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qulaopei yuanqulaopei
本人男,1962年8月14日生,无业,从事个人经营。
关注数: 724 粉丝数: 377 发帖数: 2,410 关注贴吧数: 8
回味槐花香 回味槐花香 【裴国杰】 每天忙于 饭店和家庭这两点一线间,难得放松放松 。星期六下午,我“狠心”地把店里的卷闸门一拉,骑着摩托 带 上妻子 去了刘张村后 的龙山生态园 。 很久没有享受这 般宁静了,龙山庄园奇异的建筑不时地变换着我的视角。忽然,我觉得一阵阵大自然的芳香扑面而来, 甜甜的清香送入我的鼻孔,进而又沁入了我的心肺,我四处寻觅,寻觅,循着着缕缕的清香,我惊异的差点叫出声来,不曾想, 庄园后山坡上的槐树林早已枝繁叶茂了。也难怪,长期居住在 城区,好长时间没有见到槐树了。 忽地树杈 上的麻雀“哄” 地飞走了, 我 舒心地享受着微微吹动的春风所带来的温馨。我不时的做着深深地呼吸,品味着这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它时而那么清纯,时而又是那么浓郁。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又满含着万千芳菲的酝酿,令人陶醉。 只见满树大小枝头上,沉甸甸的挂满了一串串含苞待放的槐花。阵阵暖风吹来,枝头微微向我点头致意,那白中泛黄的点点嫩花分明在给我挑逗。我兴奋的差点叫出声来。啊!我又闻到槐花香了!望着那串串散发清香的槐花,我真有点条件反射般的泛起口水了。 槐花,对于 生活在 黄土高原的人来说,有 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从我记事起,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家都要与村上的 人一样,吃上一段时间的槐花饭。 庄户人的粮食正 当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饭确实给濒临挨饿的人们不少的帮助。母亲总说我是槐花养活的,每年仲春,槐花含苞待放,正是采槐花的好时机,村头,路上,院子里,田间,到处都是挂满沉甸甸花骨朵的槐树。每到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里到处漂浮着槐花那特有的清香。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扛着绑有镰刀的长杆,挎着篮子,端着条筐,到处都荡漾着欢快的的歌声。一枝枝削下来,一把把捋进篮子和条筐里,每个人都洋溢着甜美的笑容。 挎的挎,端的端。用清水淘净,沥干,放在开水里烫一烫,用笊篱捞出放进冷水里,再捞出来,一把一把的握,沥干水,待用。过去我们吃槐花饭常用的方法是“蒸”了吃。方法是:用干面粉把烫过又沥干水的槐花拌一拌,放在笼屉里蒸。蒸好后,放上盐、麻油、再拌点切碎的蒜苗就可以吃了。这种吃法既可口,又省面粉,是在生活困难时期既经济又实惠的好办法。 槐花花期短暂,不能常年吃到新鲜的槐花饭,人们就把烫好的槐花晒干,放进塑料袋里存着 。多少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饭桌上的饭菜也日益丰盛起来了。但是,现在我们每年这个时期,仍然还要吃上几顿可口的槐花饭。 现在,槐花饭的做法已经多样化了,比如,把烫过沥干的槐花与面糊和在一起,放些葱末,姜末,花椒面,食盐等,放在油锅里煎成饼。趁热咬上一口,又香又酥,真可以称得上美味。还可以把烫过晒干的槐花存放到夏季,放进面筋汤里,是干农活流汗过多的农民体内补充盐分上等的好饭。满山满树的槐花令我陶醉。 我们山里人 闻惯了槐花的清香,吃惯了槐花饭。自然钟情于槐花, 即使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槐花也 魂牵梦绕。 满山的槐树由阳坡及阴坡次第盛开了,原来青中泛黄的沉甸甸的花骨朵已经变成一串串的盛开的雪白,这时,槐花的香味就会更加浓郁了。也就是这个时候,你听,“嗡嗡,嘤嘤”的,那是辛勤的蜜蜂,它们从遥远的 地方匆匆而来,它们要用这些美丽的花朵作为酿造 蜜汁的原料。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家家都会到养蜂的 人那里买一点槐花蜜,你尝一口,蜜中会带有槐花特有的清香。一直甜到心底。我们吃着槐花蜜,对槐花的感情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我的口福不浅 。这不,一个要好的 朋友 给了我 一瓶清凌凌 的槐花蜜。我欣喜极了, 仔细一看,商标上印着鲜 红的“历山奇珍”四个字, 这不是 步兵先生的产品吗,它 来自舜帝故里的深山,真正的原生态的食品 。我岂敢独自 享用?
老两口子游“舜苑” 老俩口子游 “舜苑” 【垣曲镲】 裴国杰 星期天,莫 事干,我和夫人出门转。 背着包包斯跟走,几步就到了黄河路。 黄河路,平展展,汽车快的像火箭。 东瞅瞅,西看看,眨眼 又到了汽车站。 再向前,抬低脑,眊着外大 桥就是高。 四面八咋都是铁,到人看了怪吓街。 桥眼 底下往前看,青(qie)不叽叽外是铁固山。 尾矿库,问们托,外鱼就有四尺长(chuo)。 .高速路建外服务区,伢(nia)外弄的怪高级。 红绿灯,真霎眼,外是汽车 乃指挥官。 先些去运城仨钟头,只班子加一脚油。 上了高速车朝东,二十分钟就能到蒲掌。 配合高速大发展,铁固山下建舜苑。 苑中有个加工厂,专门生产辣子酱。 明(mie)晃晃外大牌坊,画哩外托龙 真会动(tong)。 一溜画舫一托片,好像玉帝的凌霄殿。 八角亭下坐一人,谁(shu)都知道外是舜。 千年古帝 行孝善,他外老家就在那诸冯山。 十一个乡镇来报到,宣传各有各的调。 新城镇,有铜矿,热闹繁华赛北京。 毛家展区有一(ye)树(bo),我俩从来木见过。 兀岸 乃奇石就是好,真像一个大元宝。 王茅硅石高显显,只多 只数 它好看。 林间石子铺成道,走走胜过做足疗。 松树(bo)密竹(zou)把日头盖,年轻人底下谈恋爱。 眼前有个石拱桥,两边 低来中(duo)间(chong)高。 夫人立 那(wo)把我等(den),我越看越像白素贞。 美好的景色(sai)看不完,我俩眼(nian)瞪的圆托圆。 眊着(zhou)日头已落西,,一下(ha)觉得肚里饥。 原路返回到夜市,一碗米琪美滋滋。
话说亳清河 话说亳清河                                        裴国杰    历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创造过程中为人类留下了许多遗产。在垣曲需要宣传和能够炫耀的东西很多。我们应该为亳清河而骄傲,一个看似平常的极普通的河流,居然在 垣曲的悠久史上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引来许许多多国内 外学者驻足。 中华民族古来就崇拜龙图腾 ,在堪舆家眼里,亳清河 就是一条生机盎然的游龙。山石是它的骨肉,草木是它的毛发,奔腾的河水是生生不息的血液…… 垣曲的美,美在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山清水秀,天高云淡。堪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古代民谚有四句话:“百座高山东南斜,千沟万壑百圪垯,百岭九涧十八河,三千庄户见人家”。  亳清河俗称清河、南河。发源于山西绛县的横岭关脚下,经闻喜的马家窑流入垣曲境内,流经新城、皋落、长直、王茅至古城流入黄河。全长48 公里,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支流有白涧河、五龙河、杜村河、白水河等九条支流,属我县的第二大河流。 历史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经间也有不堪入耳时刻。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四日至二十日,连降暴雨 ,降水量496.6毫米,平地水深一米,流量 4420立方米/秒。受灾群众6067户,22532余人,伤亡120余人。冲走、压死禽 畜1900余头(支),冲毁耕地36807亩,冲倒房屋6575间(孔),损失1千余万元。 从新城至古城,三十余公里的亳清河槽,就有五个古城池。一是春秋时期侯国东山皋落氏的都城皋落 城;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的 青廉县城;三是南北朝时期 西魏建立的亳城县城;四是从西魏到宋以后建立的白水和垣曲 县城;五是春秋时期在黄河岸边建立的阳壶城。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观。   深秋在亳清河畔游览,是一种美的享受。满山坡的柿子像一片片燃烧的云彩,红的透亮。我在赞美柿子时 ,更赞美他的叶子 ,叶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其品格是创造、奉献。因为大自然中不少植物的叶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观赏价值,看叶胜似看花。   十八河是亳清河进入垣曲第一站,过去人走出山外要过黑峪河,来来回回要过十八次才能越过横岭关,故名十八河。这里有一个神话故事:远在三国,十八河西岸的马家山有一石洞,洞内的蛤蟆成了精,不 知吃了多少过往行人。“黑风口,马家山,十八河里不见天。石蛤蟆吃人千千万,行人到此命 难还”。后来蜀将关羽殁后,英齤灵通游仙山洞府,一日来到这里,只见这个蛤蟆精有磨盘大,眼如灯笼,口似血盆,“哇”的一声震天动地。关羽举起青龙偃月迎了上来,蛤蟆一看“妈呀”!是伏魔大帝武圣关老爷到此。扭头朝洞里跑。关老爷追上一看洞是两边通口,便脱下战袍挂在西边洞口,速折回东边洞口。蛤蟆刚一露头,关老爷手起刀落,那妖精便成了两截,如今洞口的一块大石上,还留着赤兔马的蹄子印呢。  鸟鸣涧,县城北五公里骆驼峰西峡谷接连有七个飞瀑,飞沫杨雪,跳珠溅玉。七彩幻化,红光耀眼。春觉幽静,夏感清凉,秋观红叶,冬赏银帘。取唐诗人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否是为此景所写,没有考证。但他是临猗人, 距垣曲近在咫尺,家乡有此胜景,慕名而来 有感而发也极有可能。耳畔,似有王维的诗音。 皋落乡埝队 舞台,金大定三年(1163) 建成 ,虽历经千年风雨 依然巍然屹立。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在晋南屈指可数。垣曲 乡间舞台棋布,可见当时的戏曲演出相当规模。“宁可鞋挤烂,争看‘秦香莲’”,“舍掉看老翁,去瞧‘卷席筒’”……。 清廉 地处河谷,为北魏孝文帝所设清廉县治。山石皆青色,亳清水环绕,绿水为廉,故名“清廉”。古县志载:“近清廉有虎龙山,上有风洞,世传为宋将杨宗保探 穴处”。
舜乡名吃话“ 羊 汤” 舜乡名吃话“ 羊 汤”                                                                          裴国杰          舜乡羊肉汤是 晋南地区 颇具代表性的传统名吃,它以汤正、肉纯、味烈而久负盛名, 已有近 千年的历史。它制作工艺独特,调料齐全,且营养丰富,可健脾开胃。不仅在 晋南一带久负盛名,而且在冀、豫   等 邻近省    地亦有较高的声誉, 被   国人称为“中华养生第一汤”。          羊肉汤 是 一种既普通又 普遍的 养生   宝汤, 其特点是:“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鲜而不膻,香而不腻,味道鲜美异常”,且色香味俱佳。 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 鲜洁爽口, 不粘不腻,独具特色。其名目繁多,品种各异: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天花汤健脑明目,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食用;口条汤壮身补血,最宜病愈大补;肚丝汤可细嚼慢饮,眼窝汤肉烂如泥,奶渣汤沙苏带甜。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身;可扶正 祛邪,治畏寒怕热。补元阳,宜气血。对寒暑侵袭,冷热不均,四肢无力,产后虚弱均有奇效。故传统中医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的论断,再配以新鲜干净的羊杂 及数十种上等香料、名贵滋补药材   。炉火熊熊,熬出浓浓骨胶原;香味烈烈,引来云云美食家。三滚三沸大火熬制而成, 最后施以葱花、姜汁、蒜泥、香菜等调味菜,使全羊之精华缓缓 融入其中。所熬制羊汤 有鲜香可口 、芳香四溢的风格特点——鲜而不膻,香气扑鼻、滋味纯正、回味无穷,真可谓好料、好汤、好滋味;其中全羊汤富含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之功效。     还有 健胃、活血、驱寒、强身健体等补养功能。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羊汤正适合我们现代人以食养身,绿色健康的饮食追求。民间有 “冬天喝羊汤,驱寒暖身增营养。伏天喝羊汤,温胃止泄去肚胀”的歌谣。自创始以来,以其难以模仿的独特口味,严格的选料配方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享誉餐饮市场。 店主致力 把 垣曲羊汤打造成为 具有地域快餐业中的一个知名品牌,为发扬光大民族美食文化做出献。         品味羊汤 所 搭配食品多种多样 :锅盔,发料考究,配料精良。用上下两片鏊烤烙而成,两面焦黄,甜咸兼备,酥松可口 ,气味芬芳;麻花,色黄、脆香、可口,咸甜甘酥,粗细均匀,长短一律。其搓功叹为观止,花样眼花缭乱;饸饹,白面加碱,和面柔软,压成园条,出锅杏黄,凉拌热灌兼油炒,美味叫绝。              巍巍 历山美,悠悠舜乡情。 口口晋豫腔,飕飕西北风。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垣曲羊汤提供了绝佳的天时地利, 羊肉汤 是现代人的养生佳肴。数百代文明古城,堪称圣地,堪称摇篮。 它汲巍巍中条之灵气,纳滔滔黄河之膏泽。人文精堪的风水宝地赋予舜乡羊汤独特的气息。适逢 岁 末严寒,三九 隆冬,正是人们用羊汤调理身体的绝佳时机。我三八路“舜乡羊汤馆”火热   登场,聘请身怀绝技的厨 师主理。遵循古方,大胆探索。力争把舜乡羊汤的知名度推向 更高的台阶。 风吼雪飘,一碗 香 辣扑鼻的羊汤 使您热血沸腾,神清气爽,充满着无限的惬意和遐想……        挚诚地欢迎各界朋友光临、品尝、指导,把舜乡羊汤这一地 道名吃发扬光大   ,造福垣曲人民。   
王屋山旅游区 王屋山旅游区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      唐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轩辕黄帝大统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丨访院,访寻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晋,清虚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隋唐以后,尤其是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敕令各地营建道观,奠定了道教发展的基础。被称为我国"药王"的医学家孙思邈是唐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现孙真人坟尚存。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曾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赏赐。唐玄宗李隆基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并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自经道风大盛。这样,在唐数十年间,王屋山相继建成发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修身、炼丹、成仙之所,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先后来王屋山游历。他们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王维在《送张道士归山》中说:"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居,别妇留丹决,驱鸡入白云"。刘禹锡在《奉送家兄归隐王屋》中写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望。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王屋山旅游区距垣曲县城60公里,每天有多班公共汽车。
西石赋 西石人憨厚淳朴,勤劳节俭,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恪守七十二行,以农为本的祖训。“裴家大院”来自麻姑岗脉,在沇西河畔妇孺皆知。它建于大清中叶,坎主巽门,主发长久,建筑艺术,闻名遐迩,四合豪院,具有北国风情,三晋特色,庭院结构,木刻砖雕,精湛绝伦。门额楹联、书诗陪衬。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高大的门楼颇为壮丽,金梁起势,椽檩相连,青砖碧瓦,勾心斗角,微风徐来,风铃悦耳。“清秀”巨匾,金字蓝底,出自名家之手,富极致,令神往。一根四把粗的立柱,将门楼支撑得固若金汤。儿时常常爬上立柱到楼板上捉迷藏、掏麻雀,梁脊板上还能清晰看到本院的创建时间及先人的名讳。门匾周围镂空木雕,牡丹金菊娇艳欲滴,鲲鹏蝙蝠腾空展翅,小鹿白兔呼之欲出。属垣曲建筑艺术的珍品,可惜被毁于“十年浩劫”,仅留的断残,足使人浮想联翩。   北厦是本院主房,高大宽阔,窗明几净,内墙上有我先祖的书法楹联、七彩壁画。东厦西厦对立映衬,布局合理,相铺相成。南厦属于我家的家产,我和叔父两家就在这里共同生活。院子里有一棵药树,不知何人何年所植,村里若有人病了,摘上几颗煎药可愈,立竿见影。院内西北角有个小门,进去几步便步到了串院,院内靠西有六孔窑洞,前面一色石头包墙,沙灰沟缝。冬暖夏凉,十分可人。裴氏人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串院的大门倒也简朴,单是门额“勤俭持家”亦名家墨宝,十分地耐看耐品,这就是裴氏的家风,是裴氏兴旺发达的真谛。 裴氏先祖硬是凭着一根鞭杆发家,憋着一子股劲,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不分昼夜,肩扛驴驮,创下硕家大业。但也不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尚文重教,各类人才辈出,作家、画家、艺术家、设计家代有才人,科技界、政法界、工商界不胜枚举。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一座上乘的院落、一段久远的历史、一脉文明的传承……    鸟瞰西石村 ,属“凤凰展翅”之吉祥宝地,这验证了塌凹金鸡化凤的传说。以后沟为轴,南北村头乃翅,南北崖是背,“裴家大院”与“场合深院”为双眼,场合窑顶的大槐树若冠,村南北河坝就是两条龙,“二龙戏凤”,龙凤呈祥腾紫气,疑是王母送瑞来。西石的美,美在山清水秀,美在人杰地灵,美在天人合一。不辜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凤凰涅盘”一一它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不畏痛苦,义无反顾,有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情怀,这不是不折不扣的西石精神吗?古槐树,虬枝盘绕,带着斑驳的沧桑矗立在天地间,犹如忠诚的守望者,凝视岁月的脚步从这片故土走过,历经岁月的洗礼而苍翠挺拔,它的躯干已化作一条青龙,数条小龙凌空飞舞,无数小枝弯曲如钩,像龙爪拿空,造型优美,自然成趣阳光下密密的树叶撑起一片清凉的绿荫。树根裸露,如龙爪抓地,。几百年的沧桑写在脸上,有古木的神采和气息,它亲眼看着村里的孩童长大啦,子女们一个个男婚女嫁啦,老人们一个个驾鹤西游啦,而你却顶天立地,枝繁叶茂。树底下是一片欣怡的聚会、休闲场所,古稀老人们坐在树下闲聊,看一看树,再相互瞅一瞅,“都老了”,“咱们爷爷的爷爷也是坐在这里这样说”。树到底有多少年了,谁也不知道,左邻右舍的姑娘媳妇树下纳鞋垫、织毛衣,飞针走线,眉飞色舞地说说村中趣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偶逢雨天过路人在树下避雨,会讲外村的故事;顽童钻进斗大的空心中嬉戏……此树是一本书,陈旧耐读,几百年的故事纷繁浩渺,而不变的是乡音与笑声,不变的是洛阳归根的故里情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