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mon.G
这就是顶级网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5
发帖数: 177
关注贴吧数: 22
巴西蝴蝶虾虎 橙黄阿胡虾虎鱼Awaous flavus,市面上较为少见的一种虾虎鱼,来自南美。在河口和三角洲的沙质和泥质底部观察到。通过过滤底质或有选择性地捕获猎物来觅食
蛮有意思的水野氏吻虾虎鱼 原来韩国也有水野氏吻虾虎鱼啊,似乎这种除了日本之外,只有在济州岛有记录,并且表现和图中的也有点差异
关于梅氏利维坦鲸的社会性如何,以及食性问题的看法。 首先图片中这种依据牙齿大小判断食性的方法显然是不严谨的, 梅鲸没有氮同位素测量的研究,并不能判断其营养级,况且就算是营养级,也不能作为判断其是否猎杀大型猎物的直接标准,所以仅靠牙齿是无法判断食性的。梅鲸号称哺乳动物中最大的掠食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牙根。 群居可能是目前比较主流的一种看法因为现代的表层齿鲸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群体所居,而梅鲸就跟接近在表层水域活动的齿鲸,成群围猎,而狩猎对象可以通过对梅鲸正模所处的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脊椎动物群来看大概率会是小形须鲸,所以梅鲸可能同现生大多数掠食性齿鲸一样走的是奔袭狩猎路线,这样的狩猎就像陆地上的狼群差不多,是需要团队来配合的,所以推测是群居。 不过也不能完全否定梅鲸独居的可能性。因为组团生活可能是海豚超科的生物特征而不是所有鲸类的生物特征,而梅鲸属于独立的利维坦鲸属并且利维坦不属于抹香鲸科只是干群泛抹香鲸类,而且从梅鲸的鲸脑油器小脑油仓覆盖范围来看完全可以认为梅鲸是可以很好的适应深水,所以也不排除梅鲸掠食其他抹香鲸类的可能性。
德清县东苕溪野采 环境与收获
杭州市富阳区野采 环境(比较失败的一次行动,仅采集到两种虾虎鱼)
中国的虾虎鱼能遇上Marco Endruweit也是够倒霉的了,Zhuquella属甚至是作者仅依据形态学性状建立的新属。
这图难绷,长汀类群也是烂完了,福建鱼有了陈yx这辈子有了
菲律宾🇵🇭不知名吻虾虎鱼
终于翻缸咯
这是什么() A.琉璃吻虾虎鱼 B.美氏吻虾虎鱼 C.水野氏吻虾虎鱼 D.龙氏吻虾虎鱼
饭店里的东海鱼种
jp货缸混养
后河吻虾虎鱼 难得一见的模式产地的“正宗”后河吻虾虎鱼,采集自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而后河吻虾虎鱼的模式产地是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5'6"N, 110°40'38"E)。近几年后河吻虾虎鱼类群“五花八门”的表现层出不穷,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模式产地的后河吻虾虎鱼的活体影像。可惜的是这条鱼养的并不好,体色有些发暗,不太自然,可能为应激反应。并且他鱼缸中的环境也并不适合饲养虾虎鱼。
对一些争议较大的吻虾虎鱼看法 对阳明山吻虾虎鱼,无孔吻虾虎鱼,密点吻虾虎鱼,林氏吻虾虎鱼这四种有效性争议较大的虾虎鱼的浅薄看法。首先定种尺度有时候没有那么绝对,甚至是比较主观的,通常因人而异,所以鱼类分类上会有很多争论。像台湾等地一些学者喜欢拆分,但也有不少分类学者不主张这样细分。比如日本天皇私下就是反对的。 我认为阳明山吻虾虎鱼的有效性不高,像是为了完成项目而硬拆的。感觉台湾那位学者有些走火入魔了,为了阳明山那个公园定了一个特有种。实际上就是短吻红斑吻虾虎鱼。部分爱好者群体往往会认为定种多的学者就是最厉害的,实则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像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这个领域的分类学者更多的只是在分型,而不是追求拆分定种。多数日本学者没有那么执着是定名。而是定成sp.+英文代码。日本很多鱼类类群至今都是写成这样的代码,比如一些鳅。但过去针对吻虾虎鱼分型的论文,在分类学造诣上要远高于台湾那位学者。 其次是国内的密点吻虾虎鱼和戴氏吻虾虎鱼,无孔吻虾虎鱼和雀斑吻虾虎鱼差距都不大。但是定名了,且有形态差异,暂时都算是有效种。已经定名了的,也不应该随意归并。 最后是可能争议最大的林氏吻虾虎鱼,虽然说这个种目前也是有效种。但是这个种没有厘定,存疑。但是我认为可能还并不足以直接归并。还没有什么学者去验视过林氏吻虾虎鱼的模式标本。所以说,具体的有效性还很难说,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有效性争议较大的吻虾虎鱼看法 对阳明山吻虾虎鱼,无孔吻虾虎鱼,密点吻虾虎鱼,林氏吻虾虎鱼这四种有效性争议较大的虾虎鱼的浅薄看法。 首先定种尺度有时候没有那么绝对,甚至是比较主观的,通常因人而异,所以鱼类分类上会有很多争论。像台湾等地一些学者喜欢拆分,但也有不少分类学者不主张这样细分。比如日本天皇私下就是反对的。 我认为阳明山吻虾虎鱼的有效性不高,像是为了完成项目而硬拆的。感觉台湾那位学者有些走火入魔了,为了阳明山那个公园定了一个特有种。实际上就是短吻红斑吻虾虎鱼。部分爱好者群体往往会认为定种多的学者就是最厉害的,实则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像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这个领域的分类学者更多的只是在分型,而不是追求拆分定种。多数日本学者没有那么执着是定名。而是定成sp.+英文代码。日本很多鱼类类群至今都是写成这样的代码,比如一些鳅。但过去针对吻虾虎鱼分型的论文,在分类学造诣上要远高于台湾那位学者。 其次是国内的密点吻虾虎鱼和戴氏吻虾虎鱼,无孔吻虾虎鱼和雀斑吻虾虎鱼差距都不大。但是定名了,且有形态差异,暂时都算是有效种。已经定名了的,也不应该随意归并。 最后是可能争议最大的林氏吻虾虎鱼,虽然说这个种目前也是有效种。但是这个种没有厘定,存疑。但是我认为可能还并不足以直接归并。还没有什么学者去验视过林氏吻虾虎鱼的模式标本。所以说,具体的有效性还很难说,有待进一步研究。
好书推荐。
分享近期缸里的部分吻虾虎鱼 图1:产自菲律宾的不知名吻虾虎鱼 图2:产自越南的吻虾虎鱼(类似杂色吻虾虎鱼Rhinogobius variolatus) 图3:同样产自越南的吻虾虎鱼(类似纹颊吻虾虎鱼Rhinogobius virgigena) 图4:台湾吻虾虎鱼Rhinogobius formosanus 图5:黑吻虾虎鱼Rhinogobius niger(俗称的红神农) 图6:未定种金喉迷宫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p. 图7:黑吻虾虎鱼Rhinogobius niger富阳产白斑表现型(俗称的白点神农) 图8:产自贵州的丝鳍吻虾虎鱼Rhinogobius filamentosus 图9:未定种金边新红吻虾虎鱼Rhinogobius sp.
所谓“琉璃吻虾虎鱼” Rhinogobius mizunoi水野氏吻虾虎鱼 词源是以日本爱媛大学前教授水野伸彦博士(Dr. Nobuhiko Mizuno)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对日本淡水鱼类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的虾虎鱼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我认为相比起国内常用的“美氏吻虾虎”鱼和“琉璃吻虾虎鱼”我认为翻译为水野氏吻虾虎鱼更为恰当。 分布:已知分布于日本(从北海道西部向南至九州南部)和韩国济州岛的淡水溪流中游或山涧急流中 我去济州的时候怎么没见到(
介绍日本两种吻虾虎 Rhinogobius fluviatilis河栖吻虾虎鱼(暂译)“fluviatilis” 常用于指代生活在河流或淡水环境中的物种,因为河川吻虾虎这个中文正式名已经被占掉了,所以先翻译成河栖吻虾虎,如有翻译不恰当或有更好的意见,欢迎指正。 这种可能是日本最大的吻虾虎,曾经采集到的最大个体有135mm,主要生活在大合川中上有激流多的区域。成年的个体很喜欢待在激流处。胸鳍根部与尾柄部有黑色斑点。为了成长而逆流而上,所以很容易在上游处采集到成年的个体。 Rhinogobius kurodai橙尾吻虾虎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由于橙色的尾鳍。此种分布很广。不同居群的差异较大。地域型的表现以独特的色彩和特征来区分(类似短红)。例如生活在关东的,尾鳍呈橙色且第一背鳍不高,而琵琶湖型的第一背鳍较高(提一嘴琵琶弧形的各种吻虾虎相较于其他地区的表现都是第一背鳍较高的) 图一,图二由森 文俊先生拍摄。 图三由田村 太郎先生拍摄。
之前认错了的鱼 原先的Rhinogobius sp.DL在2020年被拆分成了两个物种R.yonezawai和R.yaima词源学:特定的名称“yaima”指的是八重山群岛,这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因此,可以被翻译成八重山吻虾虎 yonezawai词源学:特定的名称“yonezawai”指的是米泽敏彦先生,他为论文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标本。因此可以翻译为米泽氏吻虾虎 R.yaima简单描述:背棘(总数):7;背鳍软条(总数):7-9;臀棘:1;臀鳍软条:7-8;脊椎骨:26。该物种通过以下特征与其他同类物种区别:头部扁平,其最大深度为其最大宽度的65.5%-71.6%;身体和尾柄呈长形,其深度分别为标准体长(SL)的13.8%-14.5%(在臀鳍起点处)和11.4%-12.2%(在尾柄处);纵列鳞片40-43;脊椎骨10+16=26;第一背鳍有6根鳍条,雄性个体较短,当紧贴身体时,不会延伸至第二背鳍起点的后方;第五对腹鳍的分段鳍条通常在其第一个(最基部的)分叉点处分成5个分支;胸鳍基部和腹鳍前区域无鳞;腹部除腹中线附近狭窄区域外,覆盖有小圆鳞;脸颊上感觉乳头列呈纵向排列,无横向列。体色:胸鳍基部有一个明显的暗橙色椭圆形斑点;颞部有两条橙色条纹,向后延伸至或环绕第二背鳍起点的垂直线;雄性个体的尾鳍上有4列明亮的橙色圆点,而雌性个体在活体或新采集时,尾鳍基部有一对垂直排列的圆形或矩形黑色斑块 分布地区,日本琉球群岛 R.yonezawai简单描述:背棘(总数):7;背鳍的软条(总数):8;臀棘:1;臀鳍软条:8;脊椎骨:26。这种物种通过以下特征与同属其他物种相区别:纵列鳞片35-39;脊椎骨10+16+26;雄性第一背鳍高且镰刀状,非丝状,最长的第二和/或第三棘在紧贴时向后延伸至第一背鳍分支条的第一和第四根之间;第五根臀鳍分段鳍条在其第一个(最接近基部的)分叉点处分为4个分支;胸鳍基部和前臀鳍区域无鳞;腹部除腹中线或腹中线前半部分的狭窄区域外,覆盖有小圆鳞;脸颊上有纵列的感觉乳突,但没有横列。体色:胸鳍基部有一个黑色椭圆形斑点;颞部有两条红色条纹,向后延伸至第一背鳍下方的身体背部;雄性的尾鳍上有6-8条垂直的深红色或红橙色条纹,而雌性在活体或刚采集时,尾鳍基部后方有一个黑色分叉斑块 产地日本琉球群岛
中日褐吻虾虎鱼鉴别 褐吻虾虎鱼的分类学变动较大(提一句,台湾以前也有不少特有种被认为是褐吻)。之前我以为日本产的褐吻才是正宗的褐吻,而现在看或中国的才是。因收集资料时发现,日本在2011年才将原本称为R.sp.DA的品种确定为R.brunneus褐吻虾虎鱼。而中国的褐吻似乎在1845年就被定种了 仔细分辨外观时,与中国的品种特征有些同。例如,日本产R.brunneus母鱼及亚成鱼有几个特征较为明显:尾柄部有Y字型黑斑及侧线上有黑线,而成熟的公鱼反而这些特征不明显。公鱼头顶的红色斑多呈直线,而中国产的则较多为变形不规则。眼睛下方的红色斑有着明显的金属青色,中国产的则不显。这也类似于台湾的短吻红斑吻虾虎虎,可能是因为地区不同而演化出地区型的特征。 (Photo by 中尾 克比占)
金喉迷宫吻虾虎鱼Rhinogibius sp.
已经有渠道可以进口到国内的河川吻虾虎 Rhunogobius flumineus(Mizuno,1960) 图1 朋友近期拍摄的河川吻母鱼 图2渡边飞鸟先生拍摄的兵库县产的超高第一背鳍表现型 图3 森文俊先生拍摄的斑纹表现型
临安区野采 产地被嗜血鸭占领了。
饭店里的普氏细棘虾虎和斑尾刺虾虎 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 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 好吃😋
《中国虾虎鱼》 鄙人对《中国虾虎鱼》吻虾虎鱼部分的一些看法和发现的错误(已有大师指出过很多,我这里只写还没人提过的,当然有些吹毛求疵的东西大家也别太在意) p24海南并不产戴氏 p31大吻虾虎鱼长到20cm未免有些夸张了,即使大吻是吻虾虎鱼属中体型较大的,也远达不到20cm p32恒春吻虾虎据说在枫港溪周边水系也有发现 p39林氏吻虾虎,或废种 p47并不是无斑吻虾虎 p48密点吻虾虎,或废种 p59可能是错的最严重的地方,分法完全搞错了,对于三更罗稳下虎的描述是临水吻虾虎的特征,而图片却是万泉河吻虾虎;对于临水吻虾虎的介绍是三更罗吻虾虎的特征,图片也是三更罗吻虾虎(当然,在分子出来之前也不能肯定它们就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改正前面文章的一些问题 形态描述部分去掉了the和动词,从句。电报体先不改了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本来打算愚人节发的。虚构物种薄荷岛吻虾虎 甚至还给它弄了文章(
北方须鳅吗? 地点潮河上游,这个天气能捉到鱼也是绝了
求教谁能解释一下黑吻的这个同种异名是什么意思?pulcher在拉丁文里面是美丽的意思,翻译过来是美丽吻虾虎。而valentulus貌似是强壮的意思,翻译过来是壮体吻虾虎,没听过这两个名字还有现在都认为这个密点吻虾虎种名有效了吗?这个瓢虫吻又是什么东西?
《中国虾虎鱼》 鄙人对《中国虾虎鱼》吻虾虎鱼部分的一些看法和发现的错误(已有大师指出过很多,我这里只写还没人提过的,当然有些吹毛求疵的东西大家也别太在意) p24海南并不产戴氏 p31大吻虾虎鱼长到20cm未免有些夸张了,即使大吻是吻虾虎鱼属中体型较大的,也远达不到20cm p32恒春吻虾虎据说在枫港溪周边水系也有发现 p39林氏吻虾虎,或废种 p47并不是无斑吻虾虎 p48密点吻虾虎,或废种 p59可能是错的最严重的地方,分法完全搞错了,对于三更罗稳下虎的描述是临水吻虾虎的特征,而图片却是万泉河吻虾虎;对于临水吻虾虎的介绍是三更罗吻虾虎的特征,图片也是三更罗吻虾虎(当然,在分子出来之前也不能肯定它们就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虾虎缸全家福 没几种了。
台湾如同窜稀一样的新物种。 见到个不认识的,就作为新种处理,感觉废种有好多。
对于褐吻的一些看法。 国内的褐吻虾虎(山东和东北产也有不同)和日本的褐吻虾虎(Rhinogobius brunneus)有可能是两种同属不同种的虾虎。因为褐吻虾虎,本身是在日本最先被发现并被命名的,而中国产的和日本的有些特征并不吻合,就像台湾吻虾虎曾被误认为名古屋吻虾虎的台湾亚种,后来又有学名无效的争议等等,最终才终于被命名为台湾吻虾虎,所以国内的褐吻虾虎和日本的褐吻虾虎,是地域差异,还是两种不同的物种,似乎还有待考证(图一图二为济南产褐吻,图三为日本褐吻)我的想法是利用物种特异性的引物对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张,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褐吻虾虎的DNA序列,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已经有研究通过COI和D-Loop序列,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虾虎鱼进行了分子系统分析,想问这种方法是否同样适合用于中日褐吻虾虎的鉴别。或就是RFLP,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比较中日褐吻虾虎的DNA片段长度多态性
对于褐吻的一些看法。 国内的褐吻虾虎(山东和东北产也有不同)和日本的褐吻虾虎(Rhinogobius brunneus)有可能是两种同属不同种的虾虎。因为褐吻虾虎,本身是在日本最先被发现并被命名的,而中国产的和日本的有些特征并不吻合,就像台湾吻虾虎曾被误认为名古屋吻虾虎的台湾亚种,后来又有学名无效的争议等等,最终才终于被命名为台湾吻虾虎,所以国内的褐吻虾虎和日本的褐吻虾虎,是地域差异,还是两种不同的物种,似乎还有待考证(图一图二为济南产褐吻,图三为日本褐吻)我的想法是利用物种特异性的引物对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张,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褐吻虾虎的DNA序列,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已经有研究通过COI和D-Loop序列,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虾虎鱼进行了分子系统分析,想问这种方法是否同样适合用于中日褐吻虾虎的鉴别。或就是RFLP,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比较中日褐吻虾虎的DNA片段长度多态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