明 有种声音让你陷到很深很深,然后又突然让你飘到最上面,重重地被甩在黑夜的角落;有种声音让暴风雨变得唯美有格调;有种声音把阴郁的傍晚天空变得空旷有灵性;有种声音让黑夜变成直白。low有意在鼓点之间留出空间让人声穿过,过滤,剩下贝斯干净的回音在空间回荡。low的音乐黑色透明。当酒神狄俄尼索斯遇上天使,人们应该纵酒狂欢后的暧昧神智不清还是变得干净纯粹? low的音乐比缓慢更缓慢,比迅猛更迅猛, 这是一直低调的乐队。low成立于1993年的Duluth,由成员Alan Sparhawk (吉他,VOCAL,键盘)Mimi Parker (VOCAL,鼓)Zak Sally (贝司,键盘)组成,Alan and Mimi是虔诚的基督徒,虽然他们否认自己是 Christian rock band,但是在他们的乐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信仰在音乐中留下的痕迹。他们的音乐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却创造出巨大的魔力。作为90年代slowcore运动的开启者,low的辨识度很高,只要你听过他们的音乐就很容易区别其他的乐队。无论在间隔的鼓点和冷静的贝司营造出的背景氛围还是mini parker,Sparhawk不动声色的唱腔,他们的音乐是超然在外的体验,仿佛无论有没有听众,他们都在某个昏暗的舞台一角自己为自己制造着某种声响。很少有乐队可以在自己设定的音乐风格框架中继续走很远,但是low做到了,这点和Jesus and Mary Chain一样,十年中并没有改变太多自己的风格,但是仍然创作出了伟大的歌曲。Zak告诉我们low的音乐理念是用最简单的乐器进行创造,决不浪费,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玩笑。如此继续下去,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最终的音乐会是怎样,还可以简约到什么程度。和原来我对LOW的猜想不一样的是,乐队缓慢的风格在刚开始成型时是处于好奇和反叛,三个知趣相投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尝试着做一些与众不同的音乐,目的只是想看看可以走多远,这种做法似乎与乐队的音乐风格格格不入。和 Sonic Youth,Yo La Tengo一样,贝司成了三支乐队确立自己风格的致命武器。 至今为止,LOW已经推出了10张专集,12张EP,2005年的1月25号,乐队将推出〈The Great Destroyer>,做为在Sub Pop推出的debut.如此看来,Low也想在原有的风格上寻求变化。反差很大的是,low的成员自己喜欢的乐队却是Sabbath, Swans, Birthday Party,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Jesus Lizard,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low的音乐中总是在冷静中蕴藏着某种一触即发。 low是适合在傍晚的阴天,或者是暴风雨前的一刻聆听的,但决不是在晚上, 类似的slowcore,sadcore乐队如今有很多,但没有谁的音乐能够做得像low一般简约唯美低调.很多人用冰冷晦涩来形容low的声音,其实他们更多的是声音的空间感与疏离感。 low 的配乐一直做的很棒,虽然简单地不能再简单,贝司和鼓配合地恰倒好处,人声反而成了点缀,常常会特地为了鼓点或者贝司去听他们的歌,久而久之养成了听歌必先听配乐的习惯,唱什么,怎么唱反而变的不重要。氛围与格调就这样出来了,一切是那么自然。low的音乐一直很有自己的格调。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至了自然就会形成格调,而low就是一直以来都在执者着自己的风格的。数不清的歌手乐队到了圣诞节总要推出那么一张应景的专集。而low决不马虎,那张1999年发行的专集做出来的感觉就是low原味的,黑色透明的圣诞夜,黑色透明的梦想。< I Could Live In Hope>是乐队在1994年推出的首张专集。我最喜欢的是他们2001年的< 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是low最有情节的一张专集,主唱Mimi parker与alan合上器乐的处理使整张专集听来很彻底。彻底是因为这是LOW的音乐在爆发前酝酿地最彻底的专集。然而,当Alan Sparhawk 第一次听到这张专集的时候,他简直受不了,甚至感到厌恶。音乐出来的样子和他原来对于新专集的想象大相径庭,当Alan Sparhawk 在自己的机器里播放 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 的时候,他发现这跟原本的想象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他几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他甚至想去其他地方重新录制专集,过了一个星期,他才渐渐地喜欢上了这张专集,也许Alan Sparhawk还不喜欢专集中比以往要大的多的声响。后来ALAN解释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从来没有说过“让我们做一张快的专集把,我们可以不只是一个缓慢的安静的乐队。”我很满意我们只是一个缓慢安静的乐队,我知道有很多乐队正在尝试改变,但最终都失败了,我很满意乐队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划定的风格。我们过去常常争论这首歌是不是符合LOW的风格,这首歌该如何演绎,而现在我们会争论,这首歌会如何发展?然后我们会尽力让它顺着自己自然地发展下去。这就是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变成现在这个面目的原因。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真实的。“We're still the slow,quiet,depressing band"如果以前的专集是死寂的冬日,那么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就是初春的路边草地。安静,充满生命。可以说,在 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之后,Low变的更真实了。之后,乐队推出了, Alan Sparhawk 的贝司开的更响了,low在一座房子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屋子,然后他们舒舒服服地躺下来休息。你可以在听LOW的时候睡着,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他们弄醒,也永远不确定什么时候光线会从窗帘猛地射进屋子。
【惨痛青春--治疗乐队The Cure】我喜欢的之四 如果你是一个深深迷恋自我的人; 如果你对忧伤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美感; 如果你夜里的祈祷妄想总是冷美而惨淡; 如果你只学会了在雨天仰望天空的情色; 如果你的眼泪只是为了比自杀倾向更为冲动的美而流动, 那么,不要绝望,请去听THE CURE----- 治愈乐队 用黑暗的音乐 用浓郁的哥特摇滚 治愈你的灵魂 “夜晚永远年轻,它从未结束” “when ever I am alone with you, you make me feel I am home again." 比起JOY DIVISION(快乐分裂)的灰暗孤离沮丧绝望 比起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可西女妖与怪兽)的冶艳奇诡被虐情调比比起BAUHAUS(包豪斯)的自恋冰冷厌世美感 THE CURE的阴暗还不够邪气和颓废 THE CURE的低调是形而上的唯美, 是每个苍白少年的惨痛青春, 是小子们激情涌动下的所有诗意, 它永不会太流行也永不会落伍。 就象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 在迷失自我的时候 在风中看一个塑料袋起飞的时候 喃喃自语的嗓音里满是不舍和留恋 一地掉落的惆怅也是忐忑的。 我们的一生会经过许多茂盛树林的凋零 我们会看到一场又一场的生死枯荣 生命需要不断的努力。 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悲哀, 但愿我们不要太多的陷入悲哀的陷井。 手托香腮    我坐在棺材上想    明天夜里要穿怎样的衣裳    我要你的一滴血    涂画我裙子上鲜美的金黄    当然——  在白天它是无辜的月亮 听cure的18张经典专辑()http://club.dvd288.com/lofi.php?t83616.htmlcure 的网站http://www.bandmad.com/cure.asp
【The Velvet Undergruond--摇滚乐灵魂导师】我喜欢的之三 长篇大论,感兴趣的,抽空时可看看,以免耽误宝贵时间!The Velvet Undergruond (转自 简约稻草)在摇滚史上有一个关于“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uond)的老笑话:当年几乎没有多少人买乐队的第一张唱片,但这些买了唱片的人在后来都组建了他们自己的乐队。而真正的妙语是“每一位朋克、后朋克和先锋流行艺术家在过去的30年中都欠下了地下丝绒乐队一笔灵感的债务,哪怕只是受到了间接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乐队存在的日子里,他们经常被误解、经常被谩骂,但更多的是受到冷遇。不过,“地下丝绒”还是有争议地被认为是美国1965年之后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它是70年代和80年代所有白人艺术噪音音乐的源泉,并且为摇滚创作中的暴戾的吉他弹奏以及带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歌词创作手法定下了一个普遍的标准。  你可以随意列出一大堆受其影响的著名人物的名字:David Bowie、Brian Eno、Patti Smith以及那些全部从CBGB俱乐部毕业的70年代的朋克乐手,还有The Cars、The Pretenders、Joy Division-New Order、U2、REM、Sonic Youth等等。  但是“地下丝绒”传之于世的口碑不仅仅在于什么歌迷组成了什么乐队以及谁翻唱了多少的歌曲。1965年组成的“地下丝绒”正好处于“披头士热”和普遍使用迷幻剂的年代。最初的阵容是主唱兼吉他手Lou Reed(卢•里德),贝司手、键盘手兼中提琴手John Cale(约翰•凯尔),主音吉他手Sterling Morrison(斯特尔•莫里森)和鼓手Maureen Tucker(莫林•塔克)。他们用自己激进的原始尖叫和流行灵歌的黑色效果的混合物打开了通往摇滚乐各个发展方向的大门。在倡导探索精神的那个摇滚年代,“地下丝绒”坚持大胆、富于攻击性的极端手段,从自由爵士、经典的先锋艺术、浪漫主义的民谣以及最主要的商业R&B之中脱离出来,找到了属于他们自身的领域。  作为乐队的创作者,Lou Reed毫无困难地使他锋芒毕露的才能在禁忌、高价的爱和城市人的心智等方面的题材上得以展现。凭着他的对摇滚歌曲的天赋以及John Cale的实验性才能,他们演绎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同样地,在“地下丝绒”中着迷于矛盾声音和爆发性张力的不仅仅是Lou Reed和John Cale,而且还有性格内敛但极具力量的吉他手Sterling Morrison,不知疲倦的鼓手Maureen Tucker和拥有冷若冰霜声线的Nico(尼科)。Nico是一位令人陶醉的德国女模特和演员,在1966至1967年间担任着“地下丝绒”歌手一职。乐队在一系列狂暴热烈的现场演出中开始变得有名起来,不过他们依旧可以通过一些慢民谣打碎你的心。Reed为Nico写了一些他最好的情歌,包括痛苦的订婚誓言“I'll Be Your Mirror”(我将是你的镜子)。“地下丝绒”,简单地说,就如同他们出生的城市纽约一样是活跃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完全没有为它自身作出辩解。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至少在短时期内。“地下丝绒”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完全是特立独行的,并且当1970年由于Lou Reed离队而使这支乐队实际上走到路的尽头时,他们都精疲力尽、灰心丧气了。但是“地下丝绒”并非如摇滚学家们宣称的那样走在时代的前列。事实上他们的抱负是永恒的:追求艺术却没有使摇滚之心黯然失色。  不过单个的“地下丝绒”成员未必是摇滚预言家。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Lou Reed是一个会计师的儿子,他从小就学会了弹奏古典钢琴,14岁时就录制了他的第1张唱片。后来他进入了Syracuse大学追寻更多的文学灵感,并在当地酒吧与Sterling Moorrison一起演出。但大学毕业后Lou Reed放弃了他写一本伟大的美国小说的理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唱片公司作曲。Lou Reed在1964年认识了John Cale。Cale出生在威尔士,在伦敦学习现代音乐,由于获得伯恩斯坦奖学金来到了美国。John Cale被Lou Reed所创作的很特别的歌曲所打动,两人决心组建一支真正的乐队来演绎这些歌曲。在招募了Sterling Morrison和一位鼓手Angns Maclise之后,他们便上路了。
【The Doors-开启知觉之门的迷幻诗】我喜欢的之二 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葬着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有音乐家肖邦、剧作家王尔德、舞蹈家邓肯。但有一块毫不起眼的墓碑前,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来凭吊的人远远多于其他各位大师。这些人留着长发,穿各式各样的服装,还有许多年轻人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哀思——把点燃的“万宝路”烟供在墓前,把啤酒洒在墓上。墓碑上的墓志铭很简单:Jim Morrison 1943--71。这位曾是美国六十年代著名的“The Doors”乐队的灵魂人物,六十年代反叛青年的偶像,仅仅活了二十七岁。凭吊他的人们在墓前弹吉它、吸大麻、唱他的歌,并在墓碑上刻着新的诗句。…… 当你是个陌生人 . 人人都感到陌生 / 当你孤独时 . 各种面孔都丑陋不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的陌生人---------------------------------------------------------------“一旦感知的大门变得纯净,人们将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看到无边无际。” ——赫胥黎《感知的大门》 ---------------------------------------------------------------The Doors大门乐队——开启知觉之门的迷幻诗 出处:《音乐周刊》 作者:电子泪狗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摇滚乐坛是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乐的天下,当时整个世界正进行着一场因反战而起的嬉皮运动,不满社会现状的嬉皮士们奇装异服、蓄长发、群居、靠摇滚乐和大麻来维持他们“爱与和平”的信仰。在当时的迷幻音乐重地美国加州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诞生了一个摇滚乐史上最重要的迷幻摇滚乐队——“大门”(the Doors)。  1954年的春天,奥尔德斯·赫克斯利(Aldus Huxley)出版了一本介绍麻醉剂的书《知觉之门》(The Doors Of Perception),这本书名源自于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句“如果知觉之门得到净化,万事将层出不穷”。在60年代初,哈佛大学的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和罗哈德·阿尔珀特(Rlohard Alpert)开始致力于致幻剂的研究,一年后LSD便开始在美国的大学泛滥。从中获得灵感的“大门”乐队注定了他们音乐与生俱来的感性与迷幻,乐队区别于其他摇滚乐队的显著诗意特征缘自乐队的主唱,一位穿紧身皮衣裤的性感诗人——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  都说“大门”乐队是莫里森一个人的乐队,因为整个乐队的辉煌极大仰赖于吉姆·莫里森个人非凡的诗歌才华,在我则更愿意相信,“大门”作为拥有相似天性的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莫里森无与伦比的诗歌与吟唱让“大门”的音乐有了不朽的灵魂,而“大门”的音乐则赋予莫里森诗歌以永恒的生命。  当天才诗人遭遇布鲁斯摇滚  吉姆·莫里森原名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James Douglas Morrison),1943年12月8日出生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墨尔本市,他的海军上将父亲让·莫里森在很小的时候就忍受着聚少离多、颠沛流离的家庭生活,“家”的荒谬带给他异常的叛逆与敏感。在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之前,莫里森曾就读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那儿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他的母亲为此拒绝支付他在UCLA的学费等一切费用)毅然转入了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满脑子神学、潜意识和剧本的莫里森遇到了与自己音乐口味一致的天才作曲和键盘手雷·曼扎莱克(Ray Manzarek)以及来自“迷幻徘徊者”(Psychedelic Rangers)乐队的吉他手博比·克里格(Bobby Krieger)和鼓手约翰·登斯莫尔(John Densmore)。键盘手雷·曼扎莱克十分欣赏莫里森的演唱和他自己创作的才华横溢的诗句,从而邀请莫里森加入到乐队中来。1965年,这4个沉醉于芝加哥布鲁斯音乐和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垮掉的一代”的狂语中的年轻人成立了日后在摇滚乐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大门”乐队。  最开始,他们并不顺利,他们带着录制好的《突破》(Break on Through)、《水晶船》(Crystal Ship)、《印第安的夏天》(Indian Summer)等单曲寻找可以签约的唱片公司,在遭到了包括Warner Bros.、Atlantic、RCA等唱片公司的拒绝后,是Columbia唱片公司给了他们第一份合约。在加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期间,他们确定了自己的风格,他们在摇滚乐和教堂音乐结合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键盘音乐,强调节奏感,同时带有浓厚的迷幻风格,从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浪漫哥特(Gothic Romantic)乐风,这也体现了18-19世纪的作家如威廉·布莱克、阿瑟·里姆博德(Arthur Rimbaud)、威廉·沃兹沃斯(William Wordsworth)对于莫里森的影响。
【黑暗舞者JOY DIVISION】我喜欢的之一 向JOY DIVISION致敬(转) 25年前的这个5月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英年早逝,1980年5月2日是伊恩.柯蒂斯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音乐在颠狂中落幕,在这个5月我们缅怀他。 所有参演乐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演绎Joy Division的歌曲。Joy Division开辟了一个时代。他们创造了一种积聚生命力的音乐。如果不是被被人过滥的模仿,这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显示出其内在的价值。这是一个真正的“地下音乐”世界,进入了我们的都市,进入我们周围的黑暗和孤寂的小巷。在Punk乐狂怒的嘶叫与逐渐被主流同化的变质声之间,Joy Division的音乐是另一种崭新而丰富的声音。作为后Punk的代表乐队之一,Joy Division崛起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并成为这座工业城市最耀眼的风景。他们在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与成功之后,建立了独特的风格:冰冷的心灵探问,沉寂的美的追求,在动人的震颤中进入灵魂迷宫。   对多数人而言,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的死亡方式是忧郁的音乐必然发展的结果。如同他唱的“何方”指明了他的结局。可以说,歌手伊恩.柯蒂斯多变而曲折的生活为乐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但柯蒂斯的死绝对不是Joy Division的绝唱。 布莱恩.艾吉这样评价道:“有人认为浪漫主义随着工业革命而生。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浪漫主义所倡导的想象力同样存在摇滚无与伦比的宇宙中。‘我们能够改变一切’、‘爱征服一切’,这是Joy Division的浪漫主义原则。《Unknown Pleasures》那令人振奋的音乐卸去了人们头脑的重负,达到灵魂的净化。”   最好的摇滚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诗歌完美的结合。尽管在音乐上Joy Division不如Public Image Ltd激进,在歌词上不如The Fall明晰,但他们精确地勾画了一个时代的情绪。七十年代末,患上了癌症的英国社会使年青人茫然地面对未来。Joy Division不像某些肤浅的“政治”乐队,他们触及了人类的核心的问题——心与灵魂。 有必要介绍一下乐队的经历,这是他们的成长史,也是他们冲出爱与冰冷地平线的起点。彼得.胡克和本纳德.迪肯,少年时代的朋友,76年在曼彻斯特一场音乐会上重遇。那场音乐会上,Sex Plistols、The Clash等乐队点拨了他们内心。为了组建一支完整的乐队,胡克、迪肯他们登广告寻求歌手,Velvet Underground的忠实歌迷伊恩.柯蒂斯前去应征并获得了主唱的位置。 77年5月29日,乐队成员固定下来。分别是:吉他手本纳德.迪肯,贝司彼得.胡克,主唱伊恩.柯蒂斯,鼓手托尼.塔巴克。一个月以后,鼓手离队由史蒂夫.布洛泽戴尔替代。乐队最初的名字Warsaw取自于David Bowie和Brian Eno77年的一首纯乐器作品。 同年7月18日,乐队录制了五首单曲,是由伊恩.柯蒂斯创作的。8月1日,布洛泽戴尔转投Panik乐队,他还试图鼓动柯蒂斯同去,但未能成功。就这样,鼓手两次更人,最后由柯蒂斯学生时代的朋友史蒂夫.莫利斯取代。   最初,他们白天干活,晚上才在当地一些地下俱乐部里演出。78年1月,乐队启用了新的名字——Joy Division。那是因为伦敦有一支金属乐队叫Warsaw Pakt。 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磨难与坎坷后,乐队事业有了起色。制作人马丁.汉奈特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他几乎成了乐队的五名成员。他使Joy Division录制了第一张专辑《Unknown Pleasures》(无名快感)6月发行后反响出奇地好,《新音乐快送》称“一部伟大的英国摇滚乐作品,能与之匹敌的恐怕只有10年前洛杉矶“大门”乐队的《Stange Days》”。不管怎样,《Unknown Pleasures》至今仍被视为后Punk最重要的篇章。   乐队紧接着在英许多城市举办了一系列演唱会,分别和OMD、Cure、P.I.L等乐队同台演出,79年7月13日,Joy Division举办了乐队自己的演唱会。在一次连续24天的巡回演出中,柯蒂斯发起了羊颠风,从此,他的健康问题一直困挠着乐队。这次辛苦的演出是为是为Buzzcocks暖场,Joy Division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观众以为是Buzzcocks为Joy Division暖场。 80年3月,Joy Division录制了第二张专辑《Closer》。如果说《Unknown Pleasures》是愤怒的、咄咄逼人的,是灵魂的折磨,那么《Closer》则以销魂的美感传达无望的痛苦。 Joy Division在奔向成功的顶峰时,承受起令人难以置信的压力和重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彻底的调整,但人进入社会与舆论的中心,有些事是由不得自己的,尽管柯蒂斯的身体不断恶化,但乐队还是排满了演出日程。加上每个成员都有个人的家庭问题,其中,柯蒂斯在77年与青梅竹马般的伙伴狄褒拉结婚。80年4月,在赴美前的演唱会上,柯蒂斯旧病复发,只能由贝司手胡克当主唱,于是,引起了观众的不满,无奈之中,柯蒂斯在5月2日最后一场演出中登场,在观众热烈的要求下,柯蒂斯加唱了一首“Dogotal”,音乐在颠狂中落幕,柯蒂斯短暂的一生也将落幕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