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湄欣媛 菲湄欣媛
关注数: 3 粉丝数: 1 发帖数: 148 关注贴吧数: 0
距 离 距 离一、生活今天看了《读者》,发现了人与生活的距离。读了其中一篇文章,思维得到沉重的启发,情感受到沉重的负担。一个压力重重的少年,在母亲的泪水中奋进,是中肯,是独立。然后,他们的成绩令人矫舌。都是生活之苦的历练,俱为宝剑冷淬的锻造。对比之下,那田园五柳的风格,魏晋闲散的风骨,还是否可取呢?有这样的品格沉淀到大脑,于是有了激动,有了启迪,有了意气,有了改变,就是这样的人事,是写作有了生气。要为了人生的盎然,蓬勃而奋斗,也为了自己的努力。二、思想有着高尚情怀和浩荡胸次的人,我只是联想起以血相荐的鲁迅。虽然他不如其他作家,穷一生之力完成传世的名著。但是在他那峻刻的散文和激越的诗篇里,任一篇即是一流境界,每一笔都具备千钧的神采。他还使中国的白话新文苑有了生气,在写作中洇开灵魂,使他的风骨不朽。文章的激战,迫使他放弃了本来的“安逸”,去拯救危国的性灵。鲁迅很像辛弃疾,曾经高风激扬而又寂寞无主的词人,他们都忠于信仰。千百年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度里同样的信仰,只是时间的距离。然而,辛稼轩当年郁郁孤伤,沉沉悲痛。鲁迅却疾笔狂言,自主地唤醒国人的意志。可是鲁迅失败了,他未尝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赚得后世的虚名。他是努力过,他在无意之间拉开了思想的距离。三、品格有时体会到尘世中闲愁最苦,苦不堪言,百无聊赖。想到那小说中隔世的岛屿,舒心养性。但像那般不为人知,会否落寞?放弃同类,孤身远遁,将可孤独?超群固然是绝顶境界,而不群却又似巅峰人格。那么,出尘倒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生活?独处于自然,寄情在天地的生活我们不能想象,那么这个距离究竟有多远?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在木屋里暖半壶酒或沏一杯茶,背一本诗词,阅两卷古画,读一幅字或赏一首歌曲,体会艺术和自然,品味爱恨与哀愁。或交流知己,放任灵魂,“简简单单地爱,痛痛快快地伤心”,就不算白活。偏颇极致时,满地打滚,甚至于丝竹曼舞;吟唱诗词,不次于松间明月。情怀就需要这样的气氛来烘托:访名山,入大川,叩问翠山古刹,观摩巨海狂涛,夜鉴清风明月,即便在田间农舍,也可以品味恬淡的糙米,寄情醺醺的猪羊,踱步在黄昏的金田,冷晚的星天,是于与得清洁豁然开朗,这就是人生最恬美的天真。读者们,还愿意品呷人世最豪华的天地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