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洛瑛 公孙洛瑛
不晓得,
关注数: 669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4,139 关注贴吧数: 159
【同题作文集前言】(慢拍)写给“穿越”的孩子们--从穿越讲起 写给“穿越”的孩子们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 我首先想说的是:只有我们—真正没长大的孩子们,才会梦想“穿越”一事,不是么?既然大家都是孩子,权且这么可笑地称呼你们----孩子们。 一个人要是有梦想,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人----人,总是会有沉浸在梦想中的时候。 一个真正的人,要是将幻想当作梦想,又愿意把这梦想变为理想,甚至抓进生活中来,那么,他就是一个孩子。 世界因孩子而活泼,生活因幻想而奇妙。 穿越----一个公众的幻想,一个孩子的幻想----在当下的文学世界中应运而生。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那里”,皇宫大院、深山秘境或者风云战场…… 我想你们是伟大的!那不可思议的距离,从悖论成为天马行空的故事、令人艳羡的奇遇。还有更多…… 人生虽似蜉蝣,只得安做沧海一粟。只不过,若是“以不变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因此我便要安慰孩子们一句:“而又何羡乎?”东坡所言不虚啊! 活在当下。“当下”是个什么概念?当下便是自我灵魂在所在之处的归宿。即是“从来处来,往去处去”的旨意罢。 当我们不得不苦觅幻想来逃离现实,当孩子们不得不从梦中的彼岸捞来点什么,以试着弥补当下的创伤残缺……我们一定能隐约又清醒地感受到,世界被撕裂了一道口子,“咕嘟咕嘟”冒出令人窒息的虚无! 司马德徽,也就是汉末隐士水镜先生,曾叹诸葛亮出山为“虽得其主,不逢其时”。 不是么?当下--没有完美的可能。 孩子们,当你们煞费苦心把内心深处的自我塞进“那个时代”,渴望找寻那叫做“完美”的宝物来堵上现实的黑洞时,你们难道不普发现,你们一头扎进的----正是你们想要堵上的残洞?去虚无之中找寻虚无的“完美”,来填补虚无,真是一个虚无的悖论。完美是要不得的! 一个没有缺点的主人公,是虚无的----不只是人物自身的完美,人物经历的理想化与“妖化”同样是虚无的。 如果梦想对应了完美,现实对应了残缺,前者是虚无,后者是当下。那么,有了对完美之追求的残缺,便是完整的----完整,即是全部。有了对梦想之热爱的现实,是美丽的----美丽,即是光明。 当下和虚无,正如星辰与黑洞,轻轻构成了宇宙。 把真实的宇宙讲给我们听吧,孩子们!我们要有孩子们的耳朵,听你们孩子的故事--穿越的孩子们! 一个孩子 2011.12.4 另外问一句,这会子是爆吧了么??
帮着看一下。。 有人称他为乱臣贼子,可他为魏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九次退蜀军,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江山方保;有人说他是老奸巨猾,可他却又是聪明绝顶,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并最终以自己的才干,屡得重用,身居要职,掌控朝纲。 他就是乱世的忍者——司马懿。 而《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似乎更注重于后者—权谋之术。 他处处隐忍,工于心计。其实,曹操很早就开始用司马懿,可那时司马懿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官职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参军。他从不与人争名夺利,只因时机未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孙权、刘备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若此时脱离曹氏势力的保护,自己必定难以施展雄才大略。 隐忍,是为了等待时机。 他屡次被贬,但每次被贬后都没有丝毫的怨言。为人处世的异常谨慎,从不让他露出一丝破绽,被贬也好,被用也罢,从不招摇,从来都是尽可能的低调。这也难怪乎那些朝臣一个个都恨他恨得牙根痒痒,却也对他无计可施。 隐忍,是能帮助他逐步掌控天下的唯一途径。 在他与诸葛亮僵持不下之时,诸葛亮曾将一件女人的艳服赠与他。对于常人而言,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可唯有他,司马懿,竟能笑着收下了这件“礼物”!更有甚者,他居然看似满心欢喜地当场试穿,还让使者传话:“知我者,孔明也!”三军都已受不了这种侮辱,可他却似乎对一切都熟视无睹。后来,他率军奇袭,退了诸葛亮的大军。 隐忍,难道不是为了更好的爆发么? 曹操临终前曾对曹丕说过:“司马懿此人,必须得用,务必要防。”曹丕牢记在心,确实重用司马懿,也时时防着他。可到头来,曹家的大业还是毁在了司马家族的手中。司马懿的才干让曹氏诸帝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用他。唯有他能和诸葛亮所率雄兵抗衡,唯有他能暂时保住大魏江山! 隐忍,是最可怕的武器,让敌人来不及丝毫反抗! 他身为魏臣,却仰仗着自己立下的功劳,目中无君,把持朝政,心怀不轨,欲取而代之—作为臣子,他大逆不道。他又是晋朝的创始者,为子孙的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帝王,他功成名就。 他的隐忍,成就了千秋霸业。 屡次被贬,又步步高升;屡次来袭,次次退敌。这也许,就是司马懿一生的最好写照。 可以么,没什么错误吧········
【云吧第十二届同题作文】云云众生--常山狼 云云众生 --常山狼 夕阳下的军营,难言的壮美。 “赵将军真辛苦!娶亲的大喜日子还有公干哪?看来马超的新主,治军挺严的呵!” 同样的白盔白甲,透着不同的英气。 “孟起说的哪里话?今日并无公干。只是这几日,主公新到西川,忙里忙外的也的确很累,做手下的哪有不帮忙的道理?刚刚安排些军务,这不,孟起不来,赵云倒准备回去看看新房了!”赵云脱下重甲,收起银枪,微微脸红道。 “将军如此好身手,云鹭这丫头可有福啦!”马超自顾自往一边的椅子上一坐,看看英俊的妹夫,点头笑着。 忽然,他的眼光落到赵云腰间—重甲后的素白战袍一尘不染,那条灰褐色、光彩熠熠的狼皮腰带格外醒目。 “子龙,那是……头狼吧?” “嗯?”赵云转身过来低头一看,颤抖的摸着那凌厉的灰狼毫,愣了半晌,“是。” “常山的狼凶残的很。 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除了要应对一群凶暴的恶吏悍匪之外,还要想着对付一群冷血可怖的畜生? 它们永远对猎物不满足。后来竟然从村里闹到县令府去了。 县衙发了布告,十天之内,每家猎户须捕杀五头狼。捕到有赏,捕不到,狗命就没了。‘狗命’?叔父喊我带着刀,拉着我走出家门的时候我就想啊,你们叫‘狗’去捉狼,也太滑稽点了吧?叔父瞪了我一眼,无可奈何的说,家里都要揭不开锅了,我们去碰碰运气也好啊!否则你想坐在家里饿死么? 那时闹饥荒,看天上的云都成了馒头。 叔父拽了我一把,走吧!小伙子出点力气,不要怕!你那两下子打发狼崽子还不成问题,何况这么多人一起进山哪! “天冷得很,大雪纷飞,冻得大家直打寒战。 ‘头儿!我去解手啊!’不知打哪里窜出一个小矬子,眼珠乌溜溜直转,似乎险一险就要掉下来一样。 ‘快些回来啊!被狼群分尸了可别怨我!张贵!你听见没?溜得倒挺快……’走在我后面的一个大个子不住的哼唧道。大个子叫钱通,是村里的大猎户,手下颇有些家丁,平时不愁吃喝,本来这种鬼天气打死他也不会出来,只是这次官府有令,不得不从。因此他憋着气出来,带了好些人,想多领些赏钱,赚回本才罢休。 山不大,顶多一百多头狼。全村五百多户来捕狼,一户五头?五户一头还差不多! 山里鬼泣般的恶风弄得我毛骨悚然。突然感到周围一阵阴森,还以为是狼群,连忙攥紧手里的尖棍—我不想用叔父给我的刀,那玩意使得不趁手。 赶紧借着如血的月光定睛细看,我才诧异的发现,那阴森的源头竟是—村里的那些猎户! 狼的眼睛! 他们垂涎我的身手,垂涎我的力气,甚至垂涎我还没到手的猎物! 草丛树林的深处,不知有什么东西在挪动着,死死的盯着我们…… 我觉得好冷! 突然,只听一声凄厉的哀嚎从不远处传来—“啊!救命!”死寂般的夜空被拉开了道口子,所有人不约而同的撒腿跑去,心里不知是惊喜还是恐惧。 “阿九!你不能这么死啊!你留下你爹你哥怎么活啊!” 狼群已经在暗处准备袭击了! ‘快不要拉着尸首了!你们也想被咬死不成么?!血腥味会把所有的狼都引来的!!’叔父疯了一样的责骂那几个男人,‘别哭了!是男人就快起来,狼就要来了!’ 捕兽这行,叔父干了十几年,我相信他的经验一定不错。 钱通带着人已经跑在前面了,前面有片茂密的赤松林,仿佛有狼磨爪磨牙的声音。 ‘大家跟上!’ ‘咻咻!咻咻!’流星般的箭划破暗夜的苍穹,拽着血色的尾巴,狠狠扎入黑暗。 ‘嗷嗷嗷!’又是一阵凄厉的惨叫。我和叔父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开始了。地上乱糟糟横着几具尸体,血污弄得到处都是。月光下只见一头尖耳白眼的大尾巴狼,领着几十头灰狼,上蹿下跳扑咬着,掠过之处就是一道血光。 钱通咆哮着挥舞着大朴刀,手到处血如泉涌:‘畜生!我叫你咬人……’他们临走时候了不少酒,仗着一股酒劲,狼群渐渐落了下风。
【七夕遐想】七夕节·孔明灯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当第一盏灯,好不容易被点亮,尽情的呼吸炽热的空气时,却被我们傻傻地扔起,义无反顾的坠落在深黑色的水中—“噗”的一声,被黑暗吞噬…… 我气急败坏地说,这不是孔明灯!这是奉孝灯啊……奉孝胸怀大志,腹藏奇谋,怎奈天意难违,才至不惑,就魂归天界……岂一个“憾”字了得?! 今天,是老爸生日啊,不能这么就算了! 第二盏灯被点亮时,我们小心翼翼,再不敢让它过早飞走.火焰灼热的温度烘烤着我们的双手,可我们依然死抓不放.手里的灯越来越轻,热浪一阵阵袭来,颇有些势不可挡的意味……放罢! 刚升起不多高,那金色的亮点竟又悠悠向水面飘去.火焰焦灼着我们的心,少顷,那灯软软地躺于水上,好像秦淮河上的小纸船,漫不经心地游荡着.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火光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 心里盛满了绝望. 这不是孔明灯啊!这明明是公瑾灯啊……公瑾才华横溢,三江口一把大火,把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烧得焦头烂额! 不想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遗恨而去,于长江上下洒下多少惋惜之泪……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我仰天祈祷:孔明!若你在天之灵有知—您发明的玩意……快教教咱们如何使啊? 火柴渐渐黯淡下去,眼看就要熄灭……忽然,火苗“腾”地串起,我们心里的死灰也竟跟着复燃起来,可真是点亮了希望了. 这回,比前两次更炙热.我们再不敢往河里放,只得下了桥,在背风处胆怯地尝试. 可每当刚有些要起的意思,总有一阵风儿,又邪恶地把它拽回地面……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灯,上起下落,好不惊险. 还是要借风! 我们抱着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心态,毅然回到桥上. 突然,风起. 我们真是豁出去了,一齐放开双手. 灯儿摇摇晃晃地升起,向河水上空斜飘了一段,乘着风儿,往西边的天际飞去. 东风! 不错,这灯才是孔明灯啊! 远方传来钟声,悠悠响了九下. 东风渐止. 灯儿已经成了星儿,闪烁在深邃的苍穹,渐远渐小. 我双掌合十,向西祷告:灯儿!代我向孔明他们问好! 也许今生注定不能相见,但我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挚友…… 下辈子?下辈子的事,说得准么?不过,我不会放弃. 毕竟,最后一根火柴,也能点亮最后一盏灯;最后一盏灯,也能搭上最后一缕风.
【七夕遐想】七夕节·孔明灯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当第一盏灯,好不容易被点亮,尽情的呼吸炽热的空气时,却被我们傻傻地扔起,义无反顾的坠落在深黑色的水中—“噗”的一声,被黑暗吞噬…… 我气急败坏地说,这不是孔明灯!这是奉孝灯啊……奉孝胸怀大志,腹藏奇谋,怎奈天意难违,才至不惑,就魂归天界……岂一个“憾”字了得?! 今天,是老爸生日啊,不能这么就算了! 第二盏灯被点亮时,我们小心翼翼,再不敢让它过早飞走.火焰灼热的温度烘烤着我们的双手,可我们依然死抓不放.手里的灯越来越轻,热浪一阵阵袭来,颇有些势不可挡的意味……放罢! 刚升起不多高,那金色的亮点竟又悠悠向水面飘去.火焰焦灼着我们的心,少顷,那灯软软地躺于水上,好像秦淮河上的小纸船,漫不经心地游荡着.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火光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 心里盛满了绝望. 这不是孔明灯啊!这明明是公瑾灯啊……公瑾才华横溢,三江口一把大火,把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烧得焦头烂额! 不想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遗恨而去,于长江上下洒下多少惋惜之泪……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我仰天祈祷:孔明!若你在天之灵有知—您发明的玩意……快教教咱们如何使啊? 火柴渐渐黯淡下去,眼看就要熄灭……忽然,火苗“腾”地串起,我们心里的死灰也竟跟着复燃起来,可真是点亮了希望了. 这回,比前两次更炙热.我们再不敢往河里放,只得下了桥,在背风处胆怯地尝试. 可每当刚有些要起的意思,总有一阵风儿,又邪恶地把它拽回地面……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灯,上起下落,好不惊险. 还是要借风! 我们抱着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心态,毅然回到桥上. 突然,风起. 我们真是豁出去了,一齐放开双手. 灯儿摇摇晃晃地升起,向河水上空斜飘了一段,乘着风儿,往西边的天际飞去. 东风! 不错,这灯才是孔明灯啊! 远方传来钟声,悠悠响了九下. 东风渐止. 灯儿已经成了星儿,闪烁在深邃的苍穹,渐远渐小. 我双掌合十,向西祷告:灯儿!代我向孔明他们问好! 也许今生注定不能相见,但我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挚友…… 下辈子?下辈子的事,说得准么?不过,我不会放弃. 毕竟,最后一根火柴,也能点亮最后一盏灯;最后一盏灯,也能搭上最后一缕风.
【七夕遐想】七夕节·孔明灯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当第一盏灯,好不容易被点亮,尽情的呼吸炽热的空气时,却被我们傻傻地扔起,义无反顾的坠落在深黑色的水中—“噗”的一声,被黑暗吞噬…… 我气急败坏地说,这不是孔明灯!这是奉孝灯啊……奉孝胸怀大志,腹藏奇谋,怎奈天意难违,才至不惑,就魂归天界……岂一个“憾”字了得?! 今天,是老爸生日啊,不能这么就算了! 第二盏灯被点亮时,我们小心翼翼,再不敢让它过早飞走.火焰灼热的温度烘烤着我们的双手,可我们依然死抓不放.手里的灯越来越轻,热浪一阵阵袭来,颇有些势不可挡的意味……放罢! 刚升起不多高,那金色的亮点竟又悠悠向水面飘去.火焰焦灼着我们的心,少顷,那灯软软地躺于水上,好像秦淮河上的小纸船,漫不经心地游荡着.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火光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 心里盛满了绝望. 这不是孔明灯啊!这明明是公瑾灯啊……公瑾才华横溢,三江口一把大火,把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烧得焦头烂额! 不想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遗恨而去,于长江上下洒下多少惋惜之泪……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我仰天祈祷:孔明!若你在天之灵有知—您发明的玩意……快教教咱们如何使啊? 火柴渐渐黯淡下去,眼看就要熄灭……忽然,火苗“腾”地串起,我们心里的死灰也竟跟着复燃起来,可真是点亮了希望了. 这回,比前两次更炙热.我们再不敢往河里放,只得下了桥,在背风处胆怯地尝试. 可每当刚有些要起的意思,总有一阵风儿,又邪恶地把它拽回地面……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灯,上起下落,好不惊险. 还是要借风! 我们抱着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心态,毅然回到桥上. 突然,风起. 我们真是豁出去了,一齐放开双手. 灯儿摇摇晃晃地升起,向河水上空斜飘了一段,乘着风儿,往西边的天际飞去. 东风! 不错,这灯才是孔明灯啊! 远方传来钟声,悠悠响了九下. 东风渐止. 灯儿已经成了星儿,闪烁在深邃的苍穹,渐远渐小. 我双掌合十,向西祷告:灯儿!代我向孔明他们问好! 也许今生注定不能相见,但我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挚友…… 下辈子?下辈子的事,说得准么?不过,我不会放弃. 毕竟,最后一根火柴,也能点亮最后一盏灯;最后一盏灯,也能搭上最后一缕风.
【七夕遐想】七夕节·孔明灯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当第一盏灯,好不容易被点亮,尽情的呼吸炽热的空气时,却被我们傻傻地扔起,义无反顾的坠落在深黑色的水中—“噗”的一声,被黑暗吞噬…… 我气急败坏地说,这不是孔明灯!这是奉孝灯啊……奉孝胸怀大志,腹藏奇谋,怎奈天意难违,才至不惑,就魂归天界……岂一个“憾”字了得?! 今天,是老爸生日啊,不能这么就算了! 第二盏灯被点亮时,我们小心翼翼,再不敢让它过早飞走.火焰灼热的温度烘烤着我们的双手,可我们依然死抓不放.手里的灯越来越轻,热浪一阵阵袭来,颇有些势不可挡的意味……放罢! 刚升起不多高,那金色的亮点竟又悠悠向水面飘去.火焰焦灼着我们的心,少顷,那灯软软地躺于水上,好像秦淮河上的小纸船,漫不经心地游荡着.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火光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 心里盛满了绝望. 这不是孔明灯啊!这明明是公瑾灯啊……公瑾才华横溢,三江口一把大火,把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烧得焦头烂额! 不想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遗恨而去,于长江上下洒下多少惋惜之泪…… 最后一盏灯,最后一根火柴.. 我仰天祈祷:孔明!若你在天之灵有知—您发明的玩意……快教教咱们如何使啊? 火柴渐渐黯淡下去,眼看就要熄灭……忽然,火苗“腾”地串起,我们心里的死灰也竟跟着复燃起来,可真是点亮了希望了. 这回,比前两次更炙热.我们再不敢往河里放,只得下了桥,在背风处胆怯地尝试. 可每当刚有些要起的意思,总有一阵风儿,又邪恶地把它拽回地面……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灯,上起下落,好不惊险. 还是要借风! 我们抱着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心态,毅然回到桥上. 突然,风起. 我们真是豁出去了,一齐放开双手. 灯儿摇摇晃晃地升起,向河水上空斜飘了一段,乘着风儿,往西边的天际飞去. 东风! 不错,这灯才是孔明灯啊! 远方传来钟声,悠悠响了九下. 东风渐止. 灯儿已经成了星儿,闪烁在深邃的苍穹,渐远渐小. 我双掌合十,向西祷告:灯儿!代我向孔明他们问好! 也许今生注定不能相见,但我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挚友…… 下辈子?下辈子的事,说得准么?不过,我不会放弃. 毕竟,最后一根火柴,也能点亮最后一盏灯;最后一盏灯,也能搭上最后一缕风.
【吧友交流】论《赤壁》中对周郎的评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原文如下:(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转自百度百科) 大家认为杜牧先生的评价,是不是有些"瑜黑"之嫌呢? "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 那是不是说,江东子弟就只有风流呢? 我认为,文学作品中有好多将江东人物诗化,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真正的雄才大略.其实,不只有曹操\刘备是枭雄. (仅个人意见)
论《赤壁》中的评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原文如下:(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转自百度百科) 大家认为杜牧先生的评价,是不是有些"瑜黑"之嫌呢? "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 那是不是说,江东子弟就只有风流呢? 我认为,文学作品中有好多将江东人物诗化,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真正的雄才大略.其实,不只有曹操\刘备是枭雄. (仅个人意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