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GQRVEV -
关注数: 17 粉丝数: 2 发帖数: 356 关注贴吧数: 4
gobolinux希望龙芯上的系统也是这样的 “重新定义了整个文件系统层次的另一种 Linux 发行版本”。目录结构非常类似MacOSX,而且还有 emerge 的味道。 -------------------------------------------------------------------------------- GoboLinux 称自己为一个“重新定义了整个文件系统层次的另一种 Linux 发行版本”。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obolinux.org%2F&urlrefer=b32ed899ef50b5d8244abbe7f0fa6a25 ===================================== 目录结构 /Programs 包安装的地方 /System 系统文件 /Users 用户目录 /Files 分类的非系统文件 /Depot 对所有“人”开放的文件 他是通过修改内核(叫做GoboHide技术)来达到隐藏原来的目录(如:/etc /opt 等) -------------------------------------- 在GoboLinux中,无需包管理器。因为文件系统就是包管理器:每个程序独居于自己的目录中(好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 使用起来真的有MacOSX的感觉(不是说它的UI,是说目录决构,和包管理方式,)对MacOSX 的 “束” 真是推崇之极。 ------------------- Compile:GoboLinux的编译系统 Compile会自动 下载源码包,解包,编译,然后安装。这些只需一个命令Compile,同时使用一个简洁的称为处方的编译脚本。 这处方是不是有点像 gentoo 的 .ebuild 啊。 有点 emerge 的味道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900.ibm.com%2Fdeveloperwor...%2Fl-livecd.shtml&urlrefer=d8c5619d0020cf2f6bb599dfbe2c8e0d GoboLinux 的“卖点”实际上并不在于它是一个特别好的 LiveCD(虽然它可能会不断得到完善),而是 GoboLinux 的关于 Linux 文件层次的新颖思想。GoboLinux 遵循了与 Mac OSX 在 FreeBSD 根上使用分层模式类似的模式,创建了根目录 /Depot、/Files、/Mount、/Programs、/System 和 /Users。有必要时,GoboLinux 使用符号链接将文件放置于其他工具希望它们存在的层次中位置。不过,在其固有的文件结构中 —— 同样,非常类似 Mac OSX —— 每个应用程序占用它们自己的目录,而不是集中在 /usr/bin 或 /usr/local/bin 目录中。 例如,FireFox 浏览器可执行文件位于 /Programs/FireFox/Current/bin/firefox 目录中。删除或安装应用程序(不是必须与可执行文件一一对应)只需要解包或删除文件系统树中的分支。自然,将 LiveCD 引导安装到硬盘驱动器是非常简单的,而且 GoboLinux 为您提供了这样一个选项。 GoboLinux 提出的概念是不错的,但是发行版本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于龙梦系统的一点见义 相信关住龙芯的人大部分都用过linux系统,本人用的是debian。用了几年的linux系统自己有一种感觉是在linux系统下装软件很烦人,当然一些大在的软件还好。先不说装的过程烦,就说装好了以后,这些文件装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是一个烦人的事,这让以后卸软件就成了麻烦事,当然你可以先用whereis等命令查找,找到了以后在删,但是我觉得这还是很麻烦(但是要是说这系统是为高手准备的,就当我什么都没说,一个公司光靠把电脑卖给高手这个公司会死的,毕竟高手是少数),对于大多部用贯了windows的人来说,我装一个软件会默认的装到c:/program files这个文件夹里,在装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装到什么地方,对于以后的管理也很方便。而linux系统在编释软件的时候虽然也能加条命令选择装到什么地方去,但是装完了以后我还是感觉有点乱到处都是。就像bin这个文件夹好多地方都有(也许这样做是为了安全,但是对于一个个人电脑来说安全相对而言不是那么重要吧)。所以我觉得龙梦的系统可不可以改下根文件系统的分布型式。比如把所有和系统有关的统一放到一个文件夹下好比/system.安装软件时自己选择安装到什么地方去。但是不能安装到/system中。可以在在根目录下放一个专们安装软件的地方好比/applications。一点愚见,不对的地方大家拍砖。
芯闻参考—CPU专题 1.CPU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是半导体产业技术最密集、最具战略价值的产品,也是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象征。基于安全与市场利益的考虑,欧美、日、韩等集成电路强国一直致力于本国CPU的设计与研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PU是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我国作为世界的重要一极,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客观要求必须发展自主可控的CPU产品和相关生态系统。 一、     我国发展CPU的国际形势 我国是CPU发展后进国家,发展自主可控的CPU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认清形势,选准方向是谋求CPU发展的重要前提。 1、     竞争形势 在全球通用CPU市场,呈现两家竞争、一家独大的局面。通用CPU的代表产品是Intel、AMD的x86处理器,主要应用于PC和服务器。在服务器领域,Intel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高端高可靠服务器主要由IBM占据。在PC领域,Intel和AMD两家占领了99%的市场份额,其中Intel一家的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在PC市场,Intel凭借Wintel联盟和多年营造的生态系统独霸市场,近十年来鲜有企业挑战Intel霸主地位成功。Power是另一种架构的通用处理器,但市场份额有限,逐渐式微,已基本退出PC市场,目前在网络、服务器和工业控制领域尚有一席之地。 在嵌入式CPU市场,呈现百家争鸣,日趋集中的局面。嵌入式CPU是用作SOC芯片处理器的IP核。当前国际主流嵌入式CPU以ARM、MIPS为典型代表。嵌入式CPU在移动通信终端、消费类电子、数字电视、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领域应用广泛。2009年基于ARM核的芯片出货量达到40亿颗,这些芯片占全球手机基带芯片95%,数码摄像机的70%。MIPS在1999年进入高性能嵌入式CPU市场领域,2009年基于MIPS架构的芯片出货约为5亿颗,主要应用领域为数字电视领域,市场占有率约为80%。 从竞争形势看,嵌入式CPU市场给我国留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从2000年到2009年,全球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在计算机领域下降了15%,而在消费电子、通信&网络、汽车电子等嵌入式领域增长了15%,从统计数据及主要企业的发展战略看,全球集成电路的消费已从计算机消费为主进入嵌入式产品驱动的后PC时代,这是嵌入式CPU崛起的市场基础。另外,嵌入式CPU应用领域的终端产品大多采用开放式架构,即芯片和OS软件都有多家供应商在竞争,尚未出现类似PC市场上的Wintel绑定所形成的垄断局面。 2、     合作形势 全球CPU企业主要有两种业务模式:一种是直接销售芯片;一种是内核授权或架构授权。前者以通用CPU企业Intel和AMD为代表,后者以嵌入式CPU供应商ARM和MIPS为代表。 嵌入式CPU供应商一般不直接生产和销售芯片,而是采用一种把CPU设计或者架构作为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授权给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设计企业,并从中收取相应版税的商业模式。例如,ARM授权CPU核心架构给苹果,再由苹果的工程师开发出适合苹果产品的系统芯片,然后在韩国三星的半导体工厂里制造,最后在中国深圳富士康的工厂里组装进iPhone和iPad,并销往全球各地。苹果每卖出一台iPhone或者iPad,ARM从中收取几美分的版权费用。这是完全有别于 Intel销售芯片产品的一种商业模式。 嵌入式CPU厂商对芯片设计企业的授权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即硬核、软核和架构授权(architecture license)。 硬核IP是指基于特定代工线的工艺库生成的设计物理版图,在频率、功耗、面积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优化,有着较完整的预知性。硬核IP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都较差。只能使用指定的代工厂和工艺,速度、功耗、面积等参数俱已不可改动,目前模拟IP更多的是以硬核出现。 软核IP一般是指可综合的电路设计,由于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因此有着很好的灵活性,其性能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调整。但同时也存在着性能上(比如时序、面积、功耗等方面)的不可预知性的弱点,需要SoC设计企业有着较强的后端设计能力。
关于处理器技术和龙芯之类(转的,感觉写的很好) 作者声明啊:那些大黑体字是版主帮我编辑字体大小的时候加上的,可能是为了方便阅读吧。我本人不太喜欢这种大字报一样的强调,感觉太强势。我本人也没有这种强调让大家接受这些观点的意愿,欢迎大家讨论。呵呵~~      最近上网看了很多骂架,自己忍不住打水文一篇,各位看官就当说笑吧 计算机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单片集成的微处理器(从4004开始)也已有三十多年,这不可能在一片小小的文章里说清楚,当然我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了解到每一点。主要想给大家一些基本概念,在今天网络上关于龙芯混乱的“自主”和“知识产权”之争中提供一点相关的背景知识。      当然我也很矛盾,因为处理器设计本身是“非平民化”的技术,要让没有经过专业培养的人看了一篇文章就明白处理器设计是怎么回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者我水平也有限,我只能说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能看懂多少看多少,我讲错的地方也欢迎指证。这篇文章最前面的部分,是给非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人读的。中间部分,需要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相关基础,非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人可以当看看热闹。最后的部分,可能涉及到一些体系结构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发贴的目的是纯技术性的,所以我本人不希望卷入非技术性的争端。      关于处理器的历史起源,可以从很多途径中获得,关于那段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的历史,我就不再提了。其实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大部分人在中学计算机课程里面都学过,就是所谓的冯诺依曼结构。处理器从存储器中逐一取得指令,进行指令所指定的相关操作,这些操作可以是各种算数的和逻辑的操作,完成一条指令的操作后再取下一条指令,依次进行下去。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放在内存中的指令是如何向CPU表达CPU该进行何种操作。按照计算机术语来说,定义一整套处理器所执行的操作及其指令的表达方式,就叫做指令集体系结构(ISA)。      计算机所接受的都是二进制编码,当前主流桌面计算机是32位或是64位。所谓32位机也就是处理器以32位作为基本的处理单位,处理器里面的存放数据的寄存器也是以32位大小为单位的,指令也是以32位为单位。刚提到指令向CPU传达的要进行何种操作的命令,也是通过这32位为单位进行表达。例如一个普通的加法 A + B = C,一个32位的指令最开始的几位表达的是要进行何种操作,例如这里的加操作,可以用一串二进制数来表示,比如 “100001”。类似,“100010”可以表示乘,“100100”可以表示除,以此类推。接着,指令集要告诉计算机对哪两个数进行加法,对于RISC机来说,A和B是预先被取到处理器内部的寄存器里面的。所以后面的指令后面的部分要表示从那个寄存器取,例如“000001”表示第一个寄存器,“000010”表示第二个寄存器。这样,A和B两个数,就需要用两个相应的二进制串来表示,这跟在开始讲的表示何种操作的二进制串后面。最后,还有我们的结果C,这也需要由一个二进制串来表示,表示的方式和A和B是一样的。我们要事先定义这些二进制串的含义,哪几位表示哪种含义,处理器才能明白程序(程序也就是由这些二进制串所构成的,存在内存中等待处理器来读取)想让它做什么。      中科院计算所从MIPS公司得到的授权,就是这些二进制串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这个如此重要,因为别人已经针对这种表达设计了相关的编译器,设计了相关的软件产品。如果你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你的处理器是无法“看懂”别人的程序的,所以你必须自己设计全套的编译器和配套软件产品,这个工作量不比设计一个处理器来的小。而且,要考虑到市场因素,原来苹果公司用的处理器是非X86指令集的,后来迫于市场压力也放弃了POWERPC系列转投了X86阵营。      作为龙芯处理器来说,要获得市场回报,如果一整套编译器和软件都要从头设计,没有现成的相关支持,这是不现实的。但作为处理器设计来说,定义一套自己的指令集,并不是什么难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