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半夏o 花开半夏o
关注数: 39 粉丝数: 613 发帖数: 8,562 关注贴吧数: 23
可爱的小强~~ 蟑螂有很多名称,奇偶正式名称为蜚蠊;别名叫小强,而根据不同品种,又有大蠊、小蠊、光蠊、蔗蠊、土鳖等名称或种名。      湖北一带称作灶马子;川渝称为偷油婆;赣语及吴语均称为甴巴子。      在闽、粤一带有相似发音的称呼:粤语称「gaat6 zaat6」,汉字写法为甴曱,但因「曱」与「甲」在字形比较接近,而甲「gaap3」与「gaat6」发音也很相近,因此很多刊物都错误地把甴曱植字为曱甴,亦影响了部份不查字典的人把甴曱这词冠履倒易。闽南语为「ka-choah」,可写作虼蚱、虼蠽、胶蚻或蟉蠽等,有可能同承自古越语。      近年蟑螂又被戏称为「小强」,很多人认为这是由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开创先河,剧中饰演唐伯虎的周星驰在一幕昵称蟑螂是自己的朋友「小强」;后来由黄子华及郑裕玲主演电视剧《男亲女爱》大受欢迎,而黄饰演的男主角余乐天亦称自己的宠物蟑螂为「小强」,因而令此称呼街知巷闻。但亦有人称早在两剧上演前,蟑螂已有此别称。      英文称cockroach,北美多称为roach      日本汉字蟑螂在日本被称为ゴキブリ(gokiburi),日本汉字亦写作蜚蠊。又因表面油亮,又被为称アブラムシ(aburamushi),意思为油虫,日本汉字写作油虫。      蜚蠊(蟑螂)fěi lián ,虫名,别名负盘,黄婆娘,灶虮子,俗称蟑螂,外号小强,属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蜚蠊成虫椭圆形,背腹扁平,体长者可达100mm,小者仅2mm,一般为10~30mm,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因种而异,体表具油亮光泽。      头部:小且向下弯曲,活动自如,y字形头盖缝明显,大部分为前胸覆盖。复眼大,围绕触角基部;有单眼2个。触角细长呈鞭状,可达100余节。口器为咀嚼式。      胸部:前胸发达,背板椭圆形或略呈圆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前翅革质,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盖;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翅的有无和大小形状是蜚蠊分类依据之一。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平而阔大,几乎覆盖腹板全部,适于疾走。      腹部:扁阔,分为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第10节背板上着生1对分节的尾须。尾须的节数、长短及形状亦为分类的依据。雄虫的最末腹板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雌虫的最末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鞘的作用。      生活史:蜚蠊为渐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      卵及卵荚: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卵鞘(卵荚)。其鞘坚硬、暗褐色,多为长1cm,形似钱袋状。卵成对排列储列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夹于腹部末端,少数种类直至孵化,大多数种类而后分泌粘性物质使卵鞘粘附于物体上。每个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态及其内含卵数为蜚蠊分类的重要依据。卵鞘内的卵通常1~2个月后孵化。      若虫:蜚蠊有一个预若虫期,即在刚孵出时,触角、口器及足均结集在腹面不动,需经一次蜕皮,才成为普通活动态的若虫。若虫较小,色淡无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5~7个龄期发育才羽化为成虫。每个龄期约为1个月。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约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个或数十个不等。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虫种、温度、营养等不同而异,一般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寿命较短。      生态:      1.食性 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为食,尤嗜食糖类和肉食类,并需经常饮水。蜚蠊的耐饥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存活9~11天,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过度饥饿下,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鞘。      2.栖息与活动 大多数种类蜚蠊栖居野外,仅少数种类栖息室内。后者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些种类尤其喜栖息于室内温暖、且与食物、水分靠近的场所,如厨房的碗橱、食堂的食品柜、灶墙等处的隙缝中和下水道沟槽内。蜚蠊昼伏夜行,白天隐匿在黑暗而隐蔽处;夜间四出活动,夜晚9时至夜间2时为其活动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钟可达21m。有翅种类的飞翔力甚差,飞行距离一般仅限于室内。蜚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3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气味特殊的棕黄色油状物质,是其驱避敌害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该分泌物留于所经过之处,通常称之“蟑螂臭”。      3.季节消长与越冬 蜚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蜚蠊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