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Hanev
VCHanev
关注数: 21
粉丝数: 262
发帖数: 4,777
关注贴吧数: 11
人生就像小鲤鱼 过河 ——vchanev
某吧宠的认知体系 1-短弓=短拉距,大弓=大拉距 2-短弓在马上好用,大弓在马上不好用 3-汉族先民历史上用短弓,小拉距,短箭 4-大弓、长箭、大拉距是东北原住民的固有体系 5-某东北部落通过贸易的方式获得了南方水牛角,从而将自己的大型木弓改造成后世认为的清弓 6-清弓非汉,实乃通古斯低等科技的产物 7-清弓箭速不高,且在马上使用多有不便,是弓箭的重大退步 8-清弓不能代表中国,鼓吹清弓是以满代华 9-符合以上认知的任何历史文物、图像、文字记载都是正确的,不符合的都是可疑的 该吧宠可能有精神问题,而且心眼脏,缺乏辩论礼节,善于虚空打靶,被反复打脸后死不认账,靠反复发缺乏营养且有误导性的贴子、挖自己贴子博人眼球、异位回复他人评论,扰乱视听。欢迎吧友补充其言论截图,以供新手玩家避坑。
近古长臂弓(二)尺寸、拉距、性能 本人的上一贴“近古长臂弓”介绍了这类弓形的基本结构、比例、工作原理、变体分类。 我的观点是:西亚的土耳其弓、波斯弓,以及我国明清时期的小弰弓、大弰弓、后来的清弓,以及同时期使用长角的朝鲜弓(短角的不算)同属于一个科技类型,该类型的特点是形变区长度所占的比例较大,有带反翘的硬弰,有利用次形变区协助压榨主形变区的功能,该类型的基本比例是:硬弰+kasan的长度占全弓的1/5左右。 上一个贴子里面提到,这种弓的尺寸范围是所有弓里面最宽的,既有曲长不到1米的小弓,也有曲长超过1米7的大弓,极大和极小都有可取之处。 本贴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古长臂弓做得极小、极大都是优秀弓形。 一、长臂弓的拉力曲线特点 直拉弓的拉力曲线是近似直线,在弦角达到一定程度后拉力曲线上扬。 下图的长弓全长约2米(不算弰头),其拉力曲线直到80厘米处还是基本直的,若拉距继续增加会缓缓上扬,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219。短臂长弰弓的拉力曲线会有一些S形走势,开头有一段快速上升,然后相对平稳,随着弦角加大再次上扬。 下图的长弰弓全长144厘米(弦口间,不算弰头),弦长134厘米,形变区短。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363。以这张弓的尺寸,70厘米时拉感还算甜美,但是80厘米时拉感就比直拉弓要紧了。长臂弓的拉力曲线有更强的S形走势,开头上升很快,然后相对平稳,随着弦角加大再次上扬。 老枪的土耳其弓曲长约128厘米(弦口间,不算弰头)弦长119.5厘米,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636。因为形变区不短,这张弓的蓄能毫不逊色于尺寸更大一些的短臂长弰弓,但是因为弦长短,这张弓弦角变化更快,拉到80厘米时拉力曲线最后上扬非常陡。秦皇的一张玻片清弓,曲长约167厘米(不算弰头)。截至85厘米拉距时储能系数1.2366。老贾清弓拉力曲线与此几乎一样,老于清弓可能更猛一些。请注意这个比例!注意这个比例!注意这个比例!这时拉距大约是弓曲长的50%。现在我们来看一下128曲长的老枪土耳其在64厘米状态如何:蓄能同样非常饱满,储能系数超过1.22,和清弓的水平非常接近。至于这个系数为什么没有玻片清弓那么高,最大的原因应该在于弓档相对较大(128弓长有将近17厘米弓档,而玻片清弓167弓长也不过19厘米弓档,且还是高弦垫垫起来的)。如果把老枪这种水平的形变控制和清弓的大尺寸高弦垫结合起来,蓄能肯定是要更加强大的。 关于清弓为什么拉感非常舒适,小弰弓为什么拉感紧,可以做出这样的粗暴解释: 所有制作正确的近古长臂弓,都会在拉距初期有非常饱满的蓄能,当拉距在弓长的50%时,拉力上升处在柔和期,当拉距超过弓长的60%以后的时候,拉力上扬变得越来越严重。 清弓之所以不陡升,是因为其基本尺寸非常大,标准曲长超过170厘米。即使以缩水版的167厘米为例,你也需要拉到100厘米以上的拉距,才会出现128厘米短弓拉80厘米时的陡升感。 二、长臂弓的实际弓长、拉距案例 (1)远程靶弓、战弓 在上一个贴子中,我们谈到伊朗文献中靶弓的弓长、箭长比例是弓长13.5把,箭长8.5把,箭长占弓长的63%,战弓箭长不变,但要加长弓臂,弓长14把,箭长占弓长的60.7%。此处弓长大概是包括弰头了,但是基本范围如此。 老枪的土耳其弓,全长带弰头约132厘米,本人使用81厘米长的箭拉满,比例约61%,落在这个范围之内,拉力曲线状态如前面所示。一般认为角弓的拉感会比层压弓更柔和,战弓60.7%的箭长比例应当是使用起来比较从容舒适的,而且战弓还要考虑全天候待命的问题,相对加长也是合理做法。 (2)飞弓 同一部伊朗文献里面提到伊朗飞弓的箭比普通的箭更长,未提到类似土耳其飞弓的托盘装置,也许伊朗人具备适合制作低挠度轻箭的独特材料。这篇文章看来编排散乱,不同地方自相矛盾,有说飞箭要加长3指的,也就是差不多9.1把长,有说飞箭长9.5把的,未提及飞弓长度的问题,按照默认13.5把来算,飞弓的箭长和弓长之比在67.1%或70%。 土耳其飞弓采用缩短尺寸的方法,追求在小拉距上完成压榨,不算弰头的曲长可以短到41英寸,使用拉距可到27-28英寸。 战弓要考虑拉感舒适以及长时间上弦待用的问题,飞弓把轻箭箭速作为最优先目标,而只有增加压榨,才能在同等质量体积中产出最多的能量。飞弓的拉距普遍能超过弓曲长的65%。 不仅如此,无论从一些实物还是从书籍记载来看,飞弓都有减短形变区比例的做法,这意味着其压榨其实比数字表现出来的更加猛烈。 (3)明清大弰 从武备志看,明大弰的曲长应该在160厘米(也有人认为160厘米是上弦长度,曲长是176厘米),明末边军的箭杆长88厘米。清代弓的曲长在170多厘米,为了方便表现比例,我们取176厘米,清朝标准的战箭杆长是96厘米。按明大弰160曲长来说,两种箭杆的长度全都是其弓长的50%再加8厘米。 关于这种设计的猜想是这样的:这种弓奉行“软弓长箭”的战术思想,使用主体是职业军队中臂展最大、体格最好的人员,要求使用者能够轻松稳定地把弓开到50%拉距精确射击,并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更大拉距提升威力,为此箭长额外留出了8厘米。也就是说其拉距比例在弓长的50-55%。如果人臂展不足,不能满足50%的基本拉距,对这样的弓来说是大材小用,过低的效率还可能对这个短臂展使用者的力量造成浪费。 (4)比例之外的绝对尺寸 对于同等的拉距来说,打个比方,78厘米拉距,一张远射弓的曲长应该在130厘米左右,一张明清大弰风格的弓曲长应该在156厘米,尺寸比值不过是5:6。然而实际上这两种弓的尺寸比可以大到120:176的程度,原因有二:第一是明清大弰早已明确了大拉距的战术用法,有在职业军队中专门挑选培养能够胜任大拉距的人的机制;第二是短弓的拉感会限制人可以射准的拉距。 射准需要在撒放前的最后阶段使用背张力顶着弓力完成一小段扩张,对于拉力上升很快的弓,推弓侧的肩背肌肉会很快疲劳,为了保持准确必须限制拉距。 高颖拉距在人的臂展x0.45,用短弓的话需要使用特别的开弓方法才能次次拉满,采用平开的话会很快感觉到推弓侧肩背肌肉疲劳,不能维持精准,甚至满弓都有困难。 西亚射书的主张比高颖拉距稍短,讲究箭杆在嘴唇以上,胡子高度,后手拉到后耳边,后肘保持高位,这个拉距大约比高颖短2厘米,在不用尺蠖开弓法的情况下,这个拉距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要好于高颖拉距,这就是因为拉感不友好而不得不减小拉距的案例。 而在使用大弓的时候,在高颖拉距持满撒放会比较轻松,体力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再加三五厘米拉距而不发生错误的肌肉代偿,起码可以保持连续几箭是稳定的,这可以叫做“爆发拉距”。 以本人为例,臂展173,按照高颖的方式拉满81厘米箭(杆80厘米),按照西亚方式拉满79厘米箭(杆78厘米),射80多磅清弓的时候,可以大拇指够到84-85厘米处打上一会,一旦相关肌肉疲劳(主要是后肩)、其它肌肉发生代偿,把拉距退回高颖拉距即可恢复稳定。
近几年从不少圈内大拿、热心同好处接触了不少关于传统弓箭的研究发现,加上本人一贯热心于弓箭物理,对此投入不少心思,想法很多,口不能尽。只因最近几个吧宠上蹿下跳,带坏小孩,在此把一部分想法系统地写出来。聊一下清弓在弓箭科技树中的位置。 一、长弰、小弰、大弰在形变类型上的分类 之所以强调形变类型,因为这才是传统弓发展的核心科技,其演进惯性极大,很难发生骤变。而弰头形状、连接加固方式、防潮手段之类的细节问题就不具备这种稳定性,往往是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随着地区(物产)、时代的变化很容易发生骤变。 以弰子长度来分类的做法误导性很大,往往使人以为大弰/清弓属于长弰系统。实际上,在科技角度最应该看的应该是形变区和非形变区的比例。在这个视角下,大弰和小弰应该归在同一类,长弰归在另一类,前者我权且称为“长臂弓”,后者称为“短臂弓”。 长臂弓的出现时间比短臂弓至少晚一千年,制作难度和性能上限都高于短臂弓,二者的区别是智能手机和老人机的区别,不是萝卜白菜的区别。 二、制作长臂弓的技术门槛 短臂长弰弓形确立以后,至少一千年没有什么本质的进步,即使在南宋这种水牛角丰沛的朝代,也仍然采用短臂,原因在于不能解决长形变区的形变问题。在新的技术出现以前,加长形变区、减短弰子,必然导致三种情况之一: 第一,靠近弓把的部分太强,不能充分形变,主要形变靠近弓弰,拉距、蓄能都拉胯 第二,靠近弓弰的部分太强,不能充分形变,主要形变靠近弓把,蓄能没增加,只增加了一块死重 第三,形变区能均匀形变,但是形变量对于筋角弓而言太小,且这样的形变区需要一定的锥度,虽然长但是蓄能体积未必大,还是拉胯 这种限制使得短臂长弰延续了一千多年。只有汉朝时期出现过四弧角弓,不久还是被淘汰。 最早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出现在西亚、地中海东部地区,思路是在长形变区中做出一定的(角度)渐变,使得形变区的不同部位在开弓的不同阶段依次形变(弓所受的力总是延弓弦方向,当一个段落和弓弦方向夹角很小的时候,这个段落所受的力矩就小,不容易形变,和弓弦夹角越接近90°的地方,越容易形变)。这种设计在后来的奥斯曼、波斯弓上体现得更加简洁、清晰,并且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弓体形状。但是基本结构都是弓把-弓臂-kasan-弓弰,其中弓臂和kasan过渡处是次形变区,这里在开弓初期不形变,而是充当弓弰压榨主形变区,弦角加大后次形变区和弓把附近形变越来越多,整个长形变区都参与了蓄能。长臂弓的难度在于,各部分的硬度、角度必须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形变,发挥出材料的储能潜力,如果不能掌握这种门道,性能还不如短臂弓,又或者性能可以了,但是疯狂翻弓。由于技术上的难度,这样的弓传播到城市文明不发达的地方往往会发生退化。又由于需求的衰退,一些长臂弓形即使在发达地区一样发生了退化。 三、成熟的长臂弓的样式 1-小弰系: 弓弰短小,有较长的kasan结构,弓臂向弓弰方向有两个拐点,第一个是次形变区所在处,西亚叫kasan eye。在杨惟明《射学指南》里面,第一个拐点叫做回火,第二个叫做虚火,在高颖《武经射学正宗》里面,第一个拐点附近叫做脑,第二个叫做违和,高颖还指出“脑”宜圆,不宜太直,否则发矢无势,不宜太钩,否则翻弓,弓脑既圆,违和也不宜太钩,否则翻弓,这种描述在西亚弓上也是高度适用的。 小弰系长臂弓有这样的特点: 形变区会一直延伸到kasan eye之后的一段距离(下图做了一个简陋的示意),但不会延伸到弦垫(但有时为了结构强度会把角铺到弦垫),kasan eye要有一定角度,否则不能实现充分均匀形变。但两拐点总体角度过大会增加偏扭的风险,为了稳定需要角度适中,弓弰的角度取决于制作时的状态,但kasan eye是形变区,角度可以调整。同理,kasan和弰子的长度不能肆意延长,也不宜过分缩短。这种弓的弰子很短,但是非形变区不仅仅是弰子,而是弰子+kasan的一部分。A Persian archery manual by Mohammad Zamān这篇伊朗文献2016年被翻译到英文,里面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比例,属于典型的小弰弓: “弓耳”长3.5指;插槽1.5指;从“弓耳”、弓臂连接处(插槽底部)到弓把长5.5把减1指,其中“弓头”长2把,剩下3.3把减1指;弓把长1把——全长13.5把,配箭8.5把,如果是战弓的话,弓臂应该再长点,全长14把。 列式子可以算出一指=0.1875把,为了尽量减少小数,设一把为9.6厘米,一指为1.8厘米的话,此书记载的比例是这样的(图片供参考):弓弰长9厘米,其中外露6.3厘米,插接2.7厘米,单侧的木胎不含插接长51厘米,其中kasan和弓臂分别是19.2、31.8厘米长,把手长9.6,全长129.6厘米,配箭81.6厘米拉到尽头使用(如果是战弓的话,要加长弓臂,全长应该是134.4厘米)。 可以看出此弓的kasan是在木胎上雕刻起脊的,只有那个很短的弰子是单独插接。在使用竹胎的情况下,要想制作同样的弓形,至少弓弰+kasan的28.2厘米全都应该是木质结构。 2-大弰系: 前面提到,小弰系两个拐点的总体角度、弰子和kasan的总体长度要适中,过度则容易翻弓,不足则性能不佳。这意味着合理设计并不是固定的一种,而是一系列合理搭配。当一个拐点角度大,另一个拐点角度就应该小,kasan和弰子的其中一个长了,另一个就应该短。如果你缩短kasan,你就应当加长弰子,如果你把kasan eye做成几乎直的,你就应当加大弰子的角度,于是就形成了大弰系的设计。大弰和小弰都是长臂弓的合理形态,和短臂长弰是完全不同的。 大弰系不仅指明末的大弰弓,设计也不是只有一种,以下举几个例子:这两张郎世宁绘画里面出现的很可能是同一张弓,可以看出这张弓从弓臂向弰子有两个温和的拐点,弰子对于清弓而言不是很长,弦垫以内有一段延伸的弓脑(kasan),和小弰系的区别在于,这张弓的弰子和弓脑(kasan)长度比例是倒置的。鉴于小弰弓的形变区并不能一直延伸到弦垫处(小弰弓形变到弦垫意味着几乎是软弰),很多情况下角也只铺到kasan中部就结束了,这种情况下把第二拐点下移到角面结束处,垫起宽而高的弦垫,弦垫以上做相对细而直的弰子,是完全可行的。 由此可以做一个预言,一个能制作高效能小弰/土耳其弓的弓匠,只要稍加调整,并放大弓形,就能做出效能合格的大弰弓/清弓。 这样的类型也有向大弰弓发展的苗头,至少它在明朝已经不被看做狭义的小弰了kasan eye拐点不明显,但起脊仍在,弓弰角度较大,弓弰尺寸也比狭义明小弰放大了不少。据友人考证,此种设计应该和明朝书中记载的太平寨弓渊源很深,书中提到太平寨弓“弦口颇长于小弰弓”。 这样的设计在绘画里似乎出现过这个类型也有继续加长弰子比例(同时应该会减短起脊长度)的清弓版本:弰子的占比(讨论弓形要看占比,不看单独部分的绝对长度)又加长了一些,可以想象其kasan,或者说弓脑的起脊有所缩短 3-大弰系和小弰系的异同 二者弓弰、kasan的长度分配和角度分配有所不同,但该结构的总长度(比例)和总角度基本一致,形变区和非形变区的比例也基本一致。 前述波斯弓从kasan起始处到弰头的长度是28.2/129.6,约占整张弓的21.8%,如果是14把长的战弓,弓臂更长,这个比例会是28.2/134.4≈21% 按《武备志》记载,大弰弓竹胎三尺五寸(112厘米),木弰各长一尺(32厘米),全长五尺(160厘米),这个五尺写在筋胶之前,意味着可能是弓胎的曲长,即两侧弓弰各插接了8厘米。由于使用竹胎,kasan/弓脑起脊的结构必然是做在插接进来的木质结构上,我们不确定其弓脑和弓弰的长度到底各是多少、弦垫具体位于什么位置,但是这张大弰从弓脑(kasan)起点到弰头的长度很可能就是一尺,占弓长的20%。 可以提一条暴论:对于成熟、明确的长臂弓形,其弓脑/kasan起始点可以做到距末端1/5弓长处,这种情况下单侧弰子+弓脑(kasan)非形变区的占比不到全长的1/5,而仍能使整个形变区充分发挥作用,这一点和单侧非形变区常常超过弓长1/4的短臂长弰弓迥异。高颖指出“大弰弓无违和。弓胁既大,弓脑宜厚”,无违和即取消了第二个拐点,或者说将这个拐点移动到和kasan eye几乎重合,弓弰呈现单拐点的状态。弓胁既大,弓脑宜厚的说法合理。因为次形变区在前期的任务是迫使主形变区形变,自己不能过早形变。大弰、小弰形变区的几何形状不同,大弰弓胁大,小弰弓胁不宜太大,看下图就能明白意思。小弰的次形变区有角度优势,有利于避免过早形变、优先扳动主形变区,大弰的次形变区没有角度优势,需要靠自身的强度、厚度避免过早形变。四、长臂弓的性能优势 角弓设计走的是加法思路,要围绕着角的长度、尺寸进行,最终目的是要让角充分均匀地形变蓄能,而使其形变的死重部分不宜太多。 举个粗糙的例子,某对角片长40厘米,弓把工艺一样,在长弰的技术下,你可能需要把弓做到曲长140厘米,甚至更长,而在长臂弓的技术出现后,这对角做的弓曲长可以缩短到110多厘米。二者制作正确的话,都能充分发挥角的能量,蓄能平分秋色。以同样的压榨尺度,打个比方,前者需要80厘米拉距完成蓄能,全程拉感比较松弛,后者需要不到70厘米拉距就能完成同样的蓄能,拉感紧。因为后者的非形变区轻了很多,后者的动能输出效率会占优,特别是箭轻的时候优势特别大。 这里引几个数据:《通典》记载唐朝长垛,射距105步约160米,弓用一石,箭六钱;金代武举弓一石,箭七钱,要求射中150步的帖,抛射中220步的垛子(唐宋军队弓力普遍七八九斗,武举用个一石应该不虚,实拉五斗是不太可能的,也没办法满足如此远射的箭速要求);明朝射靶128米,按李呈芬所说,四力弓配箭五钱五分,高颖记载弓力百斤配箭重一两二钱起,武备志记载高颖这种南方小弰,箭重普遍也就五六钱,射这种箭的弓力也就是四五十斤为主。这里已经隐约可以看出小弰弓飚轻箭的效率比长弰高了不少,实际打打一百多米也会发现这种区别。 如果你找到了同样宽、厚,但是有50厘米长的角片,按短臂长弰的老做法,弓的曲长大概率要超过170厘米,普通人的臂展根本不能发挥这张弓的效能。按长臂弓的做法,仍能把弓的曲长限制在140厘米左右,拉到80厘米效能可观,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用的。况且角大蓄能大,140厘米的长臂弓拉80厘米,产生的蓄能会比上面140多厘米的长弰拉80厘米的大不少,拉力曲线更加饱满,等效质量却不见得会增加多少。 atarn论坛上三张土耳其弓的拉力曲线:五、对小弰弓和清弓的刻板印象很多人对小弰弓有两种刻板印象。第一种是认为小弰拉距小,第二种是认为小弰蓄能不行,只有打轻箭的时候能靠效率胜出。这种刻板印象有两个成因。 第一个成因是这类弓固有的技术难度,要在不太牺牲抗扭性的前提下找到主、次形变区、弓弰的匹配关系,这属于戴着枷锁跳舞,设计稍微不合理,长臂就不能充分参与形变,变成事实上的短形变区,蓄能、效率必有一个非常拉胯,不如长弰。又或者材料工艺不对,预紧很弱,性能就会急转直下,甚至有的还不如单体棍子。很多人见到了这样的表现,就以为小弰弓本来如此。 第二个成因是因为不控制变量,用120弦长的小弰去和140弦长的长弰比,并且认为小弰=小,长弰=长。实际上长臂弓的尺寸范围是所有弓形里面最大的,短的曲长90多厘米,长的曲长170多厘米,做大做小都有可取之处,这个在后面会讨论。 对清弓的刻板印象也挺严重,主要是认为这种弓蓄能挺大但是非常笨重,是通古斯野人的武器,只能用非常重的箭来弥补极低的效率,10米怼脸。这种刻板印象的成因有好几个。 首先是因为对弓的性能缺乏正确认识。比如说以为蓄能来自弓弰,弓弰越大、越翘,蓄能越大,正确观念是蓄能来自弓臂,尤其是弓臂的牛角,弓弰只是个辅助形变的工具,早期最有武德的清弓弰并没有多夸张。又以为震动大=效率低,震动小=效率高,实际上震动大可能是蓄能大的表现,震动小可能是蓄能拉胯的表现,有人为了减小震动,把弓臂做没了,蓄能做没了,震动固然小,自己为效率高了,其实箭速像撒尿。又比如认为弰子长拖累了效率,实际上拖累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总体尺寸大,如果把小弰弓做到和清弓一样大,小弰弓的大kasan会更笨重,清弓的细弰子反而是轻巧的,就像西亚的飞弓会把弓臂做短两指,但是把弰子做长一指,这其实是提升效率的。 另外也是因为当前的设计制作还未完善,未完善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在于对这弓形的误解,将其误解为长弰弓,或者通古斯大棍子,从一开始就是照着烧火棍的方向去做。 未完待续
2022戴阿刚师傅的竹木英长、单体板弓 广东的戴师傅是相当nb的竹木弓匠,擅长制作单体美猎,今年在一些战弓朋友的撺掇下做了一款竹木层压英长。 本人受托给戴师傅的弓做个评测,从9月22日戴师傅的弓寄到以来,陆续完成了一些基本测试,发在B站。现在来吧里汇总一下评测情况。 本次发来的弓一共有四张,其中有三张竹木层压英长,一张单体板弓。 一楼放图:
【召唤中通总部】讨个说法,关于箭属不属于违禁品 这是中通自己的违禁品目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to.com%2Fexpress%2FexpressProhibited.html&urlrefer=28cec3f9816b59ab507a8eed92817490 我寄了一些箭去福建宁德一制箭师处修复,又定做了几支新的,上月底从福建发往北京。箭在我国法律不属于管制范畴,对方有营业执照,又在当地派出所有备案。 物流信息显示,件发到北京后莫名其妙被发回京南转运中心。我联系客服,后来中通通过福建网点向制箭师回复:监察部认为我们的件是违禁品,已被扣押,要求我们30天内本人或委托他人到保定自取。并且当场罚了福建揽件小哥500块。 我反复查找各种快递违禁品清单,始终没有找到箭属于违禁品的规章依据,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北京的监察部不懂法律法规,盲目操作,但是无论怎么向客服反馈,都只能联系到福建方面,没有办法联系北京的中通监察部。 无奈我只有向邮政投诉,这一次对方终于反馈了北京监察部电话,并且福建揽件小哥第一时间又被罚500,前后被罚三四次。 我联系到北京监察部反映情况,结果对方不提供扣件的法规依据,以此物有杀伤力为由一口咬定是违禁品,并要求我和制箭师提供营业执照和商品不属于违禁品的证明。现在这些东西已经通过福建网点向他们提交,但是一个白天过去了,暂时没有反馈。
讨个说法,关于箭属不属于违禁品 这是中通自己的违禁品目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to.com%2Fexpress%2FexpressProhibited.html&urlrefer=28cec3f9816b59ab507a8eed92817490 我寄了一些箭去福建宁德一制箭师处修复,又定做了几支新的,上月底从福建发往北京。箭在我国法律不属于管制范畴,对方有营业执照,又在当地派出所有备案。 物流信息显示,件发到北京后莫名其妙被发回京南转运中心。我联系客服,后来中通通过福建网点向制箭师回复:监察部认为我们的件是违禁品,已被扣押,要求我们30天内本人或委托他人到保定自取。并且当场罚了福建揽件小哥500块。 我反复查找各种快递违禁品清单,始终没有找到箭属于违禁品的规章依据,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北京的监察部不懂法律法规,盲目操作,但是无论怎么向客服反馈,都只能联系到福建方面,没有办法联系北京的中通监察部。 无奈我只有向邮政投诉,这一次对方终于反馈了北京监察部电话,并且福建揽件小哥第一时间又被罚500,前后被罚三四次。 我联系到北京监察部反映情况,结果对方不提供扣件的法规依据,以此物有杀伤力为由一口咬定是违禁品,并要求我和制箭师提供营业执照和商品不属于违禁品的证明。现在这些东西已经通过福建网点向他们提交,但是一个白天过去了,暂时没有反馈。
试讨论:中大拉距拉弓侧肌肉的问题 自制的视频,内容如题,结合了高颖《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以及个人经历,望弓友点评.主旨观点:背肌力量最强,但是活动空间有限,无论是何种拉距,开弓过程中不可把背肌空间用完,应该直到撒放时一直留有余地.中大拉距和小拉距相比,需要先用后肩附近的小肌肉撑开更远的距离,然后再引入背肌直到撒放后的残姿,才是合理的发力方式.明末高颖等人的问题可能是,熟悉背加力后,过早使用了背肌,背肌到头后靠小肌肉难以继续扩大到达中拉距架构,于是无法知镞,导致精准度崩坏.新论三拉距:小拉距-初期用小肌肉铺垫后,在较早的时机引入背肌,手在脸上有清晰靠位,临撒放时背肌仍有运动余地.中拉距-满弓时后肩到推弓手扩张到最远,拉弓侧在肱三头肌未参与的情况下拉到最远.是明清时期主张的最稳定架构.合理姿势要求后肩小肌肉铺垫更长,背肌加入较晚,临撒放时背肌仍有运动余地.若背肌过早结束,则拉不满,拉满了也是错误发力.大拉距-满弓时后肩到推弓手扩张到最远,拉弓侧以肱三头肌参与(后肘不夹紧),拉距扩得更大.合理方法要求后肩与肱三头肌配合,保证背肌在撒放时仍有余地,若背肌提前到头,是错误发力.所有合理动作都以最强的背肌为核心,但是要想扩大拉距还保持动作合理,需要对下游小肌肉做专门强化. 明代射法探索-后肩和后肘:高颖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_哔哩哔哩_bilibili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B3411h7D2%3Fshare_source%3Dtieba_web%26share_medium%3Dweb%26share_source%3Dbaidu%26bbid%3D54D87FED-CF96-46F5-86F5-ED610CAA9CD8184982infoc%26ts%3D1643219204586&urlrefer=05b6e0881099f8e08cc97647a11f5498
煮了碗方便面 暖到脚底感觉很好
20220109小论测速:拉距对测速的影响,如何公平测速 去年7月榴莲吧主发过一篇帖子,题为《聊聊这些年测速的那些猫腻》,里面提到很多种会影响测速结果的情况。在最近购入测速仪测了一通以后,我发现实际测到的数据普遍比我以前预期的高。即使是在1磅10格令标准下我测到的数据也比早年间看到弓友发布的数据高。 分析下来主要原因应该在于拉距,我测速用的箭长在81.5厘米,以拉满为准,只要拉距到位,很多的弓都可以1磅10格令轻松破190甚至195。甚至一张长期不下弦的玻片长弰(弦长134cm,弓弰经过我自己减重),拉满81.5厘米箭实拉49磅左右,26克最高打到205fps,32克也打到185fps以上。至于40磅级别的老枪鞑靼(弦长126cm),或者千年柘土耳其(弦长123cm),射前述那支箭,实拉52-54磅,箭速都能过220fps,这个速度已经完全满足80步(128米)箭头归零了。 由此我有两个观点: 一、由于传统弓的实际使用拉距非常多样,在不同拉距下测速应当采用与拉距相对应的配箭比方为公平。 二、评测弓的性能,应当采用一个能发挥其合理性能的拉距。比如给一张140弦长的长弰、一张120弦长的小弰测速,却一律用了28英寸拉距测试,然后就说“长弰弓效率特别低,适合重箭,小弰弓箭速也不过就180”。不恰当的拉距匹配和箭重匹配会带来很多对弓形性能的误判。 我准备先说一下观点一。论证如下: 假设有甲、乙两张弓,拉力曲线都是直线型 甲弓较小,弓档14厘米,在70厘米拉距下达到25kg拉力 乙弓较大,弓档16厘米,在80厘米拉距下达到25kg拉力 可知虽然末端拉力一样,但两张弓的蓄能比是7:8 为公平起见,我们假设弓的等效质量和蓄能成正比(同样形状、材质、压榨程度下,蓄能和质量本来也是正比关系),则等效质量也是7:8,比如我们就把它设定为7克、8克经过一番推导,易知乙弓得到的箭速要明显高于甲弓。当等效质量为0时,两者的蓄能输出正好达到7:8,等效质量无穷大时,蓄能输出趋近于1:1,也就意味着乙弓的输出在理论上永远高于甲弓。 上面的情况已经是相当公平的了,如果采用相同弓档,则拉距较大的弓优势要再大一点。 在相同配箭比上,长弓大拉有天然的箭速优势,而如果我们相应调整配箭比,会得到一个比较公平的结果为了公平起见,测速用的配箭比可以根据弓的做功距离浮动,但前提是弓的压榨程度类似。 举个例子,做功距离60厘米的弓如果按每磅12格令测速,则做功距离55厘米的弓应该按每磅11格令测速为公平,若前者按8格令,则后者就按7.33格令。这是对于大家普遍可以充分压榨的短弓而言的。每一张弓可以直接在几个不同的拉距档位上分别用公平的配箭比例测速,比如70、75、80厘米拉距,也可以直接推荐一个拉距并依此配箭、测速。 清弓之类的大弓例外,因为在使用中很少能被真正拉到极限,很多可以拉到95厘米以上的弓可能都在85厘米以下使用,还有一些可能在90厘米就达到极限,在压榨程度非常不统一的情况下横向对比本身已经不公平,调整配箭比也失去意义。 最后说点题外话: 吧友Suzy有一种更讲究武德的评测方法:设定目标箭速,比如远射弓目标箭速210fps,测试这张弓的配箭比轻到什么程度时能够达到这个箭速,一磅8格令达到210fps的就比一磅6格令达到210fps的强。又比如近射弓目标箭速175fps,一磅1.1克就达到目标箭速的就比一磅0.9克达到目标箭速的强。这里面拉距依然会影响弓的成绩,不同拉距的弓同台比较,可以把配箭比和拉距综合着看,但是总的来说长箭长拉在输出方面是占优的。 也可以有单弓单箭的测法:根据对弓性能的预判先选取一根重量合适的测速箭,然后从较小拉距开始测速,看何时达到目标箭速。 例如85厘米下55磅的老贾清弓,根据重箭近射的思路,配50克足够长的箭,目标箭速165fps,争取够到175fps。从75厘米拉距开测,测到90厘米,看它在多大拉距达到165,最后能否达到175。 又如80厘米下50磅的小弰,根据轻箭远射的思路,配25克足够长的箭,目标箭速210fps,争取够到220fps,从70厘米拉距开测,测到堆积感强烈为止,看它在多大拉距达到210,最后能否达到220。
壮士!赐之彘肩 则与一前臀尖
初步讨论一下远射 古书上可以找到的关于远射的信息主要是出自明代。按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弓手考核的射距在80步,而且用步弓量,一步5尺,这里的步弓不是步兵射箭的弓,而是一种圆规形的丈量器具,按一营造尺32厘米算,一步1.6米,射距应有128米。靶子宽2尺,高7尺,合64x224厘米,靶子面积大约只有朝鲜远射的1/3。弓手射9箭,按上靶箭数计分,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下下九等。 这个光射准已经很难了,同时武射还追求弓强、箭重、抛物线低。除非是天才,一般人要想达到及格成绩必须得有一套严谨的方法以及大量训练。这贴就挂一些自己几个月来尝试远射的体会。远射跟近射需要的基本功是一样的,都是直线力、持续用力,练远射第一步依然是2米练撒放,但是在器材、瞄准上远射会有特别的要求。 (1)器材 核心目标是,你的最大射程要完全覆盖靶距,在能射准的前提下箭速越快越好,至少抛物线低了瞄准会比较容易。 简单来说就是:弓拉力太软不宜;弓的合理拉距超出人的合理拉距不宜;箭太重不宜;羽毛太大不宜;箭头占比太多;重心太靠前不宜。 (2)瞄准 (这个的前提是把撒放练好) 瞄准时把箭杆放在眼睛的垂线上,这是明代书籍里面可以推导出来的,也是实践有用的方法。 40磅左右的层压弓,合理配箭、嘴角靠位的话,抛射最多应该能达到180米左右,一般的箭头归零距离在70米左右。在射距超过归零距离以后,继续抬高前手就会遮盖目标,就只能靠降低靠位解决问题,你需要搭配不同的靠位高度和瞄点高度。举例(不一定准确): 90米:下巴以下靠位,箭头瞄准 110米:嘴角靠位,大鱼际(推弓手下沿)瞄准 130米:下巴靠位,大鱼际瞄准 或 胸部靠位,箭头瞄准 150米:下巴靠位,大鱼际以下瞄准 170米:直觉抛射 或 胸部靠位,大鱼际瞄准 …… 我自己用的是个49磅的土弓,箭28克,抛射极限200米,比上面这个的箭速稍快一点,射表就会有些不同,比如说在150米上我是用下巴靠位+大鱼际瞄准的。 高颖的《武经射学正宗·论审法》说: “然审法不同。有审镞于临发时者(不预瞄),有审于弓左者(类似月蚀法)。皆非也。审于临发时者,固已仓猝。旦专审于箭镞,恐镞对而箭杆不对,发矢亦斜。若审在弓左者,箭在弓右,目不见镞,注的不清。矢之远近,何从分别。总之以意度之耳。故审之正法,惟于开弓时,先以目视的,而后引弓,将彀时,以目稍自箭杆至镞,直达于的,而大小东西了然。是之谓审。然此审法,射远乃耳。若五十步以内者,俱视在弓左。与骑射同。” 从里面提取信息:高颖时期“远射”也是用箭头归零。 如果高颖所说远射的距离就是80步,考虑到胸部靠位支撑不太稳定,也不利于开重弓,当时的射手极可能箭速更高,优秀的射手很可能是用支撑最稳的嘴角-下巴靠位做到130米箭头归零,这个在我们50磅以下的层压弓上恐怕需要按一磅半克配箭才有可能了。
巨头 儿子 和中头爸爸
空军元帅 戈布林 我练功发 自真心!
四问传统弓箭的思维路径(很生涩的见解) 一问:古人如果有碳箭,一定会用碳箭,如果出箭点能做到1厘米宽,也一定会那么做,古人都不排斥,为什么把碳箭和窄出箭点排除在传统范围以外? 答:古人不仅不排斥这些,还不排斥机枪,也不排斥高达,我们能否把机枪和高达也算作传统? 二问:就算你用角弓,竹木箭,你能保证这些东西都不是用现代工具做的吗?用了现代工具也叫传统? 答:这取决于使用起来是否能还原古人所用的器材的性能。若古人能射300米,你能否也射300米?古人需要考虑如何把竹木箭射准,你的器材是否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三问:把古人的路重走一遍有何意义? 答:并非重走一遍,这也是一种创新。我们要根据种种文物 资料,再通过实证,相互印证,还原古人的处境,亲身面对古人面对的问题,看看古人怎么解决的问题,并且评价他们解决得如何,探讨有没有更优化的可能,顺便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破除迷信。 举例:三箭定天山,可能吗?怎么做到的?史料记载明代射手可以在八十步距离用箭头归零,需要的器材性能如何,实效如何?有人说清弓是满人的发明,有人说清弓应该是源自明大弰弓,谁对? 这里可以看出来,有些问题直接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他者的认识,是关系到我们未来的。 四问:如果不是为了学究,也有必要搞纯粹主义把规则限得很严苛吗? 答:无必要,同时把规则改简单同样无必要。射箭讲究的是一致性,越接近纯粹传统,一致性越难保证,越接近竞反,则减少了人的不确定性,一致性越高。一致性越高,则成绩水平越高,竞争激烈程度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给人留一些空间。你可以说传统不如竞反准,但是请不要无前提地认为传统比竞反差,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推论,就是人的因素越多,就越差,越机械就越好。我们知道人相比机械是软弱的,但是这种软弱不正是意味着生命么?运动是生命的专属,从这个角度上说,你绝不可能在一项运动里面把人的因素排除出去。传统和竞反作为运动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传统一定要比竞反看到更多人的作用。
我信你个鬼 老天气预报坏得很,算得***准
中国传统射箭真正需要的东西 一套 科学的(循序渐进,有益健康,不损害健康的) 非职业化的(适合各行业人士的,可以普及的,可以练一辈子的) 体现古人射箭追求的(兼容大小拉力,兼容竹木箭,兼容快慢射速,支持远射,且能保证相对准确的) 承载优秀价值观的(不限于拜靶子,还有沉稳,自律,厚积薄发) 技术、器材、比赛(段位)体系
康师傅 红烧牛肉面让孩子爱上喝水
躬耕南野际 草生豆苗稀 愿君多采伐 此物最湘西
关于坡扳指的尺寸 店家普遍都要求量关节的宽度和厚度,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好像采取宽度x(宽度-2mm)就足够了。 假设某人宽度21,厚度16,要真做21x16就发现卡关节厉害,分分钟卡成24宽。 不知道是不是我火星了
20210414清弓抛射实验(二) 上次用两张秦煌玻片清弓测试了一下抛射,今天正好得空,赶紧再测一波,做了这么几个内容: 1-老贾清弓和熙景改良角古战 3-清弓弓档和性能的关系(秦煌+长弦 vs 秦煌+短弦) 今天的测试赶上3级风,得出的数据不像上次那么连续,但是大概的趋势还是能反映出来。
20210411清弓抛射实验(一) 去年冬天收了一把秦煌师傅做的玻片清弓,拉力在55-60磅,价格实惠,性能也还可以。不久听说他又有新的减重方法,新做出来的批次比原先轻好几十克,于是贪心又订了一把。。 3个月工期之后,秦师傅来信说他磨玻片磨大发了,还剩40多,问我要不要等下一批。为了先睹为快,还是收了。这周到货,周五试了一把,这弓也就40磅,拉起来跟没有似的,然而打49克箭也能轻松飞110米以上,感觉拉力虽小性能还是可以的。 于是就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这俩弓一块带出去抛射,然后步测射程,看看新款的小磅在同箭重比下能不能接近老款大磅的性能,小磅射轻箭能达到什么程度。于是我准备了一通器材,在第二天出去实射了一下午,这里开贴分享一下采集的粗略数据
【高中物理贴】弓的性能是怎么决定的(多字) 这贴主要讲动能、箭速、震动之类的问题,射准顾不上太多,提前声明。 这里先不提拉距和拉力,弓的真正性能指标就俩: 一、蓄能 二、等效自重 然后还有一些影响它俩的原因,如果刨到根上是这样的: 1-长 2-宽 3-厚 4-反曲度 5-弓档 6-开弓压榨到何种程度 7-反翘 8-形变 9-减重 这里我们先假定有一张理想中的弓,有一定的尺寸、材料、设计、反曲度、上弦状态、满弓状态(极限状态)。然后分析一下上面8中因素怎么影响它的性能:
圣 诞 快 乐!!!!
下面请欣赏现代京剧 智取花果山
机车弟狱 机车弟狱的面积相当于人间的250平米,是十九角星形的。进去的人刚一醒来,就发现自己的双手长在一辆炫酷机车的车把上,屁股螺接在炫酷机车的车座子上。炫酷机车的油箱有80升,装满了优质汽油,全车总重相当于人间500kg,但发动机是电动机,上头有10节南孚电池,刚好足够他从中心开到十九角的一角里卡死。 这种遭遇不免使人烦躁,故而有过一次经验的人会想个办法把汽油弄出来z焚,但是他依然要失望了,因为这里其实没有氧气。他的机车当初每放一个屁,沙坦就在这里放一个屁,直到把氧气全部置换了。是啊,你连沙坦的屁都点不着,又如何能点着汽油呢?
领导您一翻身 不压死几个我这样的蝼蚁,实在不足以体现您的威力
用口为量词计算人类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也不乏粗暴
你的名字无人提起 你的工作一文不值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疯狂打* 如题
现上吊现扎耳朵眼
蠢徒! 你自回去想罢,三个月后再来告诉我:你到底为什么吃饭?
大鹈鹕,大鹈鹕 南山有个基督徒 你拿脑瓜皮,我要头盖骨!
喜欢传统民乐 特别是古筝和琵琶
这两天吧里鸡飞狗跳 提个倡议
三岁小孩儿? 三岁小孩儿?
请欣赏弗拉缅科吉他大师米哈伊尔 雅克索诺夫演奏的名曲《尅丫的 请欣赏弗拉缅科吉他大师米哈伊尔 雅克索诺夫演奏的名曲《尅丫的》(beat it)
我骑了我的永久自行车 我骑了我的永久自行车
超自然不可抗力 感觉这词很NB,但是发现它几乎没被用过,又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 右 —— 右 —— 右—— 右 想让我尊重你你得先学会尊重别人 左撇子对你的尊重肯定是左脚进你家门 舀子 剪子 刮皮刀***忍你们很久了 反手给你爸倒酒那tm都是你们教的 有人说:善行天使就在你右边肩膀 他家的heaven和hell你猜nei一个在你头上? 左拿包子右擦屁股是大自然的造化 举彩虹旗的右撇子,咱们来握个手吧!
班里有学生了呢不分 班里有学生了呢不分
突然想到一个世界级大工程 突然想到一个世界级大工程
王朗拍马舞刀 直取诸葛亮四轮儿车
**身与名俱灭 开学第一星期,发现教的班里有一嘤嘤怪,学校又禁止棒喝学生,想撂挑子
孙仲谋碧眼紫髯 孙仲谋碧眼紫髯
朋友啊朋友 朋友啊朋友
Sukasukasukasuka 开飞机的suka
谢特 我学了9年阿拉伯语,发现有一个词可以变成tatataaba`,意思是“它们彼此相随”
那么 那么
分享个萨拉丁第6关可能最佳战术这个打法可以把损失降到极小,打 分享个萨拉丁第6关可能最佳战术 这个打法可以把损失降到极小,打得较粗放的话一般可以时间1:15过关,损失10人左右,打得细致的话如图 指导思想 --卡进攻路线:用墙或者城门把敌人进攻的口子堵死一大半,敌人的攻势会非常缓慢,而且我们可以用优势兵力抵御 --控制金矿:每家初始都有至少一片金矿用各种手段把其他金矿控死,能严重破坏敌方经济 地理 定义左上为北 城外有5个出口,其中有3条大路,还有两侧的海滨小路 北部法兰克方向有一片金矿,南部过河以后有一片金矿,东南部英格兰南方有一处金矿,控制这三处地方能够卡死敌人经济 兵种主力 --马穆:克骑士,火枪,一切攻城武器,和长弓可以一战,怕条武 --骑射:克条武,火枪,火炮,和长弓、弩炮可以一战,怕骑士 --战象:肉盾,配合马穆、骑射,对英格兰效果奇佳 --僧侣:回血 --打包机:拆塔,还有勾引敌方打包机出来受死的奇效
吓死我了 刚才界面没显示湮灭圣史吧,还以为查封了
朋友,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我从家乡阿拉伯过来难道就是为了吃回民菜的么?
武射架式!
西瓜切得真叫好 是一头大来一头小
剥开亲戚家做的粽子 就像打开一张擦屁股纸
刘一赐予人自由意志, 让他们依自己的行为而得相应的报。但她却诱惑一些良善的土包子去参与挣滞。公道何在? 除她教导我们的外,我们一无所知!kuk
这天可越来越热了 天天在家搓泥球丧志
心理咨询王医生其实是机器人 你么不觉得么
【抛砖】论弓弰、反翘、蓄能以及弦垫 这一楼讲点基本概念 首先解释一下反翘,下面这个叫反翘,汉长弰那种还不算主流的反翘分三种:小弰系、清弓系、软弰大钩子,最后一种不讲 蓄能是怎么来的 它本质上是弓背伸长、弓腹压短产生的弹性势能。形变越大力越大,蓄能越涨越快。 如果我们不考虑弦的存在的话,一张弓从下弦到上弦,再到满弓,其实一直在积蓄弹性势能。 但是实际被利用的势能只有最后那一段,就是从上弦到满弓的那一部分,这段蓄能也是最猛的。 材料弹性高,只需要最后一小段就能满足拉距,或者说上弦状态时力已经很大,就是预紧强。 蓄能和弓的设计比例有关,也和体积有关。形变设计没问题的话,粗长的弓总比短细的弓的蓄能要大,要么靠拉力取胜,要么靠拉距取胜。 假设某直拉弓额定弓档17、拉距70拉力50。我们给它换条短弦,变成弓档18,拉距70下拉力53。 理论上它的蓄能会变大,因为发生了超拉。 如果你不超拉的话,可能会变成弓档18,拉距68,拉力50,蓄能反而降低了。 (弦长变化后弓的形变分布也会有细微变化,很复杂不是我能讲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