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那勿
电那勿
关注数: 2
粉丝数: 9
发帖数: 356
关注贴吧数: 7
儒家毫无疑问是精英主义思想,可是它被帝王玩弄了两千年。为什么 儒家毫无疑问是精英主义思想,可是它被帝王玩弄了两千年。 为什么呢?
儒家最引以为傲的道德哲学有问题:一,它的道德哲学是玄学,因为 儒家最引以为傲的道德哲学有问题: 一,它的道德哲学是玄学,因为它根本无法判断当前某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除非那个人证据确凿地暴露了自己。比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二,它的道德哲学流于野蛮。善恶二元斗争的道德观导致它爱吃人,挖坟鞭尸,食肉寝皮,吃光袁崇焕,等等,非常激烈。 这一切的原因即来自原始落后的分别之见。儒家经典就在努力培养这种分别心。
简明孔子传,2020年修订版 文中所说的年龄为虚岁。 引文较多,不一一注释。 一,原生家庭 孔子(公元前551—479)被称为圣人之后,是因为他祖上推位让国,把宋国国君的位子让给了弟弟。再往上追溯,他家是商朝王族。 孔氏政争失败、逃到鲁国,已经是破落贵族了。孔子父亲是没有封地的陬邑大夫,老来无子,求婚于颜氏。 颜氏三个女儿,老大老二都嫌弃叔梁纥年纪大,不做声,只有小女儿颜徵在遵德守礼,表示:父亲一声令下,虽千万人吾往矣(从父所制,將何问焉?《孔子家语·本姓解》)。这也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孔子三岁丧父,母子俩被大老婆逐出家门。十七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操劳而死。 母亲去世这年,鲁国权臣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悲剧家庭往往塑造这样的孩子:他们品行高洁,内心敏感,欢乐和享受会触发罪恶感。
有谁能发现元代对平民执行死刑的史料? 对外战争、权力斗争,元代处死很多,比如文天祥。早期也刑法散漫,比如把放走的窃贼叫回来试刀。 元朝启用汉文国号后,对平民有死刑裁决,但无执行。《草木子》记载,疯子伯颜当政时,“清理”过一次天下死囚,也就是拖出去咔嚓了……但也没见到其它记载。 有谁能发现元代对平民执行死刑的史料?
砍了我一个帖子? 什么理由?也没有通知?
有没有哪位能用一句话概括儒家的主要思想? 想了想,一句话概括就是: 如果人人都提高道德觉悟,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历朝历代的儒家,都跳不出这个范围。而且这也是儒家的预设前提、和努力方向。 儒学真是了不起的大智慧啊!![二哈] #儒學正義#
为什么说儒家是极端危险的KB分纸? 从头说起。 当初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56岁,孔子在卫国。晋国佛肸造反,邀请孔子。子路阻止,孔子不高兴地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当初公山不狃造反,孔子也差点去了,还豪迈地说:“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我大周的文王武王以小小的丰、镐为根据地掀翻旧世界,费这个城,也差不多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他其实是……意图输出革命。 周朝建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神话,比如道德完美的尧舜禹三代之君,以及商汤鸣条之战灭夏桀,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纣。这两次改朝换代都被定性为有道伐无道,所以才会奇迹般地以弱胜强、一战而胜。“革命”这个词的本义就是指汤、武改朝换代的伟大业绩。这套政治神话儒家翻来覆去地讲,为证明天命确有且神奇,每次讲都会着重强调汤、武当年的根据地只有巴掌大。孔子呢,他应该是真信。他的梦想就是将这神话重演一遍,起于微渺,一统天下,然后推行周公的王道政治,“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自称“述而不作”,确实没想过要做什么历史的创新)这么大的精神原子弹,孔子没好意思在正统的国君面前搬出来,但一碰到小杂鱼叛乱、向他招手,就忍不住念叨,但都被自己弟子阻止了(自己弟子都不能理解,在国君面前说出来还不知道是什么下场呢)。 儒者都是恐怖的革命家,不过一百多年后,孟子,这种狂霸炫酷的革命思想就可以四处高声宣扬了:“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鼓励诸侯跟他一起以德服人,推翻周王朝,重建乾坤。“王”嘛,你“王天下”,必然就有人要“亡天下”。 后来的荀子虽然很鄙视孟子,但这方面观点俨然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霸!”咱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万乘之国吧,要是请来位大儒,不说一天称霸,三年统一全球那是妥妥的没问题。 所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儒家!
如何一句话灭掉儒家的“仁者爱人” 儒家讲“爱有等差”,所以实际和普通人没啥区别。既不如资产阶级的博爱,也不如基督教的爱与恩典、道教的爱生、佛教的慈悲,以及YSL的歌颂慈善与慷慨。 儒家窃“仁爱”之名几千年,实际它这方面根本没啥成绩,除了打着“爱惜民力”的幌子,坚决阻止任何整军经武、用兵四方以外。 而且,儒家的道德审判、善恶斗争毫无温柔可言,沉猪笼、立牌坊,可见一斑。
如何一句话灭掉儒家的“仁政”思想 儒家从不觉得威权政治不道德,反而认为温和的威权就不再是威权,而是仁政、王道——儒家感人的智商博得历代统治者的一致青睐
如果说蒙元非中国,日本是足以瞧不起你的 如果说蒙元非中国,日本是足以瞧不起你的。 如果说蒙元是中国,日本气都不敢出。 #小元史# 1920s《成吉思汗是源义经》在东瀛大卖……只可惜事如春梦了无痕,成为笑料。 日本一直力图将武勇的北朝与中国划分开来,很多国人也不自觉地站了日本人的队。 但我们自古就是一“大国”。大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包含多重血统、多重面目、多重文化,任一重拿出来****。 论文雅,有从春秋至汉唐的贵族礼乐,至今被模仿。论激情,有赌取功名万户侯的汉唐中国梦。论仁德,有北魏、大唐、大元三朝“废死”的伟大尝试。论武功,有直到多瑙河的辽阔疆土,纵横四海,弓如霹雳弦惊……
一个和元史也沾边的问题,很想知道答案 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北宋偷袭盟友契丹、南宋偷袭盟友蒙古,很相似。 都是儒教国家,都标举美德道义,实际却都是希图侥幸的功利主义者。 下场也一模一样。 这是为什么??? #儒学正义#
元代赋税到底何如? 因为我不研究赋税,这一块很不懂,虽然关于元代赋税历史最低的说法有不少,但还是心里比较没底。 有专业研究这个的吗? 摘一些明代观点: 明朝萬歷初年華亭人範濂記述元、明兩代松江田賦的情況說:“元入中國,……賦雖輕,不足法也”,他認為元朝是“以貉(mò)道治天下”。 萬歷後期秀水人沈德符一樣認為元朝的做法“固不可法”,也承認:“前元取民最輕”。 《元史》卷十六,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壬申,中書省臣言:江南在宋時,差徭為名七十有餘,歸附元朝後一切未征。而且這不僅是元初的記述,即在元末的情況亦复如此。 明末著名的史學家談遷曾就宋、元、明三代在蘇松地區的征賦數目加以比較,並總結說:宋時賦征八分,版曹往催其賦。平江(蘇州)粟二百萬,元人減之僅百萬。……當元之初,閩廣稍警,旋即安枕,吳、浙晏然。(蘇松人)以苦宋公田之累,如釋重負,有祝而無詛,則輕徭薄賦,實以招徠而深結之也。 “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鬥;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自明初沒入張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征之,畝至八鬥,而民始困。……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非治有升降,田賦輕重使然也。”
哈佛中国史·元明卷,千万别买 吐槽一下《哈佛中國史》 元明兩朝合一塊兒寫,算是翻出了新花樣。理由是把兩朝看作同一個小冰河期。 翻了一頁:說忽必烈任命脫脫為總裁官修遼金宋三史……WTF?忽必烈死時脫脫都沒出生好吧。 再翻翻,說窩闊台是長子!(金帳汗國:what?)還說忽必烈擊敗對手於1260年被選舉為整個蒙古的可汗(阿裡不哥:老子才刚开始战斗呢!) 說元大都位於遼金南都以南300公裡……这是被您安排到哪裡去了?雄安新區嗎 [思考] 還自作聰明地指著帝王像解釋:你看,日月在肩,正好是明朝的國號 [允悲](十二章紋中日月的位置,隋朝就確立了!) 您這是有多不懂中國史?還是這破玩意兒根本不是你卜正民寫的,找的大學生代筆? 強烈建議:別買。基本就一個觀點:元明兩朝一同在小冰河期中掙扎……別的可以說誤人子弟,乏善可陳。
建议蒙古族恢复【四月十六、红圆光日】这个失传已久的节日 農歷四月十五,國際Vesak節:據說釋迦摩尼出生、成道、涅槃都在此日。漢傳佛教現在也過,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農歷四月十六,蒙古失傳已久的【紅圓光日】據說成吉思汗出生、逃脫泰赤烏人羈押、與安達札木合分手、迎戰乃蠻國,都在此日。 這是一年草青、草原上百花盛開、夏日第一個月圓夜,高原傍晚,會出現長時間的日月並照、天地同輝的美景。不知道如今塞上有沒人關注,拍下來?(专家说应该在十六日早上,不是傍晚。查了下月相,好像这两天日月是此起彼落,准备在北纬30度观察一下) 就在明天。 #小元史#
大元汉化的结局 大元是被谁作死的? #小元史# 脱脱帅百万之军祭孔之后南下,包围高邮,当时明教起义已经在脱脱+各路蒙古宗王的打击后窜伏草泽,高邮一灭就烟熄火息了。这时元惠宗下诏解除脱脱军权,要求见诏即刻执行。幕僚苦劝脱脱等攻下高邮再宣读诏书,脱脱坚守君臣之义,不听。政府军当场崩溃,全国的起义军死灰复燃。 战神察罕帖木儿横扫中原,整个黄河以北就两座城未下。他要去田丰军营视察,幕僚劝他提防,落第秀才李察罕高风亮节地说:我推心带人,安能人人而防之。结果遇刺。当时朱元璋都已经递上投名状、李察罕给他安排好官职了。 剿匪拖成了持久战,皇后劝丞相说服元惠宗像宋徽宗一样引咎辞职,太子劝王保保跟他一起效仿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那样自立为帝。但所有人都大义凛然地拒斥了这种无君无父的不道德行为。于是皇帝跟太子内斗不已,大打代理人战争。朱元璋伺机北上,问鼎中原。 由此可见,大元是亡于崇儒。 #儒学正义#
谁作死了大元? 大元是被谁作死的? #小元史# 脱脱帅百万之军祭孔之后南下,包围高邮,当时明教起义已经在脱脱+各路蒙古宗王的打击后窜伏草泽,高邮一灭就烟熄火息了。这时元惠宗下诏解除脱脱军权,要求见诏即刻执行。幕僚苦劝脱脱等攻下高邮再宣读诏书,脱脱坚守君臣之义,不听。政府军当场崩溃,全国的起义军死灰复燃。 战神察罕帖木儿横扫中原,整个黄河以北就两座城未下。他要去田丰军营视察,幕僚劝他提防,落第秀才李察罕高风亮节地说:我推心带人,安能人人而防之。结果遇刺。当时朱元璋都已经递上投名状、李察罕给他安排好官职了。 剿匪拖成了持久战,皇后劝丞相说服元惠宗像宋徽宗一样引咎辞职,太子劝王保保跟他一起效仿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那样自立为帝。但所有人都大义凛然地拒斥了这种无君无父的不道德行为。于是皇帝跟太子内斗不已,大打代理人战争。朱元璋伺机北上,问鼎中原。 由此可见,大元是亡于崇儒。 #儒学正义#
蒙元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一是复仇御辱。 对金国、花剌子模、南宋都属于这一类。史料俱在,不赘述。灭金之前先扫清了侧翼威胁西夏(金的属国)。蒙古最开始是一个被压迫的小民族,备受欺凌。蒙古唯一平等邦交的盟国是南宋,但南宋端平入洛、主动偷袭后双方进入战争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虽远必诛。 主要原因是宠妻狂魔成吉思汗为妻子复仇。花剌子模遇见的第一支蒙古军队不是因为讹答剌惨案来的(虽然当时惨案已发生),而是从边境经过追杀蔑儿乞人的。花剌子模国王缠着不放,双方战成平手,从此以后国王就蔫了,心知大事不好。蔑儿乞人强占过孛儿帖,所以成吉思汗父子追杀他们到天涯海角。蔑儿乞人向西远逃,康里人收留他们,就打康里;康里人战败后再往西逃,钦察收留了他们,再打钦察……滚雪球一样一直打到了欧洲。 第三个阶段是四征不廷。 即:征讨那些不来建立友好关系或者心怀不轨的。阿拉伯帝国、刺客教派、日本是这一阶段的典型。 第四阶段是我们最热爱的伟大统一。 忽必烈本来不准备打南宋,但被统一的伟大意义所说服(详见刘整传记),于是选择了烈度最小的战争方略,最终执行得也近乎完美,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战争死人最少的。 复仇御辱,虽远必诛,四征不廷,武力统一:蒙元战争的各阶段完全符合一个儒家王朝的国家伦理。
《极简元史》欢迎多多指教! 全球视野,编年体例,方便查询,适合作工具书(从11世纪至1961年)。尽量用最少的文字,解释关于元朝的问题。史源已保留关键字,可自行搜索验证。农历月份,用汉字书写。 试了几遍都贴不过来,链接于此: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ttps%3A%2F%2Fm.douban.com%2Fnote%2F665623457%2F&urlrefer=19681be9c9139790e3373cfbd37bb809
朱重八最好的一首诗 朱重八曾經手書十幾份,跟發小廣告一樣,遍賜群臣: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 兩三點露滴如雨,五六個星猶在天。 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 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整诗轻灵快速,末两句意境温暖而又惊人。氁(mú)衫:毛织品,可见正乍暖还寒时候,在整首诗的映衬下,氁衫恍然已变为温雅风流的白袷衣了。清凉世界中遥看红日东升,宛然一幅漂亮的水粉画。 臣下贊不絕口,立刻收入朱重八的禦制詩文集。朱元璋默许。後來有人指出,這首詩其实是前朝元文宗還是王子時寫的,詩題為《自建康之京都偶吟》。 大都臣子邀请元文宗北上夺取帝位时,他正好住在建康(故居即今南京天界寺)欣然提鞭上马,踏上帝王之路,“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元文宗是元武宗的次子,名叫图帖睦尔。武宗仁宗兄弟曾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承”,但元仁宗最后并没有将帝位传给哥哥的儿子,而是给了自己的儿子英宗。武宗之子于是变成非常棘手的人物,图帖睦尔先后被外放海南岛、荆州和南京,远离权力中心。 图帖睦尔被贬到海南岛万泉河,看上了都元帅陈廉亨家的侍女青梅,但青梅据说已和帅府里的教书先生有了婚约,对这个流放中的王子并不感兴趣。未来的元文宗只好以诗自嘲: 自笑当年志气豪, 手攀红杏寻金桃。 溟南地僻无佳果, 问著青梅价亦高。 感慨自己年轻时太穷了,囊中羞涩,买不起想要的东西……这个蒙古人的气质、态度,和700年后的我们,意外地一致。 即位之后,元文宗将北京清河的南支流改名“万泉河”,纪念那段青葱岁月。 南游路上,在九华山,他还有一首小诗: 昔年曾见九华图, 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桥上望, 画师犹自欠工夫。 将赞美表达得委婉而又巧妙。总的看来,这位年轻的蒙古人非常聪明、风趣,即使没有惊人的诗才,也很容易令人对他产生好感。 他的画像为我们确认了这一点。 据说他是诗书画全才。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宫廷雍容风雅,社会文化繁荣,大元这方面领先两宋不少。 (未完待续)
老实说,至今没想通,蒙古王朝宰相死亡率为嘛那么高? 老实说,至今没想通,蒙古王朝宰相(负责财政)的死亡率为嘛那么高? 忽必烈朝四个全死了,王文统 阿合马 卢世荣 桑哥。 察合台汗国那个儒家维吉尔,自己都料到自己必死无疑。 元朝国师李孟,锄奸成功的徐士本,都怕得要死、逃得飞快…… 伊尔汗国好像历代的都死了,包括两部伟大史书的作者:志费尼、拉施特,选犹太人、蒙古人做宰相,结果都一个样。 贵族制太强大? 他们都为国君挡了子弹? 蒙古君王无情无义?这点好像不啊,成吉思汗与功臣、亲家共天下,终始不渝。 唯一的可能是贵族太强大了……暂时想到这么多。
大家报一下微博号吧?我的同名 贴吧、微博都叫:电那勿
朱元璋他暗恋谁? 明朝开国这些人,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这重身份,从名字上看,还以为是当时常见的大元爱国遗民。比如皇帝朱国瑞(国家的祥瑞)、字元璋(大元的宝器),丞相李善长(易经:元者善之长)。 李察罕横扫天下之时,朱元璋看形势不好,赶紧派人递信。李察罕也是宽厚长者,为他谋了个“荣禄大夫、江西中书省平章事”的官,派人送去,但这时察罕战神遇刺身死、年轻的养子王保保继承大军,朱元璋翻脸不认了。 朱元璋爱给人写信,不管认不认识。李察罕死了后,他恬若无事地给王保保写了很多信,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不一而足。对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王保保当然从不搭理。 “你们有没有过,暗恋一个人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穿衬衫,忽然想起这是他的穿衣风格……暗恋,往往会模仿心中那个他说话的方式,尝试喜欢他的喜好,循环播放他爱听的歌曲。” 朱元璋不仅不改自己的名字,取的国号虽然解释众多,但稳妥的说法是紧随大元之后: 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哉乾元”就是大元国号的出处,后面尾随、意为始终不渝的“大明终始”就是朱元璋的国号。始终、终始,想着都好甜蜜、好羞耻。 取国号之前,他还发行了自己的铜钱,名叫“大中通宝”。 为什么叫“大中”通宝?因为惠宗的年号叫“至正”啊,“大中至正”,超你一个身位,我们连为一体,典出北宋·张载《张子正蒙·卷四·中正篇》:"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嗯,约么? 众所周知,朱元璋年号“洪武”,为什么叫这个?因为元惠宗的随身小印叫“洪禧”啊。 朱元璋爱写信,自然忍不住也要给惠宗写一封。 夏四月……十四曰,(吴王?原文两字脱落)遣人以手书至行在,省臣议斩之。上(元惠宗)曰:“彼无罪,逐之可矣。”——刘佶《北巡私记》 这个夏四月,是1369、洪武二年,当时常遇春屯兵北边,随时准备扑灭待在元上都的大元君臣。前一年战无不胜的常遇春和徐达攻下元大都时,就曾追击过元惠宗,据说追错了方向,但也说不定是徐达暗中搞鬼,给他指错了方向。传说朱元璋事先给徐达交代了什么。 朱元璋手书成功送达元惠宗御前,激动!更令人高兴的是,元惠宗不仅没斩使者,还回了一首诗!一首诗啊,名字就叫《赠吴王》,万分激动!!!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周回。 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丁宁频属付,春风先到凤凰台。 诗写得好,因为看不大懂。按捺住嘭嘭嘭的心跳,读了好几遍后,渐觉不是滋味。王气自息?“先到”是什么鬼?老子南京这个“凤凰台”到底是什么典?朱元璋想必找来几个宿儒侧面打听了一番,最终发现修凤凰台的那个宋文帝刘义隆是个北伐的**……你是说我配不上你吗?!!! 六月,常遇春“遂拔开平(元上都)。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 七月七日晴,常遇春兴冲冲地自开平班师南回,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暴疾”卒于军中。朱元璋封他为“开平王”。 开平王啊开平王,知道你为什么死了叫“开平”王吗?你不知道热恋中人最为易变吗?你真的不知道你主子暗恋谁吗?你个傻瓜! 朱元璋最后封元惠宗为“顺帝”……
蒙元到底做错了什么? 武功第一。漢文明雖然講雍容、禮儀、仁義,但實際上極為看重武功,雖遠必誅、封狼居胥,都亢奮得不要不要的。但這一切跟蒙元比……[允悲] 文治第一。元朝科技吊打宋明。仁政之標的——賦稅,明代人自己都說“前元取民最輕”。此外,推崇儒學,但沒有文字獄,也幾乎不執行死刑,這讓後來者完全無法模仿。大元刑法之寬仁,受到朱元璋等人的猛烈批判。必須得批判 [允悲] 漢化?不屑。雖然大清狠狠地摩擦了那什麼,但大清漢化了啊,被“反向征服”了啊。而大元,世界公民,眼界很高,並沒把隆禮重法、洗腦愚民的汉法置於獨尊地位。所以,雖然大清對臣民野蠻一萬倍,但仍然天天上熒屏。 蒙元唯一可以噴的就是國祚比較短了(雖然1206-1635怎麼算都超過宋明)但動腦子想想:大元如果真願意一年執行很多個死刑,它還愁國祚不永嗎? 蒙元到底做錯了什麼? 她唯一的錯誤就是:沒給人留面子。
汉化为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元朝是一個不夠漢化的朝代,這一點經常引發對元朝歷史的抨擊。但毋庸諱言,元朝始終在逐步漢化之中,元文宗詩與畫的才華,足以躋身中國最文藝的帝王行列。 元代的文化衝突,主要體現在漢與回回的對立。當時的回回,繼承了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光輝。但在漢人眼裡,卻一直被看作最為狡詐,放高利貸,蛇蠍心腸,等等。 1260年,忽必烈就在國家層面上成功發行紙幣。但帝國經濟卻舉步維艱,王文統、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四任理財大臣全部被鬥倒,死於非命,漢臣在其中居功厥偉。(回回重視的)理財,從來被漢儒視作每一個毛孔裡都滴著血的。 大元是一個擴張性的王朝,但從忽必烈時代開始,儒家就對此進行了堅決抵制,帝國征日、征爪哇、征安南,也全部失敗。雖然不斷變得內斂,但大元帝國的遺產在明初下N次西洋,仍是毫無問題的。——自古以來,君主修個樓台,儒家都要瘋狂反對,更別說外戰了(歌頌封狼居胥的是他們,批判勞民傷財的也是他們)。明朝大臣敢擅自銷毀下西洋的資料,也出自同樣的道德自信。 蒙古沒有文化積淀,但有質朴而強烈的科學精神。蒙哥汗一再舉行世界宗教辯論會,夢想建大天文台。忽必烈時代,新北京的營建,京杭大運河+江南到大都的海運,從漠北到海南島的天文大測量,派往黃河源、北極的探險隊……這些以巨象作自己鑾駕的大元君主,表現出了驚人的大氣魄。 紙幣、海運,明朝都試過,但都玩不轉了。至於1267年回回人帶來東土的地球儀,命運不消說得。 元代科技呈不斷衰落的趨勢(文人畫呈逐步興旺的趨勢),但帝國末年的治黃工程,仍足以成為後世遵循的典範。 元朝司法的溫柔,是當時及後世公認的。大元司法大致是成文的案例法,法條縝密,全國各地拷打犯人的板子,大小統一,長寬厚精確到分;決定打板子,需要全體官員(不含吏員)簽字同意(預審除外)哪天打、打了多少下,都記錄在案。這個和漢法也很不一樣。 元仁宗發動宮廷政變,活捉安西王阿難答之後,準備走法律程序,進行審判。儒臣王約進言:“在法,謀逆不必搒掠,竟當伏誅。”在法?這完全是無法好吧。在儒家看來,君王就是法,領導就是法。死刑、凌遲、族誅,這些在元代幾乎沒有的東西,後世習以為常。 蒙元崛起於“英雄時代”:一個民族的軍事民主制時代,那六十年打下了世界第一疆域。選舉君王的忽裡勒台大會,集體議政的決策方式,以及貴族制,都繼承了下來。這些跟漢法也是格格不入的。 漢法講究嫡長子繼承,這樣穩定。從耶律楚材開始,就進行了漢法和貴族制之間的角力。元英宗的繼位就是依從漢法,背叛了元武宗、仁宗之間的約定,最後被貴族合謀刺殺,儒家哭成了淚人。 貴族制非常動盪,世界各地都一個樣,但現代社會是被貴族制打開的。一群小貴族脅迫君王簽字畫押,寫保護臣民權利的保證書,這種在儒家看來奇恥大辱的大逆不道之行,結出了現代文明社會最寶貴的《大憲章》。 不行科舉,是大元“惡政”之一。但大元推崇程朱理學、行了科舉,又成了八股文,也被罵到如今。 元末天下大亂,詩人元惠宗卻懶於朝政,除了關鍵時刻陷害忠良,就是大搞淫亂party、研究鐘表建築。太子想自立為帝(援引唐肅宗、宋欽宗的成例),但昏君被忠心耿耿的朝臣誓死保衛,穩如泰山(太子篡位,是無君無父、禽獸之行),直至壽終正寢、天下易主…… 蒙元的“原罪”之一就是不夠漢化,在漢地強大的文化壓力下,她必將逐步漢化,可漢化為她、為天下、為後世,又帶來了哪些貢獻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