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绶の青玉 炎绶の青玉
炎绶の青玉
关注数: 52 粉丝数: 317 发帖数: 20,555 关注贴吧数: 37
【旧报道:王怡】 王怡是很有人缘的。在国家队如此,在上海队也是如此。王怡很甜,常常笑,一笑就露出了可人的酒窝。王怡平时很少有机会在上海,每每过年,大都是在北京国家队中过。而排球主客场制一打,王怡可以常常在上海,并在上海过了年,这使得王怡很开心。王怡是那种随和的人。 王怡觉得自己整个儿就被排球包裹著,王怡的命是早就被注定的。当她尚在母亲的胎腹中时似乎已经被定性了,就像围城一样,她被体育紧紧地围了来。生在体育世家的王怡,从小就被父母挣来挣去。很小的时候,就随著父亲打起了蓝球。再大些的时候,才开始随母亲打排球。王怡的父母都是上海篮、排球赫赫有名的明星。父亲王重光现在是男篮的教练,母亲殷秀华是前上海女排教练。很多年以前我听到过这样的一则未经证实的说法:据说,当时的王怡很喜欢读书,她的母亲也不希望她干累死累活的体育。但最后或许是行政命令还是其他甚麼原因,"条件很好"的王怡终於没能"逃脱"似乎有些强加给她的命运。或许,有了遗传给予她的某种天赋,王怡的体育之路就比她的同行们平坦得多,她从没有那种几进几出上海队或国家队的故事。王怡训练很自觉、刻苦,教练似乎也无须对她多说甚麼。王怡的条件太好了:拦网有高度、防守有韧劲、人又有灵气。因此,教练们都喜欢这样技术全面的选手。王怡出生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为体育。 二十四岁的王怡已经打了十二年的排球,并且已经在国家队的主力位置上打了六年排球。「排球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王怡这样说。偶然间,谈到曾经有一篇写王怡有骄、娇两气的文章一事。王怡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上海队员看成了骄、娇两气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想怎麼写就怎麼写。其实,那会儿郎平训练时,练得最多最苦的是孙玥和我,郎平常给我们俩加小灶。」王怡已经非常成熟了,从体育选择了她,到她对排球的深爱虽然有一个过程,但是,她曾经抚心自问,自己确实是热爱排球的。排球不仅成为她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已经离不开它了,王怡已经很自觉地把自己全部交给了排球。王怡的爱好是睡觉、静静地看书和听音乐。睡觉是为了保证体力,而看书和听音乐是提高文化素养和调节情绪。 对一位体育明星来说,在她的运动生涯处於事业巅峰的时候,因为某种不期而临的因素,事业的车轮嘎然而止,也许是件最痛苦的事。这位原中国女排的「三朝元老」,就在她带领上海有线女排连夺全国联赛和八运会的两项冠军后,突然被调离了国家队。但是,王怡毕竟是位通情达理的选手。记得当时回到上海,上海有线女排领队金禾劝她不要想不通,王怡说了这样一句话:「为年轻队员让道,我有什麼想不通的。当初,也不是有人为我让过道麼。」 后来的消息,说她上学了。先听说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后来又听说去了离上海体育馆较近的交通大学。对此,我的猜测是王怡还想打球。果然,今年联赛开始,王怡半天上学,半天训练,过起了「半工半读」的生活。王怡就读的是交通大学的工业外贸系,该系专门培养外贸人才。对中学就打排球的王怡来说,读大学无疑是「白手起家」。不少运动员进大学纯粹是「镀镀金」,而王怡这回看来是真的。 工业外贸的第一课是外语。赛场上不服输的王怡为了不落人后,特意请了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原以为运动员打球是好手,读书不是那块料,未料王怡接受力特别强,加上用功,很快就追上了其他同学。 身兼学生和队员两种角色的王怡,回到队里仍担任队长一职。但是,很多时候,王怡是场上的替补。去年还是场上的明星,今年却成了板凳队员,王怡冷静地对待著这种角色的转变。既然是替补,对比赛似乎用不著那麼投入了。但王怡并没有如此。上海有线女排北上南京挑战江苏,正值上海两会召开。作为上海体育界唯一的「议员」人选,王怡此时的位置应在参政议政的人大会上,但记者还是在队员中发现了王怡。一问,才知道为了这两场关键的比赛,王怡特意向大会请假。她的想法是即使不上场,为年轻队员压压阵也好。 也许\是经历了人生的一些风波,也许\是因为有了人大代表、杰出青年之类的人生履历,王怡不再是过去球场上爱闹的姑娘。对她来说,昔日喧闹的胜负世界正在远去,现在面对的是一片平静而崭新的天地。队伍 上海 出生日期 25-05-73 入队年份 1991 位置 副攻/自由人 身高 189 扣球高度 314 拦网高度 303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