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又被盗了◎ 心不是梦不灭
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
关注数: 7 粉丝数: 33 发帖数: 2,419 关注贴吧数: 6
【八年九机】 【六院“八年九机”中重要的三型高压补燃发动机研制新进展】近期,一连串“八年九机”新型号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的喜讯纷至沓来,更让人们对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数字、仿真、创新、融合”多管齐下,开启液体动力研制新模式刮目相看。 某型高压补燃发动机在半系统试车成功基础上,成功完成了2台整机热试车,创造了国内大推力发动机最长首次整机试车时间,标志着该型发动机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首型空间泵压式补燃循环发动机分别成功完成首次半系统试车和首台整机试车,开展5次点火起动,创造我国补燃发动机首台整机试车最多的起动次数; 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主用全数字化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试取得圆满成功,为该型发动机后续研制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10日,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主用全数字化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试取得圆满成功,为发动机加快推进整机试车及后续研制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9年3月发动机正式立项研制,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发动机总体、燃气发生器、涡轮泵、流量调节器等关键组件的技术验证。与传统的新型发动机研制相比,大大缩短了研制进度。“我们基于TC+NX协同设计平台,首次实现厂所三维设计、工艺、生产的数据交互和模型传递全贯通,消除了信息孤岛问题。”该型发动机总师杨亚龙说。 通过三型发动机的研制,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已经把仿真计算纳入发动机研制流程,重要仿真报告开展所级技术评审,仿真计算模型和计算报告一起同步归档,构建起全方位的仿真指导设计的研制模式。 面对新研型号技术指标要求高、产品生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挑战与现状,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型号研制团队充分发挥增材制造的技术优势,探索采用以“拓扑优化”为代表的面向增材制造体系的创新设计技术,形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基于拓扑优化的轻质化设计、结构与功能一体化设计、复杂组件集成设计等创新设计体系,极大释放了传统加工模式对设计师的创新限制,实现发动机设计推质比提升,达到同类发动机世界领先。 以此三型发动机研制为代表,它们充分发挥增材制造的技术特征,有效保障了关键组件产品快速实现、技术快速验证和方案快速迭代。其中下一代运载火箭主用全数字化液氧煤油发动机整机已采用3D打印的组件总重量超过发动机总重25%,如氧主阀、流量调节器壳体、总装轻质化卡箍等。某型空间泵压式补燃循环发动机推力室再生冷却身部、主涡轮泵壳体、氧/燃泵离心轮、氧化剂预压涡轮泵壳体、氧/燃主阀壳体、燃气弯管等均采用3D打印制造,重量占比约38%。某型高压补燃发动机射流泵弯管、承力座、支座、径向约束装置、燃料入口四通、燃料主阀壳体等采用3D打印制造,重量占比约10%(发动机总重约850kg)。通过3D打印快速制造,有效保证了三型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助力系统级方案考核和关键技术突破。 “航天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深入合作,是一条构建技术创新新体系、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子!”首型空间泵压式补燃循环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王猛满怀信心地表示。 三型发动机在试车中均制定了故障诊断方案,联合国内高校优势专业,在红线关机方案外,引入涡轮泵位移突变监测、伺服控制故障报警监测等故障诊断新技术,多角度多方面控制试车风险,保证产品和试车台安全。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使得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时间提前,均超过合同任务书时间的一倍以上,大踏步地开展全系统验证考核,加快了研制进度。 此三型发动机作为六院“八年九机”中的三型重要发动机,均采用高压补燃技术,技术指标要求高、进度紧。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制团队深入挖掘总结了验证试车成功背后的经验,在不断地摸索和试验中,探索了主动力发动机的数字化研制模式,在“八年九机,争创第一”的目标指引下,将有力支撑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全面发展。
1 下一页