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d852372 wgd852372
人生若只如初见
关注数: 27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7,557 关注贴吧数: 22
人生最大的捷径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 导读:人生最大的捷径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了世上一流的书。在书海里寻觅人类历史上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其真善美精华。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自焚的地方,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人生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 以北大的32楼为例,当年我和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作为北大青年教师住在该楼的第二层。后来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成了伟大的企业家。 第三层楼,当年住着一个来自山西的叫李彦宏的青年,天天在水房里光着上身用冷水冲澡,唱着“夜里寻他千百度,你在哪呢”,天天念“百度”两个字,于是后来诞生了百度公司。而从知识储备来讲,李彦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企业,他是学图书馆系古典文学编目专业的。 第四层楼住着北大中文系的愤怒诗人黄怒波。这些年来,黄怒波令人刮目相看,成为中坤集团创始人,在冰岛购置土地。 更匪夷所思的是,北大中文系的女生楼里一个长相非常平和的人龚海燕,她充满着激情,创办了世纪情缘。 英文系、图书馆系、中文系都是与金融、融资、管理完全无关的专业,但是学这些专业的人怎么会创建出成功的企业?我想,这是因为北大给予了我们一样东西,就是怎样塑造生命的东西,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一切。 我有一个座右铭叫“读书只读一流的书”—真正值得我智力投入、值得我尊重、花费我精力的大概就是这两大类。我觉得读书一定要读一流的书,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 正是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书籍,成为北大人离开校门后不管走到哪个领域,能比别人走得稍微远一点的保证。因为那些书不是字,是生命,而这些生命对读者的生命来说,是一种引领。 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也算人生有幸,但是要接受的信息太多了。那么什么样的书该读呢?我读书的选择是这样的:畅销书坚决不读,不是我看不起畅销书,而是我知道生命有限,只能读人类历史上大浪淘沙的作品。 我所读的作品的创作年代越来越早,因为我觉得越是早期的人,他们写下的文字越是生命的写照。 读一流的书就要衡量这个作家进入书前的状态是什么。他是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写,还是倾其鲜血、生命和经历而写。如果你读的不是真文字,遇到的不是真语言,那么最后见到的也一定是虚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读书真正对读者产生作用的时候,就是读者和真正的生命融汇在一起的时候。千百年来,没有被淘汰的著作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现在市场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的选择,这是非常关键的。 为什么读经典能改变我们的生命呢?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学的功能就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一定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在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上有奇异的启示,有充电的感觉。所以那些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就会融入我们的血液。一旦人的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在现实社会中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暂时的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观扭转。 读那些经典的、人类熟悉的甚至很多人因为追求时髦而不屑一读的文字吧。这些文字使我们对生命、审美、真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直接的感觉。我认为我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了世上一流的书。 我还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 diet,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读读宗教、神学?我觉得一定要。读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神学理论著作。 读完神学,我觉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如果这神秘往往被称为上帝的话);反观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为迷信。 第二,一定要读哲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三,不能不读历史。历史对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人类经历的甜酸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 第四,心理学要读。像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人是情感的动物。那些穿透情感层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诗。所以为了情感成长的丰富,一定要读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是诗,一种是音乐。 文学不可不读。作家通过语言向人的想象力挑战,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树,他的题材和写法奇诡诱人,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缺乏深刻性—实际上他是在试图捕捉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人的存在本质和表征。我喜欢的作家有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雷蒙·卡佛、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接下来就算得上村上春树了。 我有村上的日文原版,英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和国内的林少华译本。我是村上春树迷。为读懂村上,我发誓开始学习日文这东西。 科学领域的一流读物也要读。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平行发展的东西。 人的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当然这是“读书人”的读书,专家学者另当别论。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的过程。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坚强!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 所以我常说:I read, therefore I am! 我读,故我在!
用耳机的经历 10年的时候,有机会得到一个500左右的耳机,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心想着500一个耳机好牛逼,于是乎就跟别人要了一个mx880,激动的无以复加,觉得戴上碉堡了。煲机很久,感觉音质非常棒。 11年,碰巧朋友在二手市场看到了非常新的ipc,于是800块入手一个。于是就有了一套听音乐的内容。那个时候穷学生,给别人说起来,我这一套1500呢。 12年,170入手一个二手的akg k420,刚接触耳机烧,觉得还是入手一个如坑的试一下,结果买来一直没怎么用,到现在还在落灰没卖出去。 13年底,220卖了我的880,寻找更优质的声音。 14年,逛了很久的论坛,觉得985,平头的尊严不错,就在京东599入手。结果经常落灰。前一段时间不忍让它落灰,就转手给了需要它的人,它走的时候基本上还全新。可能都还没煲开,没办法,风格不习惯,别人说的再好听,也用不惯。 14年底,又是一顿泡论坛贴吧,跑去试听,看上了arh im70,拖朋友从日本带回来430,结果今天一看涨价了50左右。不值得一带,于是放弃了,选了一款没有听过的耳机,比淘宝贵一点点,不到1000块,听天由命吧,希望我能喜欢她。 回头看看,用“用耳机”比烧耳机更合适,我觉得自己比较理智,只想找到用起来最合适的,而不一定是发烧的。发现喜欢的比发现好的更重要。又在大马路上,细节听不到,甚至都想买bose了。 1000块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虽然这一年也没做成什么事情。 预祝各位吧友2015年一切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声音。
好文共享 有人在朋友圈发了段总结和反省,我觉得赞,经她同意截图发在群里。遗憾的是,没一个人抓住重点。 群友的反应是:她一天阅读五六十万字,夸张了吧? 然后就叽叽喳喳讨论是否可能。这就糟糕了。这叫眼不正。禅宗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给你一本书,一段话,你得迅速抓住要害。要害是一种精神,一种思路,它没法独立呈现,必须依托文字、修辞和铺排。要借助文字抓住精神,再把文字弃掉。 拿啃鸡腿比方,正常人读书,鸡腿嘴中一过,肉剔得干干净净,骨头留下。不擅读书的人,肉带骨头一起吞下,拉出来还是一块鸡腿。擅长读书的人,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面黄蓉做的菜,“二十四桥明月夜”,把香肠的味留下,香肠弃掉不食。 但问题是,味依肉而存在,如何剥离肉而不损失味,这是学问,也是功夫。 《庄子•天道》讲,轮扁见桓公读书,问读的什么,桓公说圣人的书。轮扁说,那些全是糟粕。桓公大怒,说你得拿出个说法,有说法就活,没说法就死。轮扁说,我是个做车轱辘的,做了几十年,哪地方要多补一刀,哪地方要少削一下,一看就明白,一砍就到位。但这种本事,连我儿子我都没法传给他,说是说不出来的。圣人的精华都在脑子里,说出来的只是些渣渣。圣人都死了,再读他的话,可不是读渣渣。 禅宗也是这样,有人问向上第一义,祖师就一耳光扇过去,叫他体会一下现量。 这个意思很精深。我们读的好多书,连鸡腿都不算,只算鸡肋。市面流行的书,都是攒起来的。攒,就是东找些材料,西扒些故事,一堆,捋顺了,就成了。连渣渣中的渣渣都算不上。这种书没有灵魂,好比一个人,你跟他亲近,是因为他有说有笑,有温度。聊天软件就不行。攒出来的书,从头翻到尾,就像聊天软件,找不到复杂的情绪和灵魂。 但很多人抓不住要害。比如我在群里发的截图,意在赞其态度,适时反省与总结的态度。至于总结的内容,全不重要。其中尤其不重要的是她一天读多少字。只盯着这个,岂不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一天读五六十万字”不重要,是因为这句话什么都无法说明。 两百人的聊天群,一天至少产生1000条消息。每条20字,就是2万字。我有50个这样的群,每天只需要看一遍聊天记录,就相当于阅读100万字了。高考作文判卷,一篇不到30秒。按一分钟判两张,1600字,一小时96000字。而网站贴吧管理员的速度是高考判卷的五倍以上,他们全负荷工作,一小时就有50万字的阅读量。 这有意义吗?他们的知识会增长吗?见闻会提升吗? 不能说完全不会。但要说会,也是大错特错。这样的工作,干一周,知识见闻就很难再有什么提升——因为那些信息是同质的,碎片的,是白噪声。 而读纸质书最多的人,是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老校对天天都在读书,但见闻和视野也不见得有多宽广。 要明白阅读的意义何在,谈阅读量才有意义。但真懂了阅读的意义,就不会在乎阅读量了。 我有个同学是计算机博士,朋友电脑坏了找他,找完告诉我,他什么都不懂。我说,不懂就对了,但如果他去公司工作,年薪会超过50个修电脑的。 什么都懂的,是民科。越专业的人,越是只懂一小块。 我对阅读的理解是,它是在构建你心中的世界地图。小学的时候,它是一幅比例尺500万分之一的地图。你可以看到各省的形状、边界,甚至主要的铁路干线。但别的就看不清了。 当你的阅读深入,就是在将比例尺放大,放成100万分之一、50万分之一。放得越大,工作量就越大。如果你想对一个城市特别了解,就不能再看中国地图,而要看那个城市的地图,五千分之一,甚至一千分之一的。 比如经济学教材,硕士的课本,框架和本科一样,但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就细密了些。博士的教材,框架依然一样,但分析工具更加细密,聚焦的问题也更加细致。一个读500万分之一地图的人,郑州到武汉的路线,他知道,但郑州的区划图他就肯定不知道。 地图是二维的。真实的世界是多维的。每个领域就是一个维度。互联网叫“万维网”,这个名字很值得玩味:World Wide Web。真实的世界有无穷个维度,它们不是各各独立的,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比如,依据一个人的专业、爱好和兴趣,给他贴上标签,每个标签都是一个维度,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多维度的坐标系。 互联网公司给用户做差别化推荐就是采取这种思路。先选取一些相关性较弱的标签(即不同指标之间要尽量相互独立),建立起多维度的坐标系,再依照用户浏览习惯给他一个定位,动态调整,进而用海量数据预测他感兴趣的话题。 算法的复杂,源于世界的复杂,人的复杂。所以阅读也需要复杂的阅读,深度的阅读。复杂的阅读才能建立起对世界更深层次的认知。 另外,专业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中文系的人,整天子曰诗云,和经济系的人整天研究货币经济,看待世界的视角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有些人坚持认为解决春运的问题就是火车票涨价,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基于他们由专业背景形成的坚固世界观。 每个人都由于独一无二成长环境、经历、专业,站在独一无二的坐标点上。维度越少,这些点就越密密麻麻重合在一起,相当于一幅小比例尺的地图,把个体间的诸多差别抽象掉了。而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将世界在更多的维度展开,将比例尺放大。这样,从前聚在一起的密密麻麻的点开始铺开,有如灿烂的星空。 因此,如能打破壁垒,看世界的角度会开阔很多。这种打破,不是流于形式地搞什么跨领域研究。专业之所以叫做专业,就在于有其边界、方法,和工具。但一些思路和想法,则可以超越专业,在更高的一层具备意义。这样,不同的专业,会有一些相近的想法可以类比,可以由专业的外部得到启发。这正是宋儒常说的“理一分殊”。 比如有人问贾樟柯,哪种剧作理论对他影响最大。贾樟柯说,傅山的书法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假如有编剧听了这句话就去研究傅山的书法,想从中得到编剧的技巧,那可谓傻到透顶了。——毛都不会得到的。这是因为,傅山的话与其说是启发了贾樟柯,不如说是印证了贾樟柯。是贾樟柯在具体修改剧本的时候,通过无数次的尝试,越来越认同“宁拙毋巧”的道理,而不是反过来。就像从一幅大比例尺的地图上,可以得到小比例尺地图的信息,但反过来却不行。因此王阳明的“事上磨练”也是这个意思。是经由对许多细微之处的认知,打成一片,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而非上来就谈大局观,那样只会蹈入空虚。 只是计划今天读书要读多少页,今年要读多少本书,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全在于如何展开,如何将书中的精义摄取出来,到自己脑子里,再把其余的抛掉,尔后,读书才会对你产生意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