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魔 楷魔
关注数: 3 粉丝数: 5 发帖数: 3,301 关注贴吧数: 6
人口大迁徙 元朝末年,北方战争不断,灾荒连年。明朝初年,“靖难之役”更加惨烈,冀、鲁、豫、皖地区深受其害,“白骨蔽旷野,千里无人烟”,中原地区几成无人之地。而此时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社会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加上邻省难民又大量流入,山西成了人口稠密地区,于是就有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白洋淀的移民是在明永乐二年和永乐三年由太原、平阳、泽州、潞州、汾州、沁州等移来的。移民的聚合地和出发地是在洪洞县城北二华里的广济寺。广济寺当时是山西汾河边上的最大寺院,殿宇巍峨,僧人众多。寺内有一棵汉朝时的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极其罕见,树上老鸦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就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办理移民。   晚秋时节,槐叶调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出发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鸦不断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一步一滴泪,一步一回首,越走越远,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鸦窝,大人们指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因此,大槐树和老鸦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后来,白洋淀的移民后裔都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   据说,当时移民多数不愿离开故土迁徙别处。为防止人们逃离,官兵把居民集合起来,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然后再让回家,收拾东西,搬迁上路。至今,凡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的。“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联结,押解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大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汉代古槐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不复存在。但同根孳生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雄县的槐乡后裔也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有人还不断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寻根问祖。现在,古大槐树处已辟为旅游景点。树旁建有碑亭,亭中立一石碑,上刻“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西有茶室三间,上书匾额“饮水思源”。碑南建有牌坊一座,横额上一面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无论是严寒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天,寻根问祖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