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hei2002 jihei2002
关注数: 8 粉丝数: 153 发帖数: 4,879 关注贴吧数: 3
关于大火帽和小火帽 大小火帽的说法跟区别早晚关联。 一般说小火帽往往跟后期捆绑,小火帽小鱼鳞后期机。 后期机质量下降基本玩过的人都有共识,这里主要是指机身材料和做工方面。 一般大火帽的机,刚性和圆润度都好些,边角的割手感比后期机好。 大T是例外,大T目前还没发现有小火帽机,铝壶的单齿大T也是大火帽。耐磨和割手方面,大T上盖没问题,主要是侧仓底部那两个方角割手感比66.67的大火帽机厉害,原因是底部折叠方式不同。大T等于是底部全封闭的,6.7.8是开缝式的,具体自己拿实物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有人说g11侧仓底下也全封闭,但它那不是直角啊,有近似圆弧的处理,当然不会那么尖锐。耐磨方面有个时期的大T挂钩极不耐磨,一个是大T机芯打火仓多次折叠,工艺决定了材料不能太硬。还有就是某个时期大T的弹簧超级强,加重了磨损。 g11也是例外,它的原装煤油版只有一种火帽,而且比6系列的小火帽还小,因为它油壶顶部不同。 68是一个例外的例外,我甚至怀疑所谓的小火帽68就是“始作俑者”。按照时间来说68是1958年出的,一出来就是铝壶,也可以说68是铝壶机鼻祖。我怀疑68先出了铝壶,然后大T,66,67也跟着后面出铝壶机了。或者大T66这些58年之前先改成的铝壶,然后68一出来就直接铝壶,这好像都能说得通。但是6800有双齿机,肯定是铝壶了,然而大t,66,7双齿机没有铝壶全部都是钢壶,所以感觉68是先出双齿铝壶,这时候t,6,7还是双齿钢壶,后面慢慢也改成铝壶,但火轮此时全部都过渡到单齿大鱼鳞了。 68由于是铝壶而且机身是扁的,所以一出来配的火帽就跟T,6,7在用的配钢壶的大火帽不一样。大火帽外径9.1左右的样子,68的火帽外径8.0左右。然后6800油壶一直没变过,火帽也没变,就一直是8.0的小火帽。T,6,7到了单齿大鱼鳞铝壶时候还是沿用之前配钢壶的大火帽,甚至到了小鱼鳞火轮出来66和67还是大火帽。所以我前面为啥说怀疑铝壶就是是6800先出,大t,66,67再跟进的,你看它们到了铝壶甚至小鱼鳞阶段火帽都不愿意改呢,哪会先改自己的壶啊。 所以,到了最后66、67这俩货终于和68一起统一标准了,都用小火帽,说68是小火帽的始作俑者也没错吧?
又回看了对土鸡第一场 第一局土鸡上来失误送4分,第一个主动得分是一传没到位果子混乱中捅后场得到的,后边颜妮短球分第二分。我们没打开就是开局阶段尤其前两个球朱婷没下,整个前半局朱婷左右都不下球,第一个下的还是副攻掩护下的半个人拦网。现在回头看,那就是伤了,前面凡有一半成功率丁霞也不会慌成那样。其实队里应该都知道朱婷的伤情,郎导说的没想到是不可能的,看当时场上球员的表情就知道了。第一局发球果子和龚翔宇?还是张常宁?忘了,反正各得一分,也不算太差。拦网一分未得,对方也没多好,有一个是朱婷一传失误姚笛摔调二号位矮了张常宁没捅过去,这是送的对方拦网。总之第一局其他人打得不差,张常宁几个球也下了,龚翔宇接完一传自己上来3.5号位也打下去了,大刘二换三上去也下了两个球。 第二局惨案上来几分很快就把朱婷换下,但是小李上来就被对方双人拦了一次,后面进攻不多。这局主要是开局阶段苹果几个背飞都没打死被抓了反击。最神奇的是这一局我们主动得分全是江苏双姝的,第一个球是小宇四号位平拉开几乎空网,其他人一分未得,拦网一分是张常宁。下半局就把媛媛换上了,就是打意大利的阵容。媛上去连打两个都被防起,局末苹果背飞还是没打死,n扣0中。 所以前面两局就已经出现了打意大利的阵容,没准备,朱婷的伤没想到,郎导没指挥不调整,这都是不存在的,第一局没过半就用完了两次暂停。 第三局还没看,待续。
关于g11的科普和分代 之前发过的帖子莫名其妙消失不见了,稍微编辑下错别字,重发。 先说观点:g11就别分代了。 有人说第一代是煤油机型,我表示怀疑。你看啊G11的G是啥意思?gas啊,气体机啊。它本来型号就是作为气体机出品的,前面有了大T,66,67,68,69,都是煤油机,它还再弄个煤油机出来自己打自己?我觉得呢,当时气体机的时代早都来了,爱酷也不得不随大流,没有气体机还叫大厂大牌么?得,把6系列稍微改一下不就行了么?结构和原理基本一样,外型区别一下,整个8角形截面,在当年还是很新潮的。重点在设计一个气瓶,其实就是把原来机型的油壶改成气瓶,利用6系列已有的挂钩,加上两个尖牙,打火的时候把气瓶上盖顶开,出气同时火轮打火,齐了。 然后呢,它不得不在原有6系列上面做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比如说g11的挂钩要负责顶开气瓶盖,那这挂钩要够硬,不然顶几次弯了就麻烦了。所以g11的挂钩就基本没见过有磨断的,二手机拆下来挂钩经常一点磨损痕迹都没有。挂钩是硬了,那机头要不要加硬?肯定也要啊,不然硬的磨软的,软的铆钉孔很容易磨变形,然后打火的时候挂钩那一对尖牙就顶不起气瓶了。有的机身可能硬化淬火不行,软一点,挂钩孔就被磨穿了,我遇到过这样的机。还有呢,要保证挂钩尖牙顶起瓶盖,那挂钩上下移动的行程也要精确一点,稍微歪一点前后晃一点那也不行,所以g11的挂钩底部多加了一个胶的连接底座,上面塞在挂钩底部的孔里,下头塞到大弹簧里,这样打火时候挂钩就很稳定了。所以结果就是打火力量足够,保证挂钩顶起气瓶盖,而且挂钩行程稳定干脆,弹簧和挂钩之间还有胶垫缓冲震动。有人说g11打火手感好,也许是源自于此吧。 还有呢,g11它这个气瓶的设计决定了气瓶在机身里要比较松垮,能轻松转动,不然怎么调节出气大小呢,而且始终一个方向顶容易磨损不均匀,影响寿命。那就不能跟6系列兄弟们那样用机身或者弹簧底座把油壶(气瓶)卡紧了,气瓶松的怎么办?只有把侧仓底下加多出头一点,兜住气瓶底盖,这样就不会掉出来了。 好了,上面就是把g11因为是气体机而必须跟6系列不同的地方列出来。那么再看,如果它第一代是煤油机,还有这个改变的必要吗?所以我觉得g11最开始就是气体机,后面可能是不好卖?还是为了油气两用多一个卖点?反正他们发现虽然是气体机,但是要用油也很简单啊。你看,不需要改变任何机体构造,加个火帽,然后油壶完全按照气瓶的形状和大小来,只要把油壶头部弄尖避开挂钩上顶气瓶的两个尖牙就行了。油壶头部尖了,最上面棉芯口那里就小了,火帽也要小点才能配套。所以g11的煤油机型就是所谓尖嘴油壶原装小火帽,这个搭配。
聊一聊所谓的“打火手感”以及跟火轮的关系 这个手感,肯定跟你手相关,跟声音和火花是无关的,毕竟手是没有这个功能的。 再具体一点,狭义的手感其实就是打火时手指头受到的反作用力自己机身的震动。 既然是反作用力,那作用力是啥?是火轮摩擦火石的阻力啊。在直接手拨火轮的机子上这感觉会明显一点,那这个手感跟火轮当然有关系,但是不孤立只和火轮有关。火石的软硬,弹簧的松紧都会影响到阻力大小。 在自动弹射的火机上,手感就先跟按钮弹性关系大了,上了保险怎么按它也不会打开,那后面的手感就没了。再后面弹开上盖摩擦火石的手感是不能直接感受的,但是机身的震动感是有的,再配合上声音和火光,这是一种综合的“手感”,有点玄学的意思。 磕头机的手感又是另外一回事,侧压机也类似,其实磕头机是下压机,本帖就不说这个了。 咱们爱酷机的手感,这里只说6系列这种哈。 手感第一个来源是机身大小,重量和形状以及花纹,还没打火呢这是第一感觉的手感。有人偏爱68的扁,有人偏爱短6的一把抓,有人喜欢g11的棱角,有人喜欢67的圆润,有人喜欢大T的硬朗。 手感的第二个来源呢,这开始到正题了,咱们爱酷6系是五爪棘齿,360/5=72,也就是火轮每次打火转72度,火帽每次开合是接近90度,这里面的差额是咋回事呢?这里就有个差不多20度的虚位,为啥呢?假如火轮每次也转90度不留有虚位的话,那首先不一定能保证你打火之后关盖拨齿片能回到上一个棘齿后面,也就是你下一次再打可能打空了,而且一直回不到位一直空打,除非你手动去转一下火轮,所以很多拨齿片固定在火帽里的机都是五爪棘齿。好,正是由于这个虚位,每次打火刚开始的时候火轮是不转的,没有阻力,这时候手指受到的反作用力是挂钩底下弹簧被压缩反馈回来的阻力。这个力不光跟弹簧强弱有关,因为我们不是直接用手垂直向下按压弹簧,而是通过上盖后端你手按的位置和铆钉再加上挂钩孔的位置这三点行程的一个杠杠作用。这个杠杆一头是手指往下按一头是弹簧往上弹,中间还有个力臂力矩的长短。为啥同样的结构不同的机型打起火来会有不同的感觉呢,甚至同一盒里面同样的机型新的拿出来不同个体都有差别呢,就是跟这个力矩大小有关,这个力矩又跟挂钩孔的位置有关。所以同一个机新的和用旧了手感不同,哪怕忽略弹簧的变化光是挂钩孔磨损也会带来手感变化。极端例子是挂钩孔严重磨变形的机子,还有手感可言嘛?
奥产机早期中期晚期的划分首先这里仅仅指的奥产6系列,大T,g 奥产机早期中期晚期的划分 首先这里仅仅指的奥产6系列,大T,g11这些机型。 1,第一次划分可以用两分法,钢壶的早,铝壶的晚。这种分法对6800和g11没用,因为这俩没有钢壶。大T是绝大多数都是钢壶,铝壶的是最后一代,相对来说时间短,绝对生产数量肯定比钢壶少了。66和67这种划分就比较简单了,钢壶和铝壶就是泾渭分明。铝壶呢,6800和6900都是铝壶,没有见过有钢壶的,所以这俩机型一出来就是铝壶,那么说明这时候铝壶 生产工艺完全具备,那么66和67,大T也在这时或者稍后都用铝壶。因为你从工厂的角度来考虑那就是必然的,同样的材质对生产管理那肯定是首选。6800是58年出的,那么可以说爱酷的铝壶机时代大致就是60年前后。或者可以大致从60年这里分开,前面的是钢壶时代后面是铝壶。有人说不是58年就是铝壶了么?这个问题是这样,6800一出来是铝壶,不代表其他机型马上同时跟进啊,6800先试水不行吗?其它机钢壶备料用完机器折旧完了再转产也是说得过去,所以料敌从宽,60年估计稍后差不离,早两年晚两年也都有可能。 2,再来划分钢壶时代,大T,66,67的钢壶机也分早晚,同样都是钢壶机,从火轮来分: 双齿的早,单齿的晚。这里又有点复杂了,大T双齿又分横纹和大鱼鳞,横纹早,大鱼鳞晚。66和67没有横纹,所谓的双齿初代箭标,它们第一代就是双齿大鱼鳞。这还没完,大T,66,67的双齿大鱼鳞机里面又可以分早晚。大T可以通过火帽和底刻以及火石顶针去分别:晚一点的双齿大鱼鳞火帽最上面是两圈,之前的是3圈。底刻来说多了made in austria,之前的所谓老底刻是patent austria。火石顶针晚点的变成实心大头顶针,早期的双齿都是空心顶针,两头都是空心顶针,一头顶火石一头插在底座上,晚点的就一头实心顶针顶火石,一头弹簧直接套在底座上。 66,67火帽上没变化,火石顶针跟大T早晚期变化是一样的,另外火石弹簧拉杆上面的箭头标也能区分。所谓的双齿初代箭标66和67配置都一样的,粗头箭标和空心顶杆,粗头箭标里又分短尾和长尾。晚一点的双齿箭标标配是细头箭标+实心顶针。详细的以后另贴探讨。 到这里钢壶时代还没分完呢,前面双齿时代完事了,但这里又冒出一个刺头儿特例:6800,它是铝壶,但是有双齿机,虽然很少,但是没办法忽略啊。所以这里能不能说58年6800出的第一代双齿铝壶呢?或者说66,67大T双齿机一直出到50年?不好下结论。 钢壶机到单齿时代就不太复杂了,大T就是单齿大鱼鳞,两圈火帽实心顶针。66和67就是单齿大鱼鳞细箭标
“烤蓝色弹簧”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很多新手鉴别奥产喜欢拿 “烤蓝色弹簧”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 很多新手鉴别奥产喜欢拿这个说事,这里详细说下。 所谓的烤蓝弹簧,比较明显的蓝色,在晚期尤其停产前的小鱼鳞小火帽机上比较多见,就是当年某宝二三十块那种。 1,后期机也有不是蓝色弹簧的,我曾经一批收了几个后期长款6600,有蓝色也有近灰色的。 2,老一点的机器,早期的那弹簧应该说是蓝黑色,跟误传的那种烤蓝弹簧差别很大。你要看这个去鉴别那不是闹笑话吗? 3,就算是后期标准的烤蓝弹簧,你拿洗银水之类的除锈剂一擦,立马变白了。或者当年出厂是烤蓝,时间长了慢慢氧化了或者保存环境的原因也看不明显了。 4,烤蓝不代表好,也不代表是或者不是奥产,日本机也有烤蓝弹簧的。这个颜色是表面处理的结果,同一个厂家的可能不同批次处理出来的颜色不一样,不同的厂家也可能处理出来的效果一样。 那么,这个说法是怎么流传起来的呢?我猜如下: 当年刚停产的时候有人开始炒奥产,那时候他们把市面上后期机的库存大量收了屯,前面说过后期那种当年卖二三十的机基本都是烤蓝,所以先入为主了。另外炒卖的人其实也不一定是玩机懂机的人,就是强行找个噱头和卖点,哪怕再新手,只要不瞎都能看出来,还能有掌握了鉴别方法的成就感呢,于是就传开了。 烤蓝又怎么样?不蓝又怎么样?这个根本就是没意义的事情。后期机还有出厂火轮淬火就不合格的,你啥弹簧来打火也不行。火轮没问题,你上哪儿揪根弹簧塞进去都行,就是这么回事。
关于国产和奥产的各种科普都发在这个贴子1.奥产已经在2010 关于国产和奥产的各种科普都发在这个贴子 1.奥产已经在2010年代停产,国产的是国内厂家买下商标使用权进行生产。注意,现在国产理论上可以把爱酷这个牌子用在任何机型上,比如跟Zippo一样的翻盖机或者一块钱的一次性塑料气体机,用爱酷牌子没毛病。 2.商标是是商标,专利是专利。专利可以说爱酷机没有专利了,爱酷在90年代和之前的火机,底刻上还有patent austria字样,奥地利专利,这个时候它的专利应该还在保护期,别人仿那是不行的。但是再后来到停产前0几年那段时间吧,底刻就变成TMREG Vienna了,维也纳注册登记的商标。这大概是说imco的商标别人不准用,至于火机,专利没有了你仿一模一样的,谁都行,别用爱酷牌子谁也找不着你。 3.结合前面两点,现在大家默认的国产爱酷机,其实是国产商标权厂家仿制或者所谓说复刻的奥产爱酷的6600,6700,6800这3个机型的后期晚期版本,也就是2010年某宝都还有20多块卖的那种奥产机。为啥怎么说呢?现在国产爱酷的牌子其实也有其它的机型,但是那就几乎没人拿来跟奥产机一起说事了,因为无论是战壕机还是翻盖机还是侧压机,外观就跟奥产类似的机型差很远了,拧不到一块去。或者说这3款才能算仿奥产爱酷机,因为外观几乎看不出来差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