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打灯头 雪打灯头
关注数: 994 粉丝数: 584 发帖数: 2,245 关注贴吧数: 7
欢迎咨询 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2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大工业研究院所之一,是宁夏建筑材料行业最具权威和实力的一家综合性研发、检测与咨询机构,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及新型建材的研究、开发、中试及推广应用、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包括可研报告、节能报告、专题研究报告、项目规划等类报告的撰写)、技术服务以及建材产品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建材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相关业务。科研开发主导产品为研发各种石膏制品,对石膏深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工业废渣石膏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进行研究开发。2006年组建成立了建材与节能技术咨询中心,同时拥有宁夏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宁夏石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宁夏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质量和计量认定机构、“宁夏建筑材料防火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宁夏自治区人事和保障厅批准许可的“宁夏建材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国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建材职业技能鉴定站”。2009年宁夏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450余个项目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同时我院是砌墙砖抗压强度试验用净浆材料国家唯一指定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目前资产总额近7000万元,职工112人,高等专业以上人员占86%,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33人、助理工程师26人、研究生8人。近十年取得科技成果30余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自治区及市级项目18项;拥有专利1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自治区级奖项3项。2008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创新型(试点)企业、2008年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8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1年4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创新型企业、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复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我院充分发挥在建筑材料方面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细化咨询业务,成立了建材与节能技术咨询中心,形成了建材与节能技术咨询方面的专业特色。近年来,先后承接了区内外建材行业相关产业规划、多家电厂脱硫石膏和粉煤灰综合利用专题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建设厅)委托开展的《宁夏墙体材料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等各类专题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了扩大我院的咨询业务,我院与宁夏石油化工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两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区内外的广大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全面、便捷的一站式咨询服务。  业务涵盖: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价、建材行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专题研究报告、项目后评价报告、项目规划咨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科学研究等。  期待与您握手,共创美好未来!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175号 邮编:750001 宁ICP备14001640号
欢迎咨询 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2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大工业研究院所之一,是宁夏建筑材料行业最具权威和实力的一家综合性研发、检测与咨询机构,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及新型建材的研究、开发、中试及推广应用、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包括可研报告、节能报告、专题研究报告、项目规划等类报告的撰写)、技术服务以及建材产品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建材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相关业务。科研开发主导产品为研发各种石膏制品,对石膏深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工业废渣石膏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进行研究开发。2006年组建成立了建材与节能技术咨询中心,同时拥有宁夏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宁夏石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宁夏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质量和计量认定机构、“宁夏建筑材料防火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宁夏自治区人事和保障厅批准许可的“宁夏建材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国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建材职业技能鉴定站”。2009年宁夏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450余个项目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同时我院是砌墙砖抗压强度试验用净浆材料国家唯一指定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目前资产总额近7000万元,职工112人,高等专业以上人员占86%,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33人、助理工程师26人、研究生8人。近十年取得科技成果30余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自治区及市级项目18项;拥有专利1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自治区级奖项3项。2008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创新型(试点)企业、2008年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8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1年4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创新型企业、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复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我院充分发挥在建筑材料方面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细化咨询业务,成立了建材与节能技术咨询中心,形成了建材与节能技术咨询方面的专业特色。近年来,先后承接了区内外建材行业相关产业规划、多家电厂脱硫石膏和粉煤灰综合利用专题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建设厅)委托开展的《宁夏墙体材料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等各类专题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了扩大我院的咨询业务,我院与宁夏石油化工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两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区内外的广大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全面、便捷的一站式咨询服务。  业务涵盖: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价、建材行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专题研究报告、项目后评价报告、项目规划咨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科学研究等。  期待与您握手,共创美好未来!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175号 邮编:750001 宁ICP备14001640号
中澳免关税后的高大上生活:奶粉再也不用去香港抢了 中国与澳大利亚实质性结束自贸协定谈判  买奶粉再也不用去香港抢了   近年来,中国年轻爸妈们为了给自家孩子吃上放心的进口奶粉可谓劳心又劳力,家门口买太贵,海淘怕遇上假货,亲自去香港抢两罐跟苦力一样搬回家吧,孩子半个月就喝完了,来回路费加折腾也吃不消。   在中澳自贸协定实施以后,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关税将在9年内全部取消,其中婴幼儿奶粉原本15%的关税将在4年内取消,以后直接在超市可以直接买到免税奶粉,再也不用去香港抢啦。  喜欢吃西餐吃海鲜的小伙伴们以后也可以大胆尝试澳洲牛排和鲍鱼龙虾了。   澳洲牛肉25%的关税将在9年内取消,羊肉23%的关税在8年内取消,海鲜更快,4年内就彻底免关税了,从此这些什么都好就是价格太高的美味们终于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一直以来,澳洲产的牛皮、羊皮、鳄鱼皮、鸵鸟皮都是世界奢侈品品牌的固定原料之一,其价格之高昂一般人实在不敢问津,只好买些山寨货聊以安慰。   不过,澳洲皮料14%的关税将在最快2年内取消,以后女人买包男人买鞋的时候终于可以买正品也不心疼了。  在中澳自贸协定实施之后,如果你还在喝法国葡萄酒的话一定会被小资青年们嫌弃不够潮。   其实这几年来,澳洲酒作为新世界葡萄酒的代表,在国际上可谓独领风骚广受好评,其价格较传统葡萄酒也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高达30%的关税被取消之后,澳洲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正式进入平价时代,以后喜欢喝红酒的小资土豪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假洋酒忽悠了。  对于大多数连别墅都没住上的中国人来说,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牧场,可以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想一想就幸福感爆棚的事情纯属幻想,即使是对周围无处不在的土豪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等到中澳自贸协议生效后,中国土豪们就可以拿钱去澳洲买农场了,从此过上蓝天白云无污染,养养牛羊放放马的逍遥日子,每天吃的都是有机食品。对了,差点忘了说,天堂入场券是150万美元哦。
只花不拿纪律不查? “不装腰包的腐败”谁来管? 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当家却不怕柴米贵”,职务开支花钱如流水。  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  现象: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达百万元   “住洋房、吃海鲜、买高档礼物……领导根本不管单位还有多少钱,只管叫我签单开票。”一位经常跟随领导外出的某地财政局长向新华社记者诉苦说:“往往出去一包票子,回来一把条子。”   记者在中东部多省市采访时,没有一位领导干部能说出一年职务消费的确凿数字,即使是分管财政的干部也难以说清。某贫困县农业局局长说,他手下管着几百人,每年工资外花费多达几千万元。一位职工私下反映:“领导干部吃喝不愁,普通职工发愁吃喝,有时连办公经费也付不起。”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但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这只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这一级的副职一般至少配三辆车:轿车、越野车、商务车,加上公车私用等,仅领导用车的浪费就非常惊人。  职务消费面广线长,潜在的腐败机会“巨大”。不少群众反映,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名目繁多:手机及话费、差旅费、公车及燃油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等,数额越来越大,超标换车,违规买房,一餐吃几万元都不在话下。有的干部私人请客或家人聚会,都会拿发票到单位报销。  更有甚者,一人当官,全家享受。山西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告诉记者,一些领导干部看病存在“一人公费、多人享受”的现象,公费医疗成为致富门路。省直厅局有一位退休的厅级干部,每天都提着药兜到医院开药,过了马路就卖给药店,并根据药店的需要到医院开不同的药,随行就市,借机牟利,退休十几年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愿管。  “不装腰包的腐败”谁来管?   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干部之所以在职务消费方面挥霍无度,主要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装腰包的腐败不会被查处。  许多县委书记认为,一把手不能直接分管财务,但怎么花钱,却是一把手说了算,其他领导根本无从插手。主要领导的绝对权力,导致了职务消费的随意性,还引发下级层层效仿。记者在某贫困乡采访发现,书记乡长的公车均是新款帕萨特,问其资金来源,书记说:“东挪西凑,想办法呗。”其实除了吃拿卡要,还要挤占其他行政开支。  河北行政学院原常务副校长刘日说,职务消费范围不清、标准不明,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律不查,这就造成许多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有关部门查处起来难,且有法不责众之嫌。另外,领导干部往往任用嫡系管财务,职务消费只有少数人经手,势必造成“上级不监督、同级监督不了、内部监督难”的情况。即使审计出来,面对“巨额假发票、白条入账”等违法违纪现象,也多是只上报不查处。  恶果:挤占资源滋生腐败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打着职务消费旗号,拉关系、“结圈子”,有的为了职务挥霍,偷建小金库,收取“灰色收入”,从而滋生腐败,引发民怨。  一位接待办主任说,一些干部往往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请客送礼拉选票,有的还往上级领导手里送,跑官要官。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盲目攀比,吃喝玩乐,生活挥霍,有的甚至违规挤占挪用扶贫、支农、救灾等款项,或向有关单位或企业转嫁费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绝。  有的领导干部在单位顶风私设“小金库”,作为职务消费的“蓄水池”。近年来,各地严查小金库,规范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不合理的职务消费,但大量预算外资金依然存在,“小金库”或变相小金库保证了领导干部有钱花、敢花钱。  一位县委书记私下告诉记者,单靠财政这点钱,不可能有太多职务消费。他大致算了一笔账:仅春节一次,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富单位一万两万,穷单位三千五千,加上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如果再算其他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活动,特别是动干部帮人办事,即使不去主动腐败,一年下来也数目可观。因此,干部的奢侈消费更多来自“灰色收入”。  刘日说,过度的职务消费,在单位挤占的是其他干部职工的资源;在社会,挤占的是财政资源,这种“挤出效应”,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财富,助长了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很容易引起民怨,最后损害的是公信力.
瓜农只要开个自产自销证明 ,银川背街小巷都可以卖瓜。和谐! “金山的西瓜,快来看一看,皮薄肉甜,八毛钱一斤。”7月22日,杜师傅在在水一方小区门口的瓜摊前吆喝着。杜师傅表示,现在城管部门支持瓜农进城卖瓜,在小区门口摆摊有了固定的客户源,每天都能卖出600斤左右的西瓜。 杜师傅5年前从山东来银川卖瓜,每到夏季,他就在各大小区门口卖瓜。“每次一车拉3000斤瓜,五天就能卖完。”杜师傅说,银川城管对瓜农的管理还挺人性化的,不抓不赶,就是引导。据了解,我市从7月初西瓜大量上市,为方便瓜农卖瓜,我市城管部门大开方便之门。允许瓜农在小区门口等住宅区摆摊卖瓜,既方便市民生活、又有利瓜农增收。 “从2006年开始,银川市就允许市郊农民进城卖瓜、水果和应时蔬菜。”据银川市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7月中旬,一场暴雨使银川西瓜产业遭受打击,受灾面积达1万余亩,仅贺兰县金山地区,就有400多万公斤熟透在地里的西瓜急找销路。当时,市政府为瓜农开通绿色通道,允许瓜农进城走街串巷、摆摊销售。就这样,这一利民政策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瓜农只需在当地开自产自销的证明,在银川市区卖瓜不收取卫生费和占道费。但要保证摊点卫生,不要乱扔瓜皮果屑就可以了。”银川市城管局市容管理主管李晋光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瓜农卖瓜,各县区城管局在小区集中的背街小巷和适合设立瓜果摊位的地方进行实地勘查,在不影响交通、市容市貌的背街小巷,引导瓜农卖瓜。 7月22日,杜师傅在在水一方小区门口卖瓜。
高温天气,你领到补贴了吗? 随着夏季气温的频频攀高,高温津贴又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7月,宁夏六部门曾联合发文明确高温津贴计发标准,要求用工单位在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时向劳动者支付每天最高7元的高温津贴。然而,在标准落地多年后,7元的高温津贴似乎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知道的人不多,领过的人更少。高温下工作的群体,享受的福利往往只是一碗绿豆汤。  宁夏规定每人每天最高7元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就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2012年6月,在该暂行办法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国家重新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标准由各省份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并调整。  7月16日,记者在银川市人社局采访时,见到了一份2010年7月由自治区人社厅、卫生厅、总工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区高温津贴发放标准的通知》,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标准为露天、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7元,其他作业人员每人每天5元。按在岗职工实际出勤天数,在每年7月、8月、9月予以计发。  高温福利常常打折扣   连日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环卫工、建筑工人、快递员等在烈日下露天作业的劳动者,结果仍像往年一样,依旧有很多人没能领到这份应有的补贴。  银川市兴庆区环卫工人赵立虎告诉记者,往年单位都会给环卫工人发放防暑物品及药品,到了高温时段还会有绿豆汤供应。但防暑费似乎没有发过。赵立虎说,“可能把钱都折算成物品发放了,也是一样的。”   赵立虎表示,其实环卫工人最需要的不是防暑物品或补贴,而是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休息点。如果建个休息点,能安个空调放两个暖瓶,这样环卫工人不论酷暑还是严寒就能有个休息的地方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协调建设。  在某快递公司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他在这家快递公司工作已有3年多了,天热时会发些水果饮料什么的,也会煮绿豆汤给大家喝,但没发放过高温补贴。出去送快递时口渴难耐还要自掏腰包买饮料消暑。黄先生表示,给私企打工也应该享有一些必要的补助,但似乎没人为这点津贴跟公司找“不自在”。  黄先生告诉记者,有时为客户上门送快递,一些客户还会端杯水递给他们,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总是很感动。黄先生说,“快递员一直在街上跑着,很少休息的,更别说找个阴凉的地方避暑了。”   在银川市民族北街一处公司性质的停车场,看车人李大爷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防暑装备,一边说:“帽子是必须要有的,还有墨镜,水是自己晾好的茶,这些都是自备的。”李大爷表示,现在还好有个小亭子能休息,不过休息也得盯着车场内的情况,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有人逃停车费。  耿先生在银川一家建筑公司上班,因为是在户外监督,所以也属于户外工作者享受高温津贴补助的人群。耿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前高温津贴发放不及时而且比较少,这些年好多了,会按月按标准发到工资卡里。耿先生表示,夏季建筑工人在酷暑中作业其实是份又苦又危险的工作,合理避暑按标准给予补贴是很必要的。耿先生说,“现在这种天气,中午12点到下午3点都是休息时间,是不能在户外干活的,尤其是高空作业,这样会比较危险。”   针对高温津贴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区各级人社、卫生、安监以及及工会组织每年都在引导和督促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夏季工作场所防暑降温各项措施,加强对高温作业场所的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劳动者安全度夏。  记者7月16日在银川市人社局采访时,相关科室工作人员正在集中开展工资与劳动关系方面的执法监察,未能采访成功。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银川市总工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高温津贴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工会没有执法权,但会根据劳动者的反映对用工单位进行监督,督促按时足额发放。另外,对于高温下作业的户外劳动者,各级工会每年都会组织“送清凉”活动,将防暑降温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发到劳动者手中。(记者 陈世伟 尹亮 文/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