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jiading
haojiading
关注数: 171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7,240
关注贴吧数: 15
子游为武城宰考评 郝甲丁 20190120 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称过“武城”的城邑何此十数,“诸夏”(三代时对中国的称呼)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直称“武城”,时位于陕西华县有武城,公元前650年前即建;在今河北省故城县有武城,公元前1860年以姒武建;在今山东平邑县有武城,公元前554年建。顾颉刚引《容斋随笔》“其称中国者独晋、卫、齐、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1]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帝王所辖,直称“武城”,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春秋左传》:“(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冬,城武城”[2]的记载就是证明。但是齐桓统霸到《禹贡》河以后,却将位于今故城县内的“武城”改称“东武城”,有“东武城工师鉨”[3]为证,到战国赵时再城“东武城”,一直到西晋初都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鲁国武城,俗称“南武城”,以后改称“南城”或“南城”。同时期的楚国武城(河南鲁山县)、越国武城(江苏昆山市),还不被算在诸夏的武城序列中。那么后来的定襄武城,邯郸武城及各国以防御而命的武城或加前缀的“x武城”都是小字辈。今故城县境内的武城县在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时始称“东武城”,一直到晋太康年,后才直称“武城”,这一期限间的全国武城与东武城无关。 《左传》的几个人物事件发生在南武城:“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4]是说吴王夫差九年,即鲁哀公八年(前487)吴伐鲁,因吴国到鲁国的古道险峻,才自武城过。这时做鲁国武城宰的名字叫王犯,系吴国人,与澹台灭明(字子羽)的父亲是好朋友。与此时期武城有关的还有“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5]等书说都指向泰山南鲁武城。 显然鲁国武城所在位置,有事件、人物的标定,是准确无误的,澹台灭明系鲁国武城人;子游在鲁武城为宰;子游为宰的弦歌之声亦发生于鲁武城,现代以《史记》“武城人”向称过“武城”的城邑上贴,历史是不能承认的。
指房头在哪里?
故城县历史沿革(讨论稿) 附录部分:
裘毡之都——饶阳镇考 裘毡之都——饶阳镇考 郝金龙 20170222 春秋以前,中国有16类“养生奉终之具”,其“毡、裘”在燕齐之交,而至今国人并不清晰燕齐之地的分界。贡品之奉,早以有之,而早期的历史并未详细记载,到唐朝才有“贡品”的的来源、品类和数量,如“毡贡”被记载于贝州(清河郡),时贝州辖有十县,我们仍然不能详知其产地,只能权以为今清河县。历史行进到公元1048年,贝州业已改称“恩州”,仍是“贡毡”之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决口直冲恩州,朝廷集全力保永济渠,结果仍被冲垮,连命都不保的时清河人于元丰八年(1085年)怎么仍能提供“十领白毡”呢?显然“毡”的出产地并非恩州城或清河县。恩州三县十六镇中“大镇”又成我们寻找的重点,最终将“裘毡之都”锁定在恩州饶阳镇。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考证饶阳镇作为裘毡之都的始末。 一、裘毡原产地在燕齐之交 “裘、毡”在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淡出,应与元朝以后棉花种植有关,北方御寒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上古尧帝便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穿粗布褂,此即《韩非子·五蠹》中所说的“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织绸,才改变上层社会的御寒问题,但普通老百姓应与丝质冬装无缘,穷人的棉(绵)衣、棉(绵)被都用葛、麻这些植物粗纤维,动物皮毛、禽鸟羽毛来充填。宋代以前只有“绵”而无“棉”字,所以古人将棉袍写作“绵袍”、棉袄写作“绵袄”。“裘衣”“毡靴”应该一直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御寒上品,虽有“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天下无双,狐白裘”故事,终不能得到产地的记载。 汉朝刘弗陵为帝(昭帝,前86-前73年),霍光为宰相时,令全国各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称为文学)与丞相御史(称大夫)有过一次对话,有大夫曰 “陇西之凡(矾)砂毛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毡裘,兖、荆河之漆丝絺(chī细葛布)纻,养生奉终之具也。”举出有史以来与人类生活密切又全国独具的特产,燕齐之地有“鱼、盐、毡、裘”四大特产。“鱼、盐”指今沧州之地,其 “毡、裘”又在何处呢? 根据齐国遗印“东武城工师鉨”和郝金龙《武城始城时期考》得出的结论:春秋前期齐、晋不接壤,两国间有太行山和黄河相隔。“东武城地”位于《禹贡》河与《汉志》河间,大禹治水[1]将黄河入海河道一分为二,即东、西两股河并流,西河(非龙门之西河)由“西山下东北去”,今称《禹贡》河或《山经》河;东河仍沿故道行流。《汉书·叙传》所称:“唯河为艰,灾及后代。商竭周移,……”[2]。其“商竭”应指商末《汉志》河曾有断流,西河应有一定时期的独流;“周移”则指西河断流,专行《汉志》河;正好应了“大司空掾王横言:“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3],从而可知大禹治河是“乃畼(班固称“酾”)二渠以引其河[4]”,周定王五年正是《水经注》所说:“《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前463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5] “商竭”前的夏、商两代西河和东河两条入海河道;“商竭”东股河后,“河”以西河为主,经西周、春秋时期。“商竭”前东股的黄河时有改道,或有岔流,未能形成可被称谓的“东河”。周定王五年西河“绝”,“徙”行东河故道,即为“周移”。战国时各国沿河筑堤后成了谭其骧称的《汉志》河。 [1]大禹治水的传说不被古儒们承认,不能摭盖住黄河的自然,可以不承认鲧和禹的存在,那必定有另外的治水者挽救民危,将功归于禹有有何妨。 [2]东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 [3]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4]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书七,河渠书。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河水。
武官寨与大兴屯移民 图一图二
“五龙聚首”郑家口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
武城始城时期考 武城始城时期考 郝金龙 20161122 摘要 公元前554年始建的南武城之“南”字,必依据其北更早的武城而加。而现存“东武城攻(工)师鉨”又被确定为战国时的齐国所有,所有书证又都记载“东武城”始于赵国。本文围绕“东武城”所属展开讨论,确定“东武城”在周贞定王六年(前463年)前属齐,到赵武灵王时(前302年)再建东武城,属赵。经讨论认为诸夏(中国)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不加前缀而直称“武城”,在今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在今故城县),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在今平邑县)。齐桓公“填阏八流”到“河绝于扈”期间,齐国在夏城原址建城,则列入周之武城序列,以俗称“东武城”名之,至前463年被周定王黄河冲毁,“齐鉨”应属于公元前463年前的文物,赵“东武城”之名,袭用齐“东武城”名。齐“东武城”之城(或墟)早在春秋前即已存在,是中国历史上十余“武城”中,唯一不因“武备”命名者也。 关键词:武城、南武城、东武城、工师鉨、周定王河、夏城
饶阳店村、塔、寺研究(初稿) 诚请提供指导意见! 饶阳店村、塔、寺研究(初稿) 郝金龙 20170105 “饶阳镇”被记载在《宋会要》中,也出现在北宋全国地理志《元丰九域志》中。到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略》载:“饶阳店在县境西北,距城三十五里,前代极称富庶,本地著名集镇,今则稍差。” [1]对庆林寺的记载仅:“庆林寺,在饶阳店。”[2]对塔的记载则是:“按郡志有澹(坛)村胜迹、饶阳古塔二景,窃谓此邑即非子游之旧,则无澹村可知。且饶阳小塔不为壮观,敢以为然耶。”[3]饶阳店村起源于何时,并无文献记载,对庆林寺和庆林寺塔也未置二词。98《故城县志》对饶阳店的起源好像有本可据:“据本村关帝庙碑文载:北宋初年(960年),此处有饶、杨二姓在此开店,故名饶杨店。明嘉靖年间(1522—1566),将杨字改为阳,故称饶阳店[4]”。仔细分析此句绝非碑刻原文,显然后人将宋碑和明移民混言。除却张驭寰先生“宋塔”之鉴定和宋文“饶阳镇”外,今人便无任何依据了。若搞清饶阳店和庆林寺尚需根据发生在故城县域的历史事件考证。 [1]萨成玉修《武城县乡土志略》,地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7页。 [2]尤麒修《武城县志》第十卷,杂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3]尤麒修《武城县志》第一卷,疆域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4]《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194页。
讲故城历史要澄清“东武城”的史实 史学家和近来的研究者将东武城都定在赵胜封平原君之时的赵国,今有王才路者认为武城始属齐国,并非晋国或赵国,由于证据缺乏,考证也步入歧途。今引入郝金龙的未载入《故城探源》的最新考证文章《武城始城时期考》,以飨欲知者。 武城始城时期考 郝金龙 20161122 摘要 公元前554年始建的南武城之“南”字,必依据其北更早的武城而加。而现存“东武城攻(工)师鉨”又被确定为战国时的齐国所有,所有书证又都记载“东武城”始于赵国。本文围绕“东武城”所属展开讨论,确定“东武城”在周贞定王六年(前463年)前属齐,到赵武灵王时(前302年)再建东武城,属赵。经讨论认为诸夏(中国)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不加前缀而直称“武城”,在今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在今故城县),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在今平邑县)。齐桓公“填阏八流”到“河绝于扈”期间,齐国在夏城原址建城,则列入周之武城序列,以俗称“东武城”名之,至前463年被周定王黄河冲毁,“齐鉨”应属于公元前463年前的文物,赵“东武城”之名,袭用齐“东武城”名。齐“东武城”之城(或墟)早在春秋前即已存在,是中国历史上十余“武城”中,唯一不因“武备”命名者也。 关键词:武城、南武城、东武城、工师鉨、周定王河、夏城
武城始城时期考 武城始城时期考(内部参考) 郝金龙 20161122 摘要 公元前554年始建的南武城之“南”字,必依据其北更早的武城而加。而现存“东武城攻(工)师鉨”又被确定为战国时的齐国所有,所有书证又都记载“东武城”始于赵国。本文围绕“东武城”所属展开讨论,确定“东武城”在周贞定王六年(前463年)前属齐,到赵武灵王时(前302年)再建东武城,属赵。经讨论认为诸夏(中国)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不加前缀而直称“武城”,在今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在今故城县),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在今平邑县)。齐桓公“填阏八流”到“河绝于扈”期间,齐国在夏城原址建城,则列入周之武城序列,以俗称“东武城”名之,至前463年被周定王黄河冲毁,“齐鉨”应属于公元前463年前的文物,赵“东武城”之名,袭用齐“东武城”名。齐“东武城”之城(或墟)早在春秋前即已存在,是中国历史上十余“武城”中,唯一不因“武备”命名者也。
运河公园的“龙腾树”只余残基了 “龙”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元素,故城与“龙”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有龙王一直在郑口附近镇守。 何以见得呢? 前年夏季的一天,一声霹雳过后,郑口的龙王又搬家啦!是否去了“龙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过后跟郑口留下了全国都不多见的独特景观——龙腾柳。
故城两件文物评为国家一级
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闫树新的存折 我捡到了闫树新的存折,得知消息后请与我联系。 闫树新应该是一位老人,丢了存析肯定很着急,希认识他的网友们告知他这条消息。
《故城县清朝地图》征求意见
孙绪故里和沙溪考
故城县衙门口的残石
发现军屯小辛庄牌坊残碑
子游庙碑
窦建德故里(英雄家)研究
故城是西汉东阳,郑口是北宋郑家口
武城话过六级的来解这一“天书” 其中“ŋ”的读音为老城的“鹅”音
说说故城话,开展必要的讨论! 故城话是说的今故城县范围内的古故城土话和古武城土话,这样定义对吗? 故城话是典型的故城文化吗? 故城话,包括故城话系和武城话,怎样统一表达出来? 故城话和武城话的异同? 故城话是否"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城话有否保留的必要? 除音像资料外,怎样保存故城话的原汁原味? 国际音标法注音能否行的通? 用拼音保留故城话的方法? 拼音法保留的缺少的“声韵母”怎么办? 音调的表达? 用白话保留故城话的方法? 用古法保留故城话的方法(反切法)? ......?......?......? 吧友们一人一句,一人一法,不愁故城话会永逝地球。
油坊用的这种也称“碾子”吗?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69b2778230691d1098af6650951d4d174878bf4&urlrefer=2ed22d1b90ad3f752e984fb366655dde
油坊用的这种也称为“碾子”吗?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369b2778230691d1098af6650951d4d174878bf4&urlrefer=2ed22d1b90ad3f752e984fb366655dde
“羊角旋风”导致移武城县 “羊角旋风”导致移武城县 20140620 人们普遍的接受的北宋武城县东迁十里至东流村的年代是 “宋大观(1107-1111)中” “旧县址,城西十里许盖汉时建,宋大观为河水淹没,徙今治”【1】,不求深解的今人更是统统将移县年代记为“大观年间”。极少人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君不见同是一本《嘉靖武城县志》又记载:“羊角旋风:熙宁九年恩州(在清河县)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中,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2】北宋移武城县的事件衍绎到光绪二十六年时《武城县乡土志略》“大观中卫河水决,移至城东十里,即今治。”【3】北宋大观间在武城即没有今运河,也没有什么“卫河”,只有残存的永济渠,那来的“卫河水决”呢? 现就移县原因和移县年代作一考证。
永济渠(宋御河)通航不晚于绍圣年间
过建国镇的永济渠
人有“精神”寿百年 万物复苏的春季,十二里教堂的前前后后的地面上一尘不染,株草不生。与一位九十的老人分不开,这是什么精神,“精神”的精神!如果满嘴流油的官员有其万一的精神,中国就不是这样。如果企业的员工有其千一的精神,企业就不是那样。如果家庭的子女有其百一的精神,你的家庭的现状就不会如此。 我们一直高喊的“正能量”是“口号”。老人的精神才是正能量,是对“主”的信仰的精神,是敬业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精神! 老人无所求所以长寿!老人无嗟来之欲所以长寿!老人无失德之得所以长寿!“求、欲、得”损寿之根本也!
故城县又现古砖井!
吧主有这儿的图片吗?
故城县百家姓排名 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姓氏有: 01王02李03张
陵乡侯国考(原创) 陵乡侯国考 20140315 陵乡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个侯国,《后汉书·梁统列传》和《后汉书·皇后纪》中都记载了梁统和梁松父子为“陵乡侯”的史实,但同是《后汉书·郡国志》只记载了清河国的“七城”[1],没有将“陵乡”纳入其中,可能与陵乡侯国被撤后再未建置县有关。东汉应劭的《地理风俗记》虽有位置的记载,但与参照的河流不符,陵乡县的位置便朴朔迷离到今天。根据《水经注》“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候城县治也[2]”的记载来推测,陵乡被封为侯国后建有城池,这座城一直到北魏的太和年间还有当地人称之为梁侯城的地方,在北魏的太和十三年又建置侯城县,一直到北齐才并入武城县(当时在今清河县西北)。根据《水经注》描述的河流和陵乡的相对位置应该在今故城县、清河县和南宫县的交错地带,可郦道元又引用了东汉地理学家应劭的“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3]”,所以近文《清河考古录》依《水经注》描述推定陵乡县在今清河县谢炉镇孙石佛、焦石佛村附近,这种结论又与《水经注》的北魏清河和屯氏别河的流径发生矛盾。《中国历史地图集》则将陵乡县标注在今运河沿岸的故城县辛堤村南,这种结论又将屯氏河和屯氏别河混为一河。显然这两种结论都不是陵乡县的真正位置。鉴于此,本文通过《水经注》对清河和屯氏别河描述和古地理的考察,确定汉陵乡和北魏侯城县在故城县军屯村。
谁能伸出援助之手!
你们那儿它叫什么?(7)
你们那儿它叫什么?(6) 一、
古槐今貌
你们那儿它叫什么?(3) 这种书名称老鹳草或牻牛苗儿,咱当地叫什么?全草
你们那儿它叫什么?(2)
在你那儿它叫什么?
故城县的五棵树 刘堂古槐
不要再上当! 价高成倍,风味尽失!
这个也应该有名字吧! 不妨给个名.
欣赏故城县的又一古槐 生于刘堂村
谁认识这个是什么的碎片 要庄发现的:炭化木下边有三块是什么?
陵乡县的讨论 清河和屯氏别河是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的描述划出的两条在北魏时期还能分辨的河流。
赵姓起源谱系 赵姓源谱 →01勖(勗)其,妣扶胥氏,神农氏母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 →02巨駓,妣蜀山氏 →03芒昧,妣逿伊氏 →04夷栗,妣女仪氏 →05柏坚,妣赤水氏 →06节并,妣钜闾氏 →07赫胡,妣摩利氏 →08封胥,妣女娥氏 →09依卢,妣九方氏 →10启昆,妣有蟜氏附宝 →11黄帝,姓姬,公孙氏,名轩辕,生于B2708,都涿鹿,在位于B2697-2608 →12清,黄帝五子,姓纪,黄帝次妃方累氏次子 →13 →14佚名,女修招夫 →14女修,招黄帝五子清之孙佚名入赘 →15皋陶(咎繇),曰大业,字庭坚,偃姓,妣少典氏女女华 →16大费,妻之姚姓之玉女,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或伯益,舜赐姓嬴 →17大廉,鸟俗(浴)氏 →18嬴武 →19嬴琪 →21 →22中潏(仲滑),大廉玄孙,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 →23蜚廉,蜚廉善走 →24季胜(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史记言) →25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26衡父 →27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B976-922),封赵国(洪洞北彘县改永安) →赵姓始→
故城县古老的实证 西汉前的立式薄壳墓
建国镇的古井奇观! 好多人没用过砖井,但见过砖井,但建国有一砖井能在外部整体的看,而且还是北宋的砖井!这个井的底部离大坑的底部还有6、7米,夏荷清竹灵敏的爬到井旁,我也免为其难的爬了上去,才感到真有探险的味道,大家不要模仿,有生命危险!
小年快到了,谁能介绍下灶王爷
故城县庆历黄河北流(原创) 故城县庆历黄河北流动 2013-12-20 说北宋的运河又不能抛开黄河,北京、恩、冀、德、博是北宋时期的富饶之地,庆历八年六月的商胡决口泛滥的就在这一地区。失去了这些税赋、纳粮大户,对北宋的经济打击是很大的。大量灾民流亡到北京(今大名),为防止出现动乱,连续几年又花费大量财物来赈灾。黄河对御河(运河)通道的破坏,使得抗辽前线物资供应紧张又如雪上加霜,北宋政府曾几次堵塞北流又几次冲开,更加重了河患灾区的灾难。当时的故城县就处在这水深火热之中。
他几个老婆?
不久的历史
谁能记起繁重的劳作 曾经的往事!
新年向故城献礼——高鸡泊的位置 历史上有争议的高鸡泊的位置经过几年来的考察研究,终于确定,其位置就在故城县。
又一个村庄的渊源
1068年过今故城县的北宋黄河北流
一个村庄的渊源 走进兀兰屯的四个屯,生人还真不易弄清楚哪儿是哪儿? 在隋唐时这里这有村庄,那时候叫会么名字呢? 《宋史 · 河渠志 》中有“乌栏堤”。“栏”在 《宋会要辑稿》 中写成“衤阑”,字义为“连衣裤”,“乌衤阑”的词义应为“黑色连衣裤”,今兀兰屯地层能见北宋墓葬,证明在宋朝这儿是高地与西南的大夫屯、东孟庄一直到武官寨连在一起,黄河北流在高地东形成河道。 “乌衤阑”的出现也为不中不外的今“兀兰”的名字找出了渊源。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饶阳店的古县——复阳县
复阳县的位置 饶阳店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