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zhijun333 shenzhijun333
关注数: 59 粉丝数: 67 发帖数: 1,874 关注贴吧数: 32
如何让国内球员在关键球处理时多做尝试,而不是一味交给外援处理 关键机会不仅仅是单刀射门,也包括传球时候,自己过一下对手,然后处于一个更好传球的位置。大家有什么建议? 欢迎讨论。例如,篮球有限制外援在第四节上场。不知道日本联赛那边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我用ai搜索的一些答案: 1. 横滨水手模式:要求外援在训练中必须用日语指挥防守,迫使本土球员主动承担沟通职责。同时,在训练中强制要求本土球员主导“最后15分钟+比分胶着”场景,外援仅作为支点或辅助。例如川崎前锋通过数据分析,定位本土球员在禁区前沿的决策弱点,针对性设计重复训练模块。对于这样做的球队,足协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 2. 川崎前锋实践:开发“5秒决断”训练法,要求球员在接球后5秒内必须完成传球/射门/突破决策,超时则全队受罚。 3. 青训补偿金制度:J2/J3球队使用U21球员达标(如J2年累计3780分钟),可获300万日元奖励。这笔资金相当于承担一名年轻球员年薪,减轻了小俱乐部培养成本。 4. 从“3+1”扩至“5+1”:允许5名不限国籍外援+1名亚洲外援登场,但同步实施“本土青训”条款,要求各队报名名单中保证一定数量自家青训球员。这种“开放外援+保护青训”的平衡术,既提升联赛观赏性,又避免本土球员边缘化。 我理解是,上多少外援,就要报名多少本土青训人员。外援的名额不限制死,少用外援有奖励。 5. 避免“恒大式”霸主:通过薪资帽和利润分享机制,限制俱乐部过度投入。近5个赛季4次夺冠的川崎前锋,其薪资总额仅占联赛总投入的8%,确保中小俱乐部也有争冠机会。若某队因培养本土球员导致排名下降,下赛季可获得额外转会预算。
国足1:1泰国,一个老球迷给中国球员的建议,希望有圈内人士看到 1. 后卫什么时候要贴身上抢,什么时候要站住位置,是有讲究的。后面只剩你一人的时候,需要站住位置;但如果还有保护性队友,那就要积极上抢,而不是一味的退守。靠近中场位置,抢球可以抢凶一点,上身体,即使犯规也不要紧,而在禁区前沿就要抢准一点。 2. 我方球员拿球时候,其他球员要跑空位去接应,去牵扯对方防线,让对方防守球员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上抢,而不是都站得远远的,慢慢散步。这个时候,我方持球队员才有时间观察和思考。阵型不是站着死位置不动,是要跟着球动起来的。每次看场上我方带球对方几个人上抢,我方却却没一个人接应,很难过。 3. 前场紧逼抢对方球时候,要一起抢,同时抢持球人员和封传球路线。要么就都不抢,休息一下,不然白白浪费前锋体力。 4. 地面传球要贴地,让队友好接并快速做动作,不负责任的捅个半高球,队友根本没法接。 5. 下底传中砸头球,三线要保持紧密,都要压上,等中路我方球员多几个人进入对方禁区再传中,这样即使第一点不能头球,也可以抢第二点。如果禁区只有一名队友就不要传中了,很容易丢球权。 6. 后场倒脚,守门员要积极参与进来,中场球员要多观察对方球员位置,再积极跑空档来接应,而不是站着不动,必要时候,前锋也要回撤接球,熟悉一下球感,以免射门那一下打飞机。这样才能从后场慢慢短传过渡到中场。现代足球对球权的掌控很看中的,尽量少用守门员开大脚了。 7. 足球是一项11人的整体运动,非持球队员也必须积极参与。国足可以进行一些团建的项目,增加凝聚力,而不是去搞政治,念毛主席语录,实践比空谈有用。 #国足#
给中国足球管理人员的几点建议 1. 使外援更多的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比如限制外援上场次数,增加无外援比赛场次,增加无外援场次分数的权重。 2. 明确每场比赛户口本球员,即本土青训培养球员占比,使一部分球员可以长期稳定的在一起踢球。同时增加地域认同感。 3. 让青训选材的时候更注重球商和将来的发展,而不是身体和目前的成绩;比如将来该球员踢出来了,他的转会,或者工资,都可以让青训进行提成,并写进合同。 4. 判罚尺度从严,青年队要更严,同时,明确并统一犯规的尺度,使得严重放规,场上斗气行为得到及时的惩罚。让球员从小培养出良好的品行,从而促进技术流的发展。 5. 优化舆论环境,提高记者水平:举办足球宣传人员培训班,培养懂专业的记者和解说员,先重点在裁判判罚尺度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几名记者作为跟队记者,只提供第一手资料给他们,控制话语权。 6. 申请年度分红,资金来源可以是转会调节费,或者行政赞助,主要用来接济经济差的球队,同时给排名靠后球队新秀的优先选择权,以及转会补偿。同时设立青训基金。 7. 让各赞助商共同商议,以民主的方式,选一位年纪较大的人来当管理的一把手。国家行政除了政治审查,不得干预选举。这个人必须物质上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但还心系足球。不知道徐根宝是否合适?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