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Radish MadRadish
关注数: 9 粉丝数: 204 发帖数: 3,854 关注贴吧数: 260
【转】 素描希特勒 自序——从一道选择题说起 在某课堂上,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课之前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选择题——以下各国首脑到底谁能拯救世界!?A.英国的丘吉尔,补充说明:此人抽烟、喝酒、赌博,并以此沾沾自喜。B.苏联的斯大林,补充说明:此人一身恶习、并因抢银行等罪名数次入狱。C.美国的罗斯福,补充说明:此人是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障人士。D.德国的希特勒,补充说明:此人烟酒不沾、倡导素食主义,并以身体力行示众、是一个过着节俭、朴素生活的画家。      问题一出,学生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用手托着下巴,揣测着老师的真实用意;有些学生左顾右盼,与前后座交头接耳的讨论着;有些学生先是会心的一笑,然后不无恶作剧的脱口而出:“斯大林。”;有些学生眨了眨明亮、天真的眼睛,踊跃高呼自己的观点:“希特勒……。”      这是一个小故事,老师的最后答案已经不重要了,但显然这个有些戏谑的问题,却引发了比微微一笑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如果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不加上如此的补充说明,它很可能会变成一道在A.B.C三者之间选择的讨论题,因为D已经被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抛弃了。      但是有了诸如上述的补充说明,且并非不公允的真实说明后,我们在讨论A.B.C时竟也质疑的回顾一下D。然而引人深思的地方已经不是补充说明的诱导性,而是这诱导性让我们开始怀疑历史上确实曾有一些该被注意,但却被最终遗忘的细节,其中不乏诸如希特勒也有其优异的一面,这也是此故事的动人之处。正如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所说的那样:“最伟大的圣人,历来是那些具有超凡作恶能力的人们,最凶恶的人有时也难免有点圣洁之情。”      一谈到历史,不同的人会怀着不同的立场、认知与兴趣,去理解和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但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留给这个社会环境的附带品,使得人们耳濡目染的教育氛围以及感同身受的价值取向,都会使得我们的立场某种程度的发生偏斜。      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硝烟,随着63年的世事变迁已经渐行渐远了。但直到现如今,对于一个曾在世界上叱诧风云过的人物——希特勒,该怎样做出评定,却依然是个存在或多或少禁忌的问题!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书籍和影像制品中,希特勒历来都被描绘为恶魔,由于人类善恶、喜好、观点和立场等诸多原因,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显然这个“小胡子”的罄竹难书,让人们尤其是当时的受害者们,很难讲出哪怕是既成事实的客观赞许,乃至时过境迁之后,人们依然存有人类浩劫后遗留下来的种种心结。      然而在约定俗成的世界中,仿佛一个人站在毕加索的画作面前,要表现出故作高深的神态,即便他看不懂,也要称赞一番。同样到了希特勒这个历史罪人的面前,要眉头紧锁,即便他不知道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也要对这个所谓的元凶咒骂上两句。不过世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对战败者情感上的惩罚之余,历史的真正公允性也就从此覆灭了。 前人用自身的爱恨情仇改变历史的颜色,后来人难道应该在蒙蔽与欺骗中混沌了自己的立场与历史的真实吗?袁枚有句话说得好:“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美国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Robert Frost)也曾说过:“你必须爱可爱的,你也必须恨可恨的,可是你要有头脑。”所以我们应该在涛涛的历史洪流中找到真正的爱恨情仇! 而本书就是要力求完整的剖析希特勒的横纵面,作者争取站在真正“旁观者轻”的立场,剔除掉历史上的“牝牡骊黄”,通过“历史流弊的渊源”“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设身处地的辩证”等切入点,归纳、整理出一段真正的二战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在作者讨论希特勒“原罪”的同时,也不忘真实的还原希特勒的些许“圣洁之情”,努力总结出一个真正历史上的希特勒。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