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刃彻骨寒 锋刃彻骨寒
关注数: 23 粉丝数: 75 发帖数: 3,036 关注贴吧数: 22
从全甲格斗角度看三十里铺战斗 看到一些帖子说鞑子来了500人,30里铺战斗很凶险,说实话有点哭笑不得。 附两个链接 【大猫的BotN频道】150vs150!05年的时候毛子的全甲格斗就敢这么玩儿了,Vyborg Castle的全甲超级团战集锦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全甲格斗】中世纪全甲格斗,俄罗斯vs美国队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三十里铺战斗的场地比全甲格斗比赛的还要更狭窄,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巷战 在这种战斗中,胜负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 1.士气 近距离战斗即使在当代军事理论中,也是最考验战斗员意志的一种作战,这种战斗中士气一旦压倒对方,那么战斗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比如第二个链接中美国队对俄罗斯队的比赛,俄罗斯队分两组,第一组10多个人就去冲击美国队30人,后面极为高大强壮的队员用长柄武器敲击对手。装备更精良的美国人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其中一回合的交换比是惊人的30比1! 2.力量 在铁甲兵的对抗中,身高体壮如徐愣子这样的战斗员,遇到三十里铺这样的巷战场景,其作用将被最大发挥。注意第一个视频,是2005年左右,此时全甲格斗刚刚兴起,规则还不完善,没有禁止捅刺的规定。而专业人士评价,在密集的巷战中,捅刺对全甲没什么用,视频也验证了这一点。同时清军骑兵也不可能携带大量如西班牙军团用的那种长矛。铁甲对抗中双手狼牙棒、叶锤、长柄斧、斩矛是最可怕的武器,后来因为伤人过多,穿板甲也经常被打成骨折,所以双手叶锤(基本就和狼牙棒差不多)在比赛中也被禁用了,其威力之恐怖可见一斑。而建奴在追击过程中同样很难携带双手狼牙棒这种重兵。从这个角度来说,徐愣子只要没人能破他甲,打死几十个人很正常。 3.装备 铁甲对抗,装备也就是甲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甲格斗比赛,有钱的选手斥资数万美元打造钛合金板甲,目的就是减轻装备重量 增加防御力。从装备角度说,徐愣子身上装备的是实验性质的板甲,这种盔甲的防御力远远强于满清普遍装备的棉甲、锁子甲。甚至在全甲格斗比赛中,棉甲、锁甲、链甲等因为防御力不达标是禁止参赛的,东方甲胄只有扎甲可以达到参赛标准。目前有不少冷兵器方面的实验帖子,实践证明清弓十五米距离无法穿透2-3毫米的板甲,最多可以穿透1.5毫米的(使用了现代的钢质三棱箭头)。而按沈阳故宫馆藏的后金箭头看,其破甲箭头是针对棉甲等小甲片盔甲专门设计的,箭头质量也极为粗糙,强度很低,如果使用这种箭头,无论使用多大磅数的弓,撞上板甲箭头会碎裂,不必扯什么透甲锥,满清的冶金水平根本不支持。(奇葩的是历史上更早的某些弩用箭头反而可以)。总之,鞑子在近战中十分缺乏破坚固铁甲的能力,需要用火炮、弗朗机等火器才能解决,这一点在十多年后对抗郑成功的铁人军时也得到了验证。而在三十里铺,有火炮的一方是胖军。 综上,三十里铺战斗,如果双方的战斗经验不存在差异,那么正常对抗的结果是胖鱼的铁甲兵以十比一以上的交换比击溃清军。当然,考虑到清军战斗经验远为丰富,且胖军中也有部分无甲单位,更难看的交换比也可能,但无论如何不应该低于三比一。
也猜崇祯十一年入寇勤王事件的结局 这次入寇就是卢象升被坑死的战役。 指挥官是多尔衮,指挥才能远远逊于皇太极。就在这次战役被卢多次啃下肉。最后是卢被坑,才形成了围歼。 历史上多尔衮性格犹疑,见事迟,危急关头难下决心,这点从他入关后最终也未能称帝,未杀孝庄母子可以验证。 对上庞副将,只要金融骗子敢赌,多尔衮是最有可能吃大亏的清军将领。 兵力上,卢的部队实际战兵不到5000,多尔衮仍然需要汇集重兵才能击败,且仍然有部分明军成功突围,胖军2000部队,如果在勤王期间(毕竟时间长达半年)调集其余兵力,达到5000-8000战兵的规模,在关键时刻,比如贾庄之战中于十二月十二日投入战场,那么将彻底扭转此次入寇的结局。 但问题在于,如果在崇祯十一年就大胜多尔衮,卢象升也未死,那么历史的走向就完全改变了。因为卢太重要,地位也很高,如果在贾庄之战没死,那么洪承畴、孙传庭之外,崇祯手中还握有另一个强大的机动兵团(辽西实际上后期已很难调遣),李自成在潼关就要面对另一种形势。 考虑到本书名字叫铁血残明,而作者已铺垫大量笔墨写了一些南明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阮、史等人,那么在崇祯十一年彻底改变历史走向的写法,等于推翻了前面400章营造的氛围,这在一天更5000字的爽文里有可能,在一个月更3更一万多字的书,那就是太浪费了。 所以崇祯十一年,胖副将杀不了八贼,也救不了卢,贾庄之战的结局仍然是卢象升被围歼。 但胖军仍然可以参与这场会战,就如之前的丰家店战役同样改了结局(历史上是农民军大胜,歼灭南直地区主力),那么胖军参与贾庄之战的时机,理论上不能早于卢象升部的覆亡。 因此,胖军有可能因为调集兵力,错过了介入贾庄之战的最佳时机,但在此后重创入寇的清军一部。
胖副将即将进阶大明第一军头 看到吧里有不少书友讨论熊文灿所谓胖鱼战力不如左良玉的问题,进一步讨论到崇祯十年左右各势力排名的问题。 按照截止书中376章的描写,不讨论实现的合理性,结合当时的部分史料,简单做个排行,纯属一家之言,就看个乐吧。只考虑东北亚,此时林丹汗已经败亡,蒙古各部都计算做皇太极的势力。战力计算单位换算家丁。 第一 建虏 约等于5万家丁 皇太极时期,因为连年征战,女真人口比老奴反而有所下降,皇太极为了补充军事力量,已经开始大量捕捉生女真补充各骑力量,但仅就核心武力满八旗而言,共240个牛录,皇太极的牛录只有200丁,其中披甲人60,也就是1.2万披甲人,这是满清的核心武力,比较精锐。更精锐的白甲巴牙喇实际不过两三千(每一牛录),其他是余丁。但问题是余丁也有很强战力(相对于明军而言)。白甲全身重甲,其他披甲人也有甲,作为敢死队使用的死兵(不固定编制)甚至披甲2层甚至3层甲。余丁也部分有甲,如萨尔浒之战,前期甲兵阵亡很多,打杜松、刘铤时余丁也装备了缴获的明军铠甲,后金披甲兵反而越打越多。进行简单粗暴的折算,1披甲人计为1家丁,满八旗余丁计为0.5家丁,那么满八旗的战力计为3万家丁。 蒙古八旗在崇祯八年刚刚完成改组,但崇祯十年的蒙古牛录数量不明。皇太极时期建奴控制的蒙古人数量一直在快速增加,八年时满文老档记载大概有1.7万蒙古壮丁,大约130个佐领,加上蒙古各部此时基本已经听从皇太极号令,因此将蒙古的战力估算为皇太极一半,约计为1.5万家丁。 然后是汉人,投降汉军这时还没有形成汉八旗,但掌握了重要的技术兵器,比如孔有德的红衣炮手,加上数量庞大的包衣奴隶,也有战斗力,因为包衣希望抬旗,在攻城和步战时有些人充当死兵,也披甲。建奴控制的战力计算为蒙古人的3分之一,也就是5000家丁。 那么对崇祯十年建奴实力的推算为5万家丁。 当然这只是简单粗暴的硬实力排名,实际上建奴此时更大的优势在于皇太极作为开国之君的威望、能力和战略判断能力都很强,几乎完全扭转了老奴末期不利的战略态势。 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建奴骑兵并不强,明代有高级官员和将领认为关外北军的骑兵比建奴要强,甚至叶赫部也认为他们的骑兵比建奴强。建奴披甲人更喜欢下马步战,对于阵列严整的对手,建奴基本上不会选择骑兵冲击,而是打散对手阵型后再冲。朝鲜记载曾说萨尔浒之战中一支南兵数千人,在朝鲜人投降后仍然坚持战斗,老奴很长时间奈何不了,后来组织最精锐的数百人依靠地形(明军背靠山岗结阵,李朝实录说数百野人如猿猴一般攀上山岗,跃入阵中破坏了明军阵型),在很短时间内杀光了这支明军,根据朝鲜人记载明军前排死光了后排仍坚持打放火器。在浑河、大凌河建奴一样冲不下来白杆军或浙兵的军阵,但这些部队覆灭后,明朝也就没有能够正面扛住女真步阵的兵马了。 第二 胖军 约等于5500家丁 车马河之战后,我认为胖鱼已是大明第一军头。很多朋友对此有疑问,但我坚持认为胖军已经是大明第一,甚至可以说如作者所写的军队真的出现在历史上,那应该说是冠绝明代。证据在第三百五十八章, “这本又是兵房上的,宿松一战全营战亡五百七十三人,其中负伤不治者二百四十五人,交战前后非战亡一百一十四人,其中病亡九十七人,另失踪九人,有受伤七百八十人,伤愈可归营者五百九十二人,其余一百八十八人多为伤筋断骨,医官说要三月后才能知道多少能归营,杨学诗想问如何安置这些受伤兵将。” 573+114+780+9=1476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胖军在承受伤亡50%的情况下,不但没崩溃,反而战胜了对手。 应该很多人听说过,即使是现代军队,伤亡率一旦超过30%基本就会崩溃,美军的《前线空中打击效果评估:连级部队伤亡率,被压制与作战交通之间的关系》中可以看到,美方认为当一支队伍的伤亡率达到23%的时候,可保持有效战斗的人就只剩不到一半。而如果超过了30%,那剩下的人员便是溃兵,他们完全谈不上合作与打击,只剩下躲藏的消极应对。所以,超过30%的伤亡率,一支队伍就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美军也把歼灭对手的标准定为给对手造成30%伤亡。冷兵器时代10%的伤亡就会引起整个战线崩溃。俄乌冲突到目前,俄军伤亡率超过10%的部队都后撤整补。换到明军,能承受超过1成伤亡不溃退的,将领已可算优秀,能承受3成伤亡的部队,明军没有。老奴有***说萨尔浒时承受了4成伤亡,但实际是错的,满文老档记载是萨尔浒建奴出兵10万,而后续攻克辽阳等地时分兵至少一个六万,一个两万,加上后方必然有部队留守,所以萨尔浒老奴最多承受了两成伤亡。皇太极更低,基本每次伤亡达到两三千就会退兵,也就是一成伤亡就坚持不下去。如果皇太极是这个水平,那么其他明军流寇朝鲜蒙古能承受的伤亡数字也不会超过一成。 而胖军可以承受50%的伤亡依然继续战斗并完成作战任务,这个金手指开的绝对不小,相当于打全战时用修改器锁定了士气。并且守备营的部队战损后恢复非常快,没有大面积的战争后创伤综合征等心理应激反应,部队质量可以视为1人等于1家丁或1建奴披甲兵。 那么守备营目前发育完成后,计有3500守备营,1000桐标营,芜湖营头应该不会小于1000。总战力计算为5500家丁。 有人说守备营骑兵力量弱,打不过2000骑马家丁。我想说如果只有2000骑马家丁的话,和崇祯十年底的守备营对抗会被打得亲妈都不认识。叶赫部曾评价老奴说“奴畏我骑,我畏奴步”,老奴手下的建奴就是典型的步强骑弱,打硬仗时往往下马步战。那么,骑兵更强大的叶赫部打老奴是个什么下场呢?古勒山之战,叶赫为首的女真九部联军3万人,攻打老奴的不到1万人。老奴认为,对方人马虽众,但是首领甚多,调度杂乱不一,只要伤其头目一二人,便可将其击溃。老奴率兵马据险布阵,并设置大量的障碍,这可以看出建奴主力是以下马列阵步战的方式迎击九部联军,然后派出少量骑兵攻击九部联军前锋,诈败后退,引诱敌军骑兵冲击建奴步阵。这里面有个细节,被多个史料从不同角度反复记载,就是叶赫部的首领布寨之死。满文老档记载被额亦都的挑战所激怒,挥刀驱骑而战,但战马被横木绊倒,布寨摔倒在地。建州士兵吴谈趁势坐到其身上将之杀死。这就是说明吴谈显然在下马步战,否则不存在什么趁势坐到其身上杀死,骑枪捅刺便可结果布寨性命。也实际说明了建奴主力在古勒山战役就步战杀了叶赫首领扭转战局,此役九部被杀4000人,马被缴获3000匹,还有大批首领被俘,也实际说明了九部联军伤亡不到两成就大溃败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骑兵确实可以比单纯的步兵方阵带来更强的战略机动能力和更多的战术选择,但这与部队的组织度、士气、装备、训练等战斗力核心要素相比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之后建奴对明军的多次战争,其骑兵鲜有发挥关键作用,明人认为明军骑兵强于叶赫,叶赫强于建奴,但建奴步阵远强于明军。如果一个有2000骑马家丁的将领,但他带的步兵和左良玉一个水平,那和胖军打起来和这次车马河不会有多少区别,明代的重骑兵只是半具装骑兵,无法冲击非常严整的军阵,冲能承受50%伤亡的胖军下场会和阿金库尔战役的法军差不多,失速后被拉下马逐个宰杀。欧洲打法是半回旋,就是骑兵成方阵,第一排接近后打手枪,如果敌军阵型乱了,下一排发起冲击,自己拨马回转队尾,没乱下一排继续打放。辽军的三眼铳和建奴的大弓重箭也是类似战术,然而对手甲比你还厚,且有高射速火炮的情况下这个战术根本玩不成。脑子正常的将领试过一次后肯定会放弃,改由步兵冲击,试图打乱阵型,这就回归到步阵质量。胖军相当于老奴加强版步阵带野战炮,祖大寿、吴三桂之流遇到5000建奴根本不敢上去试。胖军的军费投入恐怕超过百万两,钱砸出来的。饷银基本战兵一年就24两,相当于家丁了,还包吃住管服装。可能很多人觉得低,但崇祯年间江南的上好田亩也就十两多,当兵一年干落下20多两能买2亩地,这是可以玩命的,因为胖军包吃住,实际其他职业虽然城市雇工和这个差不多,也能拿到2两,但城市里粮价也高,加上其他费用,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算上伙食、装备、训练,以及重武器,胖大人的人均军费是200两一年,超过精锐家丁。 第三 辽西将门 3000家丁 这个比较复杂,辽西各个将门合起来,也就是所谓关宁军,要比胖军势力强大一些,毕竟辽饷此时一年520万两,辽西拿了大头,估计有400万两上下,即使有大量回扣、挪用,最后用于军队的估计可能一半差不多吧。也就是年军费投入可以达到200万两。 但问题出在了制度上,朱元璋设计明军卫所制度时既要又要,什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最后下场是第二代就被兵为将有的朱棣篡位。到崇祯时期卫所已经完全糜烂,没有战斗力可言。到嘉靖开始把家丁正式纳入编制,由国家来养,防止兵为将有,但到张居正时期就歇菜了,还是兵为将有,后来李成梁坐大,辽西将门崛起。明军基本上是将领把营兵兵饷吃掉大部分,哪来豢养家丁。辽西的家丁怎么个养法呢?“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也就是说待遇是营兵的十倍,甚至更高,比如吴襄说:“臣所食者粗粝,三千人皆细酒肥羊;臣所衣者布褐,三千人皆纨罗综绮。故臣能得其死力。”就是吃饭也吃好的,这钱将领出。但家丁部分装备要自己购置,马、火器是将领提供,但部分自己练的武器,包括弓这些必然自己准备,如果甲胄要好也得自己出钱找人打制。如果按营兵月饷一两的话,那么实际养一个骑马家丁的花费,一年100多两是需要的,视精锐程度估计150两打住。 那么辽饷实际上在辽西最多养1万3的家丁,由于还有大量的营兵要养(辽西军队总共5-6万),所以辽西将门家丁数量很难超过1万,而且营兵战斗力很差。 问题在于,这不到一万的家丁,并没有集中在一个人手里. 祖大寿有三千,这是辽西将门的首脑。吴襄据他自己吹有三千,实际不知道。其他还有很多总兵副将,辽饷都要分一杯羹,自然也多多少少养些家丁。这些家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蒙古人、女真人,实际忠诚度难说,承受伤亡的能力也很难超过一成,打顺风仗,抢人头肯定厉害,冲击流寇也没啥问题,但真要硬碰硬的打就会露馅,不大的伤亡就会崩士气,而打建奴肯定是如丧家之犬了,历史上多少次折返跑大赛。 辽西将门对外表面上是团结的,但打硬仗的时候绝对不是铁板一块,祖大寿被困大凌河,其他人就不会拼死救援。 所以辽西将门只能折算为单个的战力,最高不超过3000家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