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泛舟 长河泛舟
关注数: 30 粉丝数: 40 发帖数: 968 关注贴吧数: 17
北京为何突然出现本土疫情?病毒从何而来?截至6月13日24时 北京为何突然出现本土疫情?病毒从何而来? 截至6月13日24时,北京连续三天出现本土确诊病例,累计达43例,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了暴发点。  △图为已采取封闭管理措施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外景 武晓慧摄 已连续50多天没有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的北京,新冠病毒到底从何而来?疫情暴发点为何指向批发市场?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此次北京新发新冠疫情,暴发点为何指向批发市场?吴尊友: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批发市场,很多海产品都是冷冻储存。在这样的环境下,病毒能够存活很长时间,传染人的概率也更大。另外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都有大量人员进出,只要有一个人携带病毒,若未能被发现而进入市场,就可能会造成疫情的扩散。  依据既往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判断,北京突然出现本土新冠疫情,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批发市场里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是源头。批发市场很多海产品、牛羊肉等都是外地输入,包括海外进口。目前全球每天有十几万新增新冠病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处理海产品或牛羊肉等时可能会造成污染。这些产品运到北京的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的人在操作时,手会接触这些产品,再擦鼻子揉眼睛,就会被感染。一开始症状轻微,如果没有意识到,在工作中还可能会造成人传人。第二种可能,有其他的传染来源。新发地批发市场人流量非常大,市场上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出入新发地批发市场的人是传染源。比如,他可能是一个从其他疫源地过来的人,对新发地批发市场造成了污染,导致了疫情的集聚。这两种可能都存在。但根据北京目前的状况,第一种情况可能性更大。  批发市场传染源是什么? 吴尊友:目前还很难断定批发市场的传染源到底是什么。新发地批发市场人流大,销售的物品品种太多太复杂,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理得清楚的。只有把所有人流和物品都查清楚了,才有可能展现出全貌。 野生动物携带和进口物品携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问:有分析说,海鲜不太可能作为一种传染源,也就是说三文鱼本身作为病毒载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您怎么看?吴尊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野生动物和进口物品携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野生动物是携带病毒,海产品是被污染后表面携带病毒。正常自然界的鱼体内是不会带冠状病毒的,但是鱼被捕捞之后,由于处理的工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导致鱼表面被污染,而污染的海产品被运到中国,中国工人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感染,进而导致人与人的进一步传播。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需要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证实。  如何做到可防可控?吴尊友:对于“可防可控”这四个字,不同人在理解上或许会有所不同。“可防可控”不是说一个病例不出现,而是说即使出现病例了,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使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病毒传播扩散风险有多大?吴尊友:从已知信息看,此次北京疫情反弹,主要集中在新发地市场周围。在新发地工作的员工及家属、密切接触者以及就诊医院的医护人员、相同时段就诊的病人,核酸检测扩展到这些范围就比较精准了。目前病毒的活动范围没有扩散到整个北京,没有使全市2000多万人口受到威胁。 问: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北京市民需要格外注意什么?吴尊友:目前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公布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界定了一些区域的响应等级。精准界定这些信息以后,人们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过去一两周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去过的人要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看看是否有异常,不放心的可以主动申请做核酸检测。对于其他市民来说,在通风不好的地方,戴口罩、勤洗手等基本的卫生习惯还是要保持。 ▌本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去小区后面的一颗大榕树下晨读。经常能看到这个小男孩,帮他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 打扫完了,母子俩还会一起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这么体恤母亲,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 -01- 我问小男孩的母亲: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 这位外地来的女环卫工不善言辞,说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这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穷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别。 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02-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习,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读书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血汗钱。 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03- 我一侄子今年参加完中考,接下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他爸妈让我帮忙,介绍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体验生活。 第一天,他回来跟我们汇报说:老板教了各种技术,学会了做好几种饮品,也能炸鸡排和薯条了。还没忘自夸,原先的厨艺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们说:“这奶茶店可真是太赚钱了,那么几勺糖粉,加上点水,加上一块柠檬片,就要卖五块!以后,我看开这么个店儿不错!” 后来,我跟他分析了各种费用,他一算,看来,钱也不好赚。 每天回来,都有新的话题,要么是告诉我们一天做了些什么,要么就是店里来了些什么人,还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骑手和一些业务员的事儿,说的头头是道的。 有一天我问他:上班容易不? 他说:也容易也不容易,我这上班这几天,把一辈子的哥姐都给叫了,脸都笑僵了。 我问咋回事儿? 于是,他给我来了以下表演: “哥,来啦!喝点什么?” “好咧姐,你稍等,坐一会儿,马上就好!” “哥,进店来坐一会儿吧,有免费WIFI,有空调!” “姐,你是喝橙汁还是喝奶茶,姐,糖要多加还是少加?姐,两勺糖够吗?” “姐,味道怎么样,多提意见,姐!” “姐,你慢走,没事儿过来玩儿啊姐!” “哥,你走好,哥欢迎再来!” “姐,带着朋友来玩儿啊!” 他吧啦吧啦,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来。 我说:“真是不容易呢!等你发了工资,你就拿着这钱去旅游吧!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他说:“算了吧,我不想去旅游了!” 我说:“为啥?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吗?” 他说:“我还是拿这钱到时候孝顺孝顺我爸妈,孝顺孝顺我奶奶,给他们买点东西吧!” 我把这话转告给他爸妈,他们倍感欣慰。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04-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很早去捡瓶子,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难,只要人活着,肯勤劳,就有转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