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jiading haojiading
关注数: 171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7,240 关注贴吧数: 15
子游为武城宰考评 郝甲丁 20190120 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称过“武城”的城邑何此十数,“诸夏”(三代时对中国的称呼)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直称“武城”,时位于陕西华县有武城,公元前650年前即建;在今河北省故城县有武城,公元前1860年以姒武建;在今山东平邑县有武城,公元前554年建。顾颉刚引《容斋随笔》“其称中国者独晋、卫、齐、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1]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帝王所辖,直称“武城”,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春秋左传》:“(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冬,城武城”[2]的记载就是证明。但是齐桓统霸到《禹贡》河以后,却将位于今故城县内的“武城”改称“东武城”,有“东武城工师鉨”[3]为证,到战国赵时再城“东武城”,一直到西晋初都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鲁国武城,俗称“南武城”,以后改称“南城”或“南城”。同时期的楚国武城(河南鲁山县)、越国武城(江苏昆山市),还不被算在诸夏的武城序列中。那么后来的定襄武城,邯郸武城及各国以防御而命的武城或加前缀的“x武城”都是小字辈。今故城县境内的武城县在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时始称“东武城”,一直到晋太康年,后才直称“武城”,这一期限间的全国武城与东武城无关。 《左传》的几个人物事件发生在南武城:“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4]是说吴王夫差九年,即鲁哀公八年(前487)吴伐鲁,因吴国到鲁国的古道险峻,才自武城过。这时做鲁国武城宰的名字叫王犯,系吴国人,与澹台灭明(字子羽)的父亲是好朋友。与此时期武城有关的还有“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5]等书说都指向泰山南鲁武城。 显然鲁国武城所在位置,有事件、人物的标定,是准确无误的,澹台灭明系鲁国武城人;子游在鲁武城为宰;子游为宰的弦歌之声亦发生于鲁武城,现代以《史记》“武城人”向称过“武城”的城邑上贴,历史是不能承认的。
裘毡之都——饶阳镇考 裘毡之都——饶阳镇考 郝金龙 20170222 春秋以前,中国有16类“养生奉终之具”,其“毡、裘”在燕齐之交,而至今国人并不清晰燕齐之地的分界。贡品之奉,早以有之,而早期的历史并未详细记载,到唐朝才有“贡品”的的来源、品类和数量,如“毡贡”被记载于贝州(清河郡),时贝州辖有十县,我们仍然不能详知其产地,只能权以为今清河县。历史行进到公元1048年,贝州业已改称“恩州”,仍是“贡毡”之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决口直冲恩州,朝廷集全力保永济渠,结果仍被冲垮,连命都不保的时清河人于元丰八年(1085年)怎么仍能提供“十领白毡”呢?显然“毡”的出产地并非恩州城或清河县。恩州三县十六镇中“大镇”又成我们寻找的重点,最终将“裘毡之都”锁定在恩州饶阳镇。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考证饶阳镇作为裘毡之都的始末。 一、裘毡原产地在燕齐之交 “裘、毡”在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淡出,应与元朝以后棉花种植有关,北方御寒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上古尧帝便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穿粗布褂,此即《韩非子·五蠹》中所说的“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织绸,才改变上层社会的御寒问题,但普通老百姓应与丝质冬装无缘,穷人的棉(绵)衣、棉(绵)被都用葛、麻这些植物粗纤维,动物皮毛、禽鸟羽毛来充填。宋代以前只有“绵”而无“棉”字,所以古人将棉袍写作“绵袍”、棉袄写作“绵袄”。“裘衣”“毡靴”应该一直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御寒上品,虽有“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天下无双,狐白裘”故事,终不能得到产地的记载。 汉朝刘弗陵为帝(昭帝,前86-前73年),霍光为宰相时,令全国各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称为文学)与丞相御史(称大夫)有过一次对话,有大夫曰 “陇西之凡(矾)砂毛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毡裘,兖、荆河之漆丝絺(chī细葛布)纻,养生奉终之具也。”举出有史以来与人类生活密切又全国独具的特产,燕齐之地有“鱼、盐、毡、裘”四大特产。“鱼、盐”指今沧州之地,其 “毡、裘”又在何处呢? 根据齐国遗印“东武城工师鉨”和郝金龙《武城始城时期考》得出的结论:春秋前期齐、晋不接壤,两国间有太行山和黄河相隔。“东武城地”位于《禹贡》河与《汉志》河间,大禹治水[1]将黄河入海河道一分为二,即东、西两股河并流,西河(非龙门之西河)由“西山下东北去”,今称《禹贡》河或《山经》河;东河仍沿故道行流。《汉书·叙传》所称:“唯河为艰,灾及后代。商竭周移,……”[2]。其“商竭”应指商末《汉志》河曾有断流,西河应有一定时期的独流;“周移”则指西河断流,专行《汉志》河;正好应了“大司空掾王横言:“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3],从而可知大禹治河是“乃畼(班固称“酾”)二渠以引其河[4]”,周定王五年正是《水经注》所说:“《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前463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5] “商竭”前的夏、商两代西河和东河两条入海河道;“商竭”东股河后,“河”以西河为主,经西周、春秋时期。“商竭”前东股的黄河时有改道,或有岔流,未能形成可被称谓的“东河”。周定王五年西河“绝”,“徙”行东河故道,即为“周移”。战国时各国沿河筑堤后成了谭其骧称的《汉志》河。 [1]大禹治水的传说不被古儒们承认,不能摭盖住黄河的自然,可以不承认鲧和禹的存在,那必定有另外的治水者挽救民危,将功归于禹有有何妨。 [2]东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 [3]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4]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书七,河渠书。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河水。
饶阳店村、塔、寺研究(初稿) 诚请提供指导意见! 饶阳店村、塔、寺研究(初稿) 郝金龙 20170105 “饶阳镇”被记载在《宋会要》中,也出现在北宋全国地理志《元丰九域志》中。到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略》载:“饶阳店在县境西北,距城三十五里,前代极称富庶,本地著名集镇,今则稍差。” [1]对庆林寺的记载仅:“庆林寺,在饶阳店。”[2]对塔的记载则是:“按郡志有澹(坛)村胜迹、饶阳古塔二景,窃谓此邑即非子游之旧,则无澹村可知。且饶阳小塔不为壮观,敢以为然耶。”[3]饶阳店村起源于何时,并无文献记载,对庆林寺和庆林寺塔也未置二词。98《故城县志》对饶阳店的起源好像有本可据:“据本村关帝庙碑文载:北宋初年(960年),此处有饶、杨二姓在此开店,故名饶杨店。明嘉靖年间(1522—1566),将杨字改为阳,故称饶阳店[4]”。仔细分析此句绝非碑刻原文,显然后人将宋碑和明移民混言。除却张驭寰先生“宋塔”之鉴定和宋文“饶阳镇”外,今人便无任何依据了。若搞清饶阳店和庆林寺尚需根据发生在故城县域的历史事件考证。 [1]萨成玉修《武城县乡土志略》,地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7页。 [2]尤麒修《武城县志》第十卷,杂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3]尤麒修《武城县志》第一卷,疆域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4]《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194页。
讲故城历史要澄清“东武城”的史实 史学家和近来的研究者将东武城都定在赵胜封平原君之时的赵国,今有王才路者认为武城始属齐国,并非晋国或赵国,由于证据缺乏,考证也步入歧途。今引入郝金龙的未载入《故城探源》的最新考证文章《武城始城时期考》,以飨欲知者。 武城始城时期考 郝金龙 20161122 摘要 公元前554年始建的南武城之“南”字,必依据其北更早的武城而加。而现存“东武城攻(工)师鉨”又被确定为战国时的齐国所有,所有书证又都记载“东武城”始于赵国。本文围绕“东武城”所属展开讨论,确定“东武城”在周贞定王六年(前463年)前属齐,到赵武灵王时(前302年)再建东武城,属赵。经讨论认为诸夏(中国)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不加前缀而直称“武城”,在今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在今故城县),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在今平邑县)。齐桓公“填阏八流”到“河绝于扈”期间,齐国在夏城原址建城,则列入周之武城序列,以俗称“东武城”名之,至前463年被周定王黄河冲毁,“齐鉨”应属于公元前463年前的文物,赵“东武城”之名,袭用齐“东武城”名。齐“东武城”之城(或墟)早在春秋前即已存在,是中国历史上十余“武城”中,唯一不因“武备”命名者也。 关键词:武城、南武城、东武城、工师鉨、周定王河、夏城
陵乡侯国考(原创) 陵乡侯国考 20140315 陵乡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个侯国,《后汉书·梁统列传》和《后汉书·皇后纪》中都记载了梁统和梁松父子为“陵乡侯”的史实,但同是《后汉书·郡国志》只记载了清河国的“七城”[1],没有将“陵乡”纳入其中,可能与陵乡侯国被撤后再未建置县有关。东汉应劭的《地理风俗记》虽有位置的记载,但与参照的河流不符,陵乡县的位置便朴朔迷离到今天。根据《水经注》“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候城县治也[2]”的记载来推测,陵乡被封为侯国后建有城池,这座城一直到北魏的太和年间还有当地人称之为梁侯城的地方,在北魏的太和十三年又建置侯城县,一直到北齐才并入武城县(当时在今清河县西北)。根据《水经注》描述的河流和陵乡的相对位置应该在今故城县、清河县和南宫县的交错地带,可郦道元又引用了东汉地理学家应劭的“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3]”,所以近文《清河考古录》依《水经注》描述推定陵乡县在今清河县谢炉镇孙石佛、焦石佛村附近,这种结论又与《水经注》的北魏清河和屯氏别河的流径发生矛盾。《中国历史地图集》则将陵乡县标注在今运河沿岸的故城县辛堤村南,这种结论又将屯氏河和屯氏别河混为一河。显然这两种结论都不是陵乡县的真正位置。鉴于此,本文通过《水经注》对清河和屯氏别河描述和古地理的考察,确定汉陵乡和北魏侯城县在故城县军屯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