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拨云见日 178拨云见日
关注数: 3 粉丝数: 35 发帖数: 372 关注贴吧数: 1
缅怀母亲妈妈,多么熟悉温暖的字 缅怀母亲 妈妈,多么熟悉温暖的字眼,可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三十多年不叫,即使有婆婆妈也不是对老人不尊重,总躲避这两个字。 在我十四岁那年,我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匆匆离开我们,我最小的三弟才五岁,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看我姐弟四个无不落泪,可我当时似懂非懂的没什么感觉,认为这可不用妈妈总唠叨总叫我做这干那啦,趁父亲不在家还不时地学妈妈的样子对弟弟们指点指点,唉!想想是多么幼稚啊。 日子一天天的过,事情就来了,我记得第一次蒸馒头,学着大人的样子和好面放上小苏达等水开了上笼蒸上,要吃饭了,揭锅盖一看傻了,黄黄的放进去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拿在手上硬邦邦的,弟弟们都不干了甩筷子不吃,父亲梜了一个蹲在院里边啃边流泪,这顿饭吃的,唉! 还记得那年过春节,腊月三十家家剁馅包饺子,父亲没在家,我也学着做,准备好面和馅,弟弟们都参加包,大弟十一岁,二弟八岁,三弟五岁,初一早餐就煮上了,大眼瞪小眼的等饭,结果全开花了,皮,馅的一锅,唉!全家什么心情啊! 后来我也就退学了,学着做各种家务,父亲给我买了缝纫机,还学会做夹袄夹裤,棉衣棉裤,还会做鞋。 真正体会到思念母亲是从我结婚生子时开始懂的,特别是我儿子和我三弟四五岁大时,妈妈才三十三岁,她是那么的年轻,高挑的身材,齐耳的短发,她对她的孩子们是多么的不舍啊,来不及看他们长大,来不及教育他们成材,多少个来不及她就要撒手人寰,那是何等的心碎。 亲爱的妈妈:如果你还活着,我要给你捶背洗脚,我要给你端茶递水,我来不及和你说一句贴心话,来不及做一顿可口饭,一切一切都来不及,你永远定格在相框中! 妈妈去世三十多年了,到现在我都不能和同事朋友亲戚们谈论我的妈妈,每当说起千言万语哽在喉头,说不出话来,眼泪控制不住往下掉。 愿我的朋友们:趁父母在好好尽孝,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时才后悔…
转 清朝的中堂是什么官?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趣历史昨天暂无评论 “学士”原是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唐代开始设置,当时由宰相兼管“学士”,就把宰相称为“大学士”。到了宋代,大学士的含义有所变化,“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被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参议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还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一说起于唐),唐宋时期把政事堂设置在中书省内,是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来把宰相也称为中堂。元代继续沿用这个称呼,没有多少变化。 明朝时候,统治者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他们的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所以称大学士为中堂。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大学士成了宰相的别称。 清朝共设置六部,每部有尚书二人,一汉一满,在大堂上左右对坐,分庭抗礼,如果某个大臣以大学士的身份管部,就坐在大堂中间,称为“中堂”。不过这只是虚名,并不代表实际权力,实权由军机处掌握。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查看全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