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看飞雪等日出 静看飞雪等日出
关注数: 2 粉丝数: 59 发帖数: 21,594 关注贴吧数: 8
战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一百多万苏军就此崩溃! 基辅战役——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德军不宣而战,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德军在波兰和西欧已经运用纯熟的闪击战又一次大显威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进行了几次大的围歼战,将苏军主力部队大批大批地消灭。而苏军缺乏准备,指挥笨拙,兵败如山倒,被俘的人数常常以数十万计。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在9月达到了顶峰,在规模浩大的基辅合围战中,苏联兵力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苏德战争最初的形势    根据“巴巴罗沙”计划,侵苏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其中兵力最强大的是包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其属下古德里安大将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大将的第3装甲集群,多次快速突击,大胆穿插,以钳形攻势迅速在苏军后方形成合围。在一开始进行的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会战中,德军抓到了30万以上的俘虏。紧接着从7月到8月初又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抓了30万俘虏。此时从边境到莫斯科的路程已经走完了一大半,莫斯科就在三百多公里以外了。    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南面,是由冯•伦斯德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其任务是进攻基辅,在第聂伯河以西歼灭在乌克兰的苏军主力。伦斯德的对手,苏联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是苏俄内战时第一骑兵军的军长,著名骑兵英雄,但是他不懂得现代战争,被部下们暗地里称为“胡子很大而头脑很小的人”。布琼尼手下驻守在乌克兰的是苏联西南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一部及南方方面军的右翼部队,这是苏军实力最雄厚的集团,兵力达百万。    从7月中旬开始,德军大规模进攻基辅,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德军只前进了8~10公里。8月2日,德军在基辅南面的乌曼盆地对苏军第6、第12集团军10余万人形成合围,到8月8日将其全歼。    苏军初期的失利,原因有很多。除了被突然袭击带来的仓猝被动之外,思想落后、指挥失当是主要原因。苏联官方宣传机构总是夸大德军的“绝对优势”,来掩饰苏军失败的真正原因。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实苏军在人数和装备的数量上都处于优势。例如,德军发动进攻时,在东线的所有坦克加在一起都只有3700辆,而苏军则有24000辆,虽然大部分比较老旧,却也有不少新式的T34中型坦克的KV重型坦克,性能远远超过德军坦克。然而苏军坦克之间的通讯和后勤保障却很糟糕,而且指挥员们未能集中有效地利用它们,以至这些坦克在战争初期就损失和丢弃了绝大部分。苏军还缺乏有能力的军官。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红军有3万5千多名军官遭到不幸,受害者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15名军区司令中的13人以及406名旅长中的220人。中央军事委员会的80名委员中,遭到清算入狱的竟达75人。红军90%的将官和80%的校官都下了台。最有才华的指挥员和理论家,曾经提出过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杀害。说得夸张一点,在战争开始前,苏军就已经被斯大林消灭过一次了。  把大部分高、中级军官清洗掉的结果,是留下了大量的职位空洞,草草填补之后,大批军事素养很差、没有战斗经验的人当了各级指挥官,营长当了师长,师长当了军长,中下级军官则大多是从速成军校里刚刚出来的。而且,他们大都已经胆战心惊,墨守成规,不敢在战场上临机决断,一切听命于在后方不了解情况瞎指挥的上级。 主要战略方向的争论      在获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大胜利之后,德军将领们大都认为,进攻莫斯科的极好时机来到了。莫斯科方向上虽然还有苏军的强大兵团,但是他们接连惨败之下,元气大伤,绝不是德军的对手。但是此时希特勒却又一次和他的将军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战前,希特勒对于整个侵苏战役的最终目标就没有明确认识。他一直打算先夺取北方的列宁格勒,而后攻打莫斯科。后来他又认为应首先向南夺取乌克兰的农业和原料产地、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区乃至高加索的油田,然后再从斯摩棱斯克东进。他还很担心南方黑海边的克里米亚半岛,把那里看成是苏联用以轰炸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航空母舰”。而这个油田对于德国就如血脉一般重要。占领了克里米亚,不但可以保证油田的安全,而且还可以使德军能越过刻赤海峡取捷径入侵高加索。在希特勒心目中,并没有把苏联首都莫斯科放在首要的地位。7月19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3号指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只率步兵向莫斯科进军,因为它的装甲部队将分别派往北方和南方。根据这个命令,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要北上到波罗的海,从翼侧包围列宁格勒;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将南下,在乌克兰与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斯特大将的第1装甲集群会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